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先生夏目漱石读后感摘抄

我的先生夏目漱石读后感摘抄

《我的先生夏目漱石》是一本由[日]夏目镜子 口述 / [日]松冈让 整理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6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先生夏目漱石》精选点评:

●与其说镜子是“恶妻”,不如说漱石先生自己才是“钢铁直男”,相亲第一面就说人家人家牙齿难看,但也因为对方毫不隐藏这点反而心生好感,实在是妙人。 全书很流水,但也十分亲切,漱石先生确实是个怪人。最后几章写先生住院、去世、火化、解剖、葬礼真是字字仿佛杀人(我)。

●如果说改编自这本书的日剧《夏目漱石之妻》是细腻的感情催泪,那么文字则是真实的生活动人。有的地方看得发笑,比如漱石和好基友子规,还有猫猫狗狗的故事。有的地方看得生气,有的地方让人泪目……好像穿越回了那个时代,跟着夏目一家辗转腾挪。柔软发黄的纸,太适合这个主题了。

●暖妻与纯夫。结尾公开的遗体解剖报告也是猝不及防。

●⭐️⭐️⭐️➕⭐️⭐️⭐️➕⭐️⭐️⭐️➕⭐️⭐️⭐️

●在飞机上看完的。

●夏目镜子的性格太可爱了,人也有趣。

●谨慎又粗疏,克制又任性,顽固又开放,世故又可爱,善良且正直,漱石是注定“伟大”的人。非常珍贵的回忆录,看完以后觉得要重新审视一下夏目作品中的夫人形象了。要感谢夫人做了那么多果断的决定啊。

●像是陪着他们过了一生

●夏目的性情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忍受得了的,镜子给予了他最朴实的感情。最后那十几年,创作与病痛的折磨实在看着痛苦。漱石枕流,悠悠百年,一百多年后我们再来看这位大文豪的一生,不甚唏嘘。

●体会到一个人的一生是这么无常,琐碎,动人。读到关于去世的那个章节时,忍不住流了很多泪水。真切地感受到失去一个人的痛苦,仿佛他的死亡就发生在我身边;虽然这件事发生在一百年前。在没看过这本书之前,我不知道夏目漱石的一生经历了这么多事情,更不了解他的性情:有点乖戾、神经质(与他的神经衰弱有关),却又相当有原则,幽默,宽容,总而言之,他是十分有趣且令人敬佩的人。

《我的先生夏目漱石》读后感(一):“夫人滤镜”下的夏目漱石

不得不说,一代文豪夏目漱石,对于日语专业出身的我而言,却是一位最熟悉的陌生人。 说来惭愧。为了应付考试,作家生卒年,生平,代表作背得滚瓜烂熟,作品却从未细读,看着作者介绍里那张西装笔挺,表情严肃的相片,我想,嗯,夏目漱石大概是个严肃,认真的人。 可是看完这本书,我却意外地发现他风趣,稚气的一面。尽管全书的叙述都是带着“夫人滤镜”的,不过从镜子夫人那淡淡的语气,我依旧能够体会到,她对于丈夫那深深的爱意。 全书分为64章,在我看来,宛若一部64集大型家庭连续剧。全篇采用顺徐与插叙相结合的方式,啊这样一来突然想起泰坦尼克号,不过那是罗曼蒂克式的爱情故事,而这里无非讲的就是生活。 生活中的夏目漱石,会十分耿直地取笑自己的夫人牙齿丑陋,文化水平低。极爱干净,还喜欢穿女性的漂亮和服。十分摒弃博士学位,不喝酒,不抽烟,时而贪吃,但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却又满脸不屑。爱写俳句,作画,看书,基本零花都用来买书。 结婚后几年,虽偶有摩擦,却总算是温馨又幸福的。不知是归因于镜子夫人那淡淡的语调,还是因为与印象中的夏目漱石差别太大,看书看着看着就不由得咧嘴笑了起来。 譬如,夏目吐槽朋友的唱腔。 “虽说我自己也没觉得唱得有多好,但你听听奥先生唱的,那声音就像在洗澡水里放屁一样颤悠悠的,看看他那副唱腔,我可是一点没输给他。” 真是既大胆又形象的比喻啊。 又譬如,夏目嫌弃自己太穷说想赚钱。 朋友一听,半带开玩笑地说, “这样的话,带点钱来送给你?” 夏目却答,“我要的不是这种钱呀,是想最好能继承一笔世袭的祖传家产呢。” 原来夏目还有这么稚气的一面啊。 后来的生活,正如镜子夫人所言,“留洋成为一个转折点”,留洋回国的夏目漱石,患了“精神衰弱”,发病时脾气变得异常暴躁,再加之时常疾病缠身,整个家庭的氛围顿时急转直下。 不敢想象平日里温而尔雅,沉默寡言,偶尔风趣的夏目发起脾气来打人的样子。看到这我的心也不禁揪了起来。 再后来,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文学巨匠之如夏目漱石,也还是在他50岁的那一年因病去世。 感谢这本书的出现,让我了解到了一位在百科的作家介绍,以及作品中绝不会出现的夏目漱石。之前仅有的严肃认真的形象立即变得多元化,立体了起来。我想,今后再读夏目漱石的作品之时,定会有一番崭新的理解吧。

