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鼠疫.局外人-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插图本读后感1000字

鼠疫.局外人-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插图本读后感1000字

《鼠疫.局外人-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插图本》是一本由阿尔贝·加缪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2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鼠疫.局外人-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插图本》读后感(一):最喜欢的一版结尾翻译

他走了之后,我平静下来。我累极了,一下子扑到床上,我认为我是睡着了,因为我醒来的时候,发现满天星斗照在我的脸上。田野上的声音一直传到我的耳畔。夜的气味,土地的气味,海盐的气味,使我的两鬓感到清凉。这沉睡的夏夜的奇妙安静,象潮水一般浸透我的全身。这时,长夜将尽,汽笛叫了起来。它宣告有些人踏上旅途,要去一个从此和我无关痛痒的世界。很久以来,我第一次想起了妈妈。我觉得我明白了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来”的游戏。那边,那边也一样,在一个个生命将尽的养老院周围,夜晚如同一段令人伤感的时刻。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了解脱,准备把一切再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我也是,我也是感到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好像这巨大的愤怒清除了我精神上的痛苦,也使我失去希望。面对着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善,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之以仇恨的喊叫声。

《鼠疫.局外人-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插图本》读后感(二):责任感的呼唤

前几天看了同学转发的一条微信,内容是“医生必读的十本书”,在其中《鼠疫》排名第三。作为一个人文素养较为低下的小医生,我觉得自己很有必要读读这本书,于是就带着一种虔诚的心情翻开了它。然而读了几页,很快我就有放弃的欲望。因为作为一本小说,它没有给我带来一种读小说的“欣快感”:没有曲折而引人入胜的情节,到处充斥着议论式的叙述,比如“关于这些,我们后面会进行叙述”、“故事的铺垫和言过其实的话到此为止”、“在描述接下来发生的事之前,先看一下笔者提供的另一个目击者对老鼠事件的看法”,等等。这种写法让我这种习惯读中国小说的人非常不能适应,以致于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可能也十分不到位。

这本书写的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小城奥兰,不知什么缘故爆发了一次鼠疫。在这次瘟疫中,李欧医生和他的小伙伴们不断努力与瘟疫搏击的故事。这本书的主角虽然是李欧医生,但灵魂人物却应该是塔鲁和兰伯特。在瘟疫到来时,李欧医生不顾自己的安危,抑制对亲人的思念,尽最大努力医治每一位患者,是出于他医者的责任。而塔鲁作为一名非医务工作者,能自发地加入到抗击瘟疫的工作中,还组织了类似于集医疗和社会工作为一体的社会团体,则是出于他的社会责任。兰伯特在鼠疫刚爆发时曾千方百计地想逃离这个城市,但目睹了人们受到鼠疫蹂躏的惨状以及李欧和塔鲁的努力,他放弃了逃离的机会,也加入了与瘟疫的战斗中。在这次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感的争斗中,后者最终占了上风。

《鼠疫》之所以被列为“医生必读的十本书”,我想正是因为它强调了责任感在对抗瘟疫过程中的重要性。平心而论,目前中国医疗机构的责任感即使算不上“普遍缺失”,但也至少到了“相当匮乏”的水平。之前还在实习的时候,我的带教们经常会说,“你要做好这个、这个,还有那个,下班之前要完成,不然要是出了问题,患者会找你麻烦,搞不好还会告你”,类似于这样的话。其实静下心来想想,为什么患者会找医生的麻烦甚至与医生对簿公堂?还不就是医生没有做到自己该做的事。医生只想到了“患者会找自己麻烦”,却不想想这些其实都是自己责任范围之内应该完成的?有人说目前中国的医生地位、收入不高造成了这一现况,我不否认,但我认为在这样一种浮躁的社会里,医生是几种不能浮躁的职业之一。如果大多数医生都能对这社会上各种诱惑有更强的抵抗力,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那中国的医患关系绝不会像目前这么紧张。世上的一切都有因果,医生的责任感缺失与患者对医生的敌意其实就互为因果,医生们不从自己这方面去除病因,却把所有的错都推到患者们身上,又有什么意义?

