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夏目漱石的百合经典读后感有感

夏目漱石的百合经典读后感有感

《夏目漱石的百合》是一本由江川澜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6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夏目漱石的百合》读后感(一):夏目漱石的百合

一本汇集各地文化的书刊,在平凡中显出细腻,在生活中汇集智慧。对百合的喜欢,有所起才一往而深。涉及文学、植物、设计、建筑、生活、饮食,文笔优美清淡,富有知识性。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渊博的文化内涵,对异地文化的了解和情缘,,,,,生活之必读。

《夏目漱石的百合》读后感(二):你所读过的书

无关内容,只写阅读感受。

阅读面不广的我,对于作者所罗列的这么多作家和名人实在是看的有点眼花缭乱之感,被书名吸引而来,却惊讶于篇幅的短小。其实我是很喜欢看植物的描写的,特别是花,而且那种乡野常见的花更容易勾起自己的感同身受,毕竟接触多了东西比较有感情,在书中能找到名人的那种共通之处本来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但是看一遍后觉得信息量相当的大,根本无法记住,导致我不知道看了什么。有点受挫。看完的话也有所收获,喜欢作者展开的视角,植物也好,小物也罢,都是一番心得;还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名人轶事,感觉都是真实的吧,所以也有些感慨,人生本来艰辛,要从寂寞卑微中看出生命中美丽的花,多么难得!

《夏目漱石的百合》读后感(三):挑错

一、封底第三行第一个”应该为“

二、P30倒数第二行,“佐藤”应为“谷崎”

三、P51第一行,“莴苣莱汁”应为“莴苣菜汁”

四、P74倒数第一行,“不问要研究过去.....”这个“不问”好别扭

五、P92第四行,“然后”很别扭。前有“诚然.....”后不该跟“然而”么?而且《茶之书》1906年出版,明显在九鬼受这几位哲学家影响之前啊

六、P92倒数第四行,“天心呼吁了一种政治性的姿态,对欧美列强对亚洲文明的蔑视巧妙加以回击,彰显了亚洲美学的宝贵价值。”读了好几遍,不懂。“呼吁......姿态,.......回击,彰显......价值”实在是.......

七、P118第十一行,“至”应为“致”

八、P156倒数第九行,“北大清华”之间应当有一个顿号

九、P165倒数第三行,“都未受过教育的”,或者去掉“的”,或者在“都”后加“是”

十、P199倒数第十一行,“担”改为“但”

十一、P202倒数第十三行,“用途”是否应改为“邮路”?

十二、P224倒数第二行,“品质兼优”是否应改为“品学兼优”?

十三、P251倒数第二行,“如此”是否改为“因此”更好些?

尽管被称为“不挑错会死星人”,但只会因为喜欢才动手,值得才挑剔。可惜现在大部分书不在此列。

《夏目漱石的百合》读后感(四):极限的灵魂

澜老师大概是读了很多书,也应该是个喜欢做笔记的人。在《夏目漱石的百合》中,她写了很多人的故事,贴合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成就,平凡或者跌宕的一生,人格独特,爱情……倒不一定都是动人美满,凄凉和冷酷的也不在少数。

但,这又不能说成是一本浓缩他人生平的书。很难说,大概能算作一本书签的合集么?在不同人生的大部头里,夹上了书签,留下痕迹,作为读者,一进入他们的人生,就翻到了最闪亮的篇章。说是在叙述别人的生活,但书里又横穿了作者庞杂的趣味。在自序里面读到了她对各种艺术美学的热衷,所以她写下的人,也多是在这些领域中流连成癖。

植物学家西博尔德遭受流放的一生;艺术家高村光太郎为悼念亡妻写的诗;写出《四季随笔》的吉辛其实只有在生命最后几年才获得安宁。美人画家上村松园火葬后,那只终身画笔不辍的右手骨头竟然还残留着……

想起上村松园那一篇里最后摘录了她的自叙,她说我们都被伟大的力量牵引,任何事情都要尽力到极限,伟大的力量才会降临。

想来,这本书里描述的,哪一个不是极限的人。到不了极限的端头,就会被中间的茫茫人海所淹没。也就没有艺术,没有他们的艺术人生。所以他们,走出了中间地带,永远不受日常伦理的评判。

某种意义上来说,以这本书为媒介,读者和艺术家们,成了相对的熟人。了解他们的人格,再去看作品,理解和感情上又贴近了一些。遗憾的是篇幅短小,但如果以每个人的人生为中心,能辐射出的故事又何止这一本。难免要被故事里的配角打动,忍不住去查阅资料,带着看肥皂剧的心态,替他们再续后话。

这本书,不用很快读完,或者读完了再读,都是可以。

《夏目漱石的百合》读后感(五):兴趣的力量

写惯了群众路线、领导讲话等流水线作业,精工细做高精尖的风雅文章都不会写了,这本《夏目潄石的百合》让我重拾写作热情,写自己喜欢的文字,说自己想说的话,是很幸福的事。作者说她喜欢将一切事情做到极致的匠人,引申一下可以说我喜欢能将一切兴趣研究深入到专业水准的人。忘记了是谁说过,引领科学发展的是兴趣。求知欲是人类探究科学知识的源动力,而对美好事物的追寻是艺术、人文、建筑等美学的根基。

回到此书,从书间花草到文书茶事,从人事情事到饮食事,作者游刃有余地穿行于植物学、文学、美学等不同领域,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作者丰茂广博的见识和阅读作为基础。看花草篇,我认识了蓼、石蒜、胡枝子,这些普通的植物因荡气回肠的人事纠葛而充满诗意;从“粹”的由来到利休灰,使我对日本极其简素的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看维塔的城堡和青柳图样,我在网上查阅了大量图片,竟也从寻常的图片中看到了不寻常的美学意义;最有收获的是食事篇,原来脚气病是和大米相关的,秋刀鱼和年轮蛋糕背后有着凄绝的故事,便当盒也有几多流派……食艺相通的美感凝缩着日本文化。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句真的一点都不假,一件事物只有了解到它的本源和内涵,你才能真正走进并享受它幽微的美妙。

“洞察一个民族的特性,视角可大可小。语言、文学、哲学、艺术、山川风物等,都可作为思考对象一究特性”,在我们的视野之外,那个和中华民族有着夙世渊源的小小岛国,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文学、艺术、建筑等大家,此书弥补了我在这方面的认知空白,亦或可以说令我消除了因蒙昧无知而对岛国固有的偏见和轻视。

最后还是要赞一下作者的笔力,前面说过,这本散文随笔能做到内容博杂是以作者广博的阅读作为基础,而散文随笔能写得如此简洁而有余韵、严谨却不乏激情、繁杂却不失洗练,却是作者忽法其上的思想深度使然了。

归根到底,阅读不应只是文学的记忆和灌输,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反省,这才是助推自我提升之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