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柏拉图对话集》的读后感大全

《柏拉图对话集》的读后感大全

《柏拉图对话集》是一本由[古希腊] 柏拉图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9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拉图对话集》读后感(一):蒂迈欧摘录

造物主将世界造成为独一无二的整体,所有一切部分也各各都是完整的,由此使世界成为完美无疵的、既不衰老也无病苦的东西。他赋予世界以合适而自然的形体。对于这个预定要在它的内部包容一切生物的生物来说,适宜的形体应当是可以把一切形体包含到它内部去的形体;因此他将世界造成为一个圆形的东西,一个球体,从中心到边缘任何方向都是同样的距离;在所有一切形体之中,这形体是最完美的,又是在同类中彼此最相似的;造物主认为相似远比不相似为美。他将这个球体四周的表面造得十分平滑,这有好些理由。

一般说来,它也不受“变化”对于感觉世界中运动着的各项事物所加的诸般条件的支配,因为这些条件乃是“时间”上生发出来的各种形态,而“时间”则是模仿永恒性按照数的规律而运动着的。

使这个世界中所有的生物都能从“同”和“似”的运动中学得数的规律,在数的构成上参与一份。按照这个方式,同时根据这些原因,“夜”和“昼”被创造出来了,这是唯一的最具理性的循环运动。

视觉乃是我们最大利益的根源,因为如果我们从来不曾看到星辰,不曾看到太阳,不曾看到天,那么我们现在所说的关于宇宙的那些话,就根本无从说起了。可是现在,我们看到了白昼和黑夜,看到了月份和年岁的流转,结果创造了数的技术,同时使我们不仅得到了关于“时间”的观念,而且也得到了研究宇宙性质的手段。

《柏拉图对话集》读后感(二):只推荐看前半本

个人推荐指数四星。

太古老的书看起来会很吃力,这是学生柏拉图记录老师苏格拉底对话录的书。不过我只推荐看这本书的前半本,后半本不推荐阅读。后半本都是元素说,我看的是一脸懵逼,里面对于器官的推论与中医好像。

哲学是什么?我的答案是一种思考的方式和生活的态度。在那个充满神学的社会,为了理解万事万物的存在,出现了现在的我看来是一种设计论理论,有一种更加高于人类所不知的力量设计了这个宇宙,设计了地球上的各种物种。设计者追求完美的,把世间设计的仅仅有条,物质的最终形态是几种元素,最稳定的形态是三角形,而不是球形。现在看,会佩服那个时代的人脑洞好大。

苏格拉底之问是什么?苏格拉底之问是先通过选择提问确定你的观点是什么,然后通过步步引导深入,继续举例与提问,最后得出的结论与你刚开始的观点想矛盾。在这提问过程中,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类比生活中其它的事物,把其他事物的结论反推到刚开始所提问的事物,比如书中关于勇气和美德传承的讨论。但是现在在逻辑上来看有很多地方有很大的漏洞,那个时代的人还不知道什么叫做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好多缪误的地方就是发生在这里,由A能推导出B,并不代表也能由B推导出A,因此出现了好多生硬强加的推论。还有则是苏格拉底一直追求对一种事物进行简洁明了的定义,我认为这世上有好多抽象的事物是很难具体的进行被简洁明了定义。

苏格拉底和孔子有什么异同?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大思想家,自己的言论都是通过后来的学生记录被后人所传诵。不过苏格拉底擅长辩论与论证,孔子擅长通过言行教育弟子,苏格拉底知识面更加广博,对数学与医学也有了解。孔子讲求礼,苏格拉底讲求美德,美德的极致追求一种乌托邦式的国度理想国,中国最接近的应该是大同吧。是什么让两者出现的差异?我认为是神学,西方提倡泛神论,而且祭祀职位在那个国度拥有很大的权利,神要求人和动物应该各司其职,当木匠的就当木匠,当军人的就当军人,当医生的就当医生。而西方人们总是站在神的角度去思考关于世界的问题,这个世界是怎么被神所创造,神如何让这个世界有序运行,而在中国就不一样,中国虽然也有神话,但古人并不是太崇拜虚幻的神,古人所崇拜的是人,先人,尧舜禹炎黄等,先人有哪些言行,然后则再是将先人神话为仙,但是仙归根到底还是人。

