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北京秘境》读后感锦集

《北京秘境》读后感锦集

《北京秘境》是一本由牛文怡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秘境》读后感(一):灯下黑

早年日本关西游,京都、大阪,由衷感叹他们文物保持之完好,小小地盘走不出几步就又是一段历史。

相比之下,北京待了若干年,总觉尘土满地,钢筋水泥间感觉不到与其他都市的不同。

直至读到此书。

大部分地盘去过却未曾留意,读后醍醐灌顶。

姑且不去考证那些历史事件在此发生之真伪,姑且信其有。

因而得出之结论:北京城遗址不少,然而与日本最大的区别是,日本关西把一切有些来历的东西圈起来要你仰望不得亵玩,而北京大部分遗迹在多少次历史动荡战火连天中成为民宅、成为废墟、成为新的建筑。北京的历史埋在你的脚下的泥土中,不知有几个人能驻足想到过去。

-------

2017年准备好好做微信公众号——穆尔登格

影评、看世界、俄罗斯周边,欢迎关注

《北京秘境》读后感(二):重新认识北京深处的故事

从小到大,北京留在心中的印象只是首都与天安门。五年前的那场奥运会,让我有了第一次接触北京的机会。有了在奥林匹克公园淋雨的经历,也有了在北航体育馆睡着了的尴尬。可是印象中最深的却是景山公园的棋友和牌桌,还有就是一簇又一簇歌唱的人群,那一刻却才是真正认识了北京。后来的几年,又去了几次帝都,每次去的总是那么几个地方,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仿佛北京也就是这个样子,可是总觉得欠缺了点什么,真实的北京可能还有更多的故事值得去读。

走路观景,看的不是人赏的不是景,更多的阅读这些人和景背后的故事,体会历史的沉沦与情感的积淀。书中涉及的介绍52处景点的文章,仔细读来不仅仅是旅游的观光指南,同时也是带领我们重新认识和发现北京的理想向导。这些不是什么新潮之处,也算不上什么知名景点,其中的很多我们可能从来都没有听说,也许只能算是小众文化。可是透过这些文字,读到的却是这些秘境命运各异现状背后的故事,有的令人叹为观止,有的令人心神向往,有的则让人扼腕叹息,总而言之仔细的了解这些景点不仅仅是知识点的丰富,同时也是对历史的尊重,更功利一点的说以后去了北京就知道还有更多好玩的好吃的等着我们去仔细品味。

当然作者的所长在于历史与人员,对于其他的一些学科的内容描述未免有所欠缺,比如“中国航博”和“万牲园”这两章都或多或少值得商榷之处。

虽然每章都局部的地图介绍了秘境的地理位置,只是显得过于简陋与局部,对于对北京了解不多的人来说位置过于抽象,如果能随书配合北京地图一起读的话,将这些秘境一一标注出来作为下次北京之行的旅途参考那就更妙了。

《北京秘境》读后感(三):游不完的北京城《北京秘境》

游不完的北京城《北京秘境》

去过北京很多次了,大大小小的景点没少去,算起来除了家乡抚顺,还有抚顺边上的沈阳,北京是我待过时间最长的城市了。不要说故宫北海颐和园,就是鲁迅博物馆、法源寺、老舍故居、牛街礼拜寺、慈寿寺塔等等这样的小地方也都去过了,不过北京城实在是大,底蕴也厚实,尤其是明清两代加上民国几百年的积累,无数名人雅士达官显贵留下无数历史遗迹。即便是在解放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拆了几十年,还是留下了很多。

越熟悉北京就越喜欢那些基本上没有游客的小地方,越走越感觉北京真美,北京真有历史和文化,这是一座走不完的城市,怪不得梁思成和林徽因如此钟爱北京,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有自己的历史,都出过名人,都有自己的掌故,从元大都到现在,北京经历了六百多年,多少次兵火战乱,但是这座古城基本上完好的保留了下来,在世界历史中这样的古代大城,是唯一的孤例,罗马拆掉了,巴黎重建了,可是老北京一直保存到六十年代,可是让人痛心的是还是给拆掉了。古城被拆掉还不算,最可怕的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拆迁,一片又一片的老城区都被拆掉了,才几十年现在已经开始重建,只是重建的都是假古董而已,可是就是在重建的同时,还在拆,还在拆掉旧的,然后仿造假的,真是悲哀。

