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当爱冲昏头》读后感1000字

《当爱冲昏头》读后感1000字

《当爱冲昏头》是一本由哈洛德·柯依瑟尔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013-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爱冲昏头》读后感(一):角力

加缪曾说。

爱,情欲和激情,让人们不断彼此吸引,仅管他们既胆怯又畏惧,正如向母螳螂求欢的公螳螂一样,他不确定自己最后是要当爸爸或是盘中餐。在现代社会里,任何一段恋爱关系都可以成为替代品,只要性欲能轻松得到满足,对爱得渴望得心理价值就会跟着降低。

《当爱冲昏头》读后感(二):用哲学的口吻谈爱

读完让爱冲昏头后,发现这竟是两名哲学家携手写的书,幸好读之前先被书名,现实生活中的爱冲昏头,否则理性的话,我断然是不读哲学的。哲学谈爱,好像绑在野马脖子上的缰绳,不是让其止步于悬崖边,而是灭了其冲向悬崖的野性。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偷情史,这与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否发达毫无关联,古罗马人纵欲过度,古希腊人崇尚恋童,你以为帕拉图就"纯情"了?结果帕拉图谈的是年轻男子与成熟年长男子之间的爱,通俗一点,就是男同性恋之间的无性纯爱。

至于性爱关联,亚里斯多德说,交媾过后,所有动物都忧郁。有情感障碍症的人无法对爱的对象有性冲动,而激情的人却是索求无度,一爱再爱。遗憾的是,目前动物与人类的区别在于是否以繁殖为目的去谈爱,人类告别繁殖去做爱,但忧郁却是和动物共通的,毕竟,性爱的本质就是动物性。

至于,真爱是否存在尚不得知?但据说,我们身上都有异性特质,而最佳的爱发生在一个有四分之三雄性四分之一雌性的男人与一个有四分之三雌性四分之一雄性的女人之间。那么,唐璜尝试了1006艳遇后,始终没能找到真爱的事例,只能说比例一直不对。

好在金赛报告指出,人一周只有7次高潮的机会,这让人每一天都充满希望,而本书恰好在第7章完结。

《当爱冲昏头》读后感(三):按顺序总结笔记与读后感

意外的易读,看来当初的选择没有错。主要从奇克果、尼采、康德等人的哲学观点出发探讨了爱情的本质,从区分生物和伦理的冲动开始,接下来到性爱和危险带来的激情,之后男女之间产生了无私的爱的承诺准备奉献自己,随后在对婚姻进行社会上、心理上、哲学上的自我拷问中决定出轨还是结婚,最后给出的结论是:幽默、心平气和(类似日本武士挥刀前那一种心平气和,而不是麻木不仁)与节度中庸放弃二元黑白,是保持爱情和生活幸福的法宝。

···

印象深刻的地方有:

婚礼承诺完全是一种激情的后遗症,不能作数;

激情是不经济的、把一切理想化的破坏性的力量;

柏拉图式的爱情是指男人不应该对喜欢的小男孩真搞;

出轨是旅行的欲望,背叛被降格为出轨(好像还能回来),出轨在法语里又变成左顾右盼(只是头部运动)

幽默是崇高的反面,一般来说我们的记忆会坚持我们做了羞耻的事而自尊心坚持我们没有,最后自尊心会赢。

看到最后才发现我的爱情观没有错,另外,根据金赛性学报告,我的每周性高潮次数等同于没有从事物质生产的无产阶级,因为我“将劳动之外的精力释放出来”,看来我的研究生学习真的是经济不的不务正业,真是太爽了。

《当爱冲昏头》读后感(四):对于婚姻的困惑

还没读完,困惑越来越深。 原始的动物性产生了欲望。欲望的求而不得产生了激情,激情来源于欲望以及恐惧——恐惧(世俗伦理,困难,后果等等)让欲望增加了非动物性快感(性爱和纯动物的交配是两回事)。快感加上一些不可名状的东西产生了爱情。当婚姻给激情以合理性的时候,恐惧便不复存在,所以激情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便是爱情的消亡(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很悲哀是嘛? 那么问题谁能解答: 1.如果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那么维系家庭关系的又是什么?亲情?抑或是世俗的准则。亲情是什么?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谁敢说又不是一定经济环境下的被动产物?陈志武教授认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及家庭伦理主要因为封建经济关系建立的。 2.如果没有世俗伦理准则,夫妻双方长期关系是否只有经济上有依靠关系才能维系?女性地位提高和经济独立,是否会瓦解家庭存在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去年开始,中国离婚率大于结婚率了。 3.世俗伦理维系了家庭关系,但同时又恰恰为婚外恋的激情给予了源源不断的养料与土壤。