《我的先生夏目漱石》读后感(二):难有定论的文豪家事

稍稍涉猎日本文学的读者,想必对夏目漱石不会陌生,这位明治维新时期的文豪,不仅自己创作出大量小说杰作,比如《我是猫》《草枕》《心》《少爷》,还因为培养了一批所谓“漱石门下生”而闻名日本文学史,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芥川龙之介。按照今日的世俗理解,夏目可谓非常成功,不仅事业有成,而且声名远播。不过,若注意到《我是猫》中的细节的话,可能发现夏目漱石的婚姻生活似乎并不幸福,因为他娶的是“恶妻”镜子。

当下经受了女性主义思潮洗礼的读者,面对“恶妻”、“泼妇”之类的标签,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厌恶感,这不仅因为它们往往将复杂的女性简单化、妖魔化,还因为它们藏在它们背后的是男权社会的话语体系,男性始终在单方向地凝视、评判女性。在这种情况下,夏目不免也得经受女性主义理论的检视。在镜子出版了《我的先生夏目漱石》——由她口述,长女婿负责整理——以后,这种检视显然是必要的;特别是夏目掌握了文字,这一有力的塑造自我形象的工具,而镜子或多或少长期处于“失声”状态。

因此,《我的先生夏目漱石》毋宁可以算作镜子的自我辩白。同预想中的“恶妻”形象不同,镜子在讲述家事时呈现或塑造的自己,即便算不上夏目理想的妻子,至少也是值得尊重的:同多数日本女性一样,她也是在强大的传统和有限的经验之间学着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从天真的少女逐渐过渡到需要操心一日三餐、唠叨丈夫和孩子的身体健康的家庭主妇。而且在某些情况下,镜子其实不乏亲善(宽容打扰自家的外人子弟)、可爱(喜欢睡懒觉),甚至风趣(能够不时说出妙语)之处。

在某种程度上,根据镜子的叙事,真相可能相反:非但不是镜子“可恶”,反而是夏目不时发作的精神衰弱(与时常出现的胃病彼此“助力”)让后者偏僻乖张,想象出一个“恶妻”,而他眼中的可恶,其实也不过是未能事事服从(当然,镜子远非持女性主义观点的先驱),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未能凡事做到尽善尽美,这显然有些强人所难。不难看出,镜子本人对夏目除了最初的一见倾心,很多时候还带有崇拜的情结,特别是夏目识文断字、交友甚广,尽管偶尔也会为此苦恼。

不管怎样,抛却围绕他们的种种争论,可以发现,夏目一家的生活称得上幸福美满:丈夫是为人尊重的老师兼作家、妻子是主妇,二人共同育有几个子女(虽然一个幼女不幸夭折)。尽管他们的日子远非富足,搬家常得担忧租金,有时还得找人周转,讲究的和服也没有几套,但也必须承认,在镜子的操持下(她不仅懂得节省,还有一定的理财能力),他们并不至于挨饿,家中往往留有剩余,后来还资助了岩波书店的创始人。