什么是秘境呢?首先不是那种到处都是外地游客的,全国人民都知道,都要去的地方,也不是那种虽然外地人不多,但是本地人气很高,比如后海、比如南锣鼓巷、比如烟袋胡同,比如南新仓,多数都是北京当地的人去,但现在也都是人山人海了,算不得秘境。这本《北京秘境》里面介绍了52处景点,都不是很大,而且都不是去的人很多的地方,甚至多数都可以称为是深藏不露,就是老北京人都不见得去过,的确称得上是秘境。

这里面去过的还真不多,但是也有几个,比如西什库教堂、比如东交民巷、比如青龙桥火车站、比如琉璃厂、比如智化寺、比如天宁寺、比如辅仁大学、比如五塔寺、协和别墅等等,当然像协和别墅,辅仁大学都是在外面看看,没法进去。

当然北京的秘境绝对不仅仅是这些,书里选择的这些地方也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有故事,有特别的地方,能够吸引人,让你看了就想去一探究竟。

对于北京来说你越了解,就会越着迷,就能够发现更多的秘境,以后有机会再去北京的话,肯定会找时间去这些秘境去一探究竟。

《北京秘境》读后感(四):但愿不是纪念

中国是一个尴尬的文明古国。一方面,不断考古挖掘出几千年前的遗迹;一方面,百年间不断破坏祖先留下的文化遗存,越靠近当下,这种破坏越呈现加速度趋势。北京,作为首都,它的破旧立新在全国起着风向标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梁思成等学者提出保留老城另建新城的规划方案,在当时的条件下执行起来有很大困难。但后来的发展表明,对历史建筑与传统的轻视,才是这一方案被否决的实质原因。

北京城墙的拆除,由于反对意见太多,最后只好请示最高领导,得到的意见是:现在我们不拆,下一代会拆的 。这句话一语成谶,在之后的半个世纪里,各地的城墙、古建、古民居都被拆除改造得七七八八。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世界遗产数目直线上升,直至成为拥有最多遗产地的国家,北京更是拥有最多世界遗产的城市之一。这个矛盾的背后,表现出对具有旅游价值的标志性地点的开发,与对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日常生活历史环境的轻视。中国本就不是一个尊重建筑师的国度,几乎没有一个古建能查得出建筑师姓甚名谁,所以那些不具有地标意义的建筑和传统社区很难被保护完好。通常的情况是,借助一个与此地相关的名人来建立保护的合法性,这种舍本逐末的观念是迄今古建保护最有用的手段。

即使是留存下来得到保护的建筑,很多时候也让人哭笑不得。世界古建保护界有修旧如新、修旧如旧和维持原样三大措施,在中国得到大规模应用的只有第一种。当很多古建筑被劣质的、不协调的新材料粉饰一新时,给人的感觉就是生不如死。而最符合文物保护精神的“维持原样”在中国迄今还没有被厘清头绪。很多被各种机构和个人占据或占据过的古建,每个经历者对它的“原样”都有自己的图像。一个具有良性代谢的传统社区或者建筑,应当保留其原本的功能,以及与功能般配的居住者和使用者。这一点,在经过几十年的折腾之后,依然很难办到,很多时候,只能退而求其次。

如上所言,如果我们把标准放低一些,依然能发现,积淀深厚的北京城仍旧是一个宝库。由杂志同名栏目历年文章精选而成的这本《北京秘境》,是我们尽全力去挖掘北京的留存。大部分知名文保景点不在我们的关注范围内,我们更在意与这个城市发展息息相关的细节,这也是取名“秘境”的由来。

这些“秘境”目前命运各异:有的只是残留外观,有的已经似是而非,有的还和居民共同呼吸,有的仍然发挥着最初的功能,也有的建筑命运发生了新的变化。

作为媒体,我们的作用是记录这个城市中曾经有过的文化。我们希望,这些宝藏不要消失,不会成为博物馆里的照片或者文物,更别变成崭新的景点。我们希望,这本书不是为了纪念。

《Time Out》主编 牛文怡

《北京秘境》读后感(五):多些秘境,少些绝境

很多没看的书都还保留着封膜,好保存,在书柜里也整齐。少数还没看的书,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撕掉了外包装,有污渍甚至磨损就让我很郁闷。

