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汉帝国在巴蜀的读后感大全

大汉帝国在巴蜀的读后感大全

《大汉帝国在巴蜀》是一本由饶胜文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6.00元,页数:4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汉帝国在巴蜀》读后感(一):一段兴亡

没仔细看介绍,看了才意识到是从政治角度写的蜀汉史。整体比较通俗易懂。

有些部分不太认同:对隆中对的政治问题有些吹毛求疵;刘封并不能确定是刘备给取名为封,而更可能是原名寇封;对衣带诏、夷陵之战前赵云劝谏的质疑,论据也不够充分。

虽然本书就是立足于政治问题写的,然而读起来总让人觉得,政治导向在古代政权中起到的作用似乎有些被高估。用刘备袭取刘璋作为孙刘联盟崩溃的原因,也似乎有失偏颇,联盟本身就是不稳固的,孙夫人趁刘备出门立马带着阿斗回江东、孙权也曾对曹魏两投两叛,都是佐证。

不过有句话写得很好:当一个政权不再让人相信它有道理该存在的时候,它离消亡就不远了。蜀汉的亡国,有姜维的战略失误,但在此之前,取国不够正、天命令人质疑、人民对汉认同度下降,都属于没有打好政治基础,在这之上,再有谯周等人的反动言论,这一切共同作用下,很难说到底谁负了最大的责任。

托孤的分析,把重点从君可自取转移到其他佐证:虽然正史没有任何一句话写了刘备托付给诸葛亮的是北伐,然而前表、诏书都点出了这一点,可能是伪作的后表也是如此:临崩托臣以讨贼也。

子午谷的证伪,亮不是不擅长用奇以及为什么一伐之后放弃了用奇,这部分的论证是比较可信的。

作者整体上比较客观,但还是忍不住在后记表达了对诸葛亮北伐、力挽汉室的敬仰,但是比起姜维的心存汉室,我总觉得诸葛亮的心存汉室里,至少有一半是刘备的作用。

《大汉帝国在巴蜀》读后感(二):汉之盛衰

本书十几年前就出版了,这次是修订本,翻开此书,首先向我们展示了各种战役的示意图,从中让我们对各个战役当时的战略、各方的势力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蜀汉政权的起伏兴衰。 刚开是看到此书的书名《大汉帝国在巴蜀》,以为本书的内容主旨是讲述大汉帝国在巴蜀的统治,但看完此书发现却与我所想大相径庭。本书是以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兴衰脉络为主线,向我们讲述那段历史,同时也对那段历史中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如衣带诏的真伪、《隆中对》的得失、襄阳之战的明暗折冲、夷陵之战的败因、永安托孤的迷思、孙刘联盟的政治问题、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检讨等,尽可能为我们展示一幅三国时期完整的图景。 谈到蜀汉政权,我们不得不提到其中的一个关键性人物——诸葛亮,不管是在蜀汉政权的建立还是巩固方面,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永安托孤,这是蜀汉政治的一个转折点,刘备的托孤是一种政治需要,对蜀汉国策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北伐这件事的讨论,必须通过北伐,消灭曹魏,平定天下,刘氏的帝业复兴才算完成。在诸葛亮主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蜀汉的内外危机,坚定恢复汉室事业的信念。 我们都背过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从中足以见诸葛亮的情怀与寄托,读起来无不令人同情与佩服,为人们千古传送。这是诸葛亮在北伐临行前写的,为辅佐后主作了妥善的安排。在七年之内,进行了六次北伐,可分为:两次大型全面战争、一次中型区域战争、三次小型局部战争。虽然诸葛北伐无法北定中原,却保卫了蜀汉政权的稳固。谯周的《仇过论》从理论上否定了自诸葛亮以来关于北伐的整套言论,消解了蜀汉政权的合法性。而在蜀汉末年,正是《仇国论》成了蜀汉的主流舆论,奠定了蜀汉灭亡的基调。 在蜀汉的兴衰起伏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备的崛起与他的局限,诸葛亮对蜀汉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蜀汉国策的调整,从这种政治变迁之中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本书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有关三国的史料来自不同背景,作者对相应的史实,力求考证精骇;同时又用流畅的笔触写出有思想和学术质地的内容,通过一种文学性的努力去追求通俗性,方便我们理解和阅读。

《大汉帝国在巴蜀》读后感(三):我又有了再次翻开《三国演义》的勇气

不知道为什么,《三国演义》这本书我试图读过三次,但每次都不能读完,前两次翻了几页就没有了读下去的动力,第三次耐住性子沉下心来读,也只读到了曹孟德会合三将。《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有千余人,我就一边拿本子记着人名一边读的,总感觉自己还没有读到核心内容就提前放弃了。

我当时最不解的一点就是前脚还在打仗的两个人为什么后脚又变成一伙的了,可后来为啥又成了敌人呢?以我当时的年龄和阅历总也理解不了这复杂的关系。

读过《大汉帝国大巴蜀》这本书,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会深受读者的喜欢,并且多次重版。在本书中文章脉络清晰,围绕刘备夺取巴蜀,统治巴蜀,并走向消亡的这条主线展开的。

一段大汉帝国的兴亡清晰呈现,作为读者我真的如作者所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国之盛衰,岂曰无凭!在书中作者还大理的借古喻汉,通过历史的底层逻辑和政治的道德规律这些有证可询的事件来论证刘备的汉王朝的兴衰。

“世上没有永不终结的联盟”,我真的很佩服作者如此的概括总结,一句话解释了我当年读三国的迷惑。当联盟的需要消失的时候,所有的联盟都有终结的一天。刘备他曾跟公孙瓒站在一起对抗袁绍,曾跟陶谦站在一起对抗曹操,曾跟曹操站在一起对抗袁术,又曾跟袁绍站在一起对搞曹操。当年对这样的刘备有着较深的“误解”,所以连读三国的兴趣都消失了。现在在作者的讲解中有了一种释怀,也明白了为什么作者说刘备是以英雄之姿,游身于如此之多复杂而对立的关系中间。而两次“荆州风云”,孙刘和孙蓸的两种结盟,让历史朝着分裂的方向演变。

本书中作者可能真正想要让读者感受的并非是刘备以及他的汉室,而是刘备夷陵之战后抑郁而死,永安托孤之诸葛亮。可以说诸葛亮是在汉室危急存亡之秋临危授命。他凭着自己的信念致力于北伐,这是一种矢志不移的坚守,他心存汉室,身处逆势则孤注一掷,力挽汉室天命。在汉室的兴亡中,我们看到了诸葛亮对政治道统和文化命脉坚贞守护的形象。

读过饶胜文的这本书,我想到了司马迁,想到了《史记》,想到了太史公的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