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土星》读后感锦集

《土星》读后感锦集

《土星》是一本由蓝火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土星》读后感(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文字很美,故事大都发生在风城,一个很像厦门的城市,以致于我认定这些人就在身边!故事里的人各自讲着故事,重叠交错,清澈并文艺着,虚幻而真实!可惜故事终将是有结局的,他们以各自希望的方式离开。读完后有一种莫名的淡淡的悲伤,好想对着他们喊,都不要走,都在那给我好好的…

《土星》读后感(二):虚构却真实的年代

《土星》是一篇带有淡淡青春忧伤的小说。作者用款款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叫牟鱼的男人,在朋友林骆恩那接替了一家唱片店,为其起名作“土星”,在与人分享音乐的同时,也分享着来自各处的喜怒哀乐。他们,是画家,摇滚乐手,唱片店老板;是叛逆少年,调酒师,旅行者;是舞女,私营企业主,不被打倒的理想青年。

而故事发生的地点——风城,是一个常年飓风呼啸的南方城市,这些性格各异梦想各异的年轻人,以独立又密不可分的故事,拼凑出一个似虚构却真实的年代。

在这篇小说里,传统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逻辑叙述,不再是主导,充溢其间的是,铺天盖地的对话与心理描绘,本书通过这些关于生活与理想的对话,引出不断出现的一些人物,他们的故事似曾相识,因为,那正是我们芸芸众生所历经的高低跌宕。长长短短,亦幻亦真,有残酷,有温柔,有关怀,也有毁灭。另外,本书也着墨于很多生活细节的散文式的描写,看似冗长,但实则是对主角们的性格与故事宿命的提示,需要读者去推敲,思考与体会。

作者蓝火擅于用清新文艺的笔触,描述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生活中的边缘人物,他们似乎游离于常态的生活,只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和愉悦。

《土星》读后感(三):自然的漂浮

云端,土星,看完后我突然想到这些名字,它们都是一些自然的漂浮物质,就像书里的故事和人,不牵扯什么结果、叙事的企图心,他们是一种风景。最自然那种。

最初拿到这本书,觉得特别适手,大小,薄厚,在我这个书虫看来十分舒服。里面的故事始终不想迅速地阅读到结尾,慢慢地看,就像坐一辆慢车去哪里,路过书里的各种画面。这的确是一本画面感很强的书,相比之前蓝叔叔的小说,这个长篇在细节方面的描写让我尤为心动,那些细节很美,很接地气。

我完全相信里面的角色就漂浮在我们的周围,甚至就是我们自己。蓝叔叔本身就很像“土星”那个小店,他摆出来的都是自己最自然的心性,不给自己界定什么,随心所欲的创造,自然的漂浮着。

因为以前喜欢给人占星,土星这个符号对我还有特别的意义,它意味着人生是那样一条漫漫长路,那些你害怕的东西、脆弱、过往的碎片、个性中的执着,都是这条路上被你一直踩在脚下的部分,它们无法规定你走向何方,但却会一直提醒着你自己是什么样。

快乐和痛苦是平等的,风景爱好者如是说。土星永远漂浮着,突然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也许在另外一个平行时空里,叶瞳和牟鱼还守着土星,继续每天懒散自在的奇遇。

归属感是多么奇妙的事,有些人就是对未尽的旅途,未知的远方,火花般迸发的灵感,奇怪的人,找到家的感觉。土星如果每天营业就好了。

《土星》读后感(四):许多面镜子照见许多个自己

这些年,我一直在默默看着蓝火这位作者的成长与成熟,也许他根本不知道有我这样的人的存在,但是这一点都不重要,写书与读书之间,本来就不应该离得太近,太近反而会看不清楚,也会因为私人的偏好而带上不客观的评价。所以,我尽量站在离他不远不近的位置,看他书写一个个似曾相识的故事。

《土星》不是一个轰轰烈烈的故事,它像一条拥有很多分支的河流,其中有小小的分流慢慢在某个点交汇,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与涌动。最让人备受感染的,也许是其中不少细腻的人物描述,大段大段的对话之中,揭示出来的小哲理。

