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春分之后》读后感100字

《春分之后》读后感100字

《春分之后》是一本由(日)夏目漱石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分之后》读后感(一):春分之后

1. 社会经历只能靠自己去摸索,而不能全靠别人的口述。跟学游泳一个道理。

2. 本书中千代子也算是比较直接地对须永表白了,在当时的日本社会中,这个算是比较大胆的了。

3. 对知识分子的心里剖析,与《我是猫》有些类似?

《春分之后》读后感(二):三部曲

日文原名叫做《彼岸过迄》,理解不了,“后三部曲”首作。

简介略过,对夏目漱石的作品(特别是后期)来说,简介只会更让人摸不着北。

这是一部由6个中篇组成的长篇,也可以按人物分为上下部:上部主要讲刚毕业的大学生敬太郎,下部主要讲富家子须永。另外还有伴随主角登场的诸多人物的故事,敬太郎在全书以观察者身份为主。

夏目漱石的作品,除早期的以外,都很淡化情节,偏重心理,节奏基本也是前缓中急后骤收这一路数。但我就是喜欢读他的书,相信很多读过其作品的书友都有相同的想法:强烈共鸣!

他对心理的刻画就有这么精准。

他的好几部作品我都无法评论,只觉得就是像他所描写的那样:我看书中的人物,一如书中的人物看我。

《心》《我是猫》《哥儿》《梦十夜(短篇集)》《三四郎》《路边草》《后来的事》《门》,这已经是其第9部作品了,但于我而言,还远没到停止的时候。

《春分之后》读后感(三):如果孤独只是一场自我战争

也许正应了那一句,你的幸福是在别人眼里的。

在敬太郎眼里的须永,自由自在放荡不羁,他可以坐享一切好资源而不用费任何心力。

而他再看看自己,为了能在亲戚面前有些面子也罢,实是为了未来也好,近一段的日子里总为了找工作在奔波。甚至还给人当起了侦探。

我虽也是对生活的一成不变充满了想改变的冲劲,却对于敬太郎对现实生活的平淡不起波澜的腻味不得一丝共鸣。

小说的前半部分让我对作者有些失望。

好在后半程,他又开始展示他的刺刀,把现实血淋漓的摆在我的面前。

旁认看来一切顺当的须永,怀抱着他所有的痛苦。一遍遍的自我解读却不得要领。

以为舅舅可以告诉他正解。可是这个世间,谁又能为谁找到什么答案呢。

高等游民又怎么样,处事圆滑的商人又怎么样。

我以为只要配得起堂堂正正的活着,便没有那么多的鄙夷。

我无法只作为旁观者去冷眼看那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有着自己骄傲的须永的自我折磨。

他朝松本喊着我为什么会这样被人讨厌的时候,竟一刻里看透了这个表面潇洒的人的委屈。

只是一直主张自己只有嫉妒而没有竞争的他,只是一直被圈在自己的思绪里不得动弹。

我也只是为他的自我折磨而感到苦痛。

你是敬太郎还是须永,你是松本还是千代子。

我们不愿意按照安排安逸的度过余生,却又经不起一点风浪。

人生到底何解

《春分之后》读后感(四):春天一分为二

在一些无聊课堂的零琐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了,在夏至到来前。

书是某日中午想要在浑噩时光里寻得一丝喘息间隙于图书馆空坐时无意瞥到的书 ——“春分之后”。

节气是一年时节更迭的体现,而人冗长却又短暂的一生,所谓的“四季”又是怎样浮现的呢? 春分有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我也想来到春分阿,似乎是为了一种救赎,然后书就静静躺在我的书包里跟我一并回去了,回到生活里。 严格意义上,这是第二本完整读完的日本文学读物。第一本是《雪国》,看完《雪国》后,恰逢影院重映的《情书》,之后就是这本著名的夏目漱石的作品了。 读完,觉得日本的文学和情感输出真的是像水一样淡啊!初时像白开水一样,因为需要所以喝,入口觉得索然寡味,但偶然与内心产生共振,撞见平素不易被瞥见的、不足为言道的情感一隅,然后又会觉得像清凉的山泉水一样冷冽,而是否掺杂那么一丝甜,就要看触动的是哪里了。

正如作者简介那里所写,夏目借刚刚毕业的敬太郎之眼,描绘了知识阶层精神上的孤独和彷徨,形形色色的人的乖缪命运,给予他内心的冲击,但这冲击能给他留下什么?或许正如结束语所言:

“起于森本终于松本的几次长谈,最初是泛泛而又淡漠地使他有所动心,及至渐渐集中而又深入打动他的心弦的时候,却又突如其来地戛然而止了。”

作者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了森本、须永、千代子、松本等人的形象,让人慨叹社会的光怪陆离,与此同时一丝悲凉也快速地掠过心底,轻薄地逝去了。

最后一句叩问留给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读完这本书,我又收获了什么?

我亦戛然而止了。

《春分之后》读后感(五):一颓到底的余味

在图书馆看到夏目漱石的书还是忍不住借出来。断续读了五六本了,越来越熟悉夏目的趣味,想继续看夏目先生在东京的游荡和唠叨。

《春分之后》还是在朝日新闻连载的,在他大病之后的1912年春分之后。

敬太郎大学毕业之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一直在游荡,一直到最后才发现敬太郎只是个旁观者,这个故事是前期偶然出现的敬太郎的同学须勇市藏的。在前言中,夏目先生说想尝试几个短篇凑成一个长篇,所以小说的一半篇幅是作为旁观者的敬太郎对社会的体会,与朋友的交往,洗澡都会有两章,但是因为他写得日常有趣,就是看他们泡池子聊天也觉得好玩,这些无聊的家伙啊。为一根手杖也能花费两三章的篇幅,一直留心这手杖的妙用。而第一篇里的朋友森永真的走了就走了,只在后面偶而被敬太郎想起。篇幅颇多的电车站看起来更是个无聊的恶作剧。但是几个人物活灵活现,看起来不乏味。到底是夏目君啊。跟着他游走在东京的街头,渐渐深入当时的有闲知识分子的内心。

不知道为什么,过了一百年后看夏目先生的人物一点不觉得过时,好像就是生活在现今的某些人,也许现在的人更趋吉避凶,但是总是还存在着敬太郎 须勇,田口 ,松本,一直生活着。须勇这个人,大学毕业后不想工作,躲在家里,优柔的反抗着母亲,最后袒露也不过是他不是母亲生的,是女佣生的。围绕着他与表妹千代的感情来来去去,真相跑进书里告诫千代,不要理他不要理他,让他自己去傲娇矫情去吧,千万别一时心软,陷入他的感情陷阱,不然你就是《行人》里的大嫂了。在这书里,千代虽然活泼坚强,好像离她的噩梦也不远了。须勇就像一个多余的人,自我回旋着,好像全社会都对他不起。不过是因为有余阴,有余力不事生产。与母亲别扭,与千代别扭,与舅舅别扭,年轻人谁不别扭,可是也要珍惜啊。

我对书中的田口倒是认同,就是不用迁就那些矫情的人嘛,他好像是个往上爬的趋利的人物呢。舅舅松本自称高等游民,也不过是因为家有余钱,可以自由些吧。

我觉得夏目先生的人物入住豆瓣最合适,有品位又丧,一颓到底的余味,认真到底就是虚无。也许也是吸引我一见到夏目漱石的名字就读的原因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