最后一句,如果有一天你当老师了,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得教会学生怎么做人。

《柏拉图对话集》读后感(三):对《Protagoras》的简单评述

对《Protagoras》的简单评述 居然没有标准斯特方码!没有标注斯特方码!没有标注斯特方码! 是的,我购买这一本译文的《柏拉图对话集》的目的就是为了单独了解Protagoras的一些思想,很可惜,这一篇目并不太重要因而没有单独译出,而王太庆的那一本,也是没有收录的,于是便选择了这一本进行补充阅读。Protagoras的观点在Plato的著作中很难保证完全的真实性,我们也只能是了解大概,同时也可惜智者派尤其是我比较感兴趣的Protagoras,Hippias,Lycophron,Alcidamas并没有多少著述被完整地流传下来。回到这本书,这本《柏拉图对话集》是根据Benjamin Jowelt的英译本转译,并且这本对话集的篇目选择并不太好,所以不推荐初学者选择这本书。 对这本书的评价大概就这样了,但我还想在此附上一篇简单的对Protagoras的简单评述,读这篇的目的我已经在前文中提到过了,主要是窥探一下Protagoras的一些思想而已,所以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难免会出现一些理解不够通透或是考证不够准确的情况,敬请谅解。 先谈谈这一篇目的写作时间,在我现有的关于Plato的二手文献中发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在E.Zeller的《古希腊哲学史纲中》为代表的将本篇的写作时间归到了最早的Socrates时期。而在A.E.Taylor的《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中却这样写道“把这篇对话录视作一种青年时代的作品,其荒谬可笑,可以由辨识它完全掌握了戏剧技巧充分显示出来(P324 15-17行)”实际上,我更赞同Zeller的观点,因为Plato在这一篇目中表达出来的观点并不成熟,这在我们之后的评述中会再次详细地提及。 在本书的P76-P83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也是读的最认真的一部分,实在惭愧,其他部分简单看过以后发现Plato的很多思想在我读过的其他篇目中已经见过甚至更加成熟,所以我只简单匆忙地浏览了一遍。 我将Protagoras的论述大致分为了几个部分。 1.第一部分是他以神话寓言方式简单讲述了人类何以获得政治美德,由于神话寓言这一文体本身的限制性与争议性,并且其思想在第二部分中也得到了延续,所以我们暂且搁置。 2.第二部分Protagoras紧接第一部分以非神话的文体表达了政治美德对于共同体存在的必要性,注意,此处Protagoras并未进行详细地解释,论证。在此,我更愿意将其作为一个假设,预设,而不是作为一个不言而喻的定论来看待。因为,很显然,这个观点是成问题的,在当时的希腊城邦,这个观点或许并不需要做过多的解释,对于他们自己的历史,它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由于视域的限制,Protagoras并未预见到其他各种各样的政治制度可以维系着共同体的存在并显示出截然不同的社会状况。回到书中,Protagoras基于这一预设提出了,因此所有人在古希腊城邦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政治美德,在后文中Protagoras也提到即使有人不拥有任何一点美德,那么他实际上是不存在于城邦之中,他可能已经被处死被放逐。而继续联系第一部分的陈述,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很重要的关于Proyagoras关于道德的观点即a.道德形成于传统之中。b.对道德作目的论解释。在同样在是早期的Socrates对话录《Euthyphro》中Plato有一种这样的观点即,关于虔诚、善,我们做善事,善事本身就是善,他们是众神所喜爱的东西。用Plato更成熟一些的理论来表达,善,道德之所以是,是因为它有一种相、形式相对应,决定。虽然我们在我们为什么要行善这个问题中常看到Plato继承Socrates的照料灵魂这一观点,但他从未在善,道德本身作目的论解释。而Protagoras却不一样,他主张道德是作为社会传统而存在,并且自身具有目的性,以政治美德为例,在文本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们向Zeus乞求政治美德,Hermes依照Zeus向人们分配政治美德,人们遵守政治美德。并不是因为我们崇拜神,这些美德是神所喜爱的。而是因为需要遵守他而维系共同体的存在,有趣的是,这一过程更像是Plato在《Euthyphro》中提到的将虔诚看作知识交换的一种观点,所以政治美德之所以是,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还具有维系共同体存在的目的。 3.第三部分是再一个例证明“每人无不分有公正或者诚实以及其他各种政治美德《Protagoras (P78 18-19行)》”但,我其实并没有看出这个例子与结论有什么关系,我简单概述一下,在这个例子中,一个人不能同时在其他问题中不诚实,而在“关于自己是否诚实”的问题上诚实,除非他是个疯子。