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寻访祖母的秘方》读后感精选

《寻访祖母的秘方》读后感精选

《寻访祖母的秘方》是一本由刘宏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30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访祖母的秘方》读后感(一):流云一朵也悠悠

当回忆沉淀成历史,再多的往事也不过流云一朵,随风飘散;

只偶尔有幸,被后人赋予一笔色彩,或记在纸上,或凝在心里。

于是,半个世纪以前的那些故事、那些人生,本不欲渲染,也不必造作,奈何掺杂太多,或悲或喜,因此不得不探看一眼,留心一番。

《寻访祖母的秘方》,让我们一起触摸那些曾经的曾经,走一走,那些未曾走过的石板路。

《寻访祖母的秘方》读后感(二):翻开一本书,遇到一群人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不同的年龄是一本不同种类的书。幼儿是一本水彩笔画的画册,随意,朝阳;青年是一本色彩斑斓的画册,有人前的绚丽,有人后的暗淡;中年是一本写满了文字的枯燥理论书,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自己的生活伦理;老年是一部史书,人生的各个阶段犹如朝代更替,兴衰荣辱都留给历史评判。而我将翻开的正是一本本人生的史书。

我打开了这本书,遇见了一群人。有的已经尘埃落定,有的在岁月静好中挣扎着长存,有的日复一日行色匆匆,有的撑着孱弱之躯上山下田……我确实不懂,不懂老为何物。是少年不知愁滋味,还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看着这一群人,我思考人生为何物;翻着这群人的人生,我才突然意识到我口里叫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姥姥”“姥爷”的他们不只是这一串称呼,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体的成长史,我也置身于他们的故事,是时代的印记,他们走过的不可复制的那些年,是一圈圈年轮,细数风调雨顺,解读狂风骤雨,有唏嘘,有哗然,有悲悯,有心酸,有怜爱,有数不尽的山山水水,道不完的家长里短,思绪万千:原来我一直只是叫着称呼,原来我从不曾懂你,而我在他们眼里却不只是“孙子”“孙女”的称呼,而是他们的史书到收尾处浓墨重彩的一笔,将与史书的开头首尾呼应。生命的轮回,我们在轮回里相遇。

既已相遇,何必错过?打开一本书,请你留在我的史书里。

《寻访祖母的秘方》读后感(三):故 事

城越喧嚣,心越难沉静。

被时间追赶的城市里,故事越来越少,高楼大厦、水泥钢筋,渐渐淹没了过去。

故事里的人都去哪了?

故事里的事,都不见了。

我只好找个在我身旁的人,听他们讲个老故事。

我听说,我讲我姥姥的那个故事被收到《探寻祖母的秘方》里,要出版了。

我听说,那一本书里全是过去的事,原本是自在天涯的旧时光,却滴答滴答,滴落在纸堆上。

你记得《红高粱》吗?这本书也是爷爷奶奶的传奇故事。传奇,似乎永远都是不属于当下的过往。在传奇里,他不是那个喝茶弄花草的暮年老者,她也还不是成天叨念着“多吃点”“好好学习”的银发老妇。

你看过他们的朝朝暮暮、粗茶淡饭,但你可知道他们的背后多得是你不知道的事。像你眼前缓缓而行的流光,她和他的青春却是早已远去的、我们想也想不到的过往。

若你要问一句正在看夕阳的爷爷,或是拉过正在收拾锅碗瓢盆的奶奶“你年青时候的事?”你大多会遇上我这样的境遇:老人家先是一顿,再一句“有什么好说的啊”;若是再被追问下去,老人家便终于肯讲往事娓娓道来。这时你应当也饮一杯茗香,赏一段夕阳下,听一位主角讲自己的旧时光。

这样一个悠悠的黄昏,便是老人家能予以的最珍贵的分享了。静下心来,你便能听到岁月的声响。

《探寻祖辈的秘方》里有许多祖父的故事,我听说一个姑娘在写完他姥爷的故事一个月之后,他姥爷就离世了,于是这故事就更为珍贵。

爷爷奶奶本是从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中走来的,只是往事都被柴米油盐覆盖,鲜有人问起,谁说不是这样呢,生活总把焦点放在新生、新鲜事物上,而老人家的过往,谁看见,又谁在意?他们走过了几十年人生路,回忆陪伴着老人家最后的时光,要听他们的故事,可要抓住机会趁早喽。他们多得是空暇,却没有太多的时间。

