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再读一遍》读后感1000字

《再读一遍》读后感1000字

《再读一遍》是一本由[美]艾伦·雅各布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80元,页数:15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读一遍》读后感(一):读后的自我归纳o

5点

1.“深度专注力”为什么会退化,如何再有意识的培养?

2.现代科技带来的各种不断更新的让人分心的诱惑,对于我们的影响。真的离开不了手机和网络了吗?

3.读多了才发现,古老的东西中精华的部分是多么现代!

4.是有计划的做一个上升型的阅读者,还是信马由缰或是说随兴的去读一本普通的书?

5.脑海里闪过的再读一遍的几本书名。

《再读一遍》读后感(二):消遣阅读

The pleasure of reading in age of distraction

阅读是一项娱乐,是我们生活内容的一项,增添我们生活的乐趣,如同网络游戏。不同的人兴趣不同,让自己获得愉悦的爱好也不同。

这里的reading可以说是无目的,也可以说是有目的。如同投入游戏中的人,他只有掌握了游戏的规则和游戏技巧,才能在游戏中获得快乐一样。阅读也需要掌握技巧和能力,也需要投入注意和专注。

在阅读中体验到愉悦和智慧的人,必然是对生活有了体验的人,他才能在文字中享受到那种乐趣。

认识自我的方式有很多种,阅读只是一种方式。无论是消遣,获得资讯,还是为了增强理解力,所要即所得。

丰富的人生,通过阅读扩大你的间接经验,通过阅读寻找你的困惑,通过阅读学会独立思考,通过阅读提升你的智慧。但是,无论如何,仅仅通过阅读,并不能改变什么,不会让一个傻子变成一个聪明人,除非你有所行动。

《再读一遍》读后感(三):Pleasures & Distraction

英文书名是《The pleasures of reading in an age of distraction》,看书的标题就知道,这本书要传达的两个主题是:pleasure (乐趣)和 distraction(分心,换言之,即注意力的难以集中) 。作者说到,不应该将人笼统地分为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而应当是喜爱阅读的人和不喜爱阅读的人。他想要强调的是阅读的愉悦性。因此他在书里大为批评另一本讲阅读的书《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是1940年时出版的一本讲阅读技巧的书,在整个西方世界都很有名)。他批评这本书完全丁点儿不提“随兴而读”的阅读本性,学院式的、严谨的、获取知识为导向的、包含崇高理想的阅读理论完全吓跑了相当大一部分人。这种理论让读书变成一件很难高攀的事,似乎只有高雅的人才适合阅读。讲到注意力的难以集中,这似乎是现代人的一个通病。生活的便捷、娱乐的多样化、网络的出现、智能手机的普及,比起古代人,我们似乎真的更难集中注意力了。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作者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注意力:阅读片段式信息的注意力和阅读书本的长久注意力。他说没有或好或坏之分,都有利有弊。作为文学教授几十年,在信息时代,他也曾遇到了难以集中精力去阅读一本大部头作品的困境,他的解决方法是使用电子阅读器。他可以坐在起居室,连续几小时保持一个动作,并且其中一根手指不停地触摸界面。这让长久以来习惯了片段式注意力的人也能重拾长久式注意力。关于这一点,我其实是不能同意的。丰富多彩的封面设计、印刷字体和书面纸张的不同选择、还有浓浓的书香都是我集中注意力读书的一些个辅助条件。不过我也会在某些场合某些情况下去阅读电子书籍,不得不承认确实很便捷。但是我一定会永远保留将纸质书籍阅读到底的决心。

《再读一遍》读后感(四):关于阅读的散文集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山峡广场西西弗书店,消瘦到在美国肯定没什么朋友的男青年捧书阅读的照片作为封面,很符合西西弗小清新的格调。但作者写书之时已经是大学教授,而书的内容也和小清新的封面没什么关系。

这本书是从另一本关于书的书——《如何阅读一本书》——说起的,但与《如》不同,本书更像是一篇散文集;书中呈现的是作者对于阅读相关问题的看法,而不会想如那样教你具体的阅读方法。

尽管都是围绕“阅读”这一主题进行阐述的短文,但总的来说篇章之间联系很少,很像是作者想到哪写到哪,之后再将分散的文章集结成书。

书中没有作者关于阅读的严肃讨论,作者也并不太赞同《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关于阅读一定要增进理解的看法,而本书的主要论点之一就是鼓励大家跟随自己的兴趣进行阅读,以及如何更好的完成“随兴趣阅读”的活动。

尽管电视和网络给了人更多的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选择,但阅读这一持续了数千年的活动仍然在当前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尽管在亚马逊发布Kindle的时候乔布斯表示,产品本身好坏且不论,“事实是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而之后发布的IPAD平板电脑则更像是响亮的自打脸行为。

