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书剑恩仇录(新修版)》读后感1000字

《书剑恩仇录(新修版)》是一本由金庸著作,广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3.00,页数:75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剑恩仇录(新修版)》读后感(一):金庸早期作品与网文

断断续续读了一个多月,到今天终于读完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继读完《碧血剑》之后反过来读金庸首作,明显感觉二作进步是有的!第一部作品很多情节漏洞以及不合理的地方太多,其次语言的稚嫩读来让人感觉有些搞笑!金庸在小说后记中自己也谈到第一本作品很幼稚,其实不光是文字的幼稚,小说的格局以及政治思想同样有很多不足!初次尝试写武侠小说,金庸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文字,虽然个中不足明显,但同样应该看到金老的博学多才,首次恣意挥洒就留下了很多鲜活的人物,每个风格迥异、性格突出的人物,让人印象深刻!香香公主、翠羽黄衫霍青桐、周琦、李沅芷、骆冰,几个女性角色性格各异,美丽迷人,尤其是香香公主那种不可亵渎的仙女级人物更是让人喜欢不已!男性角色同样出彩,金笛秀才余鱼同、奔雷手文泰来、武诸葛徐天宏等等形象不一,性格多样!男主陈家洛则让人有些讨厌,其结尾所作所为实在是让人很气愤!

看完金庸的两部早期作品,我不敢再看不上如今盛行的网文!高中时期我也很喜欢读网文,曾经很痴迷,那时读了好几部热门长篇作品,每一本小说动辄都几百万字,读来很费时,让我大学后不敢再读网文,觉得看网文小说太浪费时间、不值得!耗时确实如此,但我不应该因为太长而觉得网文不行,应该相信网文也有优秀作品,网文同样有可取之处!当年金庸通过报纸连载武侠小说,早期作品一般般,但通过几多磨练,终成一代大侠,留下众多武学经典!那时的作品也许也叫报文!如今网络时代,网络盛行,通过网络平台传播的小说被称为网文,从报文到网文,只是传播平台的改变,这不应该成为轻视网文的依据。当然由于网络平台更宽大,传播力度更宽广,网文写手鱼龙混杂,难免作品鱼目混珠,垃圾作品随处可见,但也应该相信优秀网文同样存在,经过时间的洗礼,网文写手也会出现“大家”,网文作品也会留下经典!

网文的庞大,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作者的笔力更加恣意妄为,上古仙侠,星际宇宙,历史穿越,无所不能涉及,随着科技的发展,影视化条件也逐渐成熟,网文改编成网剧已成趋势!只要喜欢就可以追随,众多网文影视化正如同当年金庸武侠小说影视化一样,因为追剧反过来去读小说的观众大有人在,而随着更多受众的接受,网文同样会在文化历史中留下浓墨淡彩的一笔!

不歧视不偏见,喜欢就好,哪来的鄙视链?