读《鼠疫》这本书,其实过程并不愉快。由于它的写作风格奇特,许多地方写得让人不明觉厉,所以我觉得我并没有真正读懂它。之前看过一个豆瓣站友“第五颗豌豆”写的关于读书的文章,说书要多次读,慢慢读,“反复抽插才能爽”。我想,像《鼠疫》这种书就是属于必须多读几遍才好理解的类型,期待下一次翻开它,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鼠疫.局外人-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插图本》读后感(三):致这个荒诞的世界

准确地说,看完加缪的《鼠疫》和《局外人》是前天晚上深夜的事情,但是无从写起,可写之事太多,情感无从表达,所以我只在这里谈《局外人》,而让我想拍成电影的《鼠疫》,有空也许我会写长篇书评。

首先我要提醒大家绝对不要买长江文艺出版社: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插图本这个版本的《鼠疫.局外人》,错别字连篇,翻译模棱两可,超级差劲。

《局外人》的故事非常简单,主人公默尔索就是个彻彻底底的局外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会表达情感,总是显得冷漠迟钝,他不记得母亲的年龄,在为死去的母亲守夜时抽烟喝牛奶,还在葬礼第二天就勾引了个女人。最终这样一个人无意杀了个阿拉伯人,因为他对母亲的冷漠而让法官厌恶,判重了刑被送上断头台。

加缪塑造默尔索时,是带着赞扬的。他在某版的序言里夸赞默尔索“不耍花招,因而成了所处社会的局外人”,“他拒绝说谎,拒绝矫饰自己的感情,于是社会就感受到了威胁”,“他是穷人,是坦诚的人,喜爱光明正大”,“一个无任何英雄行为而自愿为真理而死的人”。的确,他时时刻刻身处局外,对凡事都有着客观的清醒的理解,他敢于为了满足生理的、一个人最基本的欲望而行动,他看破了这个社会的荒谬,厌倦了相爱的人之间明明互相热爱却还要拳脚相向的猜忌,用蒋勋的话说,他是一个革命的,孤独的人。他意识到自己是异化的存在,他在反抗,他无所顾忌地宣告自己的存在,最终,他却成了自己命运的局外人,明明是自己杀的人,却只有听别人唇枪舌战对自己指指点点的分。

是的,这个社会是荒谬的。面对一桩可以说简单的谋杀案,人们却没有依照所谓的绝对至上的法律去裁量被害人,而是依照心中的道德准则伦理纲常给这个对母亲很冷淡的年轻人盖上了“无可救药的冷漠杀手”的定论。伦理逾越了法理,年轻人本人就坐在法庭上,荒谬的是,大家只听从检察官的怒斥和年轻律师的辩词,局外人最终也只能在暴虐下瑟瑟发抖,成了法理的局外人。

可是这一切真的只能说是伦理逾越了法理吗?遗憾的是,当我在读书时,我也一样为默尔索的表现胆寒。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熏陶下,我很难去同情这样一个连对待母亲都客观到了极点的人。这才是让人无力之处,明明知道这一切毫无公平正义可言,可是自己却在心底深处站在那荒谬可笑的裁决者一方。又有多少人敢说,在不公正的审判开始前,没有厌恶过默尔索,没有对他的行为表示吃惊呢。

读局外人,可以深深感受到加缪的荒诞哲学,感受到一种无意义的悲怆。然而尽管故事以一个所谓的悲剧收尾,尽管无意义很悲怆,但不必寂寥。“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才是加缪在鼓吹的态度。就像默尔索,哪怕看清楚了他会在行刑时遭到社会上铺天盖地的“仇恨声”,他依旧以那不曾改变的客观与冷静热爱着这个荒诞的世界。

全书的情节描写画面感极强,各个人物的性格和动作行为的塑造都非常有加缪强烈的艺术气息和冲突张力,要我说,这是适合拍成电影的描写,这是天才的剧本。

《鼠疫.局外人-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插图本》读后感(四):实名反对Delemon对此译本做出的评价

如题,参见隔壁Delemon其人长评,已踩,现来实名写一篇反对理由,主要目的还是给此版本打分增加一些星级。

秋燥上火,虽说目前尚未读完,可是看到同为读者在一样未读完的情况下就给出一星的这种做法,我感到实在是需要采取一些行动来润一润燥,于是暂且罗列以下两条观点。

1. 加缪的小说,一大看点就是其文字节奏。

萨特在其《萨特文学论文集》中曾对加缪作出如下评价:

作为读者,当我们产生“ 状态不行才”“句子老是读不通,还要我怎么接着读”时,为何不试试先从自身开始反思找找问题呢。

2.信任这个版本的根据

以我刚读过的第一章末段为例。

【此译版有道:

【译林版(无褒贬之意,仅随手拿来作对照,我是没法去搜网上那些不知名中译本的):

【网上某英译版:

【1948年英译版:

参照第1条里的分析手法,

此版:“另外,瘟疫似乎……只有……接着,数据突然……”

1948英译:“Moreover……only……Then,all of a sudden……”

