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Building Stories读后感100字

Building Stories读后感100字

《Building Stories》是一本由Chris Ware著作,Pantheon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50.00,页数:2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Building Stories》读后感(一):《纽约时报》2012年度的十大好书

《纽约时报》2012年度的十大好书,“本书作者克里斯·韦尔是美国漫画家、卡通画家,许多绘画作品曾登上《纽约客》杂志封面。本书是一部形式新颖的巨型卡通作品,在一个类似棋盘游戏盒子中盛有14种不同装订格式的小玩意(包括小册子、海报、儿童书籍、报纸等),每件东西对应不同的故事作品。所有故事都围绕一幢老居民楼以及里面的住房而展开,以或俏皮、或深刻的方式来反映美国社会的精神状态和生存方式。” ——《纽约时报》

《Building Stories》读后感(二):值得期待的一本书

周四收到这本书, 大概浏览了一下, 还跟小侄儿每天温习一下, 虽然有些内容儿童不宜, 但还是挑了一些内容让他看.

当看到主人公的女儿跟妈妈去买衣服藏了起来,妈妈变得惊吓得表情, 后来女儿突然从衣服下面钻了出来, 小侄儿拍着小手说: 和我一样!!

看着小孩从孕育到成长, 那个过程, 怎么可以画得那么细腻? 文字似乎会更容易表达, 可是从那一张张图画, 丝丝缕缕的心情就会漫上来, 渐渐地会变得浓重.

书里有许多成人的画面, 由于之前有仔细看过盒子的封面, 这本书是在中国印刷的, 我不明白, 怎么能过得了审查?

翻了一下, 还要慢慢看. 待看完了之后, 应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超有新意的一本书, 超有爱.

《Building Stories》读后感(三):转载:一本绘本

我今年买了不少大书,包括重达30多公斤的54本《文史资料选辑》,但都没有昨天收到的一本书壮观。只见亚马逊送货员骑着电动车,斜抱着一个又长又宽的扁纸盒过来,不知道的以为是一面穿衣镜。

就是它!中文亚马逊最后一本,美国亚马逊刚刚断货。皆因《纽约时报》把它评为2012年十佳书籍虚构类第二位。它就是Chris Ware的图画小说 Building Stories (我姑且译为《小楼春秋》)。

上面这张图不是我,我是从网上借来的,为了让大家可以看清楚这本书的体量有多大。

书包在一个盒子里,拿到床上,儿子以为是玩具,对它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打开盒子,里面紧紧地覆着一层塑料膜。划开之后,就看到一叠印刷品,有小册子,报纸,杂志,楼书一样的大册子,不多不少,一共14种。我跟老婆先看了第一册无字小画册,立即被它吸引了。

这不是漫画,这是一部小说。女主人公是一个安装着假肢的插花匠,尽管只看了一本小册子,就被她的孤独、悲伤所感染。她也曾学过艺术,后来放弃了。在这一个盒子里,有她“画”的小蜜蜂漫画。

我们的女主人公没有名字,她住在芝加哥一座有百年历史的老楼房里。她的楼下住着一对浪漫不再的中年夫妇,一楼住着80多岁的房东老太太。

作为一个非线性的故事,这14本印刷品,没有先后顺序,你从哪一个看起都可以。全部看完,你才能知道完整的故事。实际上,这本书没有很戏剧性的故事,除了那些打动人的瞬间。例如,在一本精美的楼书一样的画册里,中年妻子脱光了衣服站在丈夫床前,而丈夫浑然不查,认真地看着自己的iPad或者随便什么pad。这里面还出现了不少类似的裸体画,例如(警告!18岁以下勿点。)这一张。

这本书的绘画大胆极了,里面夹带的对开报纸展开居然是插花师女儿的真人大小的图像。真人大小,非亲见难以置信也。

虽然我只是大致翻了一下,还没有仔细读。已经被这本小说所打动。例如,里面画道,插花师家的猫丢了,五年以后,插花师和女儿经过这座老楼房,看到墙角瘪掉的皮球。时间在这套书中尽情地流逝。

这是多么神奇的一本书啊。尽管我很想再买一本送给当年的闪客老蒋,但是这的确是最后一本了。杭州可能只此一本,长三角不超过5本。如果有人愿意用5倍的价钱来买,我也不会答应。我在亚马逊购买的价格是270元人民币。

这本小说(说是小说,其实里面全是图画和卡通,没有单纯的文字)的大获成功,说明至少四件事:

一、小说有无限的可能性。当中国的小说作者们吭哧吭哧写着官场小说、迷恋穿越盗墓的时候,西方的小说家已经突破了线性叙事和文字叙事的局限,在自由王国中驰骋遨游。

二、插画应该有更好的用途。除了画儿童绘本,为飘柔画广告,以及给各色快餐文化配插图之外,老蒋的艺术素养和画功可以用到严肃虚构文学的创作中来。

三、纸质书还有续命的手段。这本书以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那些叫喊“纸质书即将死亡”的人的脸上。这本书的质感,装帧,独特,让所有电子媒体自惭形秽地走开。

四、所有的文艺形式都应当创新,话剧也不例外,在国内戏剧界把老舍、曹禺当成神灵供奉的时候,他们显然不知道国外戏剧已经渡过了几道轮回。让缺乏基本审美训练和艺术素养的言论(例如这篇关于张广天话剧《杜甫》的评论)别再丢人现眼,赶紧去更新一下老化的知识库吧!

