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犯罪心理 末始之罪经典读后感有感

犯罪心理 末始之罪经典读后感有感

《犯罪心理 末始之罪》是一本由戴西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犯罪心理 末始之罪》读后感(一):《犯罪心理:末始之罪》:善与恶,罪与罚,是生命角逐中无奈认知

日渐成熟的心理,令我愈加明白非黑即白的简单价值观解决不了俗世间多数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处世三观态度,何为正确实则众说纷纭!然而,人之初性本善,都曾经是白纸的我们如何被塑造成千奇百怪的人物,也着实令人费解,曾经以往,我们总是在探讨生活物质条件的艰苦,如今时代心理问题却成为永远跨不过的鸿沟,人们内心深处所思所想实则如深渊般深不可测。《犯罪心理:末始之罪》是一本探索心理原罪问题之书,虽然我并未看过前两本,但是并不影响我对新故事中的情节思绪万千。 如若世界上真有魔鬼,恐怕就是书中那不需要亲自动手,就可以远程操控他人性命之人,利用受害者内心深处的绝望,将其无限放大,从而造成当事人心甘情愿自杀,这就是《犯罪心理:末始之罪》书的主旋律,多个人物被人远程操控集体自杀。或许我们会思索这会是多么恶毒的成年人,可结局却是一个学生,大专学校在读,还是一个编程高手,只不过因为父母太过溺爱,而让他犯了很多错误之后,有人举报反抗罢了,或许我们应该说那些受害者都是自杀的,是自我内心问题,怪不得有人唆使。 曾经我见过有替天行道的凶手,而“蜘蛛”这个非常厉害,还是卓越的心理学家的人物,也会犯法,原来都是因为童年的心理阴影。看完此书,我深刻体会到童年心理问题的影响力,曾经以往我们总是说,很多人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才治疗原生家庭的痛楚,可是当社会上过多关注原生家庭痛楚时,又有无数人絮叨着说这是矫情做作。孩子天生是善良的,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成人的影响下成就而来。 我已经无法改变童年原生家庭的影响了,只能告知自己要学会自我救赎,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将下一代教育好,心理问题是聚集在生活中细枝末节之处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不经意的话语,都有可能让孩子们的一生影响颇深,期望我们所有成年人能够学会自我教育,继而给予孩子们完美的童年生活,让世界少一些这样的悲剧,人生如若没有快乐,那将会是何其悲哀,我们不能够提前给孩子们设定好这样的环境,世界唯有爱,唯有恰当有效的教育方式,才能让悲剧变得更加稀少。《犯罪心理:末始之罪》是注重心理教育的开端,期望所有人能够引以重视!

《犯罪心理 末始之罪》读后感(二):原罪

连夜读完犯罪心理第三部—末始之罪,故事终于尘埃落定,有一种告一段落的轻松感,同时也有一种对人性思考的沉痛感。 最后一部是秉烛(打着手机手电筒)夜读的,所以读起来分外有恐惧感。剧情紧凑,前后铺垫有序,人物个性鲜明,故事交叉曲折。 原生态家庭在子女成长中担任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故事的开头,一个女学生自杀,就跟多米罗骨牌反应似的,紧接着一个接一个同学,24小时之内,纷纷坠楼。很多的巧合都在一起就一定不是巧合。赵法医敏锐地察觉到事情的疑点,联合李队一起开展调查,到最后谜底解开,施暴者竟然只是一个孩子。 现在的少年怎么了,完全没有同理心,仅仅因为被举报就要向自己的同学下手;仅仅因为好奇就能把同学的食物换成过敏食物,差点导致同学死去。被妈妈宠坏了的小孩并不是一件幸福的事。而受害者的心里也非常脆弱,一次威胁,一个恐吓,就可以让花季少年少女产生轻生的念头。父母给的关心太少了,一个屋檐下,交流被电子产品取代了,不出问题大家都觉得一家子还不错。出了问题,就是我的孩子怎么了。而孩子却是一点挫折和打压就能让他们坠落希望。 父母爱孩子就应该让他成为独立抗压的孩子,而不是将他跟社会孤立起来。不管是宠溺还是校正过严都不是真正的爱孩子。 为了真相,奋不顾身;为了正义,身先士卒。 安东殉职了!一个幽默正直的男子汉,说没就没了。所以犯罪分子不论动机是什么,牵扯上无辜的人,都不值得原谅。 作为李对的搭档,安东更像是一个大男孩。去便利店会买一大堆没打算买的东西。对待工作,认真负责,面对危险,挺身而出。这么一个好青年,就要跟马月结婚了,在公安局门口一百米的地方,说没就没了。警察职业多么危险。那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我们负累前行。 他比烟火更寂寞! 故事到最后,我开始同情“蜘蛛”了。一个被后妈打成癌症的人,他的一生在童年已经毁了。纵使他日后成为了社会精英,那又如何?一生只能循环在自己的故事中。他智商超群,他练习搏击,他开了心理诊所,他面容清秀,他仪表堂堂,但他甘愿被人控制。 狩猎杀人,他以此为乐,却还有一丝正义。将赵一鸣杀害,将金秀珍杀害,也是对无辜的人一个交代,虽然他的初心不是为别人做什么,他自己有一套评价标准。 读完最后一部,所有问题都有了答案,感慨人性是最恐怖的。很多人往往不是他表面看起来的样子。受害者,施暴者,两者的转换如此之快。有的人很坏,有的人很善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价系统。我们只能做到努力寻找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的平衡。寻找光,满怀希望!