《书剑恩仇录(新修版)》读后感(二):乱世红花一笑倾城

爱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之事,但若是一种爱明明不可能,又不为伦理道德所容,深陷其中的人是否能立刻慧剑斩情丝,将这种爱以理智扑灭?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通过“金笛秀才”余鱼同对女侠骆冰的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饶有深意的案例。 在《书剑恩仇录》中,年轻的“金笛秀才”余鱼同是反清组织“红花会”的十四当家,他情不自禁的爱上了结义兄长文泰来的妻子、女侠骆冰。余鱼同对“嫂夫人”骆冰的爱,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杯具的性质。其一,爱上一位已婚女性本就是不道德。其二,更何况这位有妇之夫还是他的结义兄长的女人,是他的“嫂嫂”,这在江湖世界中绝对无法被容忍,因为这大大违背了江湖道义。 这一切,饱读诗书、文武双全的“金笛秀才”余鱼同怎会不懂?他懂的,然而,他就是情不自禁。 情之为物,明知不可能,明之不应分,都不是那么容易为理智所扑灭的。余鱼同饱读诗书,是一个敏感的小资文青,意志不坚,就是控制不住“情”的诱惑,他在痴情和痛苦中,一会儿兴奋,一会儿自责,自暴自弃,怨天尤人,于是余鱼同不知不觉中把每一个可能让骆冰能够爱上他的理由,哪怕是一点点的可能,都要找上一遍。 于是,余鱼同认为与骆冰年貌相当,自己又风度翩翩、文武双全、多才多艺、懂得轻怜蜜爱------所有这些理由,该让骆冰爱上自己吧!不知不觉中,余鱼同夸张了自己单方面的感觉,放大了这些所有的可能性,这一切成为了他的希望、他的幻梦! 余鱼同这种自己量身打造的“爱的诱惑”,不但是一厢情愿的幻想,更是一种飞蛾扑火的无奈。但为了这个“爱的诱惑”,余鱼同情不自禁的决定去冒险试上一试。 于是,其后当文泰来被擒,骆冰受伤在铁胆庄外倒地熟睡,此时此际,“海中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狂生余鱼同就入了戏,他再也压抑不住,要亲自下场做“剧中人”了,他一把抱住了自己的梦中情人骆冰热吻了起来,结果,当然是吃了骆冰骆女侠一个大耳光加连珠怒斥,更可怕的余公子终于发现自己是落花有意,而骆冰对他根本流水无情。骆冰不但深爱着自己的丈夫,而且还鄙视小余的这种乘人之危的行为。那么,余鱼同了解了真相,该醒醒了吧?但,且慢,请看金庸在书中所述:

“骆冰接了过来,见他站在当地,茫然失措,心中忽觉不忍,说道:‘只要你以后好好给会里出力,再不对我无礼,今晚之事我绝不对谁提起。以后我给你留心,帮你找一位才貌双全的好姑娘。’说罢‘嗤’的一笑,拍马走了。 她这爱笑的脾气始终改不了。这一来可又害苦了余鱼同。但见她临去一笑,温柔妩媚,当真令人销魂蚀骨,情难自已------” 唉,“你的笑越无邪,我就会爱你爱得更狂野”,面对这“天下第一大诱惑”,我们的“金笛秀才”又再一次hold不住了。 不过,“金笛秀才”余鱼同虽然有文青小资轻佻浮躁的臭毛病,犯下严重的生活作风错误,违反红花会铁的纪律和会规会法,但他本质上依然是一个好同志,是一个江湖侠士。他对自己对骆冰乘人之危的轻薄行为,心中羞愧无比,为了替自己这次轻薄赎罪,他三番四次拼了命去救骆冰的老公文泰来,最后在千钧一发之际,和身扑熄了燃烧着的火药药引,勇敢地选择牺牲自己,使群豪终能救出文泰来。在这一切九死一生的曲折痛苦中,余鱼同身心遭受惨烈煎熬(包括面部彻底烧伤),在血与火中彻底改造了他的思想,烧掉了他一身小资文青的臭毛病,最终将他锻造成为了一位纯粹坚强一往无前的民族主义英雄。

《书剑恩仇录(新修版)》读后感(三):以为是巅峰,仅仅是开始

说起光复大业,兄弟我是墙都不服,就服我陈总舵主和慕容兄。

先说斗转星移南慕容。你大燕都亡了数百年了,况且还不是中原大一统王朝,只是个割据政权而已,这都数典不忘祖,以恢复你燕昔日荣耀为己任,这可怎么说是好呢?是你体内的王族血脉过于旺盛致使家国情怀难以寒舍,还是咒怨附体一根筋心里没啥数呢?暂且认为这是慕容家的皇家风范,忠勇不二。那接下来一系列的复国操作可谓势如猛虎了。

你说要复国,不得先招兵买马、笼络权贵、积聚力量吗。慕容家倒好,老子先是试图挑起宋辽争端,接着到处杀害武林同道,上层不去笼络,下边又处处得罪。慕容复没那么偏激,平时也就是带着表妹和几个喜欢嘴炮的下属游山玩水,碰上个高手被吊打,碰上几伙不入流的江湖帮派就想着拉笼过来,真可谓鞠躬尽瘁。好容易碰上个大理国王储,前期看不上后期下毒手;本来与北乔峰并肩齐名,惺惺相惜,眼看着人家干上了辽国南院大王,一下子又翻脸不认人,奋然出手为中原武林除害;最后终于幡然醒悟,不惜手刃段种马所有新欢旧爱,以逼迫大恶人承诺出5000人马助力复国。。。这一顿如猛虎下山般的操作,试问哪个野心狼子拿的出手?