所以,难打婚外恋是必然的?结婚超过三年的,哪位帅哥谁没有出过轨的,举个手!包括肉体和精神的都算——为啥是三年?因为荷尔蒙的维持是六个月到两年。

最后,以叔本华的观点结束书评:对男人而言,出轨是天经地义,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天性使然。

以上不讨论世俗对错,只写出书的观点和自己的疑问。第一次写书评,手机纯手工。不喜勿喷。

《当爱冲昏头》读后感(五):所以要爱,就享受当下就好。

更多读书笔记请关注公共订阅号:丁佳莹

《当爱冲昏头》说白了其实是一篇优美可以不停歇读下去的论文,比起纪伯伦泰戈尔对人性的颂扬,其实我更喜欢反观一件事物的实质,人们所惧怕的、咒骂的、厌恶的,往往是他们自己最容易陷入的人性弱点的深渊。事物往往不像人们口中被赞扬的一样圆满无缺,有时候缺陷与遗憾却让事物变得更加真实。这也是这套丛书出版的意义。

本书的系列

丛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着“新常态”的理念(不怪我用烂了这个词语),“在中西古今的碰撞与磨合之中,…面对种种历史危机与社会转型,欧洲学人一次次重新解读欧洲的景点,既谦卑的尊重历史文化的真理内涵,又有抱负的重新连接文明的精神巨链,从当代问题出发,进行批判性重建。”主编们(姜丹丹、何乏笔)意在通过“西学东渐”“文艺复兴”式的情怀,来演绎出一种智慧的悖论:审慎的精神与平衡的探求。如何是审慎?该快时当快,坚守一种持续不断的开拓与创造,该慢时宜慢,保有一份不可或缺的耐心的深耕。用不逃避的深耕,期待思想的轻盈转化与超越。因而这套丛书又被命名为“轻与重”文丛,用轻盈的essai(随笔)的笔法来写就,西方学人对自身文明既自信又质疑、既肯定又批判的自觉,值得我们去学习。

本书的结构

这是基于问卷调查对现状沉思与反省的一篇随笔论文,两位作者通过问卷调查的人们所向往的初衷,希望用启蒙世界里西方哲学家的注释来找到当代爱情的哲学说明。全书共七章:以情欲为锲子开始探讨爱情的哲学意义(第一章);什么是激情(第二章);什么是真爱(第三章);真爱之中的冒险的风光(第四章);婚姻的神圣伦理意义(第五章);婚姻终点站里幽默与节制之道(第六章)。

本书的观点摘录

骑士文学是有病的文学

经历了滥交的罗马帝国,贵族妇女公开挂牌从妓的时代之后,中世纪是可怕的禁欲时期,骑士以诗歌咏叹或透过英雄行为表达对贵族仕女的倾慕,以博得他们的青睐,但始终不包括肉体的权利,那是很幼稚的禁欲文化,以痛苦和鲜血去升华性爱的满足。这么看来,《红与黑》、《三个火枪手》都有病,而唐吉坷德就是对这种有病阶层的讽刺的集大成者。

问卷调查的困窘

奥地利联邦社会安全局2004年在维也纳发表了“青少年(18-25岁)持家能力调查”,78%的青少年认为忠实是幸福生活的条件,仅次于事业成就(82%)。统计表明,青少年的价值观中“忠实”是非常重要的,而“性福”却落在最后一位,无足轻重。这里存在一个统计学的误区,那就是被访谈的人往往面对访谈不敢当面说出真话,他们认为这是不体面的,所以干脆避而不谈了。年轻人渴望结婚、生子与忠实,而这些期望统统都来自于恶劣生活的投射。在德国联邦统计局2003年的资料,欧洲德语区的离婚率每年增长约3%-6%,老年人也奋起直追,9.3%的离婚夫妻是度过了银婚之后才做出了离婚的决定。