更引人注目的是,作为文豪夏目的妻子,尽管在俳句这门诗艺上缺乏造诣,但是与镜子共同经历的生活片段,后来大都成了夏目不少小说的题材,比如前面提及的《我是猫》《草枕》,而细读那些小说的读者发现的,可能非但不是痛彻心扉的婚内孤独,反而是一种深得生活的要旨后的从容、恬淡与反讽式的幽默,当然,也有很能引起共鸣的愤激处。

俗语有云,清官难断家务事,无论是平民百姓的家事,还是文豪家事,其实都不例外,何况夫妻间的事,原本就不是非黑即白,毕竟七年之痒、相看两相厌类似的说法并非毫无道理。在夏目和镜子的故事中,虽然在精神疾病发作的时候夏目曾闹过离婚,但最终仍然不了了之,显然远非仇敌。随着夏目先离镜子而去,他们之间的故事也划上了句号,兴许真相永远不为人知,但他们,也仅仅为尘世间又一普通夫妻吧,有相互嫌恶和指指点点,也有恩恩爱爱,以及你侬我侬。

《我的先生夏目漱石》读后感(三):漱石枕流,悠悠百年

(声明:标题非原创,取自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重印的刘振瀛先生翻译的《我是猫》随书附赠的小册子,是吴树文先生写的介绍漱石生平创作的标题。)

首先,很感谢为这本书付出的人们,让读者对夏目漱石有了更多了解,不仅仅是作为作家和教师的身份,还有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样子。而且以妻子的视角回忆夫妻生活,种种生活细节都使得夏目漱石这个人鲜活丰满起来,同时,也让读者对漱石的作品有了更深的体会——文如其人,此为一例。

夏目漱石:一面是沉郁寡言的怪人,一面是诙谐逗趣的江户儿。

漱石的小说多少都带有自传性色彩,因为他写作就是从自己的生活里提取素材的,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简直看到了从另一个角度写的《我是猫》,也可以这么说,以人的视角再看这群“盛世逸民”,因此很多处能联想起《我是猫》的地方我都会心一笑。而夏目漱石却是其中最重要的催化剂:有时爱恶作剧、挖苦别人,厚脸皮不承认错误但会反省改正,对世俗人情有着某种洒脱豁然,实际上格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情分,对自己承诺的事情会负责到底。另一面呢,则是病态、暴力、粗鲁到令人畏惧,其中缘由既有幼年成长对心灵损害的后遗症,也有后来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而加重的精神衰弱。 此外,就是作为平常的明治时代男儿,夏目漱石不免也持有大男子主义,这也是他的时代局限性。从他的小说和夫人的描述中都能证实,漱石的理想型是传统的贤惠温柔的淑女,而镜子却和理想型“相去甚远”。虽说如此,但漱石从来都没有逾矩之事,会赞赏漂亮女人却从没越轨(但分辨女人主动靠近的意图的能力还是有点弱hhh),可见,漱石对“夫妻”这个概念始终抱有绝对的忠诚,对自己的身份有着非常清醒的认知。 就是这么一个人,在镜子的眼中是一个能托付一生的男人。

夏目镜子:恶妻之名是过去人们对女性的过分苛责。

以前对镜子夫人的了解仅限于一点资料,更多的是来自小说的描写,尤其是《道草》——完成了大部分我对镜子夫人的想象。这一次读回忆录,倒是映证了以往的印象。 一直觉得,这一对夫妻有点强强联合的意味,或者说,像漱石这么强势的人,也只有镜子夫人这样的女子才能镇住和支撑起他吧。但往往人们对夫人的认知首先是从“恶妻”开始的,私以为这是对女性很恶劣的评价了。无非是因为镜子并不像传统的贤妻那样对丈夫呵护备至:常因为晚起床而没有给丈夫做早餐、会与丈夫顶嘴、不够细心体贴,而且外貌也并不出众。想起《道草》里有一句“妻子”说的话:“光是名义上因为是丈夫,就得强迫人家去尊敬,我可做不到。如果想得到尊敬,最好在我面前能表现出受人敬重的品格来,丈夫之类的头衔,即使没有也不要紧。”(p355)非常能够传达出夫人鲜明强烈的个性形象。而且夫人出身于富贵人家,自身的教养也不差的,不如说原来的家庭培养了她非凡的见识和气魄,使得镜子性格中是带有一股韧劲的。不得不说,夫人特有的品质已经比大多数人都要优秀了:对患病的丈夫不离不弃,始终维护这个家庭。也正是这样,漱石在写作之外的生活才能得以安定吧。 关于夫妇俩相亲的场面,真像有某种注定的命运,也许正是彼此耿直的特性互相吸引着对方吧。两个人有着相似的倔强和不服输,却又能暗中反思自己以关心对方渐渐形成某种契合——夫妻同心的另一种表现,不外乎如此。