叶瞳无疑是一个最接近于虚构的人物。所谓的“最接近于虚构”,是她的才华,飘拂的行踪,所呈现出的“不真实”。总是以为,别人的生活会与自己大同小异,而叶瞳这个人物,所赋予的读感是,她是游离于我们的生活之外的,她写作、画画,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店员,有自己对爱情的理解,有一些乖巧的行径,不完美,但是却让人对她的生活心存向往。

正是这样一个角色,撑起了这本书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她仿佛是作者有意理想化的一个人物,虚构出的理想化,求之不得,让人对其既爱又恨。

其次,给我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是“姥姥”这一个不是主角的人物设定,一个隐匿在乡间的老太太,也许有过很多故事的过去,但她只是风轻云淡地存在于字里行间,给其他人物,尤其是叶瞳和牟鱼,很大程度的启发。她对传统手艺的尊重,她对自己外孙女的珍爱与培养,以及她对一个卖葵花盘的路人小贩的给予,这些小章节,都让整个故事呈现出某种程度的温暖感。由她所延伸出的章节,都让人不舍得掩卷,不是如何复杂跌宕的故事,但是那种涓涓细流的真情,让人瞬间懂得了,写作者的用心与真挚。

许多人,慢慢地从小说里出现,消失。大抵都是不太如意的故事,但又并不是颓废式的表达,如何去对抗不如意的人生,也彷如我们自己的观照,去习惯,去克服,又去努力战胜,也许最后仍然一败涂地,但起码过程是完满的。

他们,就是许多面挂在有石灰剥落的墙上的镜子,完整或支离破碎地照见了许多个不同的自己,是分裂,也是读懂后的道别。

《土星》读后感(五):每个人都是故事的主角

《土星》,一部充满了故事的小说。牟鱼、叶瞳、林骆恩、曹雨繁、吕荷西、纪梵……小说中的这些人物既是讲故事的人,又是本身带着故事的人。于是,他们和因他们而联系起来的人的故事组成了这部小说。很难描述小说的主要情节,因为作者就是这样有条不紊地向读者以白描的手法展现着他们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这些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从石头巷的“左脑孤单”到商业街的“土星”唱片店为线索,讲述了这群人在风城的生活现状。辞去工作,接手“左脑孤单”,努力经营“土星”的牟鱼;唱片店店员,热爱画画,来风城寻父,最后消失在山间的叶瞳;创立“左脑孤单”,因爱情而出国,终又回归的乐队主唱林骆恩;追求自由,充满想法与创造力,出色的女调酒师,却为爱自杀的曹雨繁……他们之间,有友情,有爱情,但作者对此着墨不重,正如叶瞳对牟鱼说过的一样,“你是我生活里很重要的人,相比之下,爱情没那么重要,它微不足道。”即便是发生了吕荷西被别人情杀,曹雨繁继而自杀的事件时,作者依旧保持了平静如常的叙述。所以这不是一部关于爱情的青春小说,而是关于生活与生命的故事。

二是主要人物的过去,以及他们回忆中的那些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些关于他们的故乡、童年与亲情;有些关于他们的学生时代、初恋与友情;有些关于他们刚来风城时的际遇。那些人有的永远凝固在回忆里,有的则又再次出现在生活中,故事交错却不凌乱。

三是那些并不亲近或素未谋面的人的故事。开包子铺的残疾夫妻的幸福小日子;跳钢管舞的邻居女孩的故事;同性恋网友木头的故事……这些故事,有喜有悲,与其他故事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生活绘。

在小说尾声,牟鱼将他们的故事写了出来,这份书稿可以理解为小说本身,作者写道:“在牟鱼的文字里,许多人物互为交错或从不相识,是这样吗?小说角色,或真实存在于尘世中的人,彼此,是否只是一直用不同的方式寻找着对方,然后,更加接近过去,却离对方越来越远……小说因虚构而存在。我们却一直试图寻找属于自己的真实。”看着这样的阐述,突然意识到《土星》读下来那种欲说无言的感受就是这样。

当我们沉浸在小说中一个个离我们似远忽近的故事时,当我们开始思虑这些故事中的虚构性时,当我们羡慕小说角色远离金钱压力的“文艺式”生活时,最终我们会发现,原来在小说重重叠叠的故事中,我们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真实,而我们也或多或少能从中找到那份各自的需要,这就是本书波澜不惊的叙述中最大的向心力所在。

其实,每个人都是故事的主角。每个人都是讲故事的人。每个人都拥有只属于自己的另一个星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