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明•冤的读后感大全

明•冤的读后感大全

《明•冤》是一本由杜车别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40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冤》读后感(一):国贼与英雄

袁崇焕养寇通敌,媚上欺下,残害军民,求和纵敌,以国贼之实,盗英雄之名,数百年来因清帝乾隆用心险恶之诩,当世恶奴不知羞耻之奉,真相不得为世人知。文龙于国家危难之机,引二百死士东渡敌后,开东江镇,收辽东难民数十万,牵制后金数载,关宁军年费三百万,斩敌之数竟去之甚远。袁贼矫诏,入军斩帅而东江镇溃,自是后金长驱而无后顾之忧。又开关纵敌,避而不战,兵临城下之际请边军入京而不得,居心险恶,细思恐极。至今尚有无知之人为其鸣冤,以为英雄。其为冤屈而置文龙何?其为英雄而置辽东死战之难民何?

《明•冤》读后感(二):先画靶子再立论的伪学术

杜车别的所有创作都是一种典型的先画靶子再立论的所谓学术。举个例子,杜车别所谓国家财政,完全扭曲和掩盖了明朝的内库和外库的区分,而且故意无视明代万历皇帝后期进行的矿监税使政策,造成了大量的人命的事实,而且故意将少数东林党人的主张“工商皆本”的政策故意歪曲为“整个明代士大夫都是资本家的支持者”,将郑和下西洋被仁宗大卸八块、宣宗朝彻底废除的原因归结为正德以后明代土豪地主劣绅大行走私上,他的很多观点是一种以论代史的自以为是的产物。那些读过杜车别的人自然会被他折服,因为他根本没读过像样的文章,看明亡的必然性,只需要看三本书:第一:顾诚的《明末农民战争史》,看看晚明时期的政治腐败对明帝国大厦倒塌的致命影响,老百姓是如何揭竿而起将这个腐败的帝国推翻。第二,《明清战争史略》,看看面对清军的强大压力,明朝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最后被粉碎性击败,得出为啥明亡清兴是一种必然。第三:还是顾诚先生的《南明史》,看看南明一伙腐败士大夫名义上抗清,却给农民军余部扯后腿自身还斗的不亦乐乎,最终导致亡国、亡天下,就知道杜车别那套不过是以论代史的那种解读。

《明•冤》读后感(三):鞭辟入里,考据执着,为精神赞

仔细读完了,有点佩服作者较真的劲,不愧是理科出身的。全文基本上沿用作者一直强调的“史料选取的反方向原则”就许多有争议细节进行逐一辨析,技术性实在太强,窃以为真正做学问的某些“历史学家”可能都没有细致到这个程度。不过可惜的是,关于本书的评价,袁粉方面只看到高傲的睥睨和不屑一顾,没有人真正站出来和作者逐一辨析,就更不谈做史学研究时史料选择的原则了,高下立辨。有袁粉给差评时说道“为何不分别从袁崇焕,毛文龙分别给皇太极写的信出发,然后参照朝鲜《李朝实录》……”,可惜的是,书里第四、五两章花了大量的篇幅笔墨分析袁、毛二人的信件,没看过就肆意乱评,其窘态也算是令人忍俊不止。

初识毛文龙是少年时酷爱收集明清史料时,有看到过李光涛先生的《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正文当时的我没有去看,但从此对这个名字的模糊印象便是乱臣贼子。后来爱上金庸小说和卫斯理,自然不能避免的被《碧血剑》和《极刑》所影响,对袁崇焕扼腕叹息。

成年之后,接触的东西多了,慢慢开始有了分辨能力和独立思考,“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早已了然。尤其是李光涛彼文发表于1948年这个敏感时期再加上他极度仇共的心态,这篇文章出炉的立意可以揣测一二,其公正性自然也大打折扣。

几十年来看过无数史论史评,但绝大部分都是择少量原始材料说一些浅显的事情,确实少有就一个问题考据分析得这么深入的作品,光就作者的这份精神,就值得嘉许。有争论当然是好事,每个人的立场不同也很正常,但希望有立场的同时也要有考据的精神和科学研究社科问题的原则,这样才能进步。至于“反正你说的肯定是错的,老夫都懒得看,为了反驳你只好勉为其难的翻了一下,立刻发现你的错误xx”云云的心态还是不要有,否则只能沦为笑柄。

《明•冤》读后感(四):明冤: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已入手看完。

小时候家里有本写清太宗的书,封皮设计古朴,我那时十岁左右,酷爱历史。就是因为那本书,我知道了毛文龙、知道了袁崇焕。后来看了金庸的碧血剑,对袁崇焕的认识更加鲜明。而毛文龙,我直接和清朝的年羹尧划等号了。