最后,读回忆录这一性质的书,看尽一生的悲欢聚散,总是忍不住唏嘘感慨。因为,才发现,这样一个热爱着文学的人,在通过多年创作后意识到自己已经建立起成熟的属于自己的文学观的人生阶段,心上还惦记着正在连载的小说之时,溘然长逝。更让人难受了。人生之无常,总是人无法预料和把握的。遗作《明暗》已经呈现出新的创作气象,而作为读者的我难免会可笑地惋惜:要是有时间能让他多写一点就好了。 愿先生安然。

小小吐槽一下错别字:p187——

(个人习惯,看到错别字总觉得膈应,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现了。明明看书速度不算慢却还是能看到,绝对不是故意挑拣的。哎可能心里还是想尽善尽美吧。)

《我的先生夏目漱石》读后感(四):妻子眼中的夏目漱石:光环背后的真实人生

2016年是日本国民作家夏目漱石离世的100周年,日本NHK电视台制作了名为《夏目漱石之妻》的4集电视剧,讲述了夏目漱石与镜子不为人知的情感故事。该剧是由夏目镜子与女婿松冈让合写的《漱石的回忆》一书改编的,国内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改为《我的先生夏目漱石》加以出版,似乎更为贴切。

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我是猫》在我国深受读者的喜爱,这部处女长篇小说借由一位穷教师家没有名字的猫的视角,描写了日本二十世纪初中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生活,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明治“文明开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这只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猫,善于思索,有见识,富有正义感又兼具文人气质,但它至死都没有学会捕捉老鼠。在这部作品里,夏目漱石把自己的生活也写了进去。书中涉及到的身边人对此颇有微词,夏目漱石不以为意。

他认为,“文学是指向人生的,苦痛也罢、贫困也罢、忧伤也罢,凡人生所遇即文学,呈现他们的自然是文学者。”他也是这样践行的,不止《我是猫》是这样,他的其他作品几乎都有他生活的影子,《哥儿》甚至带有半自传色彩。

喜欢一个人的作品,常常让我们生出了解其人的愿望。那位隐在作品背后的真实的作家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好的传记,总是让我们对作家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在《我的先生夏目漱石》中,夏目镜子从结婚开始,一直口述到夏目漱石去世,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回忆了两人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作家。

夏目漱石相亲中的一个插曲描写极为细腻,两个人都不掩饰自身的缺陷,完全不顾第一次见面这样拘谨的场合。夏目鼻头上有麻子,夏目的哥哥不加掩饰地给介绍人说“这张照片拍得太好看了点,连麻子都没有了。”介绍人也一本正经地捎话给了女方。结果相亲过程中,镜子假装无意间偷偷瞄了一眼漱石本人,果然发现了鼻头上的麻子赫然在列。夏目漱石当着众人的面突然在作为答谢品的鲷鱼侧腹伸出筷子戳出了一个洞,只吃了一口就再不下箸了。把一个坦然陌生人面前的性格聊聊几笔就干净利落地刻画了出来,犹如颇费心机却仿佛不经意的素描,却十分传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夏目漱石真性情的流露,给镜子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她本人也给夏目漱石留下了很特别的印象,“牙齿很不整齐而且还脏兮兮的,但居然并不刻意隐藏,还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这一点特别让人满意。”婚姻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大事,人生关键处只有几步,结婚是其中之一。夏目漱石选择镜子,可谓别具慧眼,这奠定了他一生幸运的基础。我没有说幸福,是因为夏目漱石不仅患有严重的胃病,并因之而命丧中年。而且很早的时间就患有神经衰弱,常常疑神疑鬼,指桑骂槐,可能最后这个词用得重了点,这里绝没有贬意。患病时的夏目对于妻子镜子的精神折磨,都被镜子化解于无形,她默默地忍受,并全身心地付出。谁说过“一个伟大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这话用在镜子身上一点不为过。

