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匹马走进酒吧》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匹马走进酒吧》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匹马走进酒吧》是一本由[以] 大卫·格罗斯曼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8-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匹马走进酒吧》读后感(一):糟糕的单口喜剧对每个参与其中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地狱

如果看过Standup comedy的话,应该了解它充满了过度的咒骂和粗俗低级的笑话。表演者稍微侮辱一下观众,再奉承一下观众,说几句俏皮话,高明的再加一些反思,观众乐了,满意而归,是一场成功的秀。而杜瓦雷的这场谢幕之作就是一场极其糟糕的表演:他狂热的喋喋不休和神经质的笑话像轰隆的汽笛;他一股脑倒出的悲惨经历像是苦艾水;夹杂着的民族自嘲是观众历史苦痛的回放。有人咒骂倒彩,有人无聊离席,仅有三人留到了最后,他们的脑中又在想着什么呢?

我在看过这场秀之后想的是:真难看,但我会记住这么一个悲剧的喜剧人,尽管我并不喜欢他。 悲剧的造就原因何其多,历史,战争,社会,家庭。但在杜瓦雷的讲述中,没有内省,只有自我憎恶,就算对他的经历有着共情,却无法理解他,无法接纳他,更无法喜欢上他。 他就像错误地进入了酒吧的那匹马,突兀,并让人感到不适,没有比一名喜剧演员在观众面前焦躁不安并且不断出丑更尴尬的了。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觉得十分难受(或许这是作者想要得到的效果),因此实在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说到标题,可能大多数人也是被这个标题吸引过来的。 一匹马走进酒吧,大概是这本书中唯一一个还没讲到笑点就被打断的笑话。我们不会知道它的笑点,如同我们无法理解杜瓦雷。一匹马不该进入酒吧,一个喜剧人却可以,但他不应该讲述自己的人生悲剧。但世界就是如此荒诞,在最后一场表演里,请来自己的朋友,见证自己的痛苦,又有什么问题呢?没有那么多应不应该,人生也许是个沉重的笑话,结局并不是人为的幸福,但也不是没有希望。

《一匹马走进酒吧》读后感(二):他不属于这里

“一匹马走进酒吧”,来自于书中主角讲的一个笑话,而我看到的第一感觉是一个踏进了异己之地的人,手足无措,进退无门。这或多或少也是杜瓦雷的一生写照——虽然那场脱口秀中只讲到他的少年期,后来的时光我想也大致如此,不然他怎么会在此时此地。他的所有情绪饱满得都要溢出纸面,不管是在讲笑话还是在嘲弄他人,那悲伤的底色都浓重得抹不去。每当有人公开表演搞笑但确实不好笑的时候,作为观众的我都觉得尴尬甚至难受。这也正是我在读这本书的感觉。虽然作者不是想写一个诙谐剧,杜瓦雷的本意也不是搞笑——他想分享过去那不幸,倾诉以获得某种慰藉。可是旁人,那些经历了太多不幸和离别的以色列人,却在听到真实故事时纷纷离场,他们的情感早已被磨损。”怜悯的匮乏,让人们不再理解他人“,作者这么说的。于是杜瓦雷在过去的创伤一直留到现在,关于被排挤、失去至亲、和所有人隔阂的痛苦。最终借着这场脱口秀的宣泄也证实是自言自语,把心挖出来他人却转身离去,这样的谢幕你能不哭出来吗?

故事里面对少年杜瓦雷展现了最多善意的是那个载他去葬礼的司机,对如何安慰失去至亲的少年不知所措,只好一个接一个地讲笑话,带着少年穿越漫漫长夜,生与死的中阴界。不知道杜瓦雷是不是那个时候发现了笑话的力量,不合时宜但却能短暂地转移对悲伤的集中度。那个马的笑话就是在这里出现的。

小说别致地呈现了一场完整的脱口秀,类似于独白,但是带着些许舞台效果的歇斯底里情绪。同时插入作为观众的另一个”我“作为他少年时期的旧识,插入部分旁观者的回忆,这两部分构成整本书的叙述。而“我”是最后也没有离开酒吧的那个人,至少不是彻底绝望的最后一夜吧。

