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庄子哲学( 第二版)》的读后感大全

《庄子哲学( 第二版)》的读后感大全

《庄子哲学( 第二版)》是一本由王博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2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庄子哲学( 第二版)》读后感(一):关于庄子哲学的一点思考

庄子很注重如何养生以保全自己的生命,他更像是一个个体主义者。

但他的确揭示了人的生存境遇问题——“天下有大戒二”,一个是“命”,与亲人的关系(家庭伦常);一个是“义”,与君主的关系(社会使命)。庄子强调人的宿命感,这是与生俱来的人无法逃离的桎梏。但庄子还是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一种“游”的状态,若即若离,既不是逃避,也不进入。譬如庖丁解牛,是“缘督以为经”,在这拥堵的世间发现空隙,这首先要求你的心是“虚”的,于是庄子要求“吾丧我”,要求“坐忘”和“心斋”,使自己内心通明起来。这里,庄子的隐者不同于隐居山林的“形隐”的隐者,而是隐匿在世间人群却“心隐”的隐者。

但是这里有一个疑问:庄子一方面强调保全生命,形体生存于此世,必会做一些妥协,然后他另一方面又强调“心斋”,但心一定会对形体提出要求,这二者的矛盾之处如何解决?这里王教授指出了庄子是“形莫若就”——顺从,和“就不欲入”的态度P246,但是还是不太能说服我,因为心灵和形体必然会有一些非此即彼的矛盾冲突,所以已经不是平衡的问题了,而是怎样正面解决这些矛盾冲突之处,故这里还有一些不解之处。

求大神解答,小弟在这里谢过!

《庄子哲学( 第二版)》读后感(二):《庄子哲学》读后

《庄子哲学》(第2版),匆匆读过,惊叹于作者的才气。作者以《庄子》内七篇作为庄子的作品,并以之勾勒了一个作者心目中的庄子。 2000 多年前的庄子,以“汪洋恣肆”的文本、“瑰丽奇谲”的比喻,破除形役,直达生命的本真状态,一如那“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木末芙蓉花。作者的解读,通过重整文本顺序,探寻文本背后的“玄机”,试图还原一个本真的庄子。 跟随作者“上天入地”作“逍遥一游”之后,合上书本,那刺眼的白字,却让“破除形役”的努力显得那么可笑。 《庄子哲学》一书加了个英文标题 The Philosophy of Chuang Tzu,是为了接轨还是体现学术化,不得而知。仅仅知道的是,书的封面和扉页把这个英文标题分别印成了 The Philosphy of Chuang Tzu 和 The Philospphy of Chuang Tzu! 同一个字 Philosophy,能够分别拼成 Philosphy 和 Philospphy,也是需要功夫的。这是否暗含了本书虽然名为《庄子哲学》,却“只见庄子,不见哲学”之实质? 无论如何,这个画蛇添足般的英文标题,却把作者以及作者任主任的北大哲学系着着实实地嘲弄了一番。 中国的生产部门素来缺乏品控(即使订有各种条例,也仅仅是作为领导参观时用来拍照的背景),世间再没有“怒砸冰箱”的张瑞敏。所以,各种各样的“冰箱”能够出笼,也就不奇怪了。 ——2017-4-5 清晨,时列车奔驰于迷濛的江南烟雨中

《庄子哲学( 第二版)》读后感(三):畅销近十年,纪念改版

国学之巅北大哲学系主任代表作

十年间口碑绝佳,海内外行家力荐

集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绝佳作品

陈鼓应、柳存仁郑重推荐

◆ 本书卖点

1. 庄子哲学代表的是一种豁然达观的人生态度,本书是对这种观点的深层解读。

2. 作者为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知名度高,有数量可观的铁杆粉丝。

3. 该书受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名誉教授、著名学者柳存仁先生和著名学者、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道家文化研究》主编陈鼓应先生等著名学者推荐。