夏目漱石这个人有坦率的一面,也有古板守旧的一面。他与镜子从不一起出门散步,更别提购物了。除此之外,他做人讲究原则,从不营私舞弊。他读大学因为家里条件不好要贷款,毕业工作后总是按时还贷,信用没有污点,实在难能可贵。而日本当时的大学中有好多人并不按规则办事,只需在申请书上注明“家庭困难”,就可以免除学费,甚至毕业后无须还任何款项,真是优容的政策。夏目漱石是个认真的人,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这样的事例在书中还有很多,每一件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通过这样的小事,我们可以读出他的品格,他的操守。

夏目漱石还是个意志坚强的人,总是坚持洗冷水澡。这一生活细节生动刻画出了作为普通人一面的夏目漱石的真性情,注重意志力的锤炼。这与他能忍受疾病的折磨,坚持病中写作,助他走向成功是分不开的。

夏目漱石最初学的是建筑,却阴差阳错地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他起居有常,从不熬夜,也从没有为写不下去而苦恼,总是下笔如有神助,思如泉涌。

在这些之外,我们更应看到一个贤惠隐忍、奔波操持、无私付出的妻子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镜子,就没有我们读到的夏目漱石的作品。坚强的后盾是夏目漱石成功的最关键一环。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你从事的工作不一定阻挠你走向成功,只要喜爱并坚持,总有守得云开日出的时候,不要气馁,不要绝望。因为人生总在坚持中冲出一条血路。

《我的先生夏目漱石》让我们看到了大作家真实可信的一面,书中还有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小插曲,比如常常遭遇小偷这件事。常人看来实在是不可理喻的怪事,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这与夏目夫妇粗心大意脱不了干系,却也常常因祸得福。家里的和服某次被偷走,却又神奇地被找回。有关小偷的故事,还有镜子对于新居点到为止不去作详细的介绍,原因所以然是害怕小偷因此按图索骥,看到这里你不能不为镜子的风趣而打动了。

《我的先生夏目漱石》一书的基调不是阴郁深沉的,而是充满情感的自然流露,不虚饰,不溢美,把自己知道的和回忆起来的有关夏目漱石的故事娓娓而谈,行文不尚浮华,真实到不能再真实,让读者读到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大作家夏目漱石,这远比一本正经的、专业的传记,更让人不忍释手。

《我的先生夏目漱石》读后感(五):“恶妻”镜子,是夏目漱石的创作源泉之一:《我的先生夏目漱石》译者的话

苏格拉底说:“结婚是绝对必要的,遇到贤妻,你能获得幸福;遇到恶妻,你能成为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正是自己——因为举世闻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拥有一位举世闻名的恶妻。大文豪夏目漱石之妻夏目镜子,也是日本的著名“恶妻”之一,因此日本人说起夏目漱石,总会引用苏格拉底这段话。

镜子比漱石小10 岁。在她19 岁那年,经人介绍跟29 岁的漱石相亲。才头一次见面,镜子就冲着漱石咧嘴大笑,露出一口极难看的牙齿——不仅不整齐,还是典型的“四环素牙”——黄黄的,显得有点脏。漱石瞧了瞧那一嘴丑牙,顿时对镜子心生满意:一嘴丑牙也不懂得藏着点,这女孩诚实,一点也不装,太好了!于是很快便定下了这门亲事。

镜子初见漱石时,夏目漱石还不是大文豪夏目漱石,而只是默默无闻的中学英文教师夏目金之助。金之助出生于衰败的名主之家,父亲晚年得子,并不高兴这个小儿子的到来,因此金之助生下来没多久,就被送去别人家里做养子。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金之助又回到了亲生父亲身边,但始终被视为家庭中的“外人”,在尴尬的夹缝当中长大。