本能的控制

古希腊确实是色欲横流的,明目张胆的追求性爱与权力蔚为风潮(当今社会也不外乎是这样)。可是,古希腊哲学家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只有超脱了狂野的本能,观照内心,同时体认到,人类只有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本能,才能继续往前走。人类文明就此开始。

生物学的戏剧,本能的文明化

为了不落人口实的满足冲动,人类发明了不少新花样,虽然大多我们现在看来习以为常,比如性交易和婚姻,因而婚姻只是文明的一种形式,而非每个人的使命。康德说,“婚姻就是两个人相互使用性器官的协议”。然而,答案始终因人而异。因为人类的本能冲动不只是纯粹肉欲的各种变体,也在情色和性癖好之间游走。康德说,“成为理性主体的规则的感官欲望,我们成为倾向。”被虐待狂、虐狂和拜物的倾向,都是被点燃的癖好。

为了避免公开谈论动物性,我们发明了“两情相悦”的说法,以得到一个文明和道德的框架。然而这样的动物性却决定了我们下一代的构成,必须严肃看待与认真讨论。下一代的存在于禀赋就全部由我们的风流韵事决定,他们的存在以我们的性冲动为条件。

因此,决定爱情的不是我们,是人类的“种属精神”。爱情存在的目的其实只是传宗接代,性行为都根基于所谓的“繁殖冲动”。然而,物种的层级越高,繁殖能力越低,性的吸引力却越强。因此这么说,珊瑚和菌种拥有自然界最终的繁殖率,然而交配方式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而人类的繁殖率很低,却赋予了性爱高度的价值。所以,配种精神又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在发明了避孕用品之后,合而为一的渴望与冲动是无法抗拒的,繁殖只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为什么会有芭比娃娃这个鬼?

芭比娃娃是人类高度文明抗菌梦想的体现,剥开他们的下体,芭比和肯尼,什么都没有,只有平坦的塑料,没有不由自主挺起的肌肉组织,没有脓肿腥膻的体液气味,芭比文化将人类身上和体内的东西都熨平了。给孩子们购买芭比娃娃的父母,潜意识里接纳了被消除的性别意识。然而,服饰文化再发达,古今的轮替再更迭,“性器官始终都是野兽时代的结构和样子”(佛洛依德)。银宽衣解带而产生的羞耻感,具有一股说不出的诱惑力。(巴塔耶)

然而,完全原始与过度驯化,两者殊途同归。性本能完全不需要教育,人类总在规范与本能之间游荡,而解剖学最终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postkoitale Tristesse与节制有度的力量

在交媾之后,所有动物都会忧郁。(亚里士多德)法国人把性高潮叫做“小死”(la petite mort),在高潮退去,一种叫做动情的冷感阶段开始产生,可能持续几分钟,随着年龄的增长,甚至几个小时或者几天。在以繁殖为目的的受孕行为让个体瞬间筋疲力尽,大部分昆虫会立即死亡,塞尔苏斯(CELSUS)说,“射精意味着部分精力的丧失”。

心理学上的性交后忧郁症候群的现象确实存在,那是一种失落的感觉和对无法弥补的损失的害怕。欲望的满足也意味着结束。刹那即永恒(德莱尔)实在是人类自我安慰的药,片刻如此短暂,开始没多久就已经结束。满足只是短暂的,留下的只有悲伤以及新的渴求与欲望。

本能因此要节制有度,滥用该力量会缩短寿命,反之,禁欲却会增强该能力,尤其是肌肉的力量。

乱伦倾向的官能症的治愈良方是什么?

我有一个凤凰男的同学,取了一个官二代的妻子,可妻子婚后出去散步也是拖着她爸爸的手,同学说自己像是他们之中的第三者。而这位岳父大人也经常保护女儿,横加干涉他们的婚姻,在女儿产下一子之后,因为一些琐事,教唆女儿离婚,理由是你再婚也能找到比他更好的。我的同学气疯了。大半年都陷入一种无法振作的状态里,这里固然有他本身的性格原因,然后这样不健康的家庭伦常关系也是导致伴侣关系恶化的关键。人人都害怕嫁了一个妈宝男,却不料爸爸的小情人更加恐怖。

