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低处盛开的读后感大全

低处盛开的读后感大全

《低处盛开》是一本由沈熹微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2-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低处盛开》读后感(一):每个人都是患者

书读完有些日子了,想说的话太多,多到似乎只能沉默,似乎沉默恰是我同它之间最好的懂得。你说我听,不言语,不置评,一席话说完,我也该走了——每个人都要回归独属于自己的命途,当然,在回归之前,还是感念这一场临水照影的温柔。

之所以说临水照影,是因为就整个人生来讲,每个人都是患者,每个人都行走在医治自己的路上。不痛不痒的人生,大抵是不存在的——身患沉疾,是痛,心患沉疾,也是痛,即便有所谓身心健康者,他们的人生,想来也失却了一份咀嚼的味道。

假日必播的《西游记》里,求得真经之前,几乎每一集,师徒四人都是从打打杀杀中走过,甚至于,连降妖除魔的套路都是雷同的,在如此这般的“重复”里,诸多观众都倦了。吴先生果真那么弱智?我们的一生,不都是从不断的受伤和自愈中走来的?不都是在降妖除魔的路上为自己取着一卷经么?

低处盛开,贵在低处的接受与承担。人生,无论哪一种境遇里,都有盛开的精彩。

《低处盛开》读后感(二):《低处盛开》:领悟生活,取悦自己

初次接触沈熹微,是姐姐推荐的小说合集《浮夸》。读过之后非常喜欢,还特意上网去搜了关于她的资料和其他的文章。她的书对我有种莫名的吸引力,总是想赶快把故事都看完。这次出版的《低处盛开》,更是喜欢,拿到之后爱不释手,便跟姐姐说我也要买一本。《低处盛开》记录了沈熹微在疾病中的修行,用回忆的笔触去写自己生病十年中从面对,接受,到放下和爱的过程。这本书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了作者,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

我是在不断的比较与思考自己中读的这本书。这本书虽然写的是沈熹微的生活,我却总能在她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她眼里,一切都是喜悦,经历的一切都是收获。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正的,只是我们太过看重我们自己,我们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中充满着坎坷,而别人的生活一帆风顺。我们过于自我,同时也过于看重别人的眼光。我就是这样,过于看重别人,做完每一个事都怕引起别人的反感,总担心别人不认同自己。她说的对,“人的标准都有不同,与你陪伴的只有自己,只有自己才是需要取悦的对象”。我们都应该做最好的自己,为了自己而生活。

沈熹微的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引导,让我更深刻地感悟生活,理解生命,也帮我净化了我的心灵。现在的我们都太过于追求物质生活,总是羡慕别人的生活多么美好。其实都是欲望在我们心灵中催生出比较,形成可怕的循环。我们都是真正想要的太多,而真正拥有的太少。这本书教会了我正确地比较,引导我清算自己所拥有的,让我明确了我自己想要的,不虚度光阴,不辜负自己。

这本书会让我发现生活,感受生活,总结生活,让我的内心更加笃定,让我自己勇敢的前行。生命是一次奇妙的经历,在人生的这条道路上有选择就会有舍弃,虽然我们不能拥有全部,但我们可以顺从自己心的选择,在自己生命的游乐场中玩够,疯够,体验够,不枉自己的一生。

文|苏筱兀她妹。

《低处盛开》读后感(三):于阴暗处见星光

无意中看到沈熹微的微博,知道她是一个患病的作家,甚至于年前还在华西住院。微博里的文字和透露出对生活的态度吸引着我,于是找来她写过的书看。《低处盛开》是一本作者的病中自述,穿插着生病十年来的各种感悟和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期间对病友的记述。

书里有对作为病人的无力感,却没有太多悲伤和顾影自怜。作者写小时候因为生病变得会怀疑和否定自己,反而错过了很多美好的事情。也许是因为久病的原因,作者总是通过文字传递出超过她这个年纪的生活感悟。正如她所说“懂得接受,就是懂得归零,而零正是一切的开始”。在与疾病相伴的成长岁月里,她学会了与之共处,等待痛苦和不好的情绪慢慢过去。“而生命最好和唯一的兑现方式,即一日一日细细地过。”她引用了村上春树在《海边卡夫卡》里的一段话。他说命运类似沙尘暴,人们总是改换脚步想要躲避它。可是你改换脚步,它也改换脚步,仍旧紧紧跟随着你。原因无他,因为命运就是你自身。作为人来说,唯一可做的,就是比上眼睛闭紧嘴巴走进沙尘暴中,而确定的是,走出沙尘暴的你不再是进去时的那个你。或许这就是命运的意义。

命运是不公平的,面对不公平的命运有什么办法呢。作者说,人生中失去就有收获,什么是可贵的,手中的就是可贵的。深以为然。总是去纠结已经消失的东西,不去遏制自己的欲望,就会与幸福越发的背道而驰。曾经看到过一个说法,我们生命里真正重要的东西其实大多数人都拥有,但在人生路上是一件件丢失了还是牢牢握在手上,到盖棺定论那天却大不相同。

“人的幸福度会随着欲望的减少而逐渐递增,在生病的过程中,我所领受到的最好的礼物就是,当我越来越贫瘠的时候,我便越来越富有。从前不能使我感到可口的食物,现在变得滋味香甜,从前不能是我感到幸福的细节,现在让我由衷感激。”幸福感这种东西,更多的关乎内心。就像一个著名的教育学家说“教育不是为了使你获取更多的面包,而是你吃的每一口面包都更加美味”蔡康永说不是为了占有更多,而是感受更深。