《犯罪心理 末始之罪》读后感(三):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犯罪心理3:末始之罪》

这是我今天看完第三部之后心里浮现的话。这句王阳明老先生的话,曾经让我出了个大笑话,也让我深深记住了这句话。

作为犯罪心理三部曲的终结篇,这一部把前面所有说到但没完结的案子都画上了句号,无论是作为主线的蜘蛛及他身后的大boss落网,还是赵法医心心念念的18年前的冤假错案,以及李振峰一直追查的百年女尸案,都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嗯?圆满吗?我们一一来看。

从远往近了说,百年女尸案其实没有什么,讲白了不过是哥哥大义灭亲的故事,作为三部小说的暗线,我甚至有点觉得画蛇添足,没有这个案子好像整个故事也不受影响。

第二个,是上一任“捕头”李大强和上一任赵法医所涉及的18年前的奸杀案,这个案子给我的震撼程度不亚于主线的案子,作为三部小说的暗线,非常合适,第一部隐约透露了有内情,第二部提到了相关人员,这个案子就像个小勾子一样,让我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案子,错在了哪里。在这一部终于得到了解答,看完却又产生了新的疑惑,钱,对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两个女人为了钱可以很轻易(也许不轻易)的决定去杀死谁。犯案的两个女人,都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不好,一个怕亲生儿子透露实情,残忍的把他砸死,一个对继子那么好,对自己的亲儿子仿佛只是债主。

第三个就是主线了,这次我们开了上帝视角,知道罪犯是谁,但依然揪心,揪心于那句“对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是学会接受自己,而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全然接受自己”。赵一鸣,如果把自己的能力用在“正途”,他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心理专家或者编程大佬;蒋万安,他已经拥有了良好的外表,令人艳羡的工作,他已经是一个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了;王晓春,他伪装进入了警察的队伍。他们全然接受了自己,纵容自己心里的恶魔去为祸人间,他们真的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的对错吗?或许是知道的,或许是不知道的吧,作为一个读者,我希望他们是不知道的。赵一鸣所犯下的一系列的跳楼案,跟上一部中的杀人视频,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人类可能会忘记曾经的所作所为,但网络不会。科技,仍然是一把双刃剑,善与恶,是保护还是杀戮,科技本身,并没有属性。

唯一的遗憾,是王晓春和蒋万安的关联,作者似乎没有写透,有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

依然期待作者的作品!

《犯罪心理 末始之罪》读后感(四):行凶者已然死在行凶前

“天空中依旧是一片明亮,只是没了白天的喧嚣。一只海鸥飞过,凄凉的鸣叫声留下一道浅浅的划痕,转瞬即逝……” 书的开篇就用冷漠的语言勾勒出肃杀的氛围,让人心生担忧,莫名恐惧即将要有大事发生,果不其然,一连串毫无关联的跳楼自杀案件在24小时内接踵发生…… 随着对案件的深入调查,一位“平平无奇”的大二学生作为嫌疑人进入警方视野,但没想到此人又 同样死于跳楼自杀。 三部曲的最大反派“蜘蛛”慢慢浮出水面,他似乎又是别人的牵丝傀儡,真正的幕后黑手竟一直藏在身边?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除了置身于跌宕起伏不断反转的剧情中欲罢不能,还钦佩作者戴西丰富的创造能力,她以自己20余年法医经历为基础塑造出的几位罪犯,虽犯下滔天大罪,但深究他们的过往,也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惨痛经历。 他们用人性与心理编织罪恶蛛网的同时,自己也慢慢落入网中,被扭曲的自我剥落蚕食。

