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从海洋看历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从海洋看历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从海洋看历史》是一本由[日] 羽田正 / [日] 小岛毅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海洋看历史》读后感(一):东亚海域的交流

从海洋看历史 本书取名为“从海洋看历史”,是以海洋这片区域为中心,不同于以往习惯以国家或者陆地为人类活动中心,在海域或沿海居住的居民以及航海运送商品的商人或者是往来沟通的使节,都是“海域”的历史。当然本书也不是要将海域与陆地区分开,本书将尝试站在生活于这片海域—催生了人、物品、信息交流的历史空间—的人们的角度来进行。跳出国别史的限制以及传统以陆地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将航海、商贸、造船、交通网络、港口、移民、技术、信仰变迁、政治角力、文化交流等纷繁的线索,编织成清晰的海域交流脉络图。从海洋的角度重新审视当时的历史,能看到不同的面貌。 本书以海样为中心,通过历史上三个不同的百年(1250—1350 开拓边疆、1500—1600 相互争夺、1700—1800 分栖共存),观察以黄海和东海为中心,北至鄂霍次克海、南至南海的欧亚大陆东边海域,梳理了基于海洋而产生的人员交流、港口与海洋贸易,技术、信仰、文化的传播等,重现各个时代的海域及周遭环境的特征。以海洋为中心谋生的民众角度思考历史,是本书的基本立场。 本书在叙述每个“百年”时,都先介绍一下当时的海域定位和特征,帮助我们认识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以“人”为主题,探讨各类人在海域历史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接下来讲述“物品”,不仅说明在海上运送的物品的多样性和时代特色,还从物品的角度出发,讨论各个时代东亚海域经济方面的特征。最后谈论各种技术、思想、信仰等的“信息”与东亚海域的历史关联性,帮助我们更好地从海洋这个新的角度观察中国历史的侧面,探索东亚历史与海洋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书中,我们也更加意识到中国不止是一个大陆型的国家,也是一个受海洋文明深刻影响的国家。从黄海、南海到日本内海,从朝鲜、琉球、日本到越南、菲律宾、印尼……中华文明的发散、流播与落地生根,深刻影响着古代东亚文明的交往与对话。尤其是在明朝的时候,朝贡贸易的盛行,统治者对其的重视等。 本书也不是凭借一人之力所能完成的,是在羽田正先生的主编下,以及数十位学者的共同努力和研究,对史料的挖掘与运用,最终才得以完成此书,可见此书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以及背后创作的艰辛,才成就了本书。

《从海洋看历史》读后感(二):来自海洋的召唤

在日本著名历史学家网野善彦的《重新解读日本历史》一书中,作者提出了不少创见,如古代日本并非一个“闭关锁国”的岛国(尽管与中国有不少文化交流),并未完全孤立于全球贸易之中,不仅内部通过水路和陆路联系密切,在对外关系上也与亚洲其他国家互通有无,保持对话。

其实网野善彦之所以能提出这个观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是从全球视角和海洋视角重新审视日本历史。的确,我们人类生活于陆地之上,正所谓“当局者迷”,看待历史自然以陆地的角度出发,而如果转换思维,从海洋视角去观察和思考,会发现一些传统的认知并非那么坚固。

《从海洋看历史:东亚海域交流300年》同样是日本学者的史学著作,而且也是以海洋视角来重新解读历史。副标题中的“东亚海域”,是本书内容的主要学术场景,是指以黄海和东海为中心,北至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南至南海并包含了欧亚大陆东边南北相连的海域。

至于为何要从海洋看历史,本书说得也很明白。从陆地权力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而从海洋的角度却可以看到截然不同的历史样貌。这也是这本书的基本立场:设想东亚是由海洋与陆地结合而成,重新检视以陆地政权为中心所讲述的东亚史,转而从以海洋为中心谋生的民众的角度思考历史。

这是一部多位学者合写而成的著作。一般而言,尤其以我们的教科书为例,凡是多位学者合著的书大多质量不佳,毕竟各负其责的另一面是无人负责。但这本书并没有这类弊病,本书分为三大部分,从纵向(三个不同的百年:1250—1350、1500—1600、1700—1800)和横向(中国、日本及其他东亚政权)两个角度展开阐释,构成了一个自洽自足的逻辑体系。

有别地陆地视角,本书从海洋的角度看待历史,其实更深层次则是涉及了陆权与海权之争。陆权且不论,这是我们古人的思维定式。海权思想其实早有萌芽,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城邦雅典的海军统帅地米斯托克利和伯里克利为早期代表人物。到了19世纪,欧洲列强竞争激烈,海洋的重要性凸显,海权思想被广为接受。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是提出海权论的第一部著作,他的相关作品还包括《海权对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海军战略》等。英国海军理论家、历史学家科洛姆的《海战及其基本原则与经验》同样影响深远。在实际层面,最早接受海权论的英国,很快崛起为“日不落帝国”。而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认真学习西方,积极拥抱海洋,并大力发展海军,短短几十年内便成为了东亚强权。

总之,本书以海洋视角讲述了东方大航海对东亚的塑造作用,为东亚历史提供了另一种有力的解释,内容视野广阔,分析透彻,是一部宏观史学研究的佳作。

《从海洋看历史》读后感(三):大视野,小细节

海洋占地球的面积超过七成,现在人类早就知道了海洋的重要性,其中涉及的渔业资源、能源、航运、国防等各个方面,好不夸张地说,即便是内陆国家,都与海洋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海洋看历史》主要立足于从黄海、渤海到东海至南海的广大区域里,三百年间发生的诸多事情。

这一片东亚海域,关联的主要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高丽、东南亚沿海各国,以及由海而来的中亚、西欧等各国各民族人民,发生由海而交织的历史,而这些历史对东亚、东南亚大陆各国甚至世界各地,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而以前我们常常都拘泥于各国的陆地政权。

书的一开始,就做了充分的“名词解释”,比如在不同海域上讨生活人的“国籍”、这本书所涵盖的东亚海域的范围,而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交代了本书三百年的分类:

第一部 1250-1350,开拓疆域;

第二部 1500-1600,相互争夺;

第三部 1700-1800,分栖共存。

说是三百年,其实至今将近800年了,而在这作者特意划出的不同的百年间,在东亚这篇海域,有无数影响深远的历史发生了。

书从南宋灭亡、元朝建立霸权的时期——虽然作者均为日本人,但他们还是尊重了“重要国家”原则——讲起,总结了这个时期的三个特征,然后从马可波罗、白图泰等人的文字记述开始,通过典籍分析,对该时期的海洋特征,做了详细讲解。

本书的论述特点是按时间顺序叙述时,平衡交叉多国、多人事件,在同一时期的东亚海洋这个平台上,有些地方风高浪急,有些地方风平浪静,而在彼此交集之后,大家都发生了变化。

比如15世纪西亚含钴的颜料运到中国景德镇,烧出青花瓷,卖到了日本,并让泰国、越南等仿制,这些很多都是通过海运实现的。

而中国大陆中央政权如果收紧海运政策,含钴的颜料运不进来,瓷器颜色就会偏黑;而放松海运政策,大量的中国瓷器大量出口到东南亚市场,则大大冲击泰国、越南制瓷市场。

本书从海洋这样一个大的视野出发,引用了不同国家海量的资料史籍,抽丝剥茧——因为东亚的海洋历史记载和研究远远低于陆地历史——考证和研究,为我们还原了海洋在历史上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