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英诗的境界读后感1000字

英诗的境界读后感1000字

《英诗的境界》是一本由王佐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诗的境界》读后感(一):读《英诗的境界》后

这书很好读,在公车上就能读完,写得不深奥——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普及性的不是学术性的,围绕一个主题,以诗人出生的时间先后为一条清晰的线,侃侃而谈,十分亲切,语言简洁典雅,显见老学人的风范。

我无法真正欣赏诗歌,因为我对韵律毫不敏感、一窍不通。我只在意诗歌文字提供的意境,诗人对文字的敏锐触觉。我非常喜欢阅读某一些类型的诗歌,例如王维,例如一些乐府诗,现代诗则是二十世纪后的,更早期的不喜欢,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而且我认为,现当代中国有不少出色的诗人,写出不少出色的作品。说真的,我不太敢去阅读现当代的中国小说,但中国现当代诗歌基本是我一个常规的阅读项目:好读,有意思。

《英诗的境界》读后感(二):一本介绍英诗入门的好书

半翻地看完了。

觉得本书有两种读法:

第一种就是不怎么看诗的内容,就仔细看看王佐良老师评价。偶尔看看英文的翻译。原文的英语内容,没什么讲解和解释,大部分都只有简单的原文,在没有了解和讲解的情况下想品味出原文的境界和美好有点困难。这时候更多地就是读王老师的评论。

王老师的评论和论文都很好,值得好好欣赏和理解。不过想要更好地、更深地理解,很多的内容是需要对原文和不少的英诗知识了解才够。

第二种就是在读了王老师的论述后,好好欣赏英语原文。这需要不少的英语和英诗功底。王老师的讲解,在好好品味了英文的诗之后,能够让人豁然明朗,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所谓的英诗的境界。

总之,看完这本书,认识到了听说过很多遍的王佐良老师的博学与努力。文中的王佐良老师,就像坐在我们的身旁,跟我们唠着英诗的历史和精华,既我们谈哪些经典不能不读,又给我们说他昨天有突然读到某首好诗,分享给我们,娓娓道来,平易近人,精彩不断。

对英诗的历史有了一定的把握。弄清了不少的概念。

大部分人我还是推荐第一种读法,当然我基本上也采取的这种方式,偶尔好好品味下原文(因为这学期选了一个英国诗歌的课程)

《英诗的境界》读后感(三):把诗人放在一个国家的诗歌史中审视

最近在看外国诗歌,对哈代、奥登、拉金这几个人有些疑虑。这几个人的诗歌给我的感觉不够惊艳,不够天才,但他们也在英国诗坛上占据一席之地,凭什么呢?看了这本书后,知道了英国诗歌有个自己的诗歌传统,大致也明白了些。这本书就是一本英国诗歌简史,将一个诗人放在一本国家的诗歌史中,你就会有比较,就不会孤立片面的看待一位诗人,会更全面些,对这位诗人在诗歌上的所作所为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比如他的继承和突破在哪。

哈代那首《身后》还真是好,我记得布罗茨基评论过哈代这首诗歌,这次再看,感觉真的是不一样,可能当时看没明白这首诗歌的高明之处:把生死问题处理的那么日常,那么巧妙,自然而然。最后一篇文章写希尼的,我是回头再看的时候才看明白,对希尼、对现代诗歌又加深了理解,感觉现代诗歌也并不是那么难以理解,他们也有自己的担当和勇气。

之后我找了本王佐良先生的《译境》,里面有讲戴望舒、查良铮、卞之琳的文章。卞之琳翻译的哈姆莱特独白那段,看的时候我还真感觉不一样,王佐良先生说这就是节奏的力量。另外,我这才明白,这三位自己写的诗歌,也是具有现代性的,只不过没有延续下去,真是可惜了。由此,我也大致明白了些诗人食指的出现,对当代中国诗歌的意义了。仅凭短短的一首《相信未来》确实足以在中国诗歌史上留名,当然这首诗歌本身所体现的诗艺也是无比精湛的。

《英诗的境界》读后感(四):享受阅读——评《英诗的境界》

这是一本薄薄的小书,三联书店重新印刷出版,让它成为了“中学图书馆文库”的一部分。这是件挺好的事。所谓真正的阅读,应该是从脱离了纯粹天真的儿童读物,例如杨红樱的书,走进一个靠近或是纯属于文学的世界之中,除了为故事的波澜起伏而悲喜,还有品味其中珠玑的字句和作者注入其中的或缜密或浪漫或犀利的思绪及态度。阅读是一件庞大而驳杂的事情,读诗亦然,而读外国诗歌更为困难且充满不确定性。

读者需要的,是一个文学素养高且英文极佳的译者和所译的好诗,文字翻译妥帖,注释明确。如果再讲求一下书籍 的装帧未尝不可,简洁干练于我看来就已很好。《英诗的境界》一书,碰巧都包含了上面的所有特点。

