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匹马两个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匹马两个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匹马两个人》是一本由迟子建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匹马两个人》读后感(一):好想去乡村

迟子建生在黑龙江漠河,这个传说中中国最北边的地方。在她的笔下,自然风光最美。草原,月光,森林,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这一片土地深厚的感情。

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迟子建是男的。。甚至在读前半本时我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她对草原森林的描写十分有力,完全看不出是出自以为弱女子的笔下。喜欢这样的文字。

《一匹马两个人》读后感(二):透着人情味

之前没有读过迟子健任何的文字,但久仰其大名,所以这本书我是带着好奇心来看的。这个集子收录了她的9个短篇,每个故事基本都是发生在那些没人知道的小地方,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每天不外乎是些家长里短,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故事,我们想不到也遇不到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几乎每个故事里提到的动物都是有感情的,它们像人一样,能听懂你的话,把你当成亲人,不离不弃。如《一匹马两个人》中写到,“它伸出舌头舔了舔檀色的画框,它不敢舔老婆子,怕引起老头的嫉妒。”它们什么都知道,却只是静静地陪着你。

其次是故事中的人物都淳朴得可爱,如《一匹马两个人》中的王木匠,假装捕鱼路过,其实是特意帮老头来下葬;当老太婆病了的时候,还会偷偷送鱼过去。又如《一坛猪油》中的霍大眼,把戒指放到猪油里送给她;没事就去她弟弟家打听她的消息。他们都是只会做不会说的人,让人感觉傻乎乎的却又心里一热。

还有,作者对一些细节的描写感觉很生活化。宝坠能通过声音分辨说话的人;大鲁二鲁能通过山峦上的颜色分辨时间;外祖母能从飘出的烟的颜色和姿态,看出人家烧的是什么柈子,还能从炊烟的浓淡上,判断人家的饭是做好了,还是正在高潮。平平淡淡的内容给人更贴近生活的感觉,恩,这不是小说,而就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看完了,其中透着浓浓的人情味,现今这种味道可能越来越少了,所以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

《一匹马两个人》读后感(三):小人物的故事

迟子建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迟子建的九篇文章,不难从中发现,故事发生的地点不是拥有高楼大厦的现代化城市,而是农村,小人物聚集的农村,但是小人物也有他们自己的故事,或许不如大人物那样轰轰动动,跌宕起伏,但是也有独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

大智若愚

人们常说:天才与白痴只有一线之隔,那么大鲁和二鲁究竟是属于天才还是愚者呢?或许只有用大智若愚才能来概括他们的性格。淳朴,憨厚的让人既爱又恨。只因为父母的交代,所以一言一行都将其奉为圣旨,没有丝毫的违逆。只因为父母说过,下了霜就秋收,所以丝毫不为采浆果,拿现钱而动心,只是老老实实的完成他们自己的任务。但也正是因为这份“愚蠢”的天真,大鲁和二鲁才成为了最后的胜家,虽然他们可能毫不知情,也不会因为这一点而有些许的改变,但是他们能够安然过冬却已经早已胜过金井村其他人千万倍。其实,现实生活中与金井村事件一样的还有许多,我们常常为了蝇头小利或是眼前之利而放弃最根本的利益,得不偿失。或许,我们应该和大鲁二鲁一样恪尽职守,在将自己的人物完成好的基础上再想别的事情。

这一篇还是写给《采浆果的人》中的一位人物——苍苍婆。虽然也很想为《逝川》中的吉喜或是《微风入林》中的方雪贞,孟和哲,亦或是《雾月牛栏》中的宝坠写上一小段话,但是再三取舍,还是想将现一段文字给苍苍婆。

笑对人生

苍苍婆的人生或许坎坷,正是该肆意享受人生的时候,却意外遇到丈夫瘫痪的打击,既要照看卧病在床的丈夫,还要拉扯尚是年幼的女儿,更不能忘记家里的一大片土地,以至于白头。但是苍苍婆从来没有被生活打倒,即使年老,但是她还是一如当初的飞扬而活。在所有人都为浆果奔波不停时,虽然苍苍婆也想采摘浆果补贴家用,但是苍苍婆从来不会被金钱所蒙蔽,她依旧还是苍苍婆,所以她依旧还是贪吃都柿,依旧还是将自己的肚子当作酒窖,吃大把大把的都柿,然后醉蒙蒙的回家,那时的苍苍婆应该是最迷人的时候。苍苍婆的人生应该是肆意率性的,从来不会为金钱利益所迷惑,即使采浆果的人想给苍苍婆一些钱,却还是被苍苍婆给婉拒了,因为那才是真正的苍苍婆。

《一匹马两个人》这部短篇小说集中,不仅有这样各色各类的人物,还有一些通晓人性的动物,例如说《一匹马两个人》中的那匹老马,忠心护主,誓死守卫着主人。总之,《一匹马两个人》还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