再说本文主角陈总扛把子,出身名门,武艺高超,位高权重,王树临风,完全诠释了啥是出道即颠峰。与慕容复不同的是,陈老大可是当仁不让的主角。有了主角光环加持,洛哥的光复大计也是别出心裁,基本方针如下:利用乾隆阴差阳错的汉人身份,以民族大义晓之以理,兄弟之份动之以情,乾隆里应,红花外合,一举将满人逐出中原;然后乾隆则继续做皇帝。。。敢情这是让我皇阿玛脱裤子放屁呢?一代明君、千古骚客、御女达人,可光脱裤子的事情可干不来!这边厢,陈大哥不远万里将把柄屁颠地呈送给圣上,再将至爱公主一并送上炕头。那边厢,皇上烧少林烧书信,再烧雍和宫,坐等美人归,日子是红红火火。结局可想而知,陈大哥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惟一的收获就是他悟了,终于明白只有真主安拉才能救XXX。。。

吐槽完毕,言归正传。

金庸写武侠小说,其当时意图仅是为了挽救《明报》的销量,且是在友人的极力劝说下勉强动笔。谁知《书》竟一时洛阳纸贵,顺带也将《明报》带出了困境,尝到了甜头的金大侠此时一发不可收拾,空前绝后的金庸武侠宇宙横空出世,这是后话了。

作为金大侠的第一部武侠著作,且须连载,其立意、写作等颇有赶工痕迹。

立意上,金庸灵感大致来源于其家乡关于乾隆身世的传说,写作仓促,可能也未深究。虽然结合到历史事件和人物,会给小说本身带来厚重和史诗感,但同时也会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书中红花会绑架及刺杀皇帝、反满兴汉的情节就显得较为尴尬,因为这些都是既定的事实。结果都已然确定了,过程就有鸡肋之感。所以《书》在立意方面就差了其他金书一截。

在写作方面,还是受首次创作的经验不足。后人读者考证,书中一些情节篇章直接借鉴了其他文学作品,如铁胆庄一节。书中对于打斗情节的描述又过于累赘,反而消弱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

人物形象上,虽说是群戏,但是能让读者记住的角色并不多。人物塑造方面,脸谱化倾向还是挺明显的,人物性格层次感不够突出。读书时,人物形象并未随同人物姓名跃然纸上。况且每个人出场至终篇时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缺少人物成长、变化历程的描写。

金大侠回首往事时,也说过他的这些作品是前期没有后期好,短篇没有长篇好。

然而。。。

以上种种不足之处,仅是与其他金书相提并论。如若放在其他武侠小说的对面,无疑《书》依旧是归于出类拔萃之列。前段时间不是有位“大师”狂吹“一部《书剑恩仇录》的价值,超过梁羽生古龙所有作品总和的八倍!”。但是这样一部作品处于金书当中,却多是默默无闻,被其他作品的侧漏辉煌所遮掩。当然这是书迷之幸,武侠之幸,文学之幸。在《书》之后,金大侠将武侠小说由难登大雅提升到了文学武学经典的地位,武侠小说由此成为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山。

在金书当中,本人不大喜欢《书》的这种风格、文笔及人物。举例来说,之前读其他作品时,如圣经在手,必定真字逐句地细细口味;读《书》则不然,愈到后面速度越快,恨不得一目十行。

惟有在读第十章时,着实被金大侠讽刺乾隆好色成性、附庸风雅的连珠妙语给逗乐了,以下为原文摘抄。

“他最爱卖弄才学。这次南来,到处吟诗题字,唐突胜景,作践山水。众臣工恭颂句句锦绣,篇篇珠玑,诗盖李杜,字压钟王,那也不算稀奇。眼下自己微服出游,竟然见赏于名妓。美人垂青,自不由帝皇尊荣,而全凭自身真材实料,她定是看中我有宋玉般情,潘安般貌,子建般才。当年红拂巨眼识李靖,梁红玉风尘中识韩世忠,亦不过如是,可见凡属名妓,必然识货。若不重报,何以酬知己之青眼?立命和珅赏赐黄金五十两。沉吟半晌,成诗两句:“才诗或让苏和白,佳曲应超李与王。”