4. 这是一本既不失学术创新性,又不失阅读快感的佳作。

5. 作者见解直抵庄子哲学精髓,也给现代人带来了舒适的心灵安慰。

◆ 读者定位

核心读者: 各个年龄段对国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 网友热评

很笨的小精灵:王博老师的书,把庄子的精髓都读出来了。

木头的书斋:陈鼓应教授推荐过的

少年疯了:跟庄子集释一起看,获益不小。

无昵称用户:之前读过王博的《无奈与逍遥》,再次拜读此书,更开朗人的心境,以前只是在看的时候把一些讲解画下来,更加有益。

fengwenting2002 :喜欢庄子的朋友应该买这本书。作者对庄子的理解很深刻。

huanghehui:本书是北京大学一位很牛的哲学教授写的,我听了他的十多次课,很受启发,就买了他写的书,留待以后有时间再看。

gaoxia:王博老师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庄子。

刘艺峰:读庄子要看下此书,帮你理解很多。

王骁巍:王老师关于庄子的思想有着系统的研究,观点独特,是真正的从其内部挖掘庄子思想的价值,而不像流行中的“以貌取人”的观点,值得大家细细品味……

夜醒客:前几日读完北京大学哲学系王博教授的论著《庄子哲学》。这书不像西方的书难读,应该说还是很有阅读快感的,宗白华老先生的话说“还是中国的东西来得亲切”。有一点感触是:他给我们构造了一个特别人间化的庄子,把庄子还原成生活在人间世的一个无奈的为了全生尽年而在“心之逍遥”和“形之委蛇”中彷徨的智者。著者认为《庄子》内篇七篇以《人间世》为中心形成一个环,一方面是“心之逍遥”,另一方面是“形之委蛇”。“人间世”成了对庄子哲学的一个还原的基点,在此基础上对庄子思想的阐释和重构具有了最大的可信性和合理性,把过去仰之弥高的玄秘之思情理化,更具实践的可能性,更切近人的现实生命,当然,也不再散乱而呈现一种逻辑上的体系性。

◆ 专家推荐

大著《庄子哲学》,读来赏心悦目,可以说是近年罕见的一部好书。此书文字流畅,意自己出,并且7篇配合如出一手,甚可敬佩。——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名誉教授、著名学者柳存仁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我认为,整本书写得最好的地方,就是他的表达方式,不像一般介绍《庄子》的书总是用一种概念化的、具有理论架构的写作方式。而庄子是一个诗人、文学家,他的哲学带着诗和文学的色彩,王博也是用一种流动性的语言来进入庄子的内心世界,在表达上行云流水,这方面是非常成功的。 ——著名学者、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陈鼓应

《庄子哲学( 第二版)》读后感(四):简单的总结

本书是王博教授在北大的庄子哲学课程总结而来,本文无意做出比总结梳理更多的东西。因此,下面的文字按照原书目录加以整理,等读过庄子原文也许再来调整充实。

一、引言与第一章

全书以《庄子的思想世界》开端,作者指出:发现哪些人的什么思想影响了庄子是很重要的,而“共同的东西正是表现分歧的最好舞台”。于是,与老子的枝节区别与本质相同、与孔子对立之下的接续性、与墨家法家在治国观点上的彻底背离、与惠施的对外物态度、与列子的有待与坐忘达到心斋等,充分展现出来了。

再往下,《狂人与狂言》一章,阐明了庄子内七篇的语言特色,同时作者指出:“我们当然要通过它(指文字),但是我们永远不要执着于它,只有这样,我们或许才不负庄子著书的苦心孤诣”。

二、内七篇

(一)《人间世》:身处何地?以何待之?

作者引用藏山云房主人的观点,指出人间世是全书的立足之处,是关注生命主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枢机”。

人间世是庄子感觉到的世界,是“圣人论而不议”的六合之内,尽管这世界存在着很多不遂人愿得关系,甚至有着生存威胁,庄子仍然对它做出有限度的肯定,而不是采取完全出世(实际上也不可能)的状态。对比之下,儒家总是积极参与改变世界,庄子则保持一种“游”的态度,若即若离。

对于外物的召唤,庄子以“心斋”的方式消除是非之心,并通过“坐驰”来达到心的寂静,从而“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为了做到这一点,庄子对知识做出了界定,即区分有知之知、无知之知,并远离说教。

(二)《养生主》:引出主题,养心无情——不怎样做

作者在本章讨论在人间是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这不是一个实在的物理空间问题,而是人的心灵生存态度问题。

对此,作者用大量篇幅深化知识问题,他认为庄子从生和知的关系切入,引出庄子超越而不是简单否定外物(无论是知识还是儒家执意的道德),做到“虚心以游世、缘督以为经”,保持一种游戏的态度——中空处才有回旋的余地,因此必须面对社会、进入社会、了解社会。当摆脱了对知识和技巧的执迷,养生也就化为对心的养护,一方面是对生命的珍视,一方面是在领悟事理之后消解感情的“无情”