《一匹马两个人》读后感(四):一匹马两个人满眼土地

一匹马。马通人性。“马和老头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让老太婆再最后享受一下她所喜欢的旅程。”在短篇《一匹马两个人》中,马和老头老太仿佛一家三口一般,相濡以沫地生活着,马清楚家里的一切,邻里关系,家长里短,甚至何时收获。而那片土地上的动物们,这匹廋骨嶙峋的老马,那群逝川上哭泣的泪鱼,那只叫声明朗的铜嘴腊子……它们不会说话,但是他们知晓关于你的一切。

两个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两个人的故事。像《亲亲土豆》里的夫妻俩,他们的爱情像土豆花的香气,那是“来自大地的一股经久不衰的芳菲之气”。被检查出患有绝症的丈夫默默不语地从医院出走,是为了守护家庭最后的幸福生活;而向丈夫隐瞒了检查结果的妻子,四处寻找出走的丈夫,最终在午后阳光下看见回到家收土豆的丈夫时,泪流满面。想到这里不由得感慨汉语文学的博大精深,作家在文中用了这样的描写——“双颊便被自己的泪水给烫着了”,是怎样的热泪,涌出了那淳朴妇人的心田?

满眼土地。又是《亲亲土豆》,在小说的末尾,冻土不足的葬礼上,妻子决定用家中的土豆盖坟。最后离开坟垄的妻子,转身时一个坟顶的土豆滚到她的脚边,“仿佛一个受宠惯了的小孩子在乞求母亲那至爱的亲昵”,舍不得离开脚边的土豆,是那已经到了地下的人执着不去的思念。还有七十年代的灶火炊烟,菜园里通红的柿子,青白月光下的河滩,猪油坛子里的一只戒指……这片土地上孕育的生灵,不止是那些有温暖呼吸的动物,连扎根于土地的各种作物,和散发平凡气息的杂物,也仿佛怀有我们难以想象的感情。而关于土地,我们同样了解得太少。《逝川》里的吉喜大妈,因为接生错过了捕捞带走霉运的泪鱼的机会,在逝川边默默地哭泣自己逝去的青春。是热心的村民们偷偷地往吉喜大妈的木盆里放了几十条泪鱼,叫人不由得想象,又是怎样的土地,孕育了那样一群质朴热心的人们?

最初接触迟子建是她的散文,现在已不记得篇名,只记得文字动人而细腻。散文有散文的柔美,而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同样细腻动人。像《一匹马两个人》里的老婆婆,絮说那稀奇古怪的梦时显得那样真实;而老头面对在上面磕死了老婆婆的石头,怎样堂吉诃德式地撒泼,而我们却无法在一旁微笑;像《亲亲土豆》里的丈夫,把装了小米粥的饭盒搁在肚子上放进被窝里,为了能对妻子说,“还温着呢,快吃吧”……七十年代离我们那样遥远,突然之间也明朗为温暖阳光下,一匹马,两个人,满眼土地。

“马走得有板有眼的,一对老夫妻也就安然地在湿润而清香四溢的晨曦中继续他们未完的美梦。”

《一匹马两个人》读后感(五):北国往事

在祖国的大地上,东北的北端就像一座伸进茫茫林海的港埠,被山脉和河流包围的原野上散布着晨星般的聚落,这里有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原住民,也有从远方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拓荒者,他们让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有了人间烟火的气息。

遥远的漠河触碰着祖国最北的疆界,每当西伯利亚的寒风吹过,这里会幻化出一片银色的冰原,皑皑白雪覆满大地,绵延的山岭和森林泛着晶莹的光,隐没在没有尽头的远方,在那里,晴朗如洗的蓝天变得更加高远辽阔。

村落里,雪落在屋顶上,被升腾起的炊烟烫出个窟窿,那是一天开始和结束的讯号。清晨的炊烟伴着日出升起,阳光在缭绕的烟尘中变得柔和,映照出人们朦朦胧胧的忙碌身影。日落前的炊烟召唤出漫漫长夜,沉寂的世界里只听得到火炉中柴火燃烧的“噼啪”声,它在告诉人们,这里是冬天最温暖的地方。

每每读迟子建的文字,脑海中总会浮现这些关于东北的画面,它们像一张张从远方寄来的明信片,带着北国独有的温度,牵动着我对那片冰雪世界的心驰神往。迟子建笔下最北的中国,关乎那里的人们质朴的生活,关乎浓浓的人情味,就像是在那片原始风景中点染的几笔明媚色彩,在荒凉和酷寒的底色中分外惹眼。还记得《白银那》里放下仇恨,共同为逝去的生命祈祷的村民,《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里那盏载着被释怀的往事,流放到银河中的河灯,还有《额尔古纳河右岸》里鄂温克族人干净、纯粹的心灵……所有这些都让我看到了那片辽远粗犷的土地温柔浪漫的另一面。