“乾隆接过一看,见是一块红色汗巾,四角交互打了结,打开一看,包着一片糖藕,一枚百合。一喻佳偶,一示好合。乾隆才高六斗,诗成八步,虽比当年曹子建少了两斗,多了一步,却又如何不解得这风流含意。“

“白振低声嘱咐了几句,瑞大林施展轻功,“七步追魂”、“八步赶蟾”,不一刻已越过马车,回过身来喝命车夫慢走。不久褚圆竟找到一辆车来,自是把坐车乘客赶出而强夺来的。乾隆上了车,褚圆亲自御车,众侍卫和内侍跟随车后。前面马车缓缓行走,褚圆抖擞精神,驾车紧跟。当年造父驾八骏而载周穆王巡游天下,想来亦不过是这等威风。”

“褚圆抢在前面,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手按剑柄,既防刺客行凶犯驾,又防嫖客争风喝醋。敌踪若现,自当施展“达摩剑法”,杀他个落花流水,片甲不回。好在他已改用铁链系裤,再也不怕无尘长剑削断裤带了。”

“乾隆一听大悦。心想当年宋徽宗道君皇帝夜幸名妓李师师,两人吃了徽宗带来的橙子,李师师留他过夜,悄悄道:“外面这样冷,又三更天啦,霜浓马滑,都没什么人在走啦,不如不回去吧。”哪知给躲在隔房的大词人周美成听见了,把这些话谱入新词。徽宗虽然后来被金人掳去,但风流蕴藉,丹青蔚为一代宗师,是琅来皇帝中极有才情之人。论才情我二人差相仿佛,福泽自不可同日而语,当下连叫:“不去啦,不去啦!”

“古往今来,嫖院之人何止千万,却要算乾隆这次嫖得最为规模宏大,当真是好威风,好煞气,于日后“十全武功”,不遑多让焉。后人有《西江月》一首为证,词曰:铁甲层层密布,刀抢闪闪生光,忠心赤胆保君皇,护主平安上炕。湖上选歌征色,帐中抱月眠香。刺嫖二客有谁防?屋顶金钩铁掌。”

“众人聚在妓院之中,手足无措,魂不附体,面如土色,呆若木鸡。正是:皇上不知何处去,此地空余象牙床。”

想想要是在当下,金大侠绝对能成为段子界的王者。所以大神就是大神,只是留心别得罪了他,不然一不小心就被他写在书里,万古传颂了!

《书剑恩仇录(新修版)》读后感(四):汉满回,恩与仇

不是金庸特别出名的小说,除了大学时读过三联版,现在应该只是第二次通读。

先说下写故事的技法,再说说金庸在里面承载的精神内核。

从技术角度看,《书剑恩仇录》虽然是老爷子第一部长篇,但已经有了一个金庸风格在里面,那就是开头出场的往往都不会是主角,而是一个介绍人,这种写法是金庸武侠让人感觉大气磅礴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开篇入题,往往两三页后即开始一些精彩的武学片段,情节勾人。然后一步步利用这个“伪主角”,一点点往下推动,用他的视角打开整个江湖。在合适的时候,将视角挪到真正的主角身上,而叙述的高度,也从开场的那个虚构的、不见经传的人物,慢慢的开始和正史搭上。这种感觉很像中国的传统园林:转过屏风,眼见门廊,你以为这已经是院子了,几步路的功夫还不容你感叹花草虫鱼,门廊后更大的一片湖光山色已经冲进你的眼中……可以说,金庸的故事和中国的园林以及更高的中国哲学是很像的,都是一种克制的、审慎的美学。