“有些人无法完全脱离父母的权威,无法或不完全收回对父母的倾慕,尤其是女儿,往往在青春期过后仍然保留了全部儿童期的爱,使得父母感到极为欣慰。值得深思的是,如此的女儿在婚后经常无法尽到妻子的本分,她们往往是冷漠的妻子,对房事可有可无。”(弗洛伊德)

这种精神官能症阻碍了爱情作为整体、结合身体需求与温柔关怀的和谐发展。欲望与温柔不仅无法交融,还互相排斥,“他们对所爱之人没有欲望,对于让他们有欲望的人他们又没有爱。”(弗洛伊德)。他们的欲望让合乎道德的温柔时时联想到乱伦对象,他的欲望发疯似爱上乱伦对象,渴望与他们交欢,但那是被禁止的(啊喂,大叔控就在说这个吗,越禁止越欢乐,少女们以及步入盛年期的女生们醒醒。

反之,真爱就是欲望和温柔的平静且信赖的契合,是赤裸本能和美好幸福的和谐交织。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感受对方的情境、存在、感觉和心灵,没有半点勉强,而是满心喜悦,情不自禁地体会对方欢乐的内心,对方的生命。爱就是爱人的全部,与他水乳交融,潜入他的内心世界。

为什么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

“我并不觊觎想要偷窃的东西,我只是享受偷窃与犯罪”(基督教主教奥古斯丁)

没有比挂着“禁止入内”的牌子的门,更加吸引人进去的地方了。“命令是对个人独一无二体验的窃取”(舒尔茨·冯·图恩),我爱堕落,不是因为罪恶的结果,而是因为罪恶本身。自由意志总是要违反规则和现有秩序,否则它感受不到自由之身的存在。

出轨是本性,而忠实则是高度的文明。人们尊重法律,是因为害怕处罚。而如果不服从法律,他们心中便会有罪恶感。犯罪(不服从),罪恶感的产生,再次服从(服刑),直到获得谅解,整个历程是一个恶性循环,因为每一次犯罪活动都有助于服从的强化。

恐惧是情欲的必要元素,在逾矩或犯罪之下,恐惧和渴望同时被激发,两者程度虽然有区别,却关系密切。恐惧什么呢?恐惧背叛、恐惧被发现、恐惧被遗弃、恐惧沉溺于恐惧,也许是恐惧性病、恐惧社会的轻视、恐惧婚姻破裂。恐惧也就是生命的欲望。从哪里生来,也就从哪里死去。

界线、诫命和禁忌是享受性爱的先决条件。没有对诫命价值的尊重,就没有性爱,没有这种尊重,性爱的触犯禁忌不但不可能,也没什么吸引力。

罪的经验导致了逾越,逾越则保证了诫命的存在,维护诫命的目的在于剥夺诫命。恐惧既是诫命的基础,也是逾越的要件。然而,这些所谓的“魔鬼元素”的组成,诫命的产生总伴随着快感,所有的快感也必须与诫命相关。在印度坦特罗秘教的教义里,借由不漏点滴的明点,身体的拥抱能够迅速入于欲乐定。感官与宗教的出身,性爱的刺激与神秘的禅定是可以互通的,他们来自于一个原则,和逾越界限有关。

界限越是难以跨越,性幻想的内容就越是奇特。越难克服,就越色情,就越让人感到羞耻。越让人感到羞耻,则越色情,越难以克服。

我们究竟何去何从?忠于谁?忠于自己?住在城市里的人,总爱去乡间寻找宁静。

对于经验的累积、一般的学习和进步而言,变化是绝对必要的。台湾女作家朱天心的《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就描述了一对结婚多年的伴侣重新扮演出轨的偷情者寻找激情的故事。

爱情是一个复杂的汤,“幽会的困难,惊奇的风险,第二天的羞愧、渴望、沉默、内心的怨慕,这一切都是给汤头加味的调味料”(蒙田)。“激情虽然始终如一,但人类需要变化,精神喜欢变化,知道如何变化的人,也知道怎么去唤醒对方的爱。”(帕斯卡)