虽然现在还买不到Building Stories,不过你不用着急,出版商一定会让中国的工厂开动机器大力印刷的。总有一天你会翻着它,感叹说:这TM才是书啊!

《Building Stories》读后感(四):Building Stories -- 热闹的孤独书【严重剧透 & 18岁以下不宜 & 五星推荐】

【知道Building Stories这本书是因为看了王卯卯在微博上的推荐,当时只是粗粗扫了一眼,觉得把一栋小楼横切开来,画里面各个住户的事情一定很有趣,就尝试着在图书馆搜了一下,没想到还真有。结果等我去取时,直接一个巨大的盒子摆到面前,没点力气还拿不动。回家打开一看,有像报纸一样大的画页,也有硬壳画册,有小小的长条连环画,也有杂志一样写着很多字的小书,大部分都是画一个少了一个小腿的姑娘,还有她两家邻居,有两册画的是蜜蜂。林林总总,14个大小画册。翻开,除了一般的连环画,还有直面读者的超大人像、裸体私密处画像,当然也有建筑结构图,相当热闹。人脸画得并不美,总有股哀伤萦绕眉间。对身体的描画可是毫不客气。】

Building Stories画了些什么?我看到了浓浓的孤独感,所以建议本来就孤独抑郁的人不要去看。单身的残疾女孩孤独,中年危机的夫妻孤独,孤老的房东老太更孤独,连蜜蜂也孤独。有一本叙述的字特别多,细细密密地写了残疾女生从大学到毕业好几年的一个人的生活,哦,其实大学时代有一个大她十几岁的男友,但是最后不辞而别了,然后她就一个人住在那三层小楼的三楼,每天出门去花店上班,下班回家,躺着,跟自己的猫一起躺着,什么也不想,或者什么都想。到周末什么也不做,没什么地方去。

小楼里另外两户怎样呢?二楼的中年夫妇每天为莫名其妙的事情争吵,每天值夜班的保安丈夫嫌妻子发胖,妻子苦闷的出门转了一圈又只能回到家中。丈夫其实还是想跟妻子说说上班时看到的浣熊一家,但不知怎么一开口却又变成了互相吼叫。他们同情失去腿的女孩,殊不知女孩在楼上每天都能听到他们争吵,更同情他们。【看到这里你能想象出其实男的以前玩乐队,女的以前有个肥妹朋友,她本来想给自己朋友牵线,结果男的看上了更好看的她,于是他们幸福甜蜜地恋爱了麽】

一楼的房东老太太,好像永远都是那么老,一个人住。其实呢,她也有年轻的时候。在这栋小楼里从小住到老。当她一个人坐在窗前的时候总在回忆过去,于是画面重叠,往往不跟读者打声招呼就转到了好几十年前。一样的布景,不一样的面孔。最爱的父亲过早去世。后来因为照顾生病的母亲和犹豫的个性,她错过了几个摆脱单身的机会,到老就只能与女佣一起吃饭。【她与外界的唯一联系就是房客家水管坏了会打电话让她找人去修】

你再翻开一本,会发现一楼的残疾女孩已经嫁人生子,有了正常人的家庭生活。但依旧孤独。老公总是加班,如果两人晚上都在家,也常常是一人捧着一台macbook刷脸书。父亲也去世了,她时时想到一个人生活的母亲会萌生同情,但一旦开车四个半小时回家跟母亲待上一会儿就难以忍受【她从芝加哥开四个半小时到父母在密歇根的家,那不就是AA麽】。育儿占据了她的大半时间,导致她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年轻时代的艺术梦,作家梦,都远去了。相反,偶尔得知前男友的消息,却发现他还在演舞台剧。她的朋友屈指可数,算起来最亲密的一个女友在她结婚买房以后总是讽刺她从城里搬到了郊外,她有点厌烦,直到有天听到那个女友服药过量去世的消息,才后悔不已,但往事已不可追。但她也有幸福——女儿乖巧可爱,丈夫也算体贴,为了女友葬礼布置鲜花,也得到过去花店生意上的朋友的慷慨帮助。无论幸福还是悲伤,都只是淡淡地描述,画儿上的人的表情都是淡淡的。

你想知道残疾女孩是怎么离开了一个人的生活。就有一本细细地画了那一天【虽然基本上大部分没什么直接关系】。某年的一天,无聊的周末,blabla。水管坏了,blabla。楼下又吵架了,blabla。工人卡着点来修水管了,blabla。工人说以前就住这间屋,blabla。这期间女友(就是后来死掉的那个)来电话说有个生日趴去不去,blabla。然后她就去了就碰到Phil了——当年互有好感的同学。然后就是最甜蜜的两三页。最后一页跳到几年后,她带着婴儿开车路过那栋小楼,却意外看到出售的广告——老太太去世了。【虽然你知道后来孤独感对她来说只是换了一种存在方式而已,但毕竟有所变化有所改观。这也是最有希望感的一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