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上好一村(十八个充满阳光与希望的台湾小镇故事)读后感1000字

《上好一村(十八个充满阳光与希望的台湾小镇故事)》是一本由李昂 / 刘克襄 / 林文义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好一村(十八个充满阳光与希望的台湾小镇故事)》读后感(一):民间神人与社区营造

1。信义是什么

http://www.sinyi.com.tw/about/

搜了一下,发现是一家房屋中介起家的地产公司,类似内地的中原地产。社会责任部门策划了一个项目,叫做“社区一家”,旨在全台范围内征集社区营建案例。于是有了这么一本书。

2。民间神人与社区营造

总的来讲,这本书是一个好人好事的民间故事集。为什么成功不能复制,那是因为把成功人士的故事讲一遍不等于告诉你成功背后的原因。就像把好人好事奔走相告一遍不等于在其他地方同样的好人好事可以按照一定预期同等比例的出现,前后一点因果关系也没有。所以就算在几无民间自治土壤的神舟大地上,只要有人征集,保管有比书中提到的更阳光更希望的小镇和乡村故事。

3。清华大学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

虽然前言里说的高瞻远瞩,但正文就low了,跟社区营造基本没什么关系,最多是下乡记录。

4。乡村社区居多,几无城市社区

书里提到社区营建是否本身就植根于乡村体例的社会系统里,城市里到底存不存在,不存在是否可以无中生有,这才是社区营造的意义。

5。不科学不严谨的台湾读物普遍有点酸

《上好一村(十八个充满阳光与希望的台湾小镇故事)》读后感(二):我心目中的“上好一村”

内地近年对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关注度慢慢提高,“三社联动”等等社区服务模式也进入大众的视野,近年台湾的社区营造经验也频频被提及,基于这样的关注购买了这本书,打开以后第一感觉其实还是抱着工具性的期望了,不过看下去觉得可以说是一个社区营造计划的阶段性小结,内容也是三位旁观者的实地采风成果。三位作者用一种“我是台湾人,但我却似乎并不完整或者说真正地了解、懂得这个养育我的岛屿”的姿态走进18个村。

这些故事里有各色各样的主角,他们都是积极获取社会资源,用适宜的方式回应当地需求,重建故土的人。在这里我不得不说作为一名关注社区发展的公民,作为一名专职的社会工作者我的感触还是很大的。

1.如果以一个项目运作的视角来看,作为赞助方,企业能够做到五年内持续注资,项目申报环节也可以不计个人或团体,营造形式及经费使用的灵活性都是让我的有点吃惊的。其次是作为执行方,在不同形式的营造中能够看到“村”内的不同群体关注本“村”的触角虽然不同,但是居民的自治意识真是让人忍不住鼓掌,这里不能不提到活跃于社区营造的几乎都是中年人,虽然这一点上与我们“社区大爷大妈”的结构相似,但仍然体现出社区服务概念上的本质差别,毕竟同样作为基层自治组织的“我们的社区”主要任务至今仍是承担政府行政职能。

去年有单位同事去台湾考察学习,回来分享的一个很重要的信息点就在于台湾的社区发展协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团体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真正能够做到“自治”。

2.如果以城市发展规划的路子同步想象社区发展规划,还真有点忧虑,看起来整齐划一了,就怕内核也找不见了,那么我们的根还去哪儿找?

《上好一村(十八个充满阳光与希望的台湾小镇故事)》读后感(三):淡淡的社区故事,暖暖的深情流淌 ——读《上好一村》有感

刚一看到书,就被封面上18张温暖的脸感染;再加上“此刻唯有相互信任,敞开心门,打开家门,一起携手同行”的描述,更是让人心灵为之一振。待我细细品来,我便深深地被每一个奉献在小镇中的人折服,被每一个平凡却充满深情的故事感动,那些美丽的社区情结让我明白正是因为有了那么多淡淡的、默默的人与故事,我们才会那么坚定、坦然地打碎撕裂、争执、扭曲的桎梏,对身边的他(她)莞尔微笑。

读台湾的书,是从蔡智恒开始的,直到今天还记得《雨衣》中那淡淡的忧伤;后来又有了九把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可读来读去都没有超过青春爱情小说的范围,这一次读《上好一村》是第一次触及有关台湾的真实的故事;而且那故事是深入民间的、是近地的,仿佛就像父母从泥土中拔出的萝卜那样真实。

《上好一村》讲述的18个故事,都发生在台湾的小镇中,没有杜撰褒扬的痕迹,没有荡气回肠的描述,当地人就是主角,社区就是天地,生活就是故事本身。无论是十几岁的孩子,还是耄耋之年的老人,无论是田埂地间的农民,还是唱着久远民族声音的歌手,也许他们没人知道,也许他们无人关注,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将自己的爱融入社区之中,将自己的奉献延续在乡里田间,将阳光与希望带给社区中的每一个人。那故事的细节,我并不想过多地描述,因为此书不是想让你记住某一个情节,或是记住某一个人;而是要告诉你,那些生活在社区中的人们(包括志工、乡民自身、政府组织人员等),都在用自己最简单的方式,也许只是种树、种花,或是编织、歌唱,也许只是讲讲故事、说说历史,或是保护一种动物、守候一片土地,来为社区的在地文化、为社区人们的快乐生活,努力耕耘着、奉献着。他们也曾经历繁华的大都市生活,也曾经历苦痛与悲伤的人生历程,在历经种种后,眷村的情结将他们拉回社区,将他们引至故土,他们在这里默默地播洒希望与阳光,让社区绿树成荫、让田地美丽丰硕、让人们喜悦快乐、让文化源远流长……

《上好一村》不仅有清秀的文字,也有满载来自社区的照片,凝视照片上那张张温暖的笑脸,回味书中点点滴滴的文字,会让你感觉像是在欣赏台湾电影一般奇特——读过它,就像看过《岁月神偷》一样,无论面对怎样的生活,我们都要坚持微笑地在那里生活下去,不离不弃;就像看过《逆光飞翔》一样,无论上天对我们如何,我们都要在脸上种下微笑、在心里留住阳光,向梦想永不停步;就像看过《海角七号》一样,就算是最普通的社区乐队,也绝对可以演绎出另世人惊叹的属于在地的悠扬乐章……

起初,我并不理解为什么《上好一村》的上架建议上写的是社会学,我还以为它应该放在随笔散文之类的货架上;可写过一段文字我突然明白,《上好一村》的18个故事都是社区工作的最高境界——永续地带给社区自我建设、自我快乐的方式方法与内心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将每个社区的历史文化留在社区之中,使之永续流传。就像罗家德老师评述的那样,“社区营造可以保存中华文化基因多样性。只有社区保留并新生了其特色文化,多种多样的中华文化才有实质的内容,而不仅是博物馆中的摆设”。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其实就孕育在我们每一个社区、每一个乡村、每一个乡民之中,而我们却一直没有看到这些,一味地去在迷失中寻觅文化的根基,一味地去将失去的痕迹雕刻在博物馆的构架之中。《上好一村》的故事可以让我们觉醒,让我们明白原来最美的东西就在社区之中,你只要肯做社区工作,只要有好的方式方法,我们社区居民自己就可以营造、重拾、保护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这样我们的文化就不再是空中楼阁的摆设,而是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生活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生活,这才是社会工作最美的永续乐章。

作为学过社会学又深爱文学的我,很高兴能看到这样的一本书,它让我懂得良多,不仅是感动的故事,还有最美的社会工作方法。你无论是从学术,还是从文学,甚至是把它当作去台湾旅游的一个游记攻略,你都会从中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