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失败读后感精选

大失败读后感精选

《大失败》是一本由安德鲁•克莱曼(Andrew Klima)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7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失败》读后感(一):媒体评论

试图解释经济危机的最好的作品之一……其学识堪称典范,行文极其清晰。强烈推荐!

——伯特尔·奥尔曼,纽约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辩证法的舞蹈》的作者

清晰、严谨并且极具论辩性,这本书证明了当前这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动力的结果。

——瑞克·库恩,德意志奖获得者,澳洲国立大学高级讲师

在关于危机的无数出版物中,这部作品尤为突出。克莱曼是一位杰出的理论家和经验数据的分析家。

——帕雷什·托帕迪亚,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教授

《大失败》读后感(二):精彩片断

当今,以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2008年的大恐慌及由它们导致的大衰退为主题的诸多研究著作已问世。与这些研究成果相比,克莱曼的《大失败——资本主义生产大衰退的根本原因》一书着力关注为危机和衰退搭建舞台的长期而根本的条件,这些条件使金融危机能够引发一场尤为深重、长久并具有持续后遗症的衰退,而不是在现象层面上做简单的因果分析。本书认为,这一长期而根本的条件(或原因)就是: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变化而引起的一般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所揭示的道理。为危机创造条件的利润率下降,无须持续到危机爆发的时刻,而只需要造成一个极低的利润率就可以了。这一极低的利润率作为危机和衰退的根本条件通过两个中间环节实现其作用,这就是低盈利能力和信用制度。利润率下降引起积累率的下降,进而造成一个或长或短的投机热和大量无法偿付的债务,最终导致危机的爆发。而这一切都符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析。

在西方学界,关于大衰退根本原因的争论分为马克主义者和激进经济学家对立的两派。而这一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对危机与衰退的解释力。传统左派中的新自由主义,对危机的解释基于资本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的理念,即新自由主义。这个阶段总体上被定义为两种机制: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挤压及之后收入不平等的增大;信贷的急剧增长促动经济的增长,从而扩展了金融业在经济中的作用。消费不足论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和弗雷德·马格多夫,2008)认为,大量的消费不足和之后需求的下降是危机的根本原因。所有这些分析都否认大衰退的根本原因是利润率下降趋势。关于利润率变化趋势在当前危机分析中的重要地位和“分水岭”作用,早在2009年安德鲁﹒克莱曼在阿根廷的一次学术讲座中就已经激烈地表达了出来。2012年,克莱曼在其新著《大失败——资本主义大衰退的根本原因》一书中,采用大量的官方数据及一系列的逻辑推论,通过实证研究,剖析了占统治地位的各种传统左派观点,指出了其非科学性,从而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LTFRP)在解释最近危机与衰退问题上的核心地位。

在本书第一章导论部分,克莱曼阐明了在关注危机与衰退根本原因的研究中自己与以往传统左派的不同;这种差异集中体现在方法论和理论上。克莱曼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单一分期体系解释(Temporalsingle-systeminterpretation,TSSI)的支持者;以此理论为基础,克莱曼发展了自己以历史成本衡量的利润率。长久以来,在西方学界,价值理论和以之为基础的最重要的规律——即作为马克思资本主义经济理论核心的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LTFRP)——两者之间一直被认为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因而它们必须加以修正或拒绝。他们把马克思的理论中指称的随时间决定的利润率替换成了一个非时间的“利润率”(现期成本或重置成本率),经过这一替换他们发现马克思的规律不再成立。接受了这些论证的人也接受了这些论证以现期成本这一错误方式衡量的利润率。这样,当他们发现在1980年代早期非时间的“利润率”具有上升趋势时,就把这一现象当做是资本主义生产仍然具有合理性的决定性证据,因此危机与大衰退的真正的根本原因则是新自由主义、金融化和强化了的剥削;那么,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就不具有脆弱性。克莱曼在第一章中继续指出,这一争论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如果危机与衰退的长期原因是不可还原的金融的危机,我们就能够通过废除新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金融化”来防止这种危机的再次发生,而没有必要废除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即由“价值”或抽象财富无休止的扩张这一目标所驱动的生产体系。这样,被危机提上日程的就不是社会经济体系的根本特征的转变,而是需要这样一些政策,即诸如金融监管、积极的(“凯恩斯主义的”)财政、货币政策或许还有金融部门的国有化等等政策。