情有独钟如果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安德斯)。出轨仿佛是天性使然,尤其对于男性。(叔本华),他说,男人喜欢多变的爱情,而女人趋向稳定。男人从性欲满足的那一刻起,激情就明显下降,几乎每一个女人都比他已经拥有的女人更有吸引力。而女人的爱情却从那一刻与日俱增。这是大自然的目的使然,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多的繁殖物种。一个男人可以在一年内生一百多个孩子,只要他有足够多的女人,而一个女人无论和多少男人在一起,一年也只能生一个孩子(多胞胎除外)。大自然驱使女人要留住将来小孩的养育者和保护者,是本能的作用,而不是反思的结果。由此看来,婚姻的忠实对于男人来说是人为的,而对于女人来说是本能的。因此,女人的出轨比男人的出轨更加难以原谅。

艳遇的艺术

猎艳者没有爱情,却比其他人更懂得享受,他总是可以自由出入情场之中,享受骗人的乐趣,却不让自己受骗,只有高手才能玩味其中的奥秘。猎艳者往往不在乎猎艳的次数,而是诱惑女人的手法,真正的高手对待猎物是认真的,当他的猎物还沉浸于感动的时候,他已经冷却下来转战他处了。

“能够赢得一个女孩的芳心,那是一门艺术。而能够和女孩子们好聚好散,却是大师的杰作”(齐克果)猎艳像是一场游戏,一旦游戏成功也意味着游戏的结束。

猎艳是一种精神疾病。然而,也有健康的好奇心与冒险心,那是中产阶级奋发进取的德行。如阿托斯圣山上的隐修士,一旦有落地生根的感受,就立即烧毁他们的隐修的茅屋。尼采感言,“我喜欢暂时的习惯,把它们视为珍贵的方法,借以认识各种事物和情境,仔细品尝他们的苦乐,我的本性也配合这个习性。即使是短暂的习惯也有终止的时候美好的事物离开我,那种道别显得异常平静,对我很满意,我也对它满意,仿佛我们必须互相致谢握手道别。又有别的习惯在门口等我了,我的信念(很难摧毁的愚昧和智慧)也在那里等候,我相信新的习惯是正确的,在我的食物、思想、人、城市、诗歌、音乐、学说、日常安排、生活方式等,莫不是短暂的习惯。相反,我憎恨持久的习惯,它如暴君一样如影随形,令人寝食不安,当所有事物似乎都离不开该习性时(如职位、与同一个人的友谊,固定的居所,始终如一的健康状况),生活中的气息仿佛凝结了。事实上,对我所有的痛苦和疾病,我打心眼里感激他们,因为他们给我许多门,让我得以摆脱固定的习惯。”

那是对于奋发向上的精神的诅咒,努力求上进的人无法保持忠实。

激情过后剩下什么?

激情的康德解释,“理性主体很难或完全无法控制克服的倾向”。不仅是爱情,还在艺术家、战士、宗教狂热分子等身上出现并控制他们,激情意味着牺牲奉献和无条件的付出。激情是时间、人员、精力、物力和崇高理念的损耗。这就是因为很多人在谈了不少恋爱之中,最终选择了一段平静的恋情进入婚姻的原由。激情的最高程度是一种掺杂了希望、歇斯底里、贪婪、愤怒、创伤、畏惧的混乱情绪。

激情是创造力的源头,也是灰飞烟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Damokles)。就此看来,只有当我们没有力量拥有伟大激情或是力量不再的时候,道德,才会变成一种力量。但让激情恣意妄为是可怕的。狂热、欢愉、陶醉、苦乐参半的片刻正是激情的本质。为激情所蛊惑的人们,常走入到一个极度的矛盾之中。然而,惊醒的良知与反省的闯入,让激情变成了引人犯罪的罪恶园地。“被激情所控制,是一种情绪的病变。”(康德)

在疯狂过去,宿醉过后,一段凄楚感伤的念头袭来,激情是短暂的承诺,只有婚姻才可以提供持久的契约框架保护。“幸福的婚姻屈指可数,不过,我必须补充一句,以安慰那些温柔的有情人,一种以情投意合为基础的真正友情,但它经常只在本来的性爱因为满足而消失之后才出现。”(叔本华)长存事物的法则有别于激情,激情只在当下和现在,并不想超越此刻。

激情是苦难

用佛家的观点来斥责激情,是贪嗔痴的显著表现,对于重复性感官体验的一种片刻的极致推崇,满足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

