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FBI犯罪心理画像实录》读后感精选

《FBI犯罪心理画像实录》读后感精选

《FBI犯罪心理画像实录》是一本由[美] 布来恩·隐内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6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FBI犯罪心理画像实录》读后感(一):是语法用词上出了错还是翻译错误?

什么叫“欧文被证实曾在1971年伪造了百万富翁霍华德·休斯的自传”???

其他的话没有什么大问题,就是这一点很让人不解。

ps豆瓣140字限制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有病

《FBI犯罪心理画像实录》读后感(二):《FBI犯罪心理画像实录》:罪的阴影

对于推理小说爱好者而言,“犯罪”似乎是件司空见惯的事。但往往在我们看到现实中发生罪案时,总要比常人更加困惑。

“犯罪总要留下痕迹的啊,哎呀呀,这个人胆子好大,就不怕遇上名侦探么?”

当然,这个反映夸张了点,但对于推理小说爱好者而言,有一条真理是颠扑不破的,那便是但凡犯罪,必然会留下痕迹。这当然不单指技术层面的失误,更重要的是,阴影与罪行往往共生。或许当你偏离社会既定的规则那一刻起,你便注定要背负十字架了,这或名为司法,更多的,名为心灵。

因此对于犯罪小说,尤其是真正意义上的犯罪小说,其社会意义在于剖析犯罪的根源,而最终的指向,一定是犯罪——这种对于社会公约的僭越——的荒谬性。为此我们有了警察,有了名侦探,更重要的是有了演绎法,以及犯罪心理画像。这些元素的异曲同工,在于让犯罪的阴影“无处遁形”。

这部《FBI犯罪心理画像实录》,作者布来恩•隐内博士以吸引人又具权威的方式,综述了二十世纪的重大案件。书中所选取的犯罪个案是既丰富又令人印象深刻的,从英国的“开膛手杰克”“约克郡开膛手”,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吸血鬼”,到美国震惊社会的“大学炸弹客”,作者还在其中加上了几部叫好叫座的惊悚犯罪电影,使虚构穿插于真实之中。有条不紊地陈述、分析个案之所以犯罪的原因,以及追踪这些个案时,实务工作者与心理侦查学者所运用的犯 罪心理学理论。通过布来恩•隐内丰厚的学养和流畅的文笔,读者可以走入犯罪心理学领域,将这些理论与个案相互对照,进行个案分析与研究。

布莱恩的工作是很必要的。通过他的语言,“犯罪心理学”之于大众不再神秘,通过这种方式,更多的读者会实现好奇心上的满足。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里面蕴含着他人不知道的故事……我们诚挚邀请你,与那些你从未谋面却心怀好奇的陌生人,做一次另类的相识。”这是最近很火的南宁“真人图书馆”的宣传语。对于我们而言,犯罪、FBI等等似乎离我们很远,但有时,多知道一些另外世界的故事,总是好的。这就像与陌生人攀谈一样,你的生命,恰恰会因为这些有趣一些吧。

《FBI犯罪心理画像实录》读后感(三):支配、操纵、控制

FBI犯罪心理画像实录

作者:[美]布来恩·隐内 著,[美]王旸 译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读心神探--FBI心理侧写术

作者:约翰·道格拉斯等著,阎卫平,王春生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人之初到底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无数的学者千年来争论不休,依然没有定论。在连续看完以上两本书后,我更倾向于“性本恶”的观点了。

人类本来就是万千动物中的一类,一出生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生存。如若放到原始环境中去,那只能依靠“丛林法则”让自己活下去,让自己变得强壮利于捕猎并抵御外来的袭扰,在同类中依靠武力获得地位,对挑战者进行杀戮,这都是动物的与生俱来的“兽性”。庆幸的是人类文明进步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体面的家庭以及关爱可以使孩子按照文明的标准成长,将“兽性”一点点去除。失败的教育以及破裂的家庭必然导致“兽性”的滋生,轻微的也许只是“任性”,严重的就成了罪犯。

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反复提到的凶手的普遍心理:“支配、操纵、控制”。在电影《闯入者》中看到这么个情节,主人公老邓有位老母亲住在养老院,两个儿子都成人分开过,而老邓更愿意去两个儿子家,不愿去养老院。或许惯常的思维就是老人更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理解,那就是“支配、操纵、控制”的心理在作祟。想想自己年少时总盼着一天离开父母远走天涯,高考志愿填报写了最远的海南,就是为了摆脱家庭的束缚,说白了就是摆脱父母的“支配、操纵、控制”。老邓喜欢去自己儿子家,是因为自己是他们的母亲,可以在他们面前发号施令,对看不惯的事情可以训斥,用自己的标准约束孩子,孩子们长得再大也只能乖乖听话,孩子若反抗只能发生争吵,但是老邓两个儿子都是孝子,更多的时候是沉默;而去了养老院,老邓见了她自己母亲,也就只有听话的份,所以没让老母亲和自己一起住,生活节俭的老邓宁愿掏钱给养老院,这些都是老邓为了摆脱“支配、操纵、控制”。这种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强弱的问题。

书中列举的案例,连环杀手多是这种心理,在生活中过得一塌糊涂,是个失败者,通过袭击、控制、蹂躏、囚禁比自己更弱小的受害人,在受害人的求饶声中满足自己的“支配、操纵、控制”欲望,这种欲望让他们欲罢不能,沉浸、回味、幻想在上一起案件中,欲望促使犯下下一起罪行。

蒙特·里赛尔案是个典型的案例:里赛尔生活在单亲家庭,从小就惹祸不断,在19岁时,他的大学女友甩了他,里赛尔驱车来到女友的大学,却见到女友和新男友在一起,愤怒的里赛尔独自在黑夜里借酒消愁,这时一位年轻女性驾车出现,里赛尔临时起意,用枪胁迫女司机走到无人处准备强奸。巧的是女司机是个妓女,她对与陌生人发生性关系不那么恐惧,虽然被恐吓,求生的本能促使她迎合里赛尔,主动掀起裙子问里赛尔用什么姿势。受害人的举动没能让里赛尔温和起来,反而大怒“这个婊子要控制局面”,强奸后将其杀害。这就是一种对控制权的争夺,对控制欲的满足促使里赛尔在此后又连杀四人。

至于如何降低犯罪率,道格拉斯在最后也有自己的看法,“在需要更多的财力、警察和监狱的同时,我们最需要的是更多的爱”。

如果想学神奇的犯罪心理“侧写术”的同学就不用看这两本书了,道格拉斯在第一章就说了,不会把调查机密泄露出去,从而为未来的凶手提供入门知识,叙述的内容是关于如何将行为方式研究发展成为罪犯个性侧写、犯罪研究和起诉策略的。要真的想学,只能去FBI的匡提科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