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德语课》读后感精选

《德语课》读后感精选

《德语课》是一本由〔德〕西格弗里德·伦茨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45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语课》读后感(一):推荐阅读

终于读完了《德语课》,感觉真的很好,可是让我写一篇读后感,我却写不出来,但是我的情绪一直跟着书中小主人公的描写或低落,或压抑,或紧张,或无奈,书中文字的描写是我喜欢的,我读第一页的时候就知道我爱这本书,语言描写的好细腻,好生动,一个个人物一个个场景在我脑海里跃然而生。当然,看完了,更多的是对主人公的同情,同情他有那样一个“尽职”的父亲,恨那样一个时代。可是恨完了,我想问自己一句话,正因为我更了解了那样一个时代,那么我应该珍惜我自己所处的时代么?一定程度上是应该珍惜的,但是更多的我说不出来,也许,我期待的时代还没到来。

《德语课》读后感(二):德语课

《德语课》就像交响乐,和谐又错综复杂。 但它的情节不是和谐的,是突兀横生,矛盾交错。这样漫长,细致到繁琐的回忆,像是画画一样,不断地细化,细化,细化,直到最后呈现出无限细节,让人直面那个角落里所有的纠葛。故事是冷色调的海,平静下是被压抑的情感在浮动。父亲是战争极权的承受者,也是将这种极权传递出去的人,同时他,画家南森和西吉都是最终的受害者,虽然战争遗留的受害者远远不可能只有他们三个人。这个角度非常天才——他们从未直面二战,但他们病态的偏执正是战争留下来的一道隐形的巨大伤疤。

战火给人以生理的残缺和痛苦,而道德的选择让人变得破碎扭曲。

《德语课》读后感(三):“尽职的快乐“——Absurd ewig Deutschstunde

刚看完《德语课》,两个月断断续续的阅读,没有三分钟热度,而脑海中那幅图画却愈发清晰——弗里斯兰人在挖泥炭,和希尔克捡海鸥蛋、贝壳,易北河缓缓流向远方,浓雾中的汽笛声传入禁闭室...... 像那河水一样 整本书表面上都是和缓平顺的,没有什么摘藻雕章,没有什么诘屈聱牙,没有什么跌宕起伏,却在不经意间,让人窥见这条河流的幽邃深远,和那永远摆脱不掉的”别人的印记“。沉重,只余沉重。

而这沉重的枷锁正来自于那尽职的快乐。就像宽容一样,理智的尽职是积极的,而无底线的不加思考的尽职则是愚蠢混沌的。而当少数清醒的人们认识到这一点时,有的人选择呐喊,而有的人选择利用,而这时他们已不是清醒着的了。

经典,总是能跨越漫长的时间,为我们敲响警钟。阅读经典,保持思想的理智,保持人格的独立。

《德语课》读后感(四):生活总是细腻的

《德语课》内容不多说,其它书评里都有。说特点吧,第一封面太好看了,这是直观感受。第二就是作者的功力了得,本文中有教养所的一条线,回忆的一条主线,还穿插着心理学家和牢房管教的线。但是从开始被罚到后来停不下来,对于所谓尽职的快乐给了不同的解释,其实这里的每个人都在尽职,只不过有些人是快乐的,比如所长,有些人是痛苦的,比如管教和那个心理学家,还有些人是一种自我惩罚的快乐。但不管怎样,作者对当时的德国对当时的环境还是进行了细腻的描述。也就是说在对所有的细节进行表述。为了增加戏剧性,画家还救过警察一命。而小作者作为旁观者,对一切了如指掌,但却我若是从。作者的细腻使每个角色的形象都更加立体。这种细腻的小说,最近还真没怎么看过。不足之处:1.字小行间距小;2.对话部分涉及的有点乱,容易混淆谁在说话。

《德语课》读后感(五):德语课

没想到时隔6年,我终于花一周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此前也没有涉猎很多德语作品,但从这本书来看,德文思想应该是典型的严谨了。就连一点点东西都能够加以大段描绘,却把对话缩减至最小篇幅,作为思考的引用辅助。

摘几句话吧:“因为我想避免把我的平原同任何其他的平原相混淆。我所描写的不是随便哪一个地方;二是我的故乡;我所探究的不是随便哪一个人的不幸,而是我的不幸。总之,我所讲的不是随随便便讲的故事,凡是随随便便将的东西,是不承担任何责任的。”

“这里缺少预感,缺少对暴风雨到来的预感。因此,这里的颜色应该更多地表达逃遁。这里应该有对事物的注意力,随时作好准备的精神。而现在,只是表达了人们的恐惧。”

“凡能呼吸的东子,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有朝一日会从海底升起,越过水陆两栖带,来到海滩上,洗掉身上的烂泥,燃起一堆火,煮起咖啡来。我的外祖父,这只寄居蟹,就是这样写在书上的。”

“有那么一天,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在另一个时代,这一切就都能看得见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