作者王佐良先生,曾在1987年的《读书》杂志“读诗随笔”专栏发表了系列文章,此书便是在专栏文章的基础上重新编订而成的。书中谈诗文章共三十一篇,谈论英国诗人的作品及一些审美与赏析的初步探讨。内容范围上至中古时期的民谣,下至现代诗人艾略特、奥登。这不是一本理论性的书,里面也从未涉及艰深的文学理论,作者从最简单的角度出发,用平实简单的语言,介绍诗歌,谈读诗感受,顺带再介绍英国的历史文化,以及最初步的一些具体到可以进行诗歌文本细读的分析。

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把它设置成或高或低的难度和层次。从简与从繁,均是我们对待每一件事的两种选择。做文学理论的人,也许会将每一首诗从里到外,抽丝剥茧,甚至恨不得挑出一首诗歌的每一条肌理细细琢磨。这是可以的。同样,也可以向王佐良先生一般,简单说明,然后摆上一位诗人的代表作品,再从较为出彩的段落和词句进行详细的解析。这不失为给我们走进文学殿堂,面对繁多驳杂的文学作品之时可以考虑的阅读选择。

让文学贴近每一个人,让文学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的民族面对过这么多的选择、激荡、诱惑……种种过去,混杂于历史中,影响在当下每个人的心灵及人生。人们多不愿或鲜有阅读的习惯,更何谈去做这些风花雪月的骚客之事?昨天在豆瓣上看到一个相册,名字好像是“纽约地下图书馆”,一个外国摄影师所拍摄的在地铁里阅读的众生相,并指明他们都在阅读什么书。要想让阅读这个习惯渗透到人们的生活,谈何容易。怎样选择适合的书,让人热爱上阅读和阅读的感受更是个难题。

如果你有时间与心情,倒不妨也试试做些“务虚”的事情,做些看起来徒劳无功的事情,比如阅读。它不会给你带来现成的金山银山,只会让你心神愉悦。它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功名利禄,只会把你拽出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体味一番无所顾忌无所忧虑的片刻欢愉。一个好的作者,定是一个好的文化传播者,传递来自远方的佳音,播撒文学的种子在读者的心间。人间乐事,即是一趟愉悦的阅读旅程。(王小刀)

《英诗的境界》读后感(五):如何判断一首诗的好?

对于王佐良的英语翻译成就,学界大致给出了确当的评价,但是,对于他的诗歌以及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评价,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看完此书,对于英诗的境界,理应略有说词。在《序》中,著者如此写道:

“所谓境界,是指作品所展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英国诗所达到的境界,在这个集子所谈到的作品里是有多种表现的,但并非全貌。……”

这一概念本来就很宽泛,著者还明确表示此书所涉及诗人和诗歌并不能概览英诗境界的全貌。作为读者,若能看完此书后对这一境界说上几句,也是不易。

英国是贡献了莎士比亚的国度,文学蔚为大观,诗人更是层出不穷,且常领欧洲乃至世界之风骚。本书著者从英国中古民谣开始,一路写至当代诗人、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希尼。因为诗译诗的缘故,诗歌的变化在诗作当中并没有明显的体现。大致可以这么认为,时间越早的诗歌,越容易理解。中古民谣,当时全都是叙事的诗歌,有点可能在于传至于谣曲的美妙的音符和节奏以及先人相对朴质的想象力之上;及至文艺复兴后起以及启蒙时代的诗人,多了许多作为人的自信风度,蒲柏说理铿锵有力,马福尔说情有了豪放,布莱克的讽刺针针见血;再到拜伦和雪莱诸人,情感奔放,技巧高超,代表了浪漫主义诗歌的高峰,而济慈的唯美和颓废总有动人心魄的魔力,哈代的诗歌则如他的小说一般,形式整饬,兼具音乐和建筑的美;现代主义的先行者叶芝俨然是世界级的大诗人,其诗作达到的高度,已经为诺贝尔文学奖所肯定,随后的艾略特和奥登,则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大师,其诗作和诗论比之叶芝有关之而无不及,到了拉金和希尼,整个诗歌界都面临资本主义和全球化的挑战,或者说盛极的物质主义的挑战,对于诗歌何为,希尼已经用他的诗歌和一系列的演讲给出了坚实的答案。可以这么说,英国诗歌始终在不断的完善和进步当中,诗歌的思想容量和技术技巧,都在提高。

判断一首诗歌的好坏,大致可有以下几个标准:其一是引起最广大读者思想或者情感的共鸣;其二是高超的词汇、音乐和形式的技巧,这需要专业人员才能做出解答;其三是不会过时的可分析性。本书所选的诗歌,都达到了上述的标准。阅读的快乐一方面来自这些美丽的诗歌,另一方面来自王佐良先生恰当的分析和精深的用词,随便看看就能得到这样的体验。如写R.S.托马斯,“这些写几乎被人遗忘的农村小诗读起来一点都不单调,而是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经得起多次咀嚼”。而评论拉金的几段文字,简直就是缩略版的英国现代诗歌史,他说:

“这样的诗,还有读头么?华兹华斯的恬淡何在?雪莱的激情何在“济慈的乐歌何在?整个英国诗的优美的抒情的传统何在?拉金的成功正在于:在浪漫派的感情泛滥之后,在现代派的技巧和理论泛滥之后,在奥登一代的政治热情膨胀之后,特别是在狄兰托马斯的狂歌之后,他能头脑冷静地从写实入手,用一种硬朗的机智建立了一代新的英国诗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