尽管PC生产业和网络的发达占据了个人生活的时间,但这并不减少人们对阅读的喜爱——书的好处是电视电影和PPT无法替代的,而个人电子设备则拓展了我们阅读的媒介:我们不光能阅读纸质书籍,还能在手机、电脑、平板上阅读电子图书。

是的,我们对自己的时间有了更多的选择,但阅读并没有从人们生活中消失的迹象。

书中的一些关于读书的观点也很有共鸣。

在推荐书的时候,既不知道对方阅读倾向,也没有告知自己的读书状况就要让人推荐,其实是很让人为难的。对此作者给出了解决方案:

你完全可以列出自己最喜欢的几本书,给对方看,他才能有个大概的“推荐”方向,也更容易推荐你喜欢的书。

因此“一生必读的XXX本书”,“XX出版社经典好书推荐”也并不是那么值得去看的——没有针对性的泛泛之谈总是不如宣传的那么有效,推荐书单尤其如此。

读完所谓“必读书目”也许追求的不是阅读,可能想要的不过是“读过”的状态。

如果你喜欢一本书,在看完结尾的时候会觉得遗憾,而会再回过头去反复阅读。这种情况可能在很多人身上都发生过。我也曾因为读完《K-pax》而非常遗憾,并且对这本书的“续集”万分期待。

——————————洗头去 回来再补充——————————

《再读一遍》读后感(五):《再读一遍》读后感

我被此书封面上的帅哥图片所吸引,进而浏览了一下书的目录和内容,借回来慢慢研读。

文中提到:除非一个人非常了解另外一个人,否则他不能向这个人推荐书,即使是推荐最好的书。如果一个人很想看书的话,他应该虚心求教于那些了解他的人生经历的年长者,并且听取他的建议,尤其重要的是,跟他多聊聊当初最吸引他的那些书。

以前自己看到自己喜欢的书,都极力推荐给身边的人。可是我经常发现自己喜欢的书,亲朋好友并不是很喜欢。读了这段话,我才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你喜欢的并不是他喜欢的。你不是非常了解他,就不要给他推荐书。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要的只是曾经读过这个结果——他们渴望能够说这句话,好了,现在我可以把这本书从清单上划掉了。

阅读原则:随兴而读。它要求我们完全处于快乐和兴趣去做一件事。小的时候,我们总是被灌输这样的观念——阅读对你有多么大的好处,阅读能带来多么丰富的营养和充足的信息,所以阅读不可能是愉快的——为了乐趣而阅读从根本上就是不对的。但是,阅读有时候就是快乐的。

我们所渴望拥有的品位常常会成为我们自己的品位。

巨著的伟大之处有一部分就在于它们对读者的要求:它们的含义不容易解读,也不容易把握。

在如何时候,我作为一名读者,都应该准备好达到这本书的要求,迎接挑战去读懂它。而阅读行为预先假定读者已经理解了内容背后的丰富含义,结果就会导致阅读变成了“跟晦涩难懂的思维训练器面对面”的痛苦经历。

对于获得诺比尔文学奖的巨著,自己是真的看不懂。我看着只打瞌睡,或许真的是层次不够。

只有当一个人读过很久以前的人写下的东西时,他才会意识到那些古老的东西中的精华部分是多么现代。

比如三字经、道德经、论语,历经历史长河,留下来的就是经典,非常值得反复熟读。

如果你真的很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阅读可以在很多方面为你提供帮助。不过帮助的程度并不取决于你所读的内容——同时还取决于为什么要读,以及如何去读。

文本的存在是无声的存在,直到一个读者开始阅读它,它才打破沉默。只有当灵活的双眼接触那些书页上的符号是,文本才开始变得生动鲜活。所以的写作都依赖于读者的垂青。

学会如何思考实际上意味着学会如何控制你的思考形式和思考内容。这意味着你要非常清楚应该选择关注哪些内容,并选择怎样从实践中构建信息。因为如果你成年以后还没有学会这种抉择能力的话,你将会一败涂地。

熟记还是真正意义上的“用心”学习。

我们所遭受的并不是“信息超载”,而是“过滤无能”。

只有当你暂时没有衣食之忧时,你才能接受教育。

一本有价值的书只读一遍是绝对不能完全领会其精华所在的,而我们却常常错误地以为读完一遍就万事大吉了。有些书包含有更多的价值,也许还有更多的建议,或者见解,而这些仅仅读一遍是得不到的。

作为成年人,我们的目标不是热爱所有的,或者说尽可能多的、同类的书,而是在我们有限的自我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广泛地阅读书籍。

在书中我与逝者重逢。在书中我预见未来之事,在书中有战事纷争,在书中有和平安定。万物都随时间腐化,星辰陨落,季节更替,一切繁华终归尘土,然而上帝让这一切在书中的一重现。

对于这最后一段话,我非常认同。通过书,人与逝去的作者进行思想的交流。你能从书中学到多少,感悟到多少,完完全全是个人的问题。你看到一面,他看到另一面。每个人的见解不同,关注点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同。阅读并勤加思考对成年人非常有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