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故事读后感100字

故事读后感100字

《故事》是一本由郝明义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80元,页数:1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事》读后感(一):故事无高低,道理无大小

一些个人非常简单甚至零碎的回忆录,完全的平铺直叙,写的都是些细碎的片段,很多故事甚至连一个波折,一个场景都没有就淡然收笔了,作者完全无意像名家那样通过这些小事情雕琢什么隽永耐读的美文,可看毕还是深深地被打动。

作者主旨到底要说些什么道理呢,其实很简单,文章里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人生最重要的是老师,朋友和父母:

老师最重要的感染是传道,教会我们“面对环境和自我的勇气”,“思考和表达自己的逻辑”,“愿意阅读,自己寻找知识的能力”;朋友的意义是培养了作者开朗而毫不自卑的个性。而父母呢,则给予了最温暖的爱和最坚实的安全感。

这一层意思朴实并不新鲜,让我更感动地是作者通过这些零碎朦胧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另一层道理,那就是我们的记忆是多么的不真实,我们的记忆对很多日常重要的人和事情都淡然的过滤掉了,以至于过往的情感和看法是那么幼稚和偏狭,直到经历沧桑之后的某年某月某日,我们有幸被某种神奇的事情所击中,才会痛彻心扉地去矫正自己内心深处错误的记忆,这种伤感真令人痛噎。

所以从今天起,更要勤于自省,勤于日记,不要总觉得风和日丽,无所事事,就轻弃了这一日,生命中有无数的故事在诉说着无尽的道理,故事无高低,道理亦无大小,认真地想一想,记一记吧!

《故事》读后感(二):《故事》中的故事

闺女们看《悬崖上的金鱼姬》的时候,说过一句话,男生不会聊天。在整个世界变成汪洋,宗介和波妞坐着船去找妈妈时,波妞叽叽喳喳,但宗介没有说过几句话。我看郝明义这本《故事》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想到了《金鱼姬》里的宗介。一个不善表达情感的男孩,临到长大,才藉由一位老师的经历,不断回忆自己的父母之情。

如果其间老师的经历,都换成自己母亲、父亲年轻时的期许又会怎样?郝明义的妈妈没有给他讲过自己,也没有给他讲过自己的妈妈,所以孩子的故事中没有家族传承的力量。他也不看重自己做生意失败的爸爸,人生榜样只好从其他人那里追寻。池老师确实很有风骨。但对比叶嘉莹老师自传中写自己母亲的那一段,我觉得,我更感动叶嘉莹老师对自己、对父母、对大伯的那种爱。

爱不是自然而言产生的,它需要被感知、被传递、被世世代代地表达下去。让孩子们日常就可以知道,那个时候的人是不容易的。如果孩子眼中父母都这么轻松容易的话,只有在他自己受到挫折之后,才知道生活的不易吧。

“带着安全感面对人生的人,只要不过头到适得其反,总比带着不安全感面对的人幸福得多......这种安全感的起因,主要在于一个人“接受”的爱,而非“付出”的爱,......受父母疼爱的儿童,把父母的爱视为天经地义。虽然这份爱对他的幸福是如此重要,但他却不大放在心上。他心里念着这个世界,念着自己将展开的探索,念着自己成年后将展开的更神奇的探索。但在所有这些兴致勃勃的张望背后,是因为他有一种感觉————感觉父母的爱会保护他不受伤害。”————罗素《幸福之路》

《故事》读后感(三):故事

《故事》 拥有这样好文笔的出版人,还真不多,作者郝明义,出生于韩国,父亲韩国人,母亲中国人,上的是华侨高中,因此,会写好的中文,能讲流利的中文,随后,在台湾发展,闯出了名堂。本书,作者用笔,言简意骇,简明扼要,全书无拖泥带水,这是作者本身为商学理科生的缘故。作为出版人,是阴差阳错,然后将错就错,明白了其中的意义,也成就了一番事业。本来以为是杂文,其实不然,更多的故事,是描写恩师池老师的故事,这个故事纯粹,动人,隽永。所谓师承,实在重要,通过郝明义的笔触,如何栩栩如生描绘恩师的为人细节,读者都会感动,有时廖廖数语,有时一诺千金,有时不畏敢权,恩师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成就了优秀传承的学生。我想,着重描写的池老师,更像是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那一代人,她的人生,她的经历,家国情怀,予人玫瑰,人生大义,独善其身。时间过去了,如此老师的风骨,也已渐渐淡化了,科技日新月异,教育方法千变万化,有时,往往忽略了以心出发,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读完书,也真希望在求学期间,与郝明义先生一样,能遇见如池老师这样的恩师,认知到爱与教育,规范正确向上的人生观,不至于走一些弯路,错过一些美好。除去池老师的故事,作者主要也讲了父母,与朋友,都是简单的小故事,过往的人与性格,发生的激动与冷静,郝先生着重讲的是他正面的价值观,作为一名小儿麻痹的患者,他在轮椅上求学与生活,却从未感受到自卑,甚至有些得意洋洋,自信过头。他解释了自己的经历,来源于老师与朋友,最最不可忽略的,却是来源于父母亲深层次的爱,这种爱,让他健康,让他有所依托,让他坚强果敢,从不忧伤。这是一本好读的小册书,读完,还有不甘,觉得作者欲言又止,写少了,孰不知,他写池老师的故事,早已写好,但池老师审阅后,并不满意,才又推倒重来,总之,少篇章,也有他写作的审美之美,不至于下笔千里,付出东流,覆水难收,绵绵无绝期。