老人家的背后都藏着一段传奇,若你不相信,或是很遗憾再也没有机会坐在老人家身旁品一杯清茶,也许这本《探寻祖辈的秘方》可以带你重温他们老去的过往,他们的青春年少梦飞扬,他们苦乐酸甜的故事愈久弥香。

城越喧嚣,心越难沉静。

为浮华乱了思绪的时候,为压力烦了心神的时候,最宁静的莫过于为自己留一个夕阳西下,捧一杯清茶滤浊思,读一篇故事遥看岁月轻浮扬。

《寻访祖母的秘方》读后感(四):挺好的

我一直是一个讨厌煽情的人,不喜欢别人把情感故事摆给我看,我也不喜欢跟别人诉说我的情感。以致于,每当看到某某歌唱比赛,参赛歌手又在讲述自己的艰难历程或是感谢自己的家乡父老,我都会在心里面嘀咕:“好好唱歌不就好了吗?说这么多想干什么呀?”我想这样不喜欢也许是因为我自己是一个不会用语言去表达情感的人,越是亲密的人,我就越难表达出他们在我心中占据的是多么重要的地位。

但值得庆幸的是,很多爱的表达不仅仅是一些感谢之词或是一些甜言蜜语,更多的是去感受。看一部电影,读一本书,皆可以触碰到内心的柔软之处。想起看的那些电影,傻爸爸和聪明女儿《7号房的礼物》,固执的老佣人《桃姐》,想起看的那些书,吴念真《这些人,那些事》,高军《世间的盐》,刘梓洁《父后七日》,它们讲亲情,讲老故事,它们总是可以轻而易举的击垮你内心的防线,使你泪流满面,因为它们没有刻意的煽情,全部都是人物生活中真实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不做作,不夸张,由每一个小小的细节流淌到心底。

从高中写作文,老师就不断不断的强调,要用真情实感。那时的我总是在纠结,怎样才算是用了真情实感,我这篇作文到底有没有真情实感呢?后来我发现,有情感的文章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就可以吸引人们的眼球,就值得人们静下心来细细品读。那其中的故事你也许未曾经历过,但依旧阻止不了感动。

很幸运,写了姥姥的故事。记得知道作业任务时,抱怨连篇,但在写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享受,回忆起很多我与姥姥的笑和泪,可以知道姥姥的成长故事,这是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的。知道我们的老人的故事可以成为一本书,将被更多的人读到,觉得幸运的同时,也曾感到过紧张。担心我们的书会不会符合受众的口味,但当我看到样书,用纸打印出来,用订书针订好的厚厚一本,当我读到其他同学写的文章,满满的都是真实,满满的都是感动。

我想,我爱我们的这本书——《寻访祖辈的秘方》,用行动获得故事,用文字表达故事。它是姥姥的,我与姥姥的,所有回忆的合集。想起《麦克阿瑟回忆录》中的一句话“回忆是奇美的,因为有微笑的抚慰,也有泪水的滋润”。

《寻访祖母的秘方》读后感(五):应该被书写下来的记忆

我们的祖辈,也是上个世纪战乱时期出生的一代中国人。在他们身上,所经历的磨难和困苦,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难以想象的。那不仅仅是祖辈们的经历,也是整整一代人的历史,更是这个国家不可抹去的历史。

曾经,我总有这样一丝忧虑,当我每每谈起计划经济的弊端,总有年轻人不甚理解。光是从理论知识上去理解那是很难的,毕竟经济学需要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然而,如果你切身体验到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短缺、贫困和压制,那么也许你理解起来并不会太难。不过我这话也并非绝对正确,至少还有一些从计划经济年代过来的中老年人至今尚在怀念那个过去。这种怀念,更多的是从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他们觉得自己不属于当今的世界了。有人看不惯改革开放后的贫富差距,还有人看不惯时代变迁后的价值观,他们说“什么都朝钱看”、“一切都是拜金主义的”。货币的出现,成了造成一切不公平的事端。因为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是没有货币的。所有的人都是凭借单位里的级别得到分配物资,想要更多的份额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物质是匮乏的,不仅仅是因生产力的落后,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计划经济是个必然走向贫穷短缺的经济体制。当全民经济核算全部交由中央机构核算,那么势必带来经济核算的不可行。这里涉及到分立信息无法被中央集权完全收集的经济学原理,再细说下去恐怕此文就要变成一篇讨论经济学原理的文章了。