再后来心智成熟些了,就在想我要是崇祯,只要毛文龙不投降后金,他爱干嘛干嘛。哪怕他割据,哪怕他当朝鲜王。不怕他私心重,就怕他没私心。朝鲜人为什么这么恨他,没听过宋人赵匡胤的名言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鼎有三足方能立稳。金朝的末代皇帝算是有为之君,他很真诚对宋人说,我们应该联盟对抗蒙古。宋人想了想,很高兴的说“你妹!”,趁你病要你命。于是最后坑爹了。

朝鲜人弱小,墙头草两边倒,不如让毛文龙挟裹着这帮朝三暮四的宵小一起抗清,省的大家两面三刀,心累。一边学秦始皇的办法,给远征楚国的大将在老家买房置地,赏赐家族乡里;一边卡住钱粮,让你吃不好但能吃饱。雄鹰也好,仓鼠也罢,就留着江东军在敌占区搞特务和煽动。癞蛤蟆上脚面,咬不死,恶心死。

毛文龙是不是像杜车别说的那样英明神武,有什么关系,没有后人了吧。可袁崇焕的后人还在,还是满清皇帝特地给存续的。脸面总要吧,岂容这般诋毁先人,有理有据也不行。日本人参拜那一套,中国人也会,不就是曲解历史嘛,算不得高科技,全是国人玩剩下的。

我只是在想,历史没有如果,历史的作用在于也仅仅在于以史为鉴。若毛文龙真是这样的孤胆英雄,为了民族大义,即使不被理解也要这样去做,那今天,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这种精神。

我们看到的太多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看到太多的蝇营狗苟,这和晚明时期的道德沦丧世风日下有何区别。杜车别所阐释的毛文龙,若不是真实存在于历史,就让他存在于书中吧。人物的历史属性是为政治服务的。

想想毛文龙、想想常凯申,就会明白几百年前如此,几百年后也一样: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明•冤》读后感(五):英雄也是需要营销的

有句话:“从来英雄是孤独”肤浅的看,英雄孤身凌绝顶,无人相与言,自然孤独,但这不是真正的孤独,真正的孤独是一腔热血不被人理解,一片忠心被辱骂成野心。所以孔子说君子嫉于没世而名不称,还说君子恶居下流,要我看,这两句话应该连起来理解,因为你名不称,所以才会居于下流,成了别人的排污池,所有脏水全倒在你一个人的头上。

按照作者的考证,毛文龙和袁崇焕就分别是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案例。毛文龙在东江抗金,灵活作战,跟努尔哈赤玩心理战,跟后金用间谍战,甚至用游击战,屡战屡胜。袁崇焕不过是一刚愎自大的颟顸书生,采用最笨拙的修城防守战略,畏金如虎,处处绥靖,被努尔哈赤牵着鼻子走。竟然矫旨杀掉了自己的友军毛文龙,自毁万里长城,干了亲者痛而仇者快的事情。最后落个如此凌迟处死的下场。但有趣的是,毛文龙受此奇冤,无人替他申辩,反而成了众矢之的。袁崇焕犯下九州之铁都难以铸成的大错,却是名流千古。

这个差别就在于营销,袁崇焕先是被他的文人幕僚,被清政府有选择地塑造成了一个岳飞式的悲剧人物,而毛文龙远处东江,身边都是后金降服过来的普通百姓,没有为他申辩的人,当然即便有,这个曾经让后金头疼的对手,努尔哈赤的子孙也不能让他留下。于是毛文龙只能居于下流了。

大多数人从小受演义小说影响,对历史的印象单薄的如同一张纸,以为不过是忠臣和奸臣的相斗,只要忠臣得志就能一往无前,奸臣得志则只能朝不保夕,就如同当前如果清政府重用林则徐鸦片战争就不能失败了一样,就如同崇祯帝当年如果一心专用袁崇焕就能灭后金如同反掌一样。谁知道这些英雄后面经过了多少人的营销,谁知道写下当年那些文字的人是从哪个角度去记录的。

为了营销这些英雄,捎带手把皇帝也黑了,因为必须把他说得忠奸不分才能把这些英雄衬托得更悲剧。于是可怜的崇祯皇帝在传说中好像弱智一样,努尔哈赤简简单单使用了一个反间计就让他把袁崇焕给弄死了。但谁知道这背后有多少事情呢?

历史学家的责任就是要打破这些营销者编造出来的谎言,把真相告诉大众,而不是哗众取宠讲什么明亡清兴,为屠杀者涂脂抹粉。

这本书虽然不错,但是作者在书里使用了许多网络上的写法,例如叫努尔哈赤怒老头等等,虽然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降低了严肃性,愚以为不妥。这样的书就应该很严肃的来写,因为即便你写得轻松,但这样的考证想必也不引得太多人关心。故而扣掉一星

我的豆瓣阅读 http://read.douban.com/author/1346048/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