绿林网

《文艺风赏·面具》读后感精选

《文艺风赏·面具》读后感精选

《文艺风赏·面具》是一本由主编:笛安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元,页数:1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艺风赏·面具》读后感(一):面具

这一期的主题是“面具”,无论是开篇的《面具》,还是《一个朋友》、《听人说》都弥散着真假莫辨的荒诞感,读完之后令人心生惊悸。庆幸我们生活的空间里没有鬼、神,可复杂多变、残忍的现实,真的就逊色于伴随左右的鬼朋友和活剥人皮的怪异族群吗?

《朗霞的西街》是本期中的最爱。

约摸着文章的长度,正好可以陪伴睡前的一个小时。可事实证明这是个错误的决定。

我用了一个小时来读这篇17页的小说,然后又在读到末尾处用5分钟来爬下床找纸巾,擦眼泪和鼻涕。接着又在熄灯的黑暗里回味了很久,直到无知觉地睡去。

室友听见我浓重的鼻音,问,到底是个什么故事。我想了几秒,听见一句简短的、依旧带着鼻音的话从口中飞出:一个妻子把丈夫藏了八年。

想想也是可笑,我怎么能这样一句话草草地概括发生在西街的故事呢——

朗霞和引娣在炕上玩带着血色的羊拐,

吴锦梅穿着天蓝色衣衫在荒草丛生的湖洼边与周香涛幽会,

在朗霞和引娣微弱的马灯光晕中,一身白,闪闪发光的“鬼”,

站在榆树下抬头望着满树榆钱儿的马兰花,

这都是朗霞的西街。

可能因为前段时间一直在看《陆犯焉识》,所以对上世纪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深的体会。那是一段主流宣传鲜有人提起的,或是几经渲染润色之后呈现给世人的历史。但愈是这样的时空,愈易发生最贴近人性的故事。绕开时代生活的约束和无奈,关于爱、生命,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背叛,其实,一直在我们周边无限循环着。

《文艺风赏·面具》读后感(二):朗霞的西街——书评

刚看完朗霞的西街。和看很多小说一样,长舒一口气。此时,是深夜,快十二点。

说说这篇小说。

末尾,她哭了,朗霞的哭,很好的收官故事的杂糅戏谱一样波澜壮阔的人情世故。

从马兰花(马兰花让人不禁想起娜姐)失去战败的国民党丈夫引入悲伤萧瑟气氛到细致入微展露西街平凡质朴充满浓烈人情味平静生活,到最后过关斩将般导入设好的伏笔——陈宝印私藏于腌制存放蔬菜的地窖,到最后的哭,作者用奇异鬼变锋利的笔触清晰血肉丰满的展示一幅又一幅波澜壮阔令人眼花缭乱的质朴画面。

故事把那些令人心驰神往的自在画面点缀出来,很让我喜欢,相信也让很多其他读者心生涟漪。譬如——在晴好的日子里,黄昏,他常常看到她,一个人,坐在湖洼边看书。两条长辫子,吹在她柔软的天蓝色的腰际……画她的背影、侧影,画她脚下的野草,画她和湖洼中盛开的蒲公英,画那晚霞中那一份悠远的宁静。

读到这样的句子,让我不禁想起《约翰·克里斯多夫》其中大量素描朴素活色生香画面的段落。

故事最后亮牌这是一个华丽的悲剧。

发生在时期的悲剧。

陈宝印被枪杀。心灵手巧一辈子默默无闻应景社会大背景一步一脚印的马兰花病死在狱中。

这是悲剧的缩写。

引娣到马兰花家去寻求温暖这个情节挺让我印象深刻。马兰花给予她母爱、短缺食物,充分显示人情冷暖。很好描绘出所谓的被如今我们中许多人和母亲吵架时冠以俗称的“所谓的母爱”。其实是一种温暖如三月温阳的真挚情感,母爱。

文章还有很多这样的美好画面的截然相反的反差画面,同时简洁明了的示威,有力彰显出腐坏情愫的卑劣和无奈,譬如引娣的父亲职场失意打小孩骂老婆。

朗霞失去父亲在马兰花和奶奶哺乳下的温情画面,展示了那种我遗忘很久同时几乎隔三差五不由回味的旧时天真。

很美。

作者的文字很精致。

感谢作者勾勒出这样一个故事。

让人不由为之一振的故事。

《文艺风赏·面具》读后感(三):面具下的书评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面具下,面具让我们更有安全感。谁都不愿把最真实的自己赤裸裸地暴露给别人。因为你不知道他们会在何时不经意间刺伤你,保护自己是我们的天性。

就像那个朋友,当他告诉自己的舍友自己是鬼时,他应该知道他会离开自己的吧。面具戴久了,也会伤人的,当别人,把最真实的自己暴露出来时,我们又无法接受。我们就这样活在别人的面具下,活在自己的面具下。就像书中说的那样:当周围的人都戴着面具的时候,不戴面具的人反而会被认为戴着面具,这就是我们的逻辑,虽然荒唐,却往往十分准确。

有时候,我们自己都分不清楚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变得更加迷茫,看不清自己了。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像那位老人一样把那条鲤鱼杀掉,帮它早一点解脱。这个世界也是戴着面具的,当它有一天摘下面具时,会不会所有的一切都崩溃掉?还是会变得更加明朗?