伴随着开场非主角的叙述特点的,还有个更明显的结构值得学习,那就是埋坑—收尾这么个上下结构。整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的核心冲突就是红花会要救文泰来,而乾隆不让,这是动机上的冲突,从乾隆角度看,自己身世秘密不可让人知晓,所以文泰来一定不能放,但是红花会势力广布,武艺高强,所以乾隆又不敢随意杀之,所以双方都有了保持矛盾的合理理由,一方面红花会必须救自己兄弟,另一方面乾隆又绝对不能放,而乾隆的生杀之权也随时可能使用,所以红花会只能在文泰来上面做功夫,而不是乾隆本人。在这个过程中,将红花会众人的性格、外貌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遭遇一一遍历,与之对应的镖局、朝廷的多个武艺同样高强的角色,因为上述基础矛盾而相互碰撞。

我想金庸最开始肯定想镖局作为一个朝廷和红花会的中间势力来用的,其实这也是整个上卷的主要冲突,红花会一股力量斗镖局和朝廷两方,往往力有不逮,直到最后才用计谋让镖局代表王维扬和朝廷代表张召重对抗,实现了红花会坐收渔利的结果——成功去掉张召重这个大敌,救出文泰来。不过这之后下卷怎么写就成了个问题,镖局真正和红花会还有冲突的只剩下韩文冲,他一个小镖头,于情于理都难以获得让整个镖局去对抗红花会的权力,二来张召重在前文着墨甚多,朝廷方其他高手埋坑也不多,仅有的白振等人也和红花会这一方的无尘的实力并不对等,于是老爷子又把张召重给启用过来,继续对抗红花会。

救出文泰来之后,剧情的主线冲突就变化,以至升华了。乾隆的身世不再藏着掖着,而是公之于众,由此,红花会众人有了新的诉求,那就是要乾隆恢复汉人江山,这个诉求表面上是和乾隆脑子里的想法做斗争,实际上是对抗整个满族的权力集团。因此,就算金庸想架空历史胡编乱造,红花会在这个诉求上也一定要失败的,否则就违反了我们所知的常识了——仅凭武力是无法打江山和治天下的。

如何把这个失败描述得动人心弦,金庸在这里其实有小小的偷懒,他刻意用陈家洛的政治幼稚来废掉了红花会的全国组织能力:在上卷中,红花会群雄到中原各地,都有分会接应,甚至在李可秀的部队中都有不少的红花会人员。可以说,相比其庞大的组织能力,其实红花会各位老大们的武力并不至于使乾隆那么害怕,因为从政治上而言,这种跨越全国、管理紧凑的组织能力才是朝廷最忌惮的。可是到了下卷,红花会却突然变成了一股流民一般的势力,通篇只有管理层的人在奔走厮斗,在上卷里体现出来的深入人心的号召力,和全国一呼百应的广大组织,在下卷里通通不见了。

当然,这里金庸还是给出了解释,那就是陈家洛对皇帝的轻信,以及他政治上的幼稚。对证明皇帝身世的证据全盘交出不加保留,是轻信,也是他政治幼稚的表现,以及香香公主以自杀发出警告信息,导致双方真正撕破脸之时,陈家洛也缺少政治人物的隐忍和大局观,他没有说:“请各位兄弟保存实力,分头去往各分会筹集人马粮草,三月后咱们筹划齐备,各地共同起事。”这样来看,对于理解政治的人而言,不由得要感叹,也许陈家洛在武学上强于他的义父、红花会创始人于万亭,但在组织管理上,他却差了老一大截。

当然,陈家洛在政治上的幼稚都是有理有据的,毕竟金庸给他的设定只是一个多年从师,未经世事的年轻小伙。所以说下卷的故事,在这个主要的情节上并不存在bug,只是作者做了这样的选择而已。

甚至我倾向于金庸是主动做的这样的选择,很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整个下卷,红花会的武力上的实力其实都是在增强的。如果说上卷里,红花会和朝廷的实力对比,在政治上和武力上都是势均力敌不相上下的话,那么在下卷里,双方就各自倒向了两个方向,红花会不停的增强着自己的武力,而朝廷则不断的体现出其政治能量以对抗红花会众人的武功。

