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对话稻盛和夫》的读后感大全

《对话稻盛和夫》的读后感大全

《对话稻盛和夫》是一本由梅原猛 / 稻盛和夫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话稻盛和夫》读后感(一):如何理解主义

书中提出,新资本主义是使得世界归于和平之法。

学者与商人的交谈,娓娓道来,智慧与体验愈发生动。这本小书,没有人关注,还是有些遗憾的。平和而不浮躁的书,确实难以引发冲动购买,然而,冲动购买的书籍类似冲动购买的快速消费品,快速的消费掉,如同美味却无益的快餐。而这本小书,则是一道经典的菜品,值得细细回味。

个人认为,日本对于生命与哲学的理解比西方的理解更适合国人。

并不追求绝对的财富,而追求内心的富足;不追求绝对的胜利,而追求持续的发展。

日本的公司成为世界500强者众,而薪水工资也远高于美资,逐渐开始反思日本对于美国一味的纵容,逐渐开始反思日本人内心的怯弱。勇于承认这些,并给予国家建议。强大的魄力平和的流淌出来,让人觉得不可抗拒却乐于接受。

随着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被过度低估,自此,资本主义泛滥,而逐渐失去本身的核心,即作为商人取利的合理性。过度贪婪造成了多次金融危机,却毫无改善,资本主义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诚信和善念变得不堪一击。

借由资本主义的引援,得以发展的日本率先开始反思,稻盛和夫认为,只有基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其中西方文化强调了基督教的牺牲精神与贵族文化中的责任感,建议新资本主义秩序,回归至资本主义最初的本源,即自尊独立的商业个人,拥有睿智的思想,高洁的品性,小吏的狡黠,农夫的体魄,才可担当现在社会的重任。

这种主义的回归让期许变得可以达到,也是主义存在的目的:给予信仰它的人类以希望。

书里可以获得的地方甚多,不一一而列,推荐静心者阅读。

《对话稻盛和夫》读后感(二):日本的困境,其实也是中国的困境

中国的读者对稻盛和夫应该很熟悉,不是因为稻盛和夫作为商人而熟悉,而是因稻盛和夫作为一个作家而熟悉。稻盛和夫的商业理论很多,如果你阅读的日本作品有一定的数量或者是阅读的商业、管理方面的书有一定数量,你总会遇到“稻盛和夫”。在我看来,稻盛和夫的商业帝国,基础建立在他的商业思维之上,而他的建言立说又恰似良好的宣传,对于他的商业帝国,都是缺一不可的。在言商的理论,稻盛和夫,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都影响过我们。只是,你深究他的思想理念就会发现,也并不一定有新鲜和独创,他所一直强调的“仁”基于如家思想,也是“共生哲学”的基础,而“共生思想”又脱胎于日本日根深蒂固的“和”的思想。

书的一开篇,这个老人就感慨:现在这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满足感太少了,感受不到富足,反而觉得自己手中拥有的太少了。人们总是用财富来做标准寻找心中的满足感,但是太难太难了——也许不是你拥有的少,而是你的欲望太大了。如果在中国,听到这样的理论不会感到奇怪,这个浮躁不满的时代风已经不知道刮了多久了,但是日本人也这样说,大概精神上的困境,是个全球问题吧。稻盛和夫与梅原猛的谈话,致力于解决日本人“感受不到富足”的精神困境,虽然最后也无法得出一个灵丹妙药一样的结论,但是至少我们知道,在这个问题上,作为企业家的稻盛和夫不会试图袖手旁观。在商业之外,他更希望能在精神的领域中找到一个突破点,突围出这个“停滞时代”。

一套书六本,我选择阅读这本不是因为稻盛和夫而是因为梅原猛。在做中日跨文化传播的日子,梅原猛当过我一段不短时间的精神导师,我阅读了他的大量著作,也是在他的书中更了解日本人,日本人的环保观、日本人的集体潜意识、日本人根深蒂固的“和”的思想。在探索精神困境,哲学家和企业家其实一样的无助。如果说不知足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问题,人们的精神愈加干涸,稻盛和夫与梅原猛两人又能奈何?他们只是一遍遍的强调,要“和‘要”考虑他人"要“共生”要“循环”意识,只是我越读越感觉乏力。总觉得,在时代的滚滚车轮下,有些话语注定轻飘飘没有力量。

依然只能感激,感激在浮躁的时代,还有企业家愿意去关注心灵,有哲学家愿意以毕生所学去探索商业世界人精神的可能。如果平心静气能够读下去并且能践行一二,也未必不是一种修行。

《对话稻盛和夫》读后感(三):得失之间,锱铢不较

稻盛和夫与梅原猛,两位日本名家都是著作等身的饱学之士,稻盛和夫以“经营之圣”的商业奇才身份深度剖析企业经营之法,梅原猛则致力于日本文化与哲学研究。在这本《对话稻盛和夫:向哲学回归》中,两位高手联袂,以对话的形式,为我们阐述了他们推崇的“得失之间,锱铢不较”经商之道。