《故事》读后感(四):即使没有人赞成你,你还是要为自己的提案投一票

这本书是我在地铁上花了三个小时看完的。之后连续看了很多遍,每一次阅读后都会有许多感想。

关于阅读,朱光潜曾经说过:“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故事》这本书主要以回忆为主题,讲述了作者郝明义先生18岁以前在韩国成长的故事。而正是这些故事,不仅让郝明义先生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些道理。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多属于自己的故事。只是我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出来。人生,是需要这样的一些故事,来充实我们的生活,丰盈我们的人生,绽放我们的生命。王小波有句话说:他来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明白一些道理,知道一些有趣的事。人生之所以有意义,也许就是因为有这些故事。

郝明义先生说:会写到这本书,起因一个人。

一九八九年,有家杂志社访问他,谈谈生命里影响最深刻的女性。所以因为这样一个访谈,有关于郝先生的故事就开始了。

或者因为先天的原因,我们会在某些方面保持着自己的一些独特的个性,或许会不被人接受,但是当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强大的力量在鼓励、指引着我,那么这一刻便会变得刻骨铭心。正如池复荣老师鼓励郝明义先生一样:“就算没有一个人赞成你,你还是要为你自己的提案投一票。这是你自己的提案。”我想说,这股力量不仅鼓励了郝明义先生,也鼓励到了我们每一个读者,这就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

也许就是这样一个人改变了他的一生。

我想通过阅读此书,我们无形之中也在慢慢改变着。

《故事》读后感(五):故事的烙印:每一次相遇都是祝福

郝明义,应该算作一个传奇的人。他在一岁时得了小儿麻痹,从此双腿失去了站立能力。但这丝毫都没有影响他成为出版业的风云人物。他是最早将米兰•昆德拉、村上春树、卡尔维诺等大师级作家的文学作品引进台湾的人,他是最早把几米、蔡志忠、朱德庸等画家推介到大陆的人,他策划出版了《相约星期二》等无数的传奇畅销书。但是在他自己的回忆性随笔集《故事》中,他却将自己还原成了一个最平凡的人。

这本书的缘起是郝明义对自己的中学老师池复荣的回忆,从对池老师的回忆,他进而回顾了自己过去数十年岁月中所遇到的人和故事。郝明义说:“心里面有一个自己佩服的人,可以鼓励你去做一些向他看齐的事。心里面有一个自己不以为然的人,可以提醒你不要做一些跟他一般的事。所以看到自己佩服的人做了什么事要记住,看到自己不以为然的人做了什么事也要记住。”而这个住在自己心中的人,却不拘是何人,可以是留名青史的历史风云人物,可以是呼风唤雨的当今热门人们。而最重要的,最大量的,可能还是每日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就如《故事》中写的父亲母亲、童年玩伴、老师同学。因为就是这些人,用一些最平凡的小事,一点一滴雕琢着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对世界的观念。

但《故事》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看出郝明义生长的环境,那是一个充满了爱的世界,因为这些爱,郝明义始终都没有将自己当作残疾人,在他看来,“人,各有不便。下肢不便而要拄拐杖的人,和视力不好要戴眼镜的人,并没有不同”,“‘残障’应该是个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因此,他没有自卑,没有怯懦,也是因此,他才能够成为传奇的台湾文化教父。这一切的根源,其实都是那些平凡的小事:池老师在周会课上让“我”给“我”自己提出的没有人赞成的提案投一票,因为那是“我”自己的提案;另一位老师侯老师让我每天写一篇作文;刘校长唯一一次代课强迫腿脚不便的“我”走上讲台发言;母亲给“我”讲的第一个故事;我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同学以扶“我”上厕所的名义逃课……看似琐碎,看似不经意,但是滴水穿石,最后才有晶莹剔透的美丽。

看这本书的时候,为这些点滴小事感动的同时,我心中有一种隐隐的冲动,想回顾自己的故事。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故事,但很多事情可能太过细微,有些时候我们又有几分迟钝,所以,蕴含在这些点滴小事中的意义,也许要到多年之后才会显露。时间之于记忆和感情,是一种破坏,也是一种重建。它让我们忘掉很多,也让我们重新领悟很多。经过岁月的沉淀之后,我们便会明白那些小故事烙印在生命中的印记。面对迟来的领悟,我们或庆幸一切都还来得及,或扼腕为什么没有早一点有此认识。岁月悠悠,而人生无常,但时间总会为迟钝的我们,一点点开启我们能力所不及的思虑,解开人生的秘密,让我们意识到,每一次相遇,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隐藏着对我们的祝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