《一匹马走进酒吧》读后感(三):看,那匹马走进来了…

看,那匹马走进来了… 虽然讲述的故事内容跨度很大,但是作者却将其集中在了一个晚上一个礼堂一场脱口秀,叙事节奏上代入感极强,让脱口秀观众和读者的心情同步,灯光亮起主角上台起承转合到曲终人散,合上书的读者和坐在台下的最后一个观众的心情是一样的。 很多人会诧异书名到底是什么含义,还有"我"有什么作用,到故事的结尾,谜底揭晓时,又有多少人没有坚持到这里呢,书名的荒诞错位感,也隐喻了那种荒谬的生存境遇。 单人脱口秀还是不同于国内的脱口秀,两者的细微差别需要读者去了解一下,这样更加容易去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性。 作者大卫格洛斯曼是以色列的代表性作家,这部作品的吸引力在于思考生存与现实荒诞的对比,幽默与伤感,失落与希望,残忍与同情,这个故事发生在内坦亚,以色列北部海滨城市,紧邻约旦河西岸,脱口秀表演家杜瓦雷重登舞台,献上"仅此一次"的表演,观众期待不已,他讲了鹦鹉的笑话,也提倡了征收"肉体税",肆意取笑台下过量注射肉毒杆菌的女观众,却突然宣布今天是他的生日,儿时的记忆纷纷涌现,他讲了美丽忧郁的母亲,讲了暴躁的父亲,讲了他用倒立行走来避免其他孩子的欺凌… 观众忍不住打断他,让他重新说笑话,而退休法官拉扎尔站起来,他大声支持杜瓦雷继续讲自己的故事,因为他想起自己认识杜瓦雷,想起来自己错过了什么… 总的来说,时间安排上作者让读者和观众共同去了解整个事情的发展,同步性让故事的角度新奇,内容上荒诞的,黑色幽默的,冷笑话的方式去回顾童年,这不单单是一个脱口秀者的童年,也是揭开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伤疤来撒盐,用怪诞的口吻和新奇的角度引发的错乱感和混沌感更加让人想要去体会去了解那些苦痛和悲伤,个人评分9.0分,推荐指数四星半。

《一匹马走进酒吧》读后感(四):以指挠沸

那是杜瓦雷人生当中的最后一次演出,他决定讲述他一生的故事。

《一匹马走进酒吧》的构思十分别致,全书内容是一场令人百感交集的脱口秀演出。书中以杜瓦雷儿时的朋友作为主要视角,让读者沿着朋友的视线观看杜瓦雷的表演与观众们的反应,也沿着朋友的回忆,观看了杜瓦雷没有说出口的过往——

“我就是那时候遇到他。我来到营地,走进帐篷卸下行李,看到三个身材超大号的孩子来来回回地抛接着一个很大的军用背包,包里面有个男孩牲口似的不停尖叫。

“他从没对我说过,提都没提过,说他父亲揍他,也没说他在学校里挨揍,说过有人要伤害他。相反,他看上去那么开心,那么讨人喜欢,他轻快、乐观的情绪曾吸引过我。”

毫无疑问,杜瓦雷从小就是个倒霉蛋。

很多倒霉蛋终其一生都无法找到控诉的时机,杜瓦雷则不然,他精心地安排了一场控诉演出,让自己释去重负。

尽管在场的观众们只是想听几个轻松的笑话,演出者杜瓦雷却一边讲着笑话一边揭开了自身的伤疤。这是一件十分难为人的事情。难为演出者,也难为观众。

易怒的父亲。充斥着欺凌的校园。不被人理睬的童年。倒立行走时颠倒的世界。杜瓦雷一步步释放出隐秘的记忆,我站在另一端,用着他坐在台下的那位朋友的眼睛,一步步补全自己眼中的杜瓦雷。补全杜瓦雷曾经不敢直视的,补全杜瓦雷曾经难以启齿的。

当我意识到这是一场背负着人生的控诉时,那些笑话也显得不那么好笑了。尤其是那些时髦的、机灵的政治笑话。

舞台上的杜瓦雷继续讲着他的笑话,谈起以色列大屠杀,讲述着经历过以色列大屠杀的母亲,旋即,他谈到了母亲的死亡,谈到了年幼的他费力地想要去理解母亲的死亡。他曾尝试着去逗乐自己的母亲,然而母亲接收快乐的感官已毁于曾经的以色列大屠杀。屠杀将苦难长埋在母亲的心里,没有任何人能够帮助她走出来。于是她离开人世。

作者在观众席里设置了几个锚点,不同的笑话与故事在不同的人身上触发出不同的反应。一帮乐见政治笑话的人,却在聆听个体的苦难时坐立难安。饶是杜瓦雷使尽浑身解数,人们依然被痛苦击退,冷漠地选择了离场,只有零星几位观众留下。

破碎的个人、破碎的家庭、破碎的以色列、破碎的民族。人与人之间因为苦难而难以建立起信任,却又被相似的痛苦紧紧联结在一起。

“说脱口秀有时候会让人发笑,这可并不简单。”