《一匹马两个人》中收录的九篇小说同样讲述了九个发生在东北的故事,迟子建从一九九二年写到二零一零年,从虚构的故事写到自己的经历,几乎每篇小说中都有比较长的时间线,人物从生到死、从相见到分离的过程如同回马灯般呈现在眼前,在这样的时间跨度下认识他们,就仿佛他们真实地在东北大地上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存在过一般,这也让整本书像极了一本回忆录,迟子建借着不同的角色诠释她心中所认同的闪耀着光辉的人性,抒发对生养她的那片土地的热爱。

贯穿全书的是一个个朴素而优美的意象——泛着蓝光的泪鱼、漫山遍野的土豆花、一望无际的麦田、五彩斑斓的浆果……这些也都是属于东北的符号,它们象征着那片土地的丰饶,以及生长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辛勤淳朴的品格,它们也为小说渲染出一种明朗、温柔的基调,提到东北,不再一味是高纬度的严寒、地广人稀的荒僻,山林和沃野中同样孕育着希望,人们不会为追求物质而负累,只去过恰如其分的日子,那是一种自然而自由的状态。

其实书里的每篇小说都带有或多或少的悲剧色彩,但这些死亡和病痛、落魄和不幸都在温柔的文字中敛去了锋芒,它们所带来的哀伤更像是在心间缓缓流淌的水,归于平静,而非绝望。更能打动人心的则是这些悲伤故事背后的人性光芒,比如《亲亲土豆》里秦山和李爱杰夫妇在绝症面前的相濡以沫,他们用善意的谎言欺骗着彼此,只把痛苦留给自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仍在用自己朴拙的方式爱着对方;《逝川》里勤劳善良的吉喜孤苦一生,有能力不是一种罪过,却让她爱的人对她敬而远之,所幸她能看淡一切,宽恕世间所有对她的不公,她怀着慈悲之心,冒着传说中的诅咒为别人接生,她就像一个虔诚的萨满,守护着村落中的新生命,在平凡的世界里做着不平凡的事;《微风入林》里的孟和哲身上流淌着鄂伦春人野性的血液,他是一匹自由驰骋在山林中的马,也是一个勇敢、有担当的汉子,为了替方雪贞医病,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他不得已用了看似“苟且之事”的偏方,但他始终把持着病人和爱人的界限,绝不让自己陷入其中,因为他明白,在他心中,乌娜姬才是他唯一且永远的爱人。

从全书的第一篇《月光下的革命》到最后一篇《七十年代的四季歌》,可以从一个视角看到迟子建在三十年间写作风格的变化。迟子建早期的的文字往往带有一种童话般的纯净和梦幻,她笔下的一切事物都被赋予了灵性,不仅仅是会流泪的鱼和通人性的马,连土地、山川、星辰、日月都仿佛流露着情感,它们与人类共同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彼此依存,生生不息。迟子建后期的文字则更贴近现实,不论是《一坛猪油》中作为讲述者的“我”跌宕起伏的一生,还是《七十年代的四季歌》中对外祖母、祖父、母亲和父亲的回忆,里面都充满了时代的印记,她把对时代变革的反思融合在人物的经历中,寥寥几笔的岁月里,世界沧海桑田,人们都是随风飘散的尘埃。

我曾尝试在地图上寻找“阿甲渔村”“礼镇”“罗里奇”这些在书中出现的地点,但均无果,只能推测出它们大概位于比哈尔滨更北的地方。在书中,哈尔滨象征着东北现代化的一面,那里有更先进的医疗条件和更优越的教育资源,因此当书中有人得了严重的病,他们会去哈尔滨看病;有人想要通过教育改变人生,他们会去哈尔滨读书。书中所描绘的东北大地是一个原始与现代并存的地方,它保留着传统的耕种、狩猎和游牧文明,同时也循着时代的发展轨迹,在宛如晨星的聚落中,哈尔滨便是那颗最亮的启明星。

在东北,我曾去过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哈尔滨,一七年大三结束的暑假,我去哈工大参加夏令营,亲自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古朴的俄式建筑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相映成趣,熟悉的口音和朴实的物价让人分外亲切。在那里,我还遇见并喜欢上了一个人,他也是和我一同去参加夏令营的小伙伴,那时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熬夜准备汇报材料,一起在哈尔滨的街头巷尾游逛,我们聊了很多,但我始终没有鼓起勇气表达心意,夏令营结束后,我们再也没有相见,那段带着遗憾的美好记忆也永远留在了哈尔滨的那个夏天。

迟子建笔下的东北之所以那么动人,是因为她深爱着那片土地,从她在北极村出生,到后来在哈尔滨定居,她始终都在认真感受着属于她的东北,她曾在一篇散文中写道:“当我童年在故乡北极村生活的时候,因为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认定世界就北极村这么大。当我成年以后到过许多地方,见到更多的人和更绚丽的风景之后,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我想,那片她所熟悉的那片土地上一定会有她一生看不完、写不尽的风景。

我一定会再去一次东北,从哈尔滨出发,一路北上,越过大兴安岭,一直到额尔古纳河。

(图源|《文学的故乡》第3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