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边缘》经典读后感有感

《边缘》经典读后感有感

《边缘》是一本由格非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边缘》读后感(一):普通百姓的百年命运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格非的书(他的书我应该读过十来本吧)。!

小说写出了近两百年来中国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命运。小说很有点《活着》的味道。

屋子外头迎接2014年APEC会议的焰火声隆隆,我一字一句地慢慢体会着“我”的深深的苦楚。其实,什么边缘不边缘的?!绝大多数普通百姓要是能过着不被人整被人折腾的日子就谢天谢地了,哪会有更多的要求。我也期盼着。盼望着盼望着,小草绿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边缘》读后感(二):边缘

我的记忆像月亮一样高挂在这个夜晚的天空,停留在某一处时间的边缘。它越过一只陶瓷的水杯,照在我的床前,带给我无法说明的忧伤、悲悯,和深深的怀念。 与《欲望的旗帜》一样的叙事风格,不知是不是格非的小说都是这样还是我阅历浅薄,但到目前为止格非的作品给我的感觉就是结构松散、语言精致、富有哲理、情感哀而不伤,因为由于结构松散导致我作为读者总感觉自己只能成为故事的听者,而不能很好的把自己代入书中的故事,加之格非十分注重语言的精致,我能感受到他所描写的画面,但比起悲惨,我感受更多的是一种平静。 “边缘”是指主人公处于历史与政治的边缘人,也是叙事故事的边缘人,全书像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者在垂死的时候娓娓道来他一生中经历的各个片段、生命中出现过的那些人,忧伤、悲悯以及深深的怀念。叙事者在不断的回忆中穿插另一个时间段里的回忆,让人从现实中抽离出来,以一种近乎冷漠的边缘人的心态看待在命运里饱受苦难的人们,国家的历史也是小人物的历史,时代变化速度之快往往让这个小村庄里的村民觉得被时代所遗弃,在国家的历史长河中,乱世里的个体往往只能任凭河水的冲刷,放弃抵抗,或者在抵抗中沦为疯癫,“没有一个人有好结局”,曾经的村长风光一时,垂死之际选择了一个他肯定会对他心存畏惧的人作为最后一个相见的人,仍然固执的保留的那一点淫威,尸体却被搁置在鸡棚里一个星期才拉出去火化。“死亡已经失去了往常那种悲伤而庄重的气氛,它有时就像一个玩笑那样轻松,像是被时间的轮盘所甩开来”。 小说里“风筝”这一章描述了村里一个制造风筝的老人,这一章只占了两页纸,这个造风筝的老人也只在这一章里出现,作者给老人安排的结局是:有一年春天,村民们担心放风筝这种游戏糟蹋庄稼,老人的风筝一只也没有卖出去,等到第二年,人们也早已把这种游戏遗忘,老师拿着风筝上门兜售却处处碰壁,最后他提着一只巨大的风筝离开了这个村子,再也没有回来,人们猜测“也许是他的那只风筝断了线”,就像是阿城小说里的棋王,热衷于一样事物,为人孤僻不善言辞,结局悲壮,但会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也许老人的“死”只会停留在村民茶余饭后的聊天中,但那发生在和平年代,在作者后来的故事里,数不清的人在战争年代像这个老人一样死的轻飘飘的,不在人们心里留下一点伤痕。 即使读完了这本书心里还是对其中一个情节刚到怅然,离开家乡多年后,走了七天七夜的“我”终于重新回到了这个村子,却正好撞见妻子偷人,“我感觉到,在我泥泞不堪的道路尽头,一盏灯突然熄灭了。” 这么优美的文字不拿去给高中生做阅读理解可惜了。

《边缘》读后感(三):遗忘的边角料

读完“江南三部曲”之后就爱上了格非的文字,轻描淡写的宁静中透露着活力和悠远的意境,作为一个江南人,他所描绘的江南是绝对纯正的,字里行间传达出的淡淡的哀伤更是打动了我,为多读他几本书,我找来《边缘》看,可惜格非的长篇小说不多,这本长篇又很短,也是他早期的作品,成熟度自然比不上“江南三部曲”,但是其个人风格还是可以看出来的,开篇序言他所说的“变与不变”在这本书中有体现,我认为其基本文风没变,变的可能是深层的东西和叙事方法。他最新的小说——“望春风”——也出了一段时间了,过段时间一定要找来看看。