人生的意义大概也是这样,在命运巨大的齿轮里,无论扮演过什么角色,在同样的地方,在最阴暗处,也可以因为心中的信念看到不一样的星光。

很喜欢作者在全书的最后一句话“是的,我就是一个乞丐,快乐遍地可拾”。

《低处盛开》读后感(四):暗井里的微光

2012年11月16日,熊顿去世了。最近,我已经好一阵没有听人提起她了。作为一个读者,我记得她有阵子为食管炎苦恼,“食管炎还是没有好转,喝水都跟喝小刀一样”。

轻轻的一句话,我打了个寒颤。因为我碰巧知道这小小的食管炎的威力。

我认识的一位患癌的医生,自己10多年经历手术、化疗等等治疗,一直在忍受各种疼痛,始终乐观。只有一次,她悄悄对我说,治疗引起了反流性食管炎折磨得她计划自杀,但嫌跳楼太过难看,已经攒了半瓶安眠药。记得我在电话另一端完全愣住,不晓得该如何应对。

这时候所有的诸如 “你要有信心,一定会好的”, “没有你想象那么严重,放宽心吧” 都显得轻飘飘地虚假。

有的深井偶尔能被阳光照耀到,但永不可能被填平,注视它始终漆黑一团。

它似乎在邀请,不如直接坠落,图个痛快?

深井里的各种难以言说无法感受的苦痛,甚至旁观者都难以直视。所以很多“正常人”有意无意地回避想起,甚至回避见到深井里的他人,是种自我保护吧。

就像这位医生,我也常在给她电话前害怕,既怕无言以对,又想到她那么美丽善良热爱生活,却连带家人都要长时间忍受各种折磨,心里觉得格外难过和憋闷。

说起来,主流的文化也一直在回避或者否定这种感知(这点我觉得天下差异不大,看《兰迪教授的最后一课》就能感到),常常鼓励所有人鸡血式奋斗或无由式开心,似乎这样,所有负面就不存在,就会消失。

这种做法其实只反映了人们内心的恐惧吗?

如果是的, 那么敢于面对的人已算勇敢,他们不但亲身经历,甚至连视线也难移开。

一边坠落,还要一边注视,“一个人看见自己慢慢损毁,像不断坏掉零件的机器,反复整修,反复坏,直到最后再也修不好。"

难得更有些人能轻轻唱起歌来,比如熹微。

想来写作的过程,免不了得把自己带回那种场景里,重复各种经历。

更不要说还要敞露给陌生人看。包括经历、犹豫、怀疑、恐惧、郁闷、甚至绝望,都敞露出来,准备好承受各种反馈。

或许她能这么勇敢,一部分因为她比很多人要幸福,不管如何,写作已经在黑暗里给她以安慰。

那么,只剩下祝福了,熹微,也祝你“末日愉快!”

《低处盛开》读后感(五):自序:我为我的心

写这本书的念头始于2010年。很多朋友都知道,这一年夏天,我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了两个月。这段时间在我漫长的十余年病史中不算得什么,并不是最危急的一次,却是让我感触最多,也令我改变最多。

我第一次在博客上写“病房日记”是那时,通过写“病房日记”,我认识了许多至今仍旧互相牵挂的朋友,得到许多真诚的关注和关怀;第一次发自内心地想要“给予”和“分享”。也是在那时,胸中有一股力量充沛的暖流涌动,它们自发地,想要去往一些寒冷黑暗之地。

后来我知道这力量的名字叫“爱”。

住进病房的我已是不折不扣的“老油条”。与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科室花儿一样的年轻姑娘们,她们大多被命运突袭,一帆风顺的生活陡然遇上风暴,表现出的恐惧、慌张和依赖,比我当年生病时更为剧烈。由于有先前十年经验做铺垫,我很自然地成为科室里最开朗淡定的病患。

人的气场会互相影响,在相对狭小的环境中更是如此。被护士小姐亲切地称为“病房开心果”的我,看着同房间女孩忧郁的脸,每当她们的病情加剧,那面颊更如霜打的植物越发萎靡。人们面对困难反应会更接近于孩子,她们沉默、哭泣、拒绝治疗、与家人闹别扭……这些状况相继出现,她们本身的辛苦、父母们的为难,让一向事不关己冷眼旁观的我难过不已。试着和她们交流,分享生病的心得,坦陈自己微不足道的经历,这个过程并不是我在帮助她们,而是她们在帮助我。一路收纳了太多的爱,它们需要流转。

我所患的不是什么怪病,是被医学界称之为“不死的癌症”——类风湿,只要注意得当,不易危及生命。它的特点在于特别漫长,特别顽固,特别难伺候,并且会逐渐破坏身体的各部分机能。决定要写这本书之前我也有过这样的顾虑——你得的又不是绝症,写这些有什么说服力?可是我想,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天起,我们就被宣判了死亡的终局。我们都是绝症患者。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在还没到来之前就摧毁了你的全部人生。所以死亡,不应该是决定我们做不做一件事、快乐或不快乐的原因。

想做一件事情就去做吧,这是我在患病中学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它让生命变得积极有效,不再编造理由推搪,做你真正想做的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于是我想写就写,不求结局。

这些浅显心得,不是说我已找到途径并脱离了痛苦。恰恰相反,我仍在与疾病共处,被疼痛困扰,常有恨不能干掉自己的消极想法。在生命一关一关的游戏中,我可能比一些人级数稍高,回顾自己微薄的经验值,太多太多从他处获得的正能量,总结它们然后分享,私心是希望在将要面对的种种困境中,身边的战友能够坚强一些。要知道,面对生活的低潮,我们从来不是孤军作战。

当然,你也可以将这种在流转中积累的能量理解成“爱”。

“爱”源于收获,源于世界和他人源源不断的馈赠;

“爱”需要分享,诚恳地付出爱,慷慨终会使你成为更富有的人。

我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快乐,为了我的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