稻盛和夫开篇就提出了一个“尽管日本的经济规模庞大,早已成为了一个经济大国,但依旧是一个令人感受不到富足的国家”的疑问,而这一问题事实上也并不仅仅是日本的困扰,世界上众多经济发达的国家也都已陷入了迷失之中。身处混沌之中,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对此,稻盛和夫提出了“地狱与天堂只在一念之间”的观点,指出精神上的贫乏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资本主义社会到了崩溃的边缘。

自苏联解体,“对立时代终结”,“资本主义社会将进入永续不断的阶段”这样的观点就甚嚣尘上,然而十年过去了,资本主义的大繁荣却并未出现,相反一些资本主义的种种缺陷不断暴露在人们面前。曾经的资本主义社会一直以宗教为主要的精神支撑力量,而如今宗教式微,影响力大大削弱,以往宗教推崇的奉献与忠诚等精神也逐渐被瓦解,在缺乏信仰的社会里,资本主义过度追求利润的商业模式也必然呈现出负面影响。

作为近代日本资本主义萌芽的象征,石田梅岩的哲学观点指出“从事商业活动并不是什么卑劣的行为,获取利润其实是一件非常值得赞赏的事情……堂堂正正的商业竞争理应奉行。”但如今“必须诚实经商”的伦理道德观已基本消散退失。缺乏共生思想与循环理论的支撑,锱铢必较的本位主义泛滥,整个社会被泡沫经济淹没就成了必然的现象,唯有良知与良心的觉醒才能让人类躲过危机。

在最后,稻盛和夫与梅原猛指出出了构筑新型资本主义之外,这个社会将别无他路,而对于下一代的教育上如果一味侧重“智育”而缺乏“心灵教育”,则培养出来的毫无道德观念的人才将毫无意义。

积攒下来的财产只不过是暂时的保存品,过于注重个人得失才是真正的枉费心机,正如那句话所说“花出去的钱才是自己的”。

《对话稻盛和夫》读后感(四):不忘初心

诚品书店的董事长吴清友先生说,他经营的诚品书店经历了十五年的赔钱期,才慢慢转入盈利的轨道。十五年,不管是对普通人、还是对经营者,都是一个漫长的时间,在时间面前,不是所有人都经得住等待。

稻盛和夫和梅原猛先生就时间和纯粹展开过一番论述。在时间和纯粹面前,太多的人急功近利。梅原猛说,一个认真严谨的人要想获得成功,在实业界需要20年,在学术界需要50年。20年,刚好符合诚品书店的由失败到成功的时间界限。时间成就最好的故事,这是我喜欢的一个家具品牌的广告语。

中国有句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事实面前,却并非如此,有许多投机取巧之人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这可能让许多人困惑。稻盛和夫和梅原猛用他们的透彻世事的智慧,解开了疑问。他们认为,在衡量这些问题时,要把时间的要素考虑进去,当时间被拉长到几十年甚至人的一生时,你会发现,终是善恶有报。

稻盛和夫被誉为“经营之圣”,看过他许多书。他的书大多浅显易懂,但却蕴含着深刻道理。就如稻盛和夫在序中说,人类行动指南的伦理道德其实非常简洁明了,连小孩子都懂。稻盛和夫的理论也同是如此,简洁明了、浅显易懂,但踏踏实实做下去,却不容易。

梅原猛是哲学家,稻盛夫和与梅原猛对话,两人探讨的不仅仅是当前日本社会面临的困境,放到世界层面同样适用。当前是一体化的世界,不再是封闭无交流的社会,书中讲到的现实与困境不管是对一个国家还是个人,都值得反思与实践。

稻盛和夫多次提到了“利他”精神,在当今世界,不管是国与国、公司与公司之间,还是个人与个人之间,都被围困在利我的狭隘范围,因此也出现了众多纷争,每个人都极力维护自己的利益。从长久发展看,只有利他才能最终利我。尤其在企业经营中,能做到利他的就更少了,大多公司都追求利润的达成,利润决定着是否能够生存,但过分的追求利润,甚至不考虑员工的幸福,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没有幸福的员工,就没有幸福的企业。那些发展良好的企业,大多是有社会责任感、关爱员工的企业,自私自利的企业很难发展得长久。利他,看似是为别人着想,其实最终是自己获利。

说到利他,其实个人发展同样如此。当我们过多执拗地关注自身利益,眼界就越来越窄,被束缚在自我小圈子内,很难获得更高远的心胸与见识。关注自己多了,世界就关注少了。

今天看到一封马云致阿里员工的信,在最后说到,“无论时间怎么变迁,世界如何变幻诱惑,我们依然要专注于最初的出发点——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马云在信中说到了最初的“出发点”,稻盛和夫在本书的终章的最后一段,也讲了类似的话——“不管做何任事都是这样,在具体实施时不要忘记“基本”原则,一旦陷入疆局要懂得回归“原点”,重新思考。不管是“出发点”,还是“原点”,都要回到初心,很多时候都是走着走着,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