选择夜场脱口秀舞台作为自己回顾一生的场所,乍一看是那么不合时宜,恰似一匹马走进酒吧。

有的人会用一生去回避曾经遭受的伤害,而杜瓦雷在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场演出里选择了迎接与剖白。是以每当有观众离场,我都会擅自替杜瓦雷感到难堪。或许,这种难堪的感觉就是此书的作者痛斥冷漠、痛斥逃避的巧妙方式。

我惠存这难堪。

《一匹马走进酒吧》读后感(五):一匹马走进酒吧|冒险戏码过后,孤独才是永恒谜题

在阅读以色列作家大卫.格罗斯曼的《一匹马走进酒吧》之前,有幸阅读了他的另一部难度颇高的中篇小说:《她的身体明白》,就像书的扉页上“迷宫般的叙事,迷宫般的情感”说的那样,《她的身体明白》于我而言,更像是一次阅读的修行。这部中篇小说关于一位母亲——一个患有抑郁的瑜伽师和被她所训练的男孩的故事。大段大段的个人独白和内心自省,中间穿插着瑜伽师的作家女儿为母亲所写的故事,用母亲听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女儿的声音与母亲的故事在分别的时空中互为映照,她与他的身体通过瑜伽达到交融,她与她的灵魂凭借故事达成和解。如此简单的人物关系却如纺锤一般延伸至无穷尽。

《一匹马走进酒吧》是大卫.格罗斯曼荣获2017年国际布克奖的最新力作。虽然没有了当时阅读《她的身体明白》的云里雾里之感,但不得不说,这样的写作尝试其实是冒着极大风险的。格罗斯曼在这部小说里,以奇绝独特的叙述结构,通过主人公杜瓦雷,一个过气的喜剧演员在酒吧里的一次脱口秀表演,将民族、个人、历史与国家融入其中。而作为旁观者的“我”也不自觉的被牵引出一段段深入彼此的蒙尘往事。在杜瓦雷的整个表演中,不时穿插着台下观众对表演者荒谬而离奇叙述的各异反应,在源源不断的荒唐情境的层层推进下,故事逐渐达至高潮,演出也随着最后一位观众的离去而黯然落幕。

小说所刻画的主人公——脱口秀表演者杜瓦雷,无论是他的外貌、举止、还是讲话的方式、内容,都让台下的观众们倍感荒谬,小说的巨大张力也就在于:通过荒诞而离奇的现实表象揭示人类生存的困境。

正像格罗斯曼自己所言:“‘一匹马走进酒吧’就是千万个‘一匹马走进酒吧’的故事的开端,由一个著名的笑话起头,接着唤醒了故事里许许多多的笑话。”在这部有着奇特怪诞风格的题目的小说里,关于“马”的叙述大概也只有两处,一处是一匹马走进酒吧,便开始尝试不同口味的酒,喝了这个喝那个;而另外一处则是杜瓦雷自己关于儿时的记忆——倒立着以象棋中的马的步法走路。在这个令人意兴阑珊的酒吧之夜,杜瓦雷虽然激情四射,口中不断涌出各种荤段子,但在座的每一位观众显然不买他的账,他没完没了的满足观众的需求,但没有一个人在乎他需要什么。杜瓦雷一生最美妙的记忆都融化在了这场看似荒诞实则悲情的戏码里,他一个人的独角戏,却诉说了整个民族的悲凉。

耶路撒冷——这个从公元前就被称为“圣地”的城市,战争与恐怖的硝烟时常盘踞在城市的角落,作为一位以色列作家,出生在耶路撒冷意味着荣耀与苦难并存。大卫.格罗斯曼希冀凭借自己的写作唤起人们对以色列现实的关注。他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人类在本质意义上都一样,分担着同样的历史文化记忆,有着相似的亲情友情爱情体验,欢乐喜忧交织并存,时而在荒诞中大笑,时而在悲凉中流泪。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这部小说的创作就是一次马匹走入酒吧的冒险:它会引起怎样的震动与不安?震动与不安之后又会有什么?在酩酊大醉与狂欢宴饮之后,人们是否感到虚幻与现实的交织带来的眩晕?

倘若对以色列的历史纷争不甚了解,那么进入此书会有些许的困难,好在作者格罗斯曼以脱口秀的形式讲述的整个故事虽然光怪陆离,但也妙趣横生,在表达自我的同时发出了对犹太民族现状的隐忧。

任何想要界定此书的做法不仅无意义,而且也有损此书的整体基调,我们或可把它看成是一次作者本人借喜剧演员杜瓦雷之口的情感宣泄和对世界的某种宣告,当一切“演绎”退场,真实的当下生活仍将继续,在享受过感官的快感之后,也许只有孤独才是永恒的无解之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