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读后感摘抄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读后感摘抄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是一本由项飙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读后感(一):这还要写两遍啊

这是一本非常学术的社会调查报告,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又有点像纪实文学,从具体细微的事实出发,做为非专业学术类读者,其实前两章与后两章可以不看,中间慢慢看细细去体会,政府管理、经济发展、外乡人、本地人、他乡故乡、生存斗争、大规模遣返等等,就像现在大家不理解上海竟是这样的上海,北京也就是这样的北京,不对组织报过多期望和依靠。本书非常事实求是,作者深入社区几年去跟踪收集整理信息,真的可敬。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读后感(二):一本流水账

流水账式的散碎拼凑起来

作者估计读书读傻了 还是课本里那一套:劳动致富 如果劳动没有致富 那就一定是被剥削了

有用的是史料 比如房租物价什么的

作者本身就是浙江老乡 屁股决定脑袋可以理解

即便这样 在他的美化之下 上世纪的这些流动人口的素质仍让人不敢恭维

让人读罢觉得 这些家伙清理的还是不够彻底 也算是对作者文笔的夸奖了

这作者主要是自己也进不了庙堂 所以也只能做一些无谓的鼓与呼 该清理的还是被清理 几十年不变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读后感(三):书没看,就项飙老师“最初500米”重建附近说下自己的理解

今天偶然在三联的微信公众号,看到了项飙老师的“从虚拟世界到真实社交,我们如何重建附近?”,之前因为《把自己作为方法》认识项飙老师,与那些夸夸其谈、浮躁表面的学术人相比,喜欢项飙老师对待学术的那种实诚、朴素和沉浸;也是那会第一次正儿八经知道“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这个人类学上的表达。

今天想说一说三联那篇项飙老师的报道,对于“最初500米”,我理解对我的适用可以表达为具体化我感兴趣的附近。因为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一个活得相对疏离的人,不喜欢“广而泛”地建立联结,维护好我喜欢的和感兴趣的附近就很好了。而且我认为,与其假装走心地去跟你不感兴趣的附近建立联结,也是一种自我消耗啊。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读后感(四):疏离地着眼具体

终于看完了项飙的硕士论文,讲述了浙江村的人们离开乐清等小城镇,聚居于北京南城,在非正规和体制外的缝隙中,不断生长延伸,发展成庞大的非正规社区,在经济上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将服装生意推向全国乃至俄欧的同时,与体制的正面遭遇也不可避免。浙江村人有艰苦奋斗,也有精心算计,是生意场上的强者,也是政治社会的的弱者。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读后感(五):作者的角色

作者在那个年纪有这种深度的思考着实令人佩服,写作功底也十分了得。正如作者所说,他浸淫到了到了整个浙江村之中,本书也是给我这样的感觉。他参与到了浙江村的发展,而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进行调查。作者也是对此举做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社会调查就应该作为被调查对象的一员参与其中,否则不能详实地了解他们地生活。但是仔细想想,其实某种程度上他占了特殊身份(老乡)的光,能让他参与其中但又不至于造成太大的破坏。而且可以看得出,作者很享受这种调查方式,如果只是让他扮演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恐怕不能完全投入去完成这样长一个达六年的研究。 从我这样一个门外汉的角度来看,不能简单的认为两种方式孰好孰坏,只能说各有利弊,还需根据不同的研究选择角色。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调查者应该在调查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的确是社会调查中的一个难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