与金之助坎坷的成长经历相反,镜子从小生活在养尊处优的家庭环境中:镜子的父亲中根重一,是贵族院的书记官长,家里雇着勤杂工若干、女佣若干,还有私人车夫。一家人住着两幢楼:一幢西洋馆,一幢日本馆,而且都安装有电灯,以及在明治时代还很少见的电话。从家境来看,镜子的娘家要远远胜过夏目家。但镜子才见过金之助一面,便感觉这是一位诚实可信、能够托付终身的男人。为此自己坐船从东京前往遥远的九州,去与当时在福冈教书的金之助草草完婚,开始两人的新生活。

这本由镜子夫人口述、长女婿松冈让笔录的夏目漱石回忆录,是这位著名的文豪之妻,在晚年时对逝去的丈夫漱石的点滴回忆。从两人第一次见面相亲到夏目漱石因病去世,按时间顺序共分为64 个章节,记录了漱石先生与镜子夫人婚后20 年的家庭生活。

英文教师夏目金之助,成为大文豪夏目漱石,是在与镜子夫人结婚之后的事情。所以翻译完这本书之后,我曾经在微信朋友圈调侃说:“欲为文豪,先娶恶妻。”因为“恶妻”镜子,是夏目漱石的创作源泉之一。

此外,作为本书译者,想对为本书翻译提供帮助指导的各位表示感谢,才是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首先要感谢庆应义塾大学的大久保忠宗先生。至今我只与大久保老师互通过邮件,还没有见过面。大久保先生是庆应义塾大学的历史老师,中文也非常好,所以他常看我发表在网络上的中文文章,有一次大久保先生发邮件告诉我,他将我的一篇标题为《我的日本邻居稻村》的文章翻译成日文,作为选修课教材分发给他班级的学生们,向学子们讲述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流有多重要。

这样的邮件交流,令我对尚未谋面的大久保先生印象深刻。因此,在翻译本书时,很自然地想到要向大久保先生求教。因为这本写于近百年前的书里,不仅有许多俳句、和歌,还有大量江户方言,以及现在几乎不再使用的“死语”,没有一位日文功底扎实且精通日本文学的日本老师,恐怕很难正确地翻译成中文。为此,我试探着给大久保先生写了一封邮件,告诉他我正在做的翻译工作,有些俳句不是很懂,问是否能获得他的帮助。写邮件时我想:如果大久保先生有时间指导我,我就买一本同样的日文原版书寄给他,这样便于他回答我的问题。但结果,大久保先生很快回信了,说:“已经买好了一本同样的书,你随时可以提问。”

日本人与人交往,一是讲究不给人添麻烦,二是要求要有“思いやり”,也即为别人着想的体贴之心。大久保先生的做法,就是体贴之心吧。而接下来我每次提出问题,都会及时收到大久保先生不厌其烦的详细解答。为了便于我理解书中多次出现的那些短短的俳句,大久保先生会从夏目漱石当时的交友情况、写下俳句时的前后经历等,极为详尽地写上几页纸。每次收到大久保先生的回复时,心里总是满满的感动。这本中文翻译若能受到读者们的喜欢,大久保先生是我最为感谢的人之一。

此外还要感谢我的两位好友: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历史学者杨早老师,以及被誉为“中国通”的日本著名媒体人野岛刚老师。在翻译过程中,我也得到了这二位好友最真挚的帮助。

我要感谢mii 同学。这本在百年前使用口述体记录下来的书,整本书都是长长的日文女性敬语,而且还通常在没有主语的前提下,对第三者进行口语式描述。即使是以日文为母语的日本人,如果没有一定的日本文学修养、没有阅读过夏目漱石的作品,恐怕都会很难分清楚书中的一些话应该是谁说的、出自何处,mii 同学在这方面帮了我的大忙。我遇到任何有疑问的、模棱两可的日文句子,都要向mii 同学请教。这位热爱文学、阅读过大部分夏目漱石作品的高中女生,是我最好的日文老师。

谢谢mii 同学。顺便说,mii 同学是我的女儿,我在十多年前生下了她,但现在每天晚上我们都面对面地坐在客厅里的白色餐桌前,各自忙自己的功课。mii 同学已经成长得就像我的室友一样。

最后,感谢负责这本书的编辑们,以及阅读这本书的每一位读者,希望您会喜欢这本书。

谢谢。

唐辛子

2018 年7 月3 日于日本大阪

摘自《我的先生夏目漱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方寸/樱花书馆,P366~369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