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遇见罗伯特·麦基2011-2012的读后感大全

遇见罗伯特·麦基2011-2012的读后感大全

《遇见罗伯特·麦基2011-2012》是一本由罗伯特·麦基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遇见罗伯特·麦基2011-2012》读后感(一):如何讲故事

本书翻译得极烂,语句不通,遣词造句生硬前所未闻,烂到简直是连累罗伯特麦基这个剧作家。

通读下来,这个剧作家透出的写作思想是:一幕剧下来最好分三个到五个剧情,每个剧情都要有冲突,人物最好能够面临抉择从而表现出人物意志,推动剧情发展。

总体来讲,这个作者的思想还是不错,但是翻译真的很烂。三星给剧作家。

《遇见罗伯特·麦基2011-2012》读后感(二):一本难得的好书

作为传授“故事学”的大师,麦基对故事的本质把握的十分精准。本书做为一场记录,可以让更多不了解编剧这个行业的人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一个好故事,并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可要得到它,却需要编剧花费大量的心血。针对中国目前的浮躁的文化氛围,好故事的产生更需要有人沉下心来进行最基础的写作练习。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你与好故事总是会擦肩而过。

《遇见罗伯特·麦基2011-2012》读后感(三):期待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640274/

这本书 书评写出来之后 发到这里一份 之外 你发到自己的博客里 给我链接地址 并且请在拿到书之后 发微博到新浪 @牛人殊

《遇见罗伯特·麦基2011-2012》读后感(四):不见白不见

Robert McKee在书中提到自己的人生经历,他是八十年代才开始干编剧这行当,后来发现自己讲课比写剧本更赚钱,就转业只讲课了。他那么久就只出了一本书而已,就是那本《故事》,不过一本就够,因为都已经被誉为编剧圣经了。

他讲课都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当然不会再那么费心去写书和写剧本。但是出版商们就不干了,等啊催啊,就是没有新书出,国内出版商只好趁着这次访华的东风弄了一本伪书出来。书末的那句宣传语“继全球畅销书《故事》之后15年来最新力作”根本就是一句废话,这书都不是Robert McKee的著作,只是他的讲座和访谈的记录而已。

如果这些内容写得好就算了。本书分四大部分,讲座、影评、访谈、报道。重点当然在第一部分,后面三部分只是凑数而已。但第一部分写得太差了,如果他的课程或者书是这个样子的,肯定一个听众都没有。虽然讲了很多如何讲好故事的技巧,但逻辑和语句的混乱,也不知道是怪翻译还是怪麦基了。反而后面的访谈,开始像人话了,可读性就高很多,收获当然才能更多。但后面这三部分基本不用什么成本,把报纸杂志的东西印成书差不多等于白赚读者的钱。

如果你希望通过买这本五十块的书(五十块都嫌贵了)能够节省了五千块的课程钱,那就大错特错了,或者看过《Story》以后想看新作,我告诉你还是乖乖重看《Story》更实际更有意义。

第四部分是各纸媒对Robert McKee的文章转载,有些是该纸媒的原创访谈,有些是纸媒改编别人内容做成的伪访谈。最极品的是那个所谓的中央大报《新华每日电讯》的访谈,它是把McKee的座谈会的讲话摘录下来,然后居然自己编一些问题来对应摘抄回来的内容,变成像自己很认真地对McKee一条一条问题访问的样子,实在太恶心了。

编误:Page 27,Line 4,“自信.”,标点错误;Page 38,Line 9,“儿了”→儿子;Page 65,Line 11,“的人.”,标点错误;Page 259,Line 9,“Substance”前面漏了Story。

《遇见罗伯特·麦基2011-2012》读后感(五):编剧书与咏春拳

最近在看麦基的编剧书。感触颇多,感觉像多了一双识人的眼睛。看一个人,看他的故事,看到他人生的各种选择,各种可能。预测他将走多远,走向何方。比如一个朋友,他本来是平淡的性格,期望的生活就是安稳的家庭,钓钓鱼,发发呆。但这样的时代决定了他现在不可能过这样的日子,他得首先赚到足够的钱。于是我们看到他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于是他决定行动,跨越这条鸿沟。再加上一系列事件的影响,比如某人给他谈到某某业务前景不错,于是他决定要创业。这时候,他是小老板了。我们又看到,作为一个老板的角色要求,比如坚韧,决断,控制力等等与他的性格之间的巨大反差,于是他感到痛苦,但要么继续向前,狠命扭一下自己,跨过去,要么逃避,否认,或者欺骗自己。这鸿沟之中的一系列选择,才是我们之所以成为自己的决定因素。而这些选择,才是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每时每刻都存在着这样的冲突与困境,不断在平衡,不断调整角色之间的距离。通过这样的分析,周围的每个人越来越清晰。

告诉了另一个朋友心得,他立刻很感兴趣,急吼吼想要买这本书。我劝了他,除非得有耐心,一本书百来页,真正有用的也许就一句半句。但要汲取这一句半句的力量,你得花力气滤去其它多余的素材和分支。他果然去买了。然后又急吼吼地打电话来:我看了半本书了,没有看到你说的那些啊。

于是我又给他讲了个例子。一家公司新拍了支咏春的纪录片。看片子之前,大家心里都有预判,讲功夫的,记录片嘛,不就是那样嘛。但是当开始的时候,大家很诧异,怎么开场是一个漂亮姑娘在拉大提琴。这和功夫也差太远了吧。纪录片继续演绎,一位咏春拳师傅开始讲授拳道。后来才看到,那位大提琴手也是师傅的弟子,拉琴时运弓的手腕的灵活,寸劲和练习咏春是一个道理。这也不算什么。师傅讲解到中线,是咏春的拳道之一,就是要练好身手,下盘牢靠,守好,争夺这个位置,才能在搏击中占有优势,击倒对方。公司老总也是师傅的弟子,从小学习,这时候加入讲解。他说,其实在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角力,与谈判对手,与合作伙伴,遇人遇事,要时常面对各种冲击,这就是在守住我们的中线。

于是我问朋友,练习咏春的这么多,拳脚功夫师傅都教授了,但有谁学到了这些?不是那本书编剧书没有写,只是你还不够眼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