女人很傻,男人很不解,为何一再的问“你到底爱不爱我”。激情的人就像是小孩一样,必须借由多次的重复才能安心。我要,我要,我就要,我现在就要。双方必须不断证明仍然渴求对方,深爱对方。尽管激情渴望永恒,却不认识“持久”这两个字。

“爱情故事大概只会维持半年,在享用殆尽时,所有关系也跟着结束了。我看到这一切,也知道被宠爱、被对方捧上天,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最高享受。”在享用殆尽的时候,激情枯竭了。所以,激情一旦爆发,必然受苦。那是一场内心的拉锯战,耗损的精神意志完全不亚于跑一场全程马拉松。然而马拉松让人肌肉疲惫,又增强了肌肉的力量,而损耗的精力却如同光阴逝去一去不复返。

“当欲火焚身时,我们却反其道而行,透支体力,毫无节度。激情当头,我们往往浪费了许多无谓的资源。”(巴塔耶)就职场发展和财富积累而言,激情实在是有损无益的情绪状态。爱情的欢愉,其实不带来任何好处。我们在激情当头的时候,应该奉行的是伊壁鸠鲁主义,“如果不犯法,不违反社会规范,不伤害亲近的人,不损耗体魄,不浪费生活所需资源,那么你就可以为所欲为。”

激情是教育的目的

所有的宗教里你最爱哪一种?少年派的电影里李安也没给出明确答案。而我大中华的道教在佛教的引入后逐渐式微了。所有教唆道义的宗教我都不爱,原本的生命历程必须由自己经历了才能体会。而道教和西方哲学家所说的激情一样,他让你获得了能量,只要是自我的道,何种存在形式都可以接纳。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孩童学这学那,而在于让他心智成熟,唤醒他的能量。只要给他能量和激情,他什么都能做到。”(齐克果)教育的目的不在训练成精明能干的人,而是要让人得到能量和生命的喜悦。

激情是必要的,不然人类要被闷死。可是如何控制,又是另外一门学问。

柏拉图式的爱情出轨不算出?有鬼!

爱对方的灵魂甚于爱肉体,比较容易持久稳定,因为不同于会凋零的肉体,灵魂可能会随着时间更加完美和美丽。而灵魂是人性中永恒的部分,也因此更深刻更具价值。

所以当被怀疑出轨的丈夫辩解“我和她只是柏拉图式的爱情”为说辞来摆脱自我的罪名,其实是欲盖弥彰,他在妻子面前承认了最难堪的事实,他爱外遇对象的心灵甚于肉体,如果再加上一点惬意的性关系,无疑是最理想的爱情。那这段婚姻真的是岌岌可危。

真爱是放逐了性欲的,放纵和疯狂无法接近真正的爱(苏格拉底)。柏拉图所创立的世界第一所大学,雅典学院里弥漫的是一群睿智的年轻男性所组成的学院。对他们而言,追求洞见的渴望就像是寤寐向往所爱的佳人,知性犹如爱情的陶醉,让平凡的自我消失无踪,由更伟大的、高尚、无法捉摸的事物取而代之,那是一种热情,是内在的神性片刻。(斯劳特迪克)

柏拉图式的爱情最理想的模式是什么?是没有性关系的男同。好基友一辈子。那不是恋童癖者对街头男孩的调戏,那是父子般的关系。柏拉图也在《会饮篇》之中说,“爱情是奠基于友谊、追求哲学知识的本能和动力,爱情是从肉体世界跃升到理念世界的力量。”

婚姻是利益的

自由恋爱是很晚的历史产物,爱情是脆弱无比的,把爱情和婚姻混为一谈,不符合经济理性的社会经济法则(克劳斯·特维莱特)违背了这个法则(中国人叫做门当户对),爱情无法长久,也没有好处。

在贵族阶级的爱情观里,爱情是留给策略性的、无关情欲的婚姻之外的补偿,是保留在出轨时候享用的。

《纸牌屋》里的clair为什么会选择总统作为丈夫,因为总统深知Clair需要什么,那就是永远都不会腻。自对方各取所需的婚姻才能够维持的很好,妻因夫而贵,夫因妻而显。人们赞同被婚姻排斥的婚外情,却同意了没有爱情的婚姻。(齐克果)

虽说爱就是不判断,爱就是永远做你的脑残粉,但我们不是甘地,不是耶稣基督,可以超越自我去爱人。

德国诗人贝恩娶了当时与他过从甚密的三个女人之中的一个打字员,因为她会打字。在当时的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来说,打字改变了整个写作的方式。贝恩爱的很理智。

希区柯克也娶了1920年代的电影巨星艾玛雷薇,身为剪片师和剧作家,艾玛对于电影行业的体会,正是希区柯克“所需要”的老婆。

“我需要你”就是字面上的我需要你。我们不正是因为有利可图才陷入情网的吗?