不过,我曾经建议过不曾研究过经济学也无法理解为何市场经济配置比中央集权配置有效的同学们去问问家里的老人。他们会很乐意告诉你当年的境遇,这些都是宝贵的信息,需要被书写下来,我们不能忘记那个年代。恰好有一套书出现,一本是《寻访祖母的秘方》,另一本是《寻访祖父的秘方》。这套书并不是为了做那个年代的经济调查,然而我依然能够从中寻找到那个年代经济体制错误所造成的惊心动魄的事例。所以我觉得,如果你真的对那个时代感兴趣,或者你心中有一股莫名的历史感,想要追求某种真相,那就赶快和祖辈们聊聊他们的过去,他们的童年,他们遭遇的人为灾难和慌乱。那是一个集体迷失的时代,是一个需要被中国人拿出来反复审查的历史。若非如此,中国谈不上对历史错误的反省。

两本书中,始终洋溢着温热的祖孙情。我们有的人可能从小没在祖辈身边待过,似乎与祖辈们沟通起来非常困难。一个原因是想不到要去沟通,总是把时间花在学业上、工作上、交际人脉上,却很少抽出时间来面对面与祖辈谈心。另一个原因是想沟通,却不知道怎么沟通,毕竟代沟宏大,彼此时常出现鸡同鸭讲的状况。

对于出现第一种原因的人,我给的建议是多与祖辈们谈心。也许在你看来,他们是观念落后的,思维固化的,甚至是他们的观念在你眼里是不可理喻的。比如,书中很多案例写到祖母祖父们的节约,为了节省吃了隔夜饭生病拉肚子得不偿失;为了节约干洗的钱,结果把昂贵的衣服洗坏了。这种节约放在今天属于毫无必要,我们年轻人总归是不理解的,耻笑其愚笨。然而当祖辈们述说起自己在那个普遍吃不饱肚子的年代里的坚忍和无奈,我们就不会再觉其笨。祖辈们说,他们穷怕了,没有粮食只能啃谷糠下咽的感觉这辈子都还会记得。人心都是肉长的,即便无法亲临其境,我们也能或多或少地感同身受。因为直到现在,祖辈们对命运的那种坚忍和缄默依然保留着,从他们蕴含感激的目光中我们是能感受到的。祖辈们总说,现在的日子好太多了,孙辈们再也不用去吃那个苦了。只要日子稍稍好过一些,他们就会充满感激,丝毫不介意过去抗在肩上的苦头。往往,一个拥有兄弟姊妹的家庭从那个时代里得以保全幸存,多亏了祖辈们惊人的承受力。即便是为了这样一种反哺感恩的心情,我们也应该找出时间来多陪伴陪伴他们。

对于出现第二种原因的人,我认为那只是个不善沟通的技巧障碍。那么与其鸡同鸭讲,倒不如先静静地倾听祖辈们的故事。不用怕他们唠叨,对话也不必冗长。只要掌握好节奏,在彼此心情愉悦之际,甚至有父母在的时候,都是沟通的好时机。书中,许多案例双方都是从不善言辞开始的,逐渐逐渐地缓和气氛,一般祖父母很容易陷入对过去的追忆中。这样一来,就很适合一个详细地说,一个认真地听。对于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他们总会给我们一个合理性。因为任何看上去荒谬或者不可思议的事情,背后都有其合理性。当我们能够了解到这一点,那么祖孙彼此才达到真正的沟通与理解了。

从祖辈情深当中我所看见的,那是一种生命传承的力量。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是由谁那里来的,血脉中流淌着的是和祖辈一样的血液。我们的存在仰赖于这条生命线的传递,不管过去还是未来,它将始终牵引我们走完自己的路程。试想一下,在几十年以后的未来,当我们成为自己孙辈的祖父母时,我们想和他们说说什么?会不会向孙辈再提及自己的祖父母?这真是了不起的跨越,竟也有六代人之久。当你把时间跨度拉长,你才会体验到历史令人真正感到震撼的东西——生生不息,永无止尽。而此刻的我们,是否找到历史中属于自己的位置了呢?

by 荔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