看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十分像散文,小篇幅区分更增强了这种感觉,情节的推进隐射在环境里,通过老年的“我”的跳跃式回忆组成这部小说,用回忆写小说不新鲜,新鲜的是这种跳跃的步伐。看完这本书,甚至可以用小传记的形式展现主要内容。

我发现格非喜欢留下疑问,他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不体现在传统意义上的结局中,而是在一开始,在情节推进中,凭空推进来一件隐约没有交待很清晰的东西,比如《人面桃花》中的秀米的母亲和张季元之间的故事,再比如这本书里母亲和徐复观仿佛有一段未交待的故事,这很奇妙。

分开人物叙述。

“我”,从遥远的类似于乡绅地主的富足家庭走来,性格中透露着莫名的忧伤,因为时代而没落,作为残兵,还是作为败寇的残兵,他会有什么光彩?初读的时候立即联想到了《尘埃落定》中的傻子,相似点的确不少,给富家少爷性启蒙的女仆人下场都不是多么好,她们的一辈子也都生活在那份与少爷有关的阴影里,带着牵挂和抑郁。父母先后去世,留下他,他外出读军校,进入国民党队伍,这里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抗日景观,枪炮不多,多的是士兵的恐惧和退却,这是感性的认知,这份不一样也很有价值,“我”作为残兵被妓女村收留,在辗转回到故乡麦村,开始不温不火的生活,再受到后续的折磨批斗直至平反终老,一切似乎理所应当,书名之边缘说的更多的就是“我”的边缘,边缘是可怕的,他使人生活在彻彻底底地孤独中,“我”的一生绝大多步数是被动的,被挤着走,战战兢兢,他的悲伤是文人式的悲伤,他的一生更多的是作为倾听者,只到了最后他才作为倾诉者向读者讲述了他的一生,能够表达的人是幸福的,可惜他的一生永远都是听别人说,听仲月楼谈女人谈战争,听宋癞子谈罪恶谈羞辱,听小扣杜鹃谈家常细碎,听父母谈过去谈遗憾······

小扣,失去父母后在“我”家中做女仆,“我的”母亲对之深痛恶觉,她逆来顺受,这是苦命女子的悲哀,数年的女仆生涯结束后,她嫁给一个泥水匠瘸子丈夫,有了家庭,卑微,承受,是她一生的主题。

杜鹃,水一样平静的妻子,在岁月的敲打中改变了形状,从井水一样的波澜不惊变得时常紧张,大约是死水微澜吧,跟宋癞子的第一次,一小方面是以为丈夫去世失去等待信心,另一方面可能是屈服于宋癞子的淫威,这个宋癞子讨厌至极,第二次是为了帮“我”可惜并没有什么作用。“我”回来以后,她带着这份愧疚度过自己的余生。

徐复观,一个极有声望的人,可是他摸女孩子大腿又是为什么?不管如何,他是善良的。

花儿,一个非常神秘的女子,她条件不差为什么嫁给一个瘸子?她养的蜜蜂妙极,她为什么自杀?她的神秘和吸引眼球在卖风筝的老头身上也有体现。

胡蝶,妓女村里的另类,高傲和不屑伴随她的一生,作者设计的她是完全的理想主义人物,女人,想浪荡,还想让人陪着自己浪荡,高傲者如胡蝶,必然是她们的眼中钉,她被糟蹋之后平复了其他女人的怨气,点起一把火,烧!眼睛瞎了容毁了,继续余生。她的丈夫是什么来头,这不清楚,又是作者留下的疑问,她在新婚当日为什么哭?真的倔强到不想结婚?

仲月楼,很有潜力的一个人,因为站错队,一生就定性为失败者和被斗争者了,他除了那番激情和才华之外,其他的也很类似于“我”,是个边缘人,妻子背叛是响呱呱的,死亡对他来说是很美的。

小琴,现代社会的缩影人物,小扣的重孙女,融于现代社会的她极力摆脱麦村。

轻飘飘地,那些灵魂都远去了,不用土葬用火葬的,被遗忘吧,毕竟只是边角料,值得哀伤的旋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