不要被浪漫主义的烟火所迷惑,爱情的火花是被情侣的技术质量和装备所点燃的。我们是因为美才爱。然而美是需要用时间和财富堆砌的。

由此看来,婚姻有其时效性,这就是为什么更新换代的娱乐圈的离婚率远高于千年不变的农村社会的原因。利益结束了,婚姻就终止了。伴侣关系里必然藏着不忠,因为它是外在世界的探针,时时在探测是否有更好的可能性。

所以,法律界定了夫妻的权利与义务、财产关系,以免由于利益变动而离婚率过高。经由夫妻双方的结合,对方都成为了对方的物,也使得这种物化关系上升到了伦理的合法地位。

激情只会“破坏”婚姻,加速婚姻的解体。因此法律尽量会让离婚变得难以实现,以维护伦理的法来反对任性。婚姻好像绝对不会快乐,爱慕与激情变得无关紧要,婚姻是一种伦理义务,隶属于一种共同体。工具永远只能呆在箱子里。“裤裆里那个被禁的东西,除非能够提出证明,否则不能打开,不管它愿意不愿意。没有国家和教会的许可,就无法解开胸罩的扣子,拉下内裤。”

作为统治者必须在意的性欲控制

神职人员和统治者必须设置控制人民性欲的工具和策略,才能稳固他们的权力。控制了人民的性欲,就能支配他们其他的行为和生活。身体是人类最卑贱的部分,而性的需求是自身产生的结果,为了追求洁净,必须加以洗涤。人类的情欲是强大而不容忽视的力量,具有打破规范、破坏禁忌、挑战公认秩序的倾向,自由的性爱蕴藏了革命的种子。因而,法国大革命其实很奇特,一种传言法国贵族的淫乱生活小册子在民间流传,反映了法国高层的昏庸无能,其实路易十六确实最贤明的。奇特的法国在荒淫无度的路易十六时代没有革命,却把克己复礼的路易十四推上了断头台。

路易十四,这个法国波旁王朝最后的统治者之一。一个极其热爱文艺与时尚(自称太阳王,1.54m的身高因此发明了第一双高跟鞋),精力充沛(一天狩猎三次ML三次处理政务三次,他的倒数第二个情妇为他发明了一种时尚女装,更加便于脱衣腐国佬你们黑法王黑得太过分了……),一个好大喜功,凡尔赛宫仓促建立,却没有完善的卫浴系统,走廊里弥漫着奇怪的味道。路易十六就没有路易十四那么幸运,作为一个开明的皇帝,却性格懦弱,三次财政改革不成功,却从谏如流,听取了法国青年贵族拉法耶特的劝告,支援了美国独立战争,促成了美利坚共和国的成立,却拖垮了经济,耗光了国库,开明没有用,在这个最开明也是对异教徒政策最松动的时期,法国人一举消灭了君主制。

压抑嫖妓,激情的暴力将一发不可收。(奥古斯丁)

婚姻也是苦难

婚前的冒险变成了日常生活,看到对方的喜悦也因为每天都能看见而烟消云散。但是,这一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婚姻让爱情成为了所有物,成了一种占有。达到目标之后,疲惫感油然而生,每当完成目标,我们总希望偷个懒或者疏忽,所以就容易犯错。

在消费取向的生活里,分离是必然的过程。如果忠实存在,那么商业必然不存在。这也是抗氧化保养美容市场在女人们身上所看到的商机。当然不只是女人,女人眼中的男人也是一样。消费速度的加快摧毁了婚姻的体制。

伴随婚姻而来的负担也仍然是沉重不堪的。24小时的妈妈,8小时的女工,8小时的主妇,另外不足8小时的梦想我们都忘了去思索自己的存在。生儿育女是自找麻烦,每一个孩子都是熊孩子,泰戈尔和《蝇王》我宁可相信人性恶,养儿未必防老,每逢佳节倍思亲,有人陪是不错的,但难道人生就是为了这一年中的几天?