因此“他们说所有的人,无论是否诚实,都应当自称具有诚实的美德(P78 25-26行)”但接下来Protagoras又将这个结论等同于“每个人必有几分诚实,否则他不应当活在这个世界上(26-27行)。这一个论证实在令人费解,因为一个人如果自始至终的“撒谎”与“自称”并不会造成前后不一,而且他一点也不具有“诚实”这种美德。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个例证我最初见于对康德道德律令规范的所举的例子之中(直言命令,与普遍性) 4.第四部分中Protagoras论证了“知识何以被传授”的问题,用当时的社会现象举例,分为了a与b两个部分。在a部分中,Protagoras将道德的缺陷与人身体的缺陷进行类比。反驳这一类比的关键在于,道德的缺陷很可能造成他人实际而正当的权益被损害,因此当人面对其他道德缺陷的人,第一层情感可能固然如Protagoras所说,是怜悯的,与对身体缺陷的人的情感一样,但也极有可能会存在第二层情感,这层情感则是想对因道德缺陷造成我自身权益受损的人进行惩罚,报复。接着Protagoras将其拓展到立法原则之上,他论述到因为理智人们对没有道德的人不会有报复的心,所以这样的原则也应体现在立法原则之上。这里我们能得出两个Protagoras关于法律,的观点。①.处罚的目的在于“纠正以防止”而非“报复”。②.法律起源于传统(道德)。对于法律的起源问题,展开来谈那可是长篇大论贯穿整个哲学史甚至至今没有定论,而且这一结论并没有被Protagoras明确提出,当然我更倾向于自然法派。而在文中,被他主要强调的则是第一个观点,然而他太过独断了,我们不可否认“处罚”的目的中有“纠正以防止”的目的,但我们也应当承认“处罚”之中也有其他目的,例如“赔偿”所以,既然,不道德的行为可以进行纠正那么就等同于道德是可以被传授的。在b部分中,Protagoras则更详尽的举例说明道德是通过何种方式被传授教导的,“必须遵照它们的教导和指点:这个正当那个不正当……(P80 27行-P81 4行)”类似例证也应用到了国家法律之中。因此在这里,他补充了A部分的观点并举了普遍的社会现象作为更有力的例证。这里我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出,我们不难发现Protagoras所谓的传授道德实际上是指对道德的人的道德行为的模仿。显然,按照Plato在《Meno》中主张的“知识”是不一样的,不是靠传授原理或是通过引导而唤起灵魂对于前世对于“道德”完全的认识而掌握的。“Protagoras没有认识到,他实际上已经承认这样的德性是《Gorgias》曾称之为‘习惯'的东西。(《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P339 19-20行)》)” 5.此外,我还想注重提一下,我认为Protagoras的相对主义观点并未在这一个文本中体现,因此一些人,包括Taylor对以相对主义为基点论述Protagoras作为异邦人不太可能在几周之内掌握本邦道德并超过本邦人的平均水平而成为教授美德的老师是不太可能的。而为了缓和这样的分歧,只有坚持道德之根本是同一的这一观点(道德的同一性也是Plato在后文论述的主要论题)是不成立的(《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P339-P340)》)甚至在文本中还隐约提供给了我们反种论调的依据。“倘若你生活在像他合唱曲所写的那些野蛮人中间……一定会喜出望外,同时还会以遗憾的心情渴望再到世界上这块地方的无赖群中来呢(P82 22-24行)”这里实际上体现了“那个地方”与“本邦”的道德是有高低的,并且是存在判断标准的。那么我想再为Protagoras何以在承认各种美德的确具有不同,甚至有相对性时,他快速掌握并精通异邦道德何以成为可能,同时也是对之后的道德同一性论证做一些阐释,因为虽然我们承认道德中的不同类别是存在不同的,但他仍然属于道德。因此他就具有一些根本上的同一,就如后文中的五官一样。而只要掌握了这个相,那么快速的掌握并精通道德是可能的。并且就如Plato自己所说,在我们这一个世界上是不存在完美的事物的,它相对于相就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异化。 就此Protagoras的观点评述就到此了,我简单讲一下之后的Plato(Socrates)的论述,他将重点放在了“道德的同一”这一问题上,并未对Protagoras的实际演讲内容做出积极正面的响应。他们的实际内容其实与《Laches》、《Charmides》、《Meno》等早期对话录大同小异,而论证水平却不及他们。所以我并不推荐这篇作为Plato伦理学入门。有趣的是在P87(18行)-P90(12行),Socrates耍了一些诡辩,重点在于“节制”这一词上,如果简单将“σωφροσύνη”翻译为“节制”只会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其实仔细考察一下这个词的原意,特别是在《Charmides》中我们则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