什么是政治力量?就是我的人多,你的人少。这种实力对比,在上卷中是西湖夜会,下卷中则是雍宁宫大战。西湖夜会时,比武功,双方各有上下,朝廷方略处下风,但尚能自保;比政治势力,朝廷人马众多,但其中混进了不少红花会人士,真的对抗起来结果也莫能预测,可说势均力敌。转眼到了下卷,陈家洛看清乾隆本质,想要杀掉他时,雍宁宫内,乾隆的部队莽莽苍苍,而红花会始终就十数人众,我们盘点下这时候红花会的实力:陈家洛迷宫习武后,直接超过文泰来、张召重,加入此前只有他师父袁世霄一人的超一流角色阵营;文泰来得释并恢复健康,其实力与一流高手张召重在一个水平线;此外还有天山双鹰、陆菲青等,都是比肩张召重的高手,再加上霍青桐这样战术和武学双修的狠角色。而乾隆这一方,却连唯一的一个一流高手张召重都已经失去,因此可以说,下卷中红花会是完全倒向了武学实力,而朝廷则完全倒向了政治实力,并因为这种导向,决定了最终的斗争结局。

当然,书里的结局还是让红花会众人的实力冲到了乾隆面前,否则渲染这么多武学补强结果还是打不过人多,读者不喜欢。书中结局里,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婴儿,乾隆才得以逃脱,但是我们要明确的是,即使他们能成功杀了乾隆,也不过是陈家洛因为香香公主的死而报了一己私仇而已,对他们真正想要的目的——复兴汉人江山于事无补。因为在下卷中,朝廷的实力体现远不仅仅在乾隆一个人身上,太后分权那里,就已经开始向我们展示了满人权力集团的冰山一角,除了太后,还有八旗宗族,还有没有写出来的无数八旗子弟以及依附于他们的汉人……乾隆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号召满清权力集体团结起来的口号而已。如果乾隆死在红花会手里,满清朝廷很快就会把下一个皇帝推上来,文武百官照样上朝,帝国各项工作运行如常。所以红花会的各种斗争,其实在政治上都是不堪一击的,无法激起一点浪花。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红花会提出要乾隆来复辟汉人江山这个诉求的时候,他们就注定了失败,因为这样的诉求,其背后的假设就是,认为皇帝真的就是至高无上掌握所有权力的人,认为皇帝不依靠血缘、宗族的认同就可以天然的掌握权力——这些看法无疑都是幼稚的。

上下两卷,两条不同的主线,因为主角的性格、知识、武力,而走向不同的结局,而在这个过程中的各种衍生出来的矛盾、仇恨、恩情等等,如何让其相互影响,彼此埋坑,以及过程中景色、打斗的一些叙述,都是金庸个人硬实力的体现了,他对古诗词的巧妙运用,对中国地理及各地风土人情的熟悉,对历史理解,都成为了本书不可或缺的血肉。

说完了技术,再看看精神内核,这个故事里面涉及三个种族,满、汉、回,这基本就是清朝时期中国人口最多的三大民族了,在那个现代国家尚未成立的时代,民族认同更高于政治国家认同, 各民族相互之间的矛盾则成为了故事的永动机,满人和汉人之间,是谁为天下主的矛盾,满人和回人之间,是自由和奴役的矛盾,因此在书中聚光灯所打到的位置,似乎汉人和回人是利益的共同体,不过我们不要忘记,满人入关不过区区十几万,此后百年最多时也不过百万,而汉人千千万,所以征讨回部,军队大多数都应该是汉人。

提到这个聚光灯以外的地方,并不是要渲染民族之间的矛盾,正相反,金庸在书的末尾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汉人、满人、回人,都有好有坏,大家基于自己的哲学、宗教,可以给出任何不同的解释,但是这些解释其实都并不是真正的原因,只是一种宽慰人心的工具而已。比方说乾隆、方有德等等都是汉人血统,但其所作所为,大家却不以为然,再比如蒙古人哈合台,虽是关东六魔,但行侠仗义,言出必行,也不失为一条顶天立地的好汉,金庸通过不同民族里不同的人性的描写,以及最重要的主线的展开——作为汉人的乾隆,确认了自己身世但依然要杀害汉人,行欺压之实,老爷子希望告诉我们的就是,民族决不是划分善恶的标准,人世间的权力、利益和人性才是。过于相信种族之分,最后只会像轻信汉人血统的陈家洛和红花会群雄一样,即使武艺高强,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仁义的结果。

如此看来,这本书的写成是半个世纪之前,但是这种反民族主义的思想,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意义非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