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知识分子与社会》读后感锦集

《知识分子与社会》读后感锦集

《知识分子与社会》是一本由[美] 托马斯·索维尔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0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识分子与社会》读后感(一):一本注定评价很高、读者很少的经典作品

看了豆瓣的几个书评,包括译者自己写的,都非常精彩了。

偶然的机会,买了这本书。但一直没有读。晚上拿出来翻了翻,很有共鸣。

知识分子之于社会,大概类似于幕僚之于企业吧。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对幕僚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核心的观点就是幕僚对最终结果不承担责任,容易瞎指挥,站着说话不腰疼。

这一观点与本书作者如出一辙。知识分子往往对常识和经验缺乏基本的尊重,会根据自己想象中的理想情况,提出各种观点和建议。这些观点和建议部分是有益的,部分是——添乱。

《知识分子与社会》读后感(二):当下中国,公共知识分子崛起,美誉与污名并存,《知识分子与社会》的冷峻思考更能对当下公知的理性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此书在好几个方面都非同凡响……在他的论证之中没有什么倾向性的或偏袒性的内容……他的这本著作公正、清晰、富于说服力。”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在我看来,托马斯•索维尔是当前美国仍然开展研究的哲人中,最具原创性的、最富于吸引力的一位。” ——保罗•约翰逊(Paul Johnson)

“索维尔的分析是总是那样的见闻广博,丰富地展现了那种不断增长的不寻常品质,同时也大量展现了常识。” ——《美国观察家》(The American Spectator)

《知识分子与社会》读后感(三):不够公正与中立

这里的知识分子主要指的是人文社科类的学者,生产的终端产品是理念的那种人。

这一类人善于言辞,善于用“神圣的构想”来看待一切事物。

比如认为人去犯罪,是因为童年受到暴力或者失业。

比如穷人是被富人剥削。

这样的做法,在我看来是把一切简单化,但是作者非要构造出一个“神圣构想”这样的词来解释,我觉得过于掉书袋了。

把同样的分析方式和概念分析“知识分子与公正”“知识分子与经济”“知识分子与战争”,是不是有点太统一了呢?

以及,这本书对知识分子主要是持批判的负态度,说知识分子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发表言论为自己攫取名声等等,一边倒的分析,是否太过多了呢?

《知识分子与社会》读后感(四):事实是什么

事实究竟是什么。

立场。观点。客观。

知识分子更应该谨慎,直觉有很重要,理论分析也很重要。但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聆听不同的声音。不断反思。要看事实,不止一个角度的看事实。不为情绪所带动,同时也要不停的探索真正的事实。

相反的观点有时候又是相互包容的。非黑即白的情况极可能是不存在的?不止是中庸的智慧。但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是需要技巧,需要让别人明白你的个人想法的。

(乱语。与书的主题关系不大,更多的是自己脑袋里不成体系的想法)

《知识分子与社会》读后感(五):知识分子犹如无形之手,扭转战局、左右乾坤

何怀宏、郑也夫推荐,“公知”们必须人手一册 !

《知识分子与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它指出了知识分子道德责任中重要的另一面,即知识分子不仅要敢尽言责,还要善尽言责,考虑和顾及他们的言论和理念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后果。——北京大学教授 何怀宏

随着公知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出现,美誉与污名并驾同来。若不想盲目地赞誉或诋毁,深入认识这一角色当为必要的前提。故中译本《知识分子与社会》的出版,堪称及时。——北京大学教授 郑也夫

《知识分子与社会》是反思及批判“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学名著,也是研究当代思想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没有知识分子,历史或许将重新改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