(三)《徳充符》:形体残缺,德之内充——要追求什么

开端,作者先以老子与孔子的“德”铺垫,指出庄子与他们的区别是:德与仁、礼无关,“含德之厚”者往往不是健康的赤子。德与形的对比就成为一条重要线索。

接下来,作者总结了“德”的状态,即“游心于道”:万物皆流变,而变化世界中的不变者,就是“独立而不改”的道,“德”就需要超越有形与区别,看到作为一体的外物。从而,作者再次指出庄子是不会“临人以德”的,不追求独断论。于是,最终就达到“才全”、“德不形”。

为了达到“德”,作者认为要"忘",倡导无用态度。

(四)《齐物论》:以心齐物,破除成心,吾丧我——怎样看待外物

外物是无法逃避的,追求“出世”是不现实的。因此作者认为庄子在谋求哲学意义上的解决,解决自身与外物的关系,使物不至于为心累,心不至于为物役。而核心,自然也不是变外物,而是改变内心。

“天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于是,我们应该“以天观之”,不过分看待万物的差别,做到“吾丧我”——以真心超越成心,放弃对“万物皆备于我”的追求。

我们要达到的,也就是在万物的本原之处,即追求“物之初”这个本原,也就是“道”。原来,“道”是无物(未始有物)、无封(物之间没有区别)、无是非的,道就是无。所以“恢诡谲怪,道通为一”,万物的差别对立在这里没有了,人就可以“游心于道”。

怎么做呢,就是要“寓诸庸”,不用不是无用,而是有用而不用。强调的是万物的相对性,从而化解了儒家一直强调的万物普遍性,以避免“大仁不仁”,停止一切争论。

(五)《大宗师》:道的颂歌,免于失真

作者认为庄子在此追求道的境界,一种天真的生命与生活。因为人是天的产物,而天就是人的“宗”,是在人间世之中又超乎人间世的依据。

对此,作者认为庄子追求一种真知,而不是纯粹关于外物不关乎生命的知识。同时还需成为“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的真人——弘扬道德价值的儒家丢失了真正的自己,也让其他人处于了“失真”。庄子希望以“忘”来丢掉这些枷锁:忘掉仁义、礼乐,逐步深入到“坐忘”,从而“同于大通”

(六)《逍遥游》:旅程的终点

作者认为“飞、上升”构成逍遥游的主题,在主题前出现的则是天与人的视角的对立,而通过上升就可以上升到天的高度。

正是在天的高度上,我们通过深入认识万物的区别而进入到忘记外物的层次,于是心灵得到了高举——尽管肉体还停留在人世间,但通过心的游,为自己创造轻灵无碍的世界。

(七)《应帝王》:生命主题下对治道的关注,生命意义上的帝王

“应”是顺应,应而不藏,从而不自以为是地将想法强加于人。“帝王”则是在处理与外物关系上的境界。

因此,心必须是虚静的,因为一般关于外物的知识“知偏而不知全、知僵而不知化、知隔而不知通”,所以要拒绝说教,“不遣是非”,否则将他者变为自己或者自己的影子,世界也就不再存在了。

三、总结

本书名为《庄子哲学》,因此也就不是围绕庄子全书,而是学界认为的出自庄子之手的内七篇讲解。作者有根据地调换了内七篇顺序,将作为庄子哲学出发落脚点的《人间世》提到最前,指出世界何为,以及庄子对世界若即若离态度的同时,简略地以“心斋”、“坐忘”对后文做出提示。

接下来是呼唤生命主题、点明对待知识态度的《养生主》;谈到自我修养要则、主张以忘达德的《徳充符》;认识万物差别而又跳出万物差别、抛弃成心做到“吾丧我”的《齐物论》;免于失真、对作为目标的“道”的颂歌《大宗师》;以及“逍遥游”之后将要成为的生命意义上的“应帝王”。

这七篇,回答了从世界如何、关注什么、追求什么、如何看待外物等系列问题,在其中,庄子的态度始终是基于养生之上的现实主义:既处于世界之中,又不过分关注世界;既承认知识的有益,又不为之疲于奔命;既认识到外物的区别,又不完全执迷其中;既了解一定道德价值等普遍性,又充分认识到好为人师的无意义。

总之,庄子关注的是养生,是不遣是非,是吾丧我,是心斋坐驰。面对一个现实的世界,不过分关注怎么改变它,甚至不过分关注怎么认识它,这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追求,完全是两个不同而都很有益的方向。

尽管不完全能付诸实践,这些已经足够值得我们珍视,当我们追求有用、追求知识、追求尽善尽美的时候,庄子的“吾丧我”、“无用之用”的智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