养小孩要花钱,陪伴侣要时间,婚姻到底带来了什么?婚姻只有在开始时候是自由的,而维系它却身不由己,买进的结婚交易就像是被套牢的股票那样不容易脱手。签订这份契约,往往不是为了爱情的实践。这等人肉身必须受苦(《哥林多前书》教皇英诺森三世)。如此重大的苦难,永远的输家,压迫感油然而生,除了离婚还有其他选择吗?或者只能等待绝望的老年。

或许我们可以履行不婚的决定。不管婚或不婚,都可能会失败。怀疑始终伴随我们。然而,生命的价值只能通过婚姻和爱情来判断吗?这不是我们应该小题大做的东西。不管结婚与否,恋爱与否,生命终究会归为风平浪静。难道没有其他更重要的事了吗?

真的要生一个小孩来玩?

拒绝小孩就是拒绝生命。诚然。但是你够格吗?“你的胜利与自由渴望一个孩子,为你的胜利和解放立下一座活生生的纪念碑。你应当超越自我,但你必须先建树自己,使身心臻于完美。你的传嗣不仅向前,而且还要向上,就让婚姻的花园助你一臂之力。”

小孩不仅是婚姻的见证,也是代罪羔羊。许多人的性格缺陷和弱点都始于原生家庭,完美的人格是不存在的,至亲的伤害总是无意之中潜行生长。两个人的生活就已经够复杂,三个人的必定更加复杂。精子库和人工授精方式的存在无疑让生儿育女变得过程简便而经济实惠。自然界本身就不知忠诚为何物,动物界的一夫一妻也只意味着雌雄共同生活,至于孩子是谁的,无所谓。

节度、幽默、平心静气与知足

懂得拿捏分寸的人,不需要做任何抉择。这也是孔子说的七十岁的情况,纵心所欲而不逾矩。

未来的新娘和新郎们,婚前少关心对方的星座,多关心对方的纵欲和禁欲指数。

文明的起源正在于哲人们征服了兽欲,开始了克制的理性思考。人类有能力排除他的欲望、情绪、希求、渴望,清心寡欲以求得心理的平衡。在众多策略之中,个人的幽默、平心静气和节度无疑是最文明的。他们的共同的特点是平静的情绪,具备了在某一时刻自省自悟的、跳出自身体系和改变看事情角度的能力。他们的特点就是没有或者可以压制歇斯底里、暴力倾向和其他破坏性的情绪。

恋爱中的人没有变成诗人,那他是个失败的爱人。但当一个男人结婚以后没有变成幽默大师,那他必定是一个差劲的情人。

幽默是幸福婚姻的必备条件,在婚姻之中,以幽默的方式,成为生活中宁静满足、舒适惬意的诗意表达。没有什么比两个人心有灵犀的默契更令人感到安心适意的了。如果婚姻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用幽默来化解,都能共同一笑了之,这不正是成功婚姻的理想模式?

幽默说穿了,不过是一种不计前嫌的修好形式,一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创造和平的形式。(马尔科瓦德)对方脸上的微笑,永远是个美好的礼物。一笑泯恩仇,幽默的力量众所周知。

然而平心静气不意味着漠不关心。血气方刚的草莽之勇是一种可怕的恶习(日本剑术)。如果情欲袭来,诱惑上门,你务必留心,别让那些甜美诱人的事征服了你,而是时时刻刻想到,如果你的意识能战胜他们的话,你会更加快乐。

由此带来的“淡泊宁静”(Ataraxia)是幸福生活的先决条件,和谐和尺度会伴随人的一生,它的发展是一种过程,且会不断自我更新和调整,如同一件艺术品,人类也将完成自我实现。在物质和理性的基础上,面对各种可能性,做出适当的调整,选择并善用生活所需的物质,冷静不带幻想的观察现状,适度的节制和个人尺度的简历有助于内心的满足——不知足的人,即使主宰了世界也是贫穷可怜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