是真还是假?重要吗?无论有鬼还是没鬼,无论是人是鬼,都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唯有那些故事是最鲜明的,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和想法吧。当我们漫步在充满宗教色彩的耶路撒冷,其实我们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好多事情要去在乎,我们要坚守自己心中的信仰,让心静下来吧。

古老的古城,古老的西街,让人一开始都觉得乏味。可是当你走进这个故事时,你也走进了这个古城,你也在和朗霞一起成长。当60岁的朗霞回去时,我知道她会回去的,因为如果是我我也会回去。那里沉淀太多的美好,太多的爱,还有太多的悲伤。那位萍水相逢的叔叔给了朗霞希望,当她在他的坟前哭着说谢谢时,我的眼睛也湿润了。谢谢对于儿时的我们确实太年轻。那时的我们总是活的很别扭,当我们回到西街上时太多的恩怨,我们都会释怀的,那些曾经美好的,心碎的都会成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了。摘下面具,阳光,空气还有古城的味道是那么的好闻。

《文艺风赏·面具》读后感(四):最好的表情——《文艺风赏 面具》

最好的表情——《文艺风赏 面具》

各种各样的理由,人们需要假装。不管这初衷是为了保护自己,还是欺骗别人,这两种情况,比例各占一半。

封面上烟雾缭绕,是明明知道,还要掩饰,或根本不知道,才需要掩饰。

面具虽有千百种,但总有个数目,但要是争辩何为真实,可是说破了天也说不尽的。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简单的一句话,我深深从中感受到无奈的情绪。现实中这样的无奈太多,也许连愤恨都会传染,比病毒更甚。新闻中不断涌现关于孩子的一切灾难,包括备受关注的李天一事件,这些事接二连三的发生,没完没了,就算这些的出现只是偶然,但未免也付出了太多代价。戴着面具生活的人,一旦摘下,万一露出的是更加丑恶的嘴脸,该如何是好?

可是这世界上没有谁比谁惨,却有谁比谁有良心。想起来前段时间我也上当受骗了一回,损失了几百块钱,可照如今的形式,是不是还得庆幸损失的只有钱财?

说回小说,,王雨辰的《面具》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其中的想象,或说假设,是我从未想到过的——“当周围的人都戴着面具的时候,不戴面具的人反而会被认为戴着面具,这就是我们的逻辑,虽然荒唐,却往往十分准确。”作者用离奇的经历讲述了一个普遍的真相,尽管我们总是被蒙在谷里,不得其意,知道被某件事情击中。或被一语道破。我很喜欢这篇小说,它荒诞,但被寄予现实意义。也许我们有时候的伪装是迫不得已,出于善意,但你真的有把握有天你不会和这面具合为一体,甚至颠倒混淆吗?我们谁也无法保证,因为我们多少都依赖着“面具”。

喜欢夜晚多过白天。可不管多寒冷的冬天,无论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即使天空没有褪去夜的黑衣,我们还是得按时出门,面对生活的琐碎。过惯了这样的日子。从没体验过在地窖里生活,不见天日,虽然拥有绝对安静的空间,但同时也收获相对的寂寞。《朗霞的西街》中陈宝印被马兰花藏了数年,也未必不曾胆战心惊的度过一夜夜,也只能听着朗霞的声音,关注女儿的成长。朗霞,朗霞,对于陈宝印来说,只闻其名,不见其影。地上的和天边的一样遥远。但他仍是知足的,我总说,值了,不知这仅是安慰妻子的话,还是再次归家的心里话,总之,当别人也替他不值时,他却一直展示着平和的心态,即使最后被发现。也许这是西街的特征,与时代无关。原来没有看过蒋韵的作品,只看过她和李锐合著的《人间》,知道她是笛安的母亲,仅此而已。然而看过这篇小说,才意识到这也是一位厉害的作家。

《一个朋友》究竟是鬼的故事,还是人的故事。我觉得是人占多一些。鬼总是向人看齐,希望和人一样的生活。但有些距离是无法被逾越的,比如人和人的距离。

“眼见而虚的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我也不知道。也许要用哲学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了。不过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东西都会有它的两面性。

这一期的小说都很吸引人。书到手之前就听闻有篇林培源的新作《他杀死了鲤鱼》。这篇小说基本上与他以往的风格一脉相承,感觉文风清淡,语言简单诚恳。文中的老人最后放掉了鲤鱼的生命之源,使它们脱离水而死去,但我认为他本性很善,甚至有那么点悲天悯人的意味。这使我想到左琴科的作品《日出之前》中,幼时的作者将鱼从水里捞出来,使鱼致死。他写了大概这样的一句:我知道它们天性是水,但我想把它们从这种灾难中解救出来…通常人的意念决定其行为,本文中老人年纪已经很大,生活又繁琐枯燥,受身体(牙疼)及心灵上的寂寞困扰,他活在自己的意识里。开篇写买了鲤鱼,想让这些鱼代替他,其间他经常观察鲤鱼,试图将鲤鱼和自己对比,他把为自己的悲哀,转化为鲤鱼的悲哀。最后的结局有些沉重,但似乎是一个必然要走向的结局,正如题目所言,他杀死了鲤鱼。

汇聚了各种奇怪小故事的《听人说》也挺有意思,有几则看着怪慎人,不过可不是吗,听人说来的故事,经过了不知道多少张添油加醋的嘴,变成了荒诞,却充满神秘的寓言。

说到底,面具只是一种形式。面具下的脸是善是恶,无法判别。

在这种时候,最好的表情却是面无表情。谁说不是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