本应该阳光向上的男孩赵一鸣,他有着聪明的头脑与过硬的技术,却因为父母的纵容与溺爱逐渐迷失自己。仗着对心理学的了解与人性的洞察,诱导他人走向深渊。 “蜘蛛”蒋万安拥有着与赵一鸣截然相反的童年,他从小被母亲虐待,创伤记忆始终存在于他的脑海中,不断对他施加影响。直到那一天的到来,他看到金爱珍同样殴打孩子,报复的念头如同潘多拉盒子里的魔鬼一样涌出,把良知抛到脑后。 因为童年收到伤害,所以蒋万安过分语言他人的安慰与支持。这给了王晓春可乘之机。 他在爷爷身边长大,母亲跑了,父亲外出打工。作为留守儿童的他不知何为父爱母爱,童年的缺失让他过分早熟,早早看到了世界的背面,以至于他将屠刀伸向他人,没有任何理由。 无论是赵一鸣,蒋万安还是王晓春,他们都有着不正常的童年,无论是父母的溺爱还是亲情的缺失,都是压垮他们精神的重要砖头。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在他们踉踉跄跄举起屠刀前,扭曲的心理已经对他们挥下屠刀。 他们在行凶前就已然死去。

心理学有一个专有词语叫做“创伤记忆”,指的是我们曾经受过的伤痛不会无缘无故消失,而是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当目睹相似情景时,就会再次感同身受。 就如同书中蒋万安,金爱珍对孩子的虐待让他的“创伤记忆”再次涌出。 但创伤可以消除,在成长过程中,与人交往中,他人的关怀和自我的治愈都能抚平内心的伤痛。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很难承受,但我们有能力在人生路上慢慢消除这种不幸。 蒋万安在生命的最后突然醒悟,他不再纠结于自己的过去,赵晓楠的关怀消除了他内心的阴暗。他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 “远处夕阳飘红,海鸥飞过,阵阵长鸣……” 故事的结尾,海鸥再次飞过,鸣声不再凄凉,事情已经结束,但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远没有终止……

《犯罪心理 末始之罪》读后感(五):一场关于开始与结束的末始的救赎

第一读戴西的作品,用了两天时间就把这本《犯罪心理》读完了,整体读下来,很流畅,觉得作者也是一气呵成,没太多拖沓,猜想不愧是从业20年的女法医,风格该也是利落飒爽,喜欢喜欢。

书中围绕李振峰太爷爷身世、跳楼自杀案、以及陈年悬案6.17展开,三条线并行,也就说牵扯出三代人的故事。故事注重当事人的回忆,大段的推理的比较少。整个故事给我最深的印象,总结起来就是源头,表面上调查的案件的进度是前向,但实际都是在“往回”,在追述源头。单线来看,陈年悬案,李振峰父亲访“故人”。跳楼自杀案,死者的生命结束了,会调查的生前事。李振峰太爷爷身世,李振峰也是在鬼市打探100年前的消息。对于蜘蛛蒋万安,警方也是最后去了解了他小时候的事。每个人的行为都映射了本身的性格,而性格背后的形成,却要往前追溯。始末二字,值得推敲!

有开始就有结束,开始可能开启的很快,但结束却有不用的走向,或早,或晚,或皆大欢喜,或令人唏嘘,不管怎样,有因就有果,每一个结束,都有一个末始般的开始。兜兜转转,罪行都是围绕那个“开始”而展开的,但是有的人的悲剧,在最开始的时候,是否别无选择?有没有命运般的无可奈何呢?

还有一点就是操纵,书的封面画了只提线木偶,在结合故事中的内容就相互呼应了。蒋万安利用心理暗示,操纵杀人,而王哓春利用和蒋的关系,操纵了蒋犯案。这也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没有绝对,每个光鲜亮丽的人生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那些看似积极,让人羡慕的人,实际各有各的“千疮百孔”。在完美的罪行,也有漏洞,像自认为没有留下犯罪证据的蜘蛛,却因为安警官拼死时刻,留下了破绽。在完美的人,也有软肋,就像蒋万安对赵法医的感情。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完美的,因为完美就是不完美。

最后,还发现文章中一个有趣的地方,不知道作者是否有意为之。李振峰在鬼市途中买了一串玉兰花给赵法医,而赵振峰太爷爷的妹妹叫做李玉兰,有玉兰二字,觉得挺有意思。

故事中,觉得有些小遗憾的地方是赵法医和李振峰的感情线,还有赵振峰和蒋万安博弈的那里,看的不够过瘾,假如蒋如约和赵法医吃上了饭,会不会更有“意思”些呢~另外,故事前面展开的太多了,后面有点收尾的太快了,赵振峰好像掌握着一切,就顺水推舟般的解决了“蜘蛛”。在结尾的时候,有点惊讶的是幕后黑手竟然不是蒋万安,真是环中环,追述源头,还是在王与蒋两人儿时的关系开始,儿时的经历最纯粹啊,可是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善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