大学加毕业在北京生活了快10年,也不记得当初为什么从深圳买回一本《北京秘境》。从北京搬到深圳生活,又给带了回来。最近读完,才发现早在四五年前就和“理想国”结缘了。久到“理想国imaginist”竟是从书脊延伸到封面的,也不知道算不算是“错版”。

由于之前生活的经历,看到这些秘境,有时候会心一笑,有时候恍然大悟,有时候悔不当初,有时候掩卷遗憾。记得韩国辉曾写过一个英国的隐秘集市,只是描述妙处,却不肯透露一点关于地点或者名字的线索,为的就是保护这个“秘境”。这样看来,我们的作者真是煞费苦心了,在行文中时常透露出的沧海桑田之感,也是为了唤起人们的重视,能够起到保护的作用吧。在这样的细节上,也有中西差异,真是讽刺啊。

在北京的时候,家里总有人问,北京有什么好。南下深圳,又有人问大城市有什么好。我想,大城市的好,各有各的好,每个人的理由恐怕不尽相同;然而北京的好,却是独一份的。这种好,不见得是你一定要把长城故宫颐和园都当成常去常新的后花园,也没必要非得在西单国贸三里屯左右逢源;有时候不起眼的胡同里遛弯的大爷,提溜着鸟笼子,冲你笑笑,甚至是小河边上有人吊着嗓子来两句《挑滑车》,才让你切实感受到那种范儿,不是炫耀,真透着股纯正的血统。

书里写到不少和传统戏曲有关的,自然也绕不开梅兰芳和孟小冬,听过很多的戏说,但在看到这样的名人故居就那样送出来,那份淡然,还是让人唏嘘。虽然是张冠李戴,不知怎么就莫名地想起许晴演过宋庆龄,说起不愿再回北京,叹了口气,说“那是个伤心之地”。还有些更有趣的,更久远的,更没想到的人曾经生活,甚至是身陷囹圄的地方,也是长了见识,有的曾经离得那么近,有机会要“故地重游”一下。

还有不少名气并不那么大的,但也足够分量,前世今生的娓娓道来解答了一些疑惑。毕竟是元大都以后一直作为国都,明清后的历史遗迹更多,不过也有些更老资格的能追溯到千年前。看书的时候时不时地能感受到同步现象,荣格真是个神人。看到东方饭店,想起刚看完不久的《北洋夜行记》;看到万牲园,想起马亲王的《草原动物园》;还有《大宅门》《万寿寺》和人间四月天的故事。

说起林徽因,自然要说梁思成,看着这些秘境,再想到有些“绝境”,可叹梁老的一语成谶。历史遗留问题,孰是孰非的讨论已经没有必要,那个保留下古城,在西郊建设行政中心的设想只能留在幻想和图纸里了。这种设计留下了日本京都的古建筑群,让马来西亚的太子城和吉隆坡能各司其职,却没办法拯救北京。

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时常看到有人分享一些老照片,有段时间很流行发雪后的北京,说现在只有北京,下了雪又变回了宛平。看过不少人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这说法可能是没什么道理,旧的自然也有旧的不便之处。

本书最后作者说中国很尴尬,总是在发现世界遗产地,又在发掘的过程中不断地毁坏掉遗产,数量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关于保护和修复古迹的修旧如新、修旧如旧和维持原样三大措施,我们大概最擅长的就是修旧如新吧!也见证了当年洋咖啡开到故宫里,又最终被请出去的稀罕事。几年前有幸参加过一个论坛,邀请了30多个国家的大使或者领事在鸟巢讨论关于古迹的保护,印象很深的是马丘比丘的维持原样。诚然过于原始的设施可能对游人带来很多不便,不过旅游的过度开发有时候本身也是一种破坏。今年去了一次贝尔格莱德,这个曾经战火纷飞的城市,也尽可能地保留了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要是能把这些历史建筑当成书,多一些我这样舍不得封膜的强迫症就好了。一味的“守旧”肯定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点背道而驰,只是希望在实现我们伟大中国梦的时候,多一些毛乌素沙漠这样的奇迹。

看到书里收录了52个秘境的时候,很介意这种逼死强迫症的做法,查了下果然还有第二本包含了另外48个。又要更新书单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