作为疫情消息扩散、公众开始恐慌的前奏,这一段在花费笔墨精心描摹出“表面上,一切照旧”的城市日常生活后,漫不经心地加入疫情通报的进展,此手法所营造的对立感及背后的意图,我想愿意了解作者加缪的读者都能对此会心一笑,感到不言而喻吧。

《鼠疫.局外人-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插图本》读后感(五):这个评分不是针对加缪,是针对出版社和译者的,千万不要买这个版本

阅读良久,一直看的糊里糊涂,还以为是状态不行才看不进去,后来越看越不对劲,句子老是读不通,还要我怎么接着读,无奈之下找来英译版的原文,随意挑了一段去比对意思,看到底是不是译者技术太高我跟不上节奏。不比不知道,比完才知被坑大发了。

1. 该版本的一段摘录如下(p45):

这时,他们的勇气,意志和忍耐力瓦解了,瓦解得这么突然,以致无法从失望中摆脱出来。因此,他们强迫自己不去想逃出去的那天,不再展望未来,可以说,低头做人。这种小心谨慎、回避困境、挂靴停战,收效甚微。他们尽力避免难以忍受的剧变,失去了弥补亲人的时光,只要想象和亲人重聚的场景,他们可能会忘了鼠疫。因此,他们处于山山水水的中间,不上不下,过着随波逐流的日子,靠着漫无目的的日子和毫无结果的回忆。游移不定的影子只有甘愿在痛苦的环境中扎根,才能有所定居。

2. 这一段英译版原文如下:

At that moment, the collapse of their morale, their will power and their patience was so abrupt that they felt they would never be able to climb back out of their hole. Consequently, they forced themselves never to think of the end of their suffering, never again to look towards the future and always, as it were, to keep their eyes lowered. But naturally this caution, this way of deceiving one's pain and dropping one's guard to refuse to fight, was illrewarded. At the same time as avoiding the collapse that they wished to avert at any price, they also deprived themselves of those moments, actually quite frequent, when they might have forgotten the plague by imagining their coming reunion with the ones they loved. Hence, foundering halfway between the abyss and the peak, they drifted rather than lived, given up to aimless days and sterile memories, wandering shadows who could only have found strength by resigning themselves to taking root in the soil of their distress.

3. 在网络上找的一个在线版本,该段如下:

这时他们的勇气、意志和耐心一下子都垮了,垮得这么突然,以致使他们感到好像再也爬不起来。因此他们强制自己不再去想解放的日期,不再去展望未来,或者可以说强制自己一直垂着脑袋过日子。但是这种小心谨慎、回避痛苦和高挂免战牌的做法效果当然不大,他们竭力避免这种绝对不希望发生的精神崩溃,结果连把鼠疫暂且置于脑后、幻想日后与亲人团聚的情景——这种幻想,总的说来,是常有的——也给冲掉了。他们陷身于峰顶与深渊的中间,上不上,下不下。不是在那里过日子,而是在不住地浮沉,被遗弃在没有定向的日子里和毫无结果的回忆之中,就像一群漂泊不定的幽灵,除非甘愿生根于痛苦的境地,否则便无立足之地。

现在细细看一下,这个版本的垃圾翻译

i) 那个第一句结尾的低头做人是什么鬼, 看起来好像做错了什么事似的,这里应该表现的是一种濒临击垮的,有心无力的样子,你翻译成做人是什么和什么。

ii) "他们尽力避免难以忍受的剧变,失去了弥补亲人的时光,只要想象和亲人重聚的场景,他们可能会忘了鼠疫。" 这句才是最让我一头雾水的,已经完全没有了原文的意思了好吗,不但没有你还给歪曲了,英文版和网络中文版这句是指 人们疲于应付精神压力,连时时幻想美好生活这茬都顾不上了,也比较符合上下文, 这版本的倒好,连句子也索性不通顺了,“失去了弥补亲人的时光” 哪位翻译大神能给我断断句,这表达了个啥。

iii) “因此,他们处于山山水水的中间,不上不下,过着随波逐流的日子,靠着漫无目的的日子和毫无结果的回忆。” 好吧,这句也是简直了,又是不通顺还乱用词,这山山水水这词出现在这里简直奇怪的不要不要的,还以为被鼠疫折磨的人还能闲情逸致了。 英文版中对应的词是 abyss and the peak, 明明是说人们处在深渊峡谷中,无处可逃

iv) "游移不定的影子只有甘愿在痛苦的环境中扎根,才能有所定居。" 这句本来不是孤立的,硬生生前面的句号变成独句了,而且依然不大通顺。

顺便再搜索引擎中查了下译者 刘红利 