……

《大失败》读后感(三):大失败:资本主义生产大衰退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1970年代的确爆发了危机,但美国政府采取了凯恩斯主义干预政策来缓解经济危机,以避免1930年代大萧条的重现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克莱曼以为,这种试图缓解经济危机的政策恰是2007—2008年危机的根源所在。为了把危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美国政府采取了不断增加债务、人为制造短期繁荣的方式以刺激经济,从而致使1970年代没有像1930年代那样出现足够大规模的资本消灭,也正是因为如此,1980年代以来美国公司部门的利润率始终没有得到持续性的恢复。这表明,尽管政府的刺激政策阻止了危机演变成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威胁,但同时也使得经济陷入了长期的相对停滞状态。但是,所有这些刺激政策是不可持续的。克莱曼在本书第三章的研究表明,自19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不得不用一个又一个的新泡沫来取代一个个的旧泡沫:股市泡沫、网络公司繁荣、房地产泡沫等等。资产价格在新旧泡沫更替的进程中被不断推高,国家和家庭资产财富的增长掩盖了其真实收入增长的放缓,而这则进一步引发了投机的狂热:人们开始使用债务来购买资产。在资产泡沫仍在膨胀时,人们可以使用资产的投机收益来偿还债务的利息,因此,这种行为并不会立即导致严重的后果,而资产泡沫的膨胀本身又允许人们借入更多的债务来偿还以往的债务。然而,一旦资产价格出现停止上涨的迹象,债务缠身的人们就会发现自己早已无力走出沼泽。

而这仅仅是开始。当次贷危机刚刚爆发之际,受到影响的似乎还仅仅是那些次级抵押贷款的债务人,但是,当房价泡沫因次贷危机而破裂时,承担泡沫破裂后果的就不仅仅是债务人,还有那些提供次级抵押贷款以及为次级抵押贷款提供担保和保险的金融机构。随着危机的蔓延,整个金融系统都被卷入这场危机,信用市场开始逐渐陷入一场信心危机:即使那些生产经营良好的公司也难以在信用市场上获得日常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链条断裂了。

自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至今,美国经济一直在自由市场和政府干预之间徘徊。克莱曼认为,这表明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着自身无法解决的困境。如克莱曼在本书第九章所言,1932年的罗斯福新政,就像最近的政府干预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挽救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资本持续的自我扩张,即让产生价值的价值产生价值,为了价值的积累而积累价值。

传统自由资本主义从19世纪初期到1930年代一直占据统治地位,人们笃信自由市场的魅力,可资本主义经济迎来的却是1929年的巨大经济灾难。在1930年代的大萧条中,资本消灭的程度已足以动摇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而1932年罗斯福的新政挽救了资本主义。此时,人们对仁爱而又全能的政府抱有无限的信任,对曾经挚爱的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却持有本能般的怀疑。但是,当资本主义生产体系进一步向前发展时,又出现了1970年代的危机。为了将危机控制在不至于威胁资本主义制度的范围内,美国政府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人为地刺激经济。这种政策的后果之一致使美国经济陷入长期的相对停滞,危机再次爆发的威胁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困扰资本主义经济的梦魇难以摆脱。自19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转向了新自由主义。但当2007年危机爆发之时,美国政府又毫不犹豫地再次转向了国家干预,其目的仍然是挽救资本主义制度。

克莱曼对2007年危机爆发的成因的分析表明,这场危机并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某种特殊形式的危机,而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危机。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所揭示的利润率下降的经济事实决定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而资本主义政府试图避免或缓解危机的政策最终都只是一场徒劳,甚至还可能加剧危机的爆发。基于此,我们可以说,本轮危机的爆发具有重大的历史性意义,它表明,试图通过外在因素对资本主义进行修修补补以挽救其大失败的命运,最终都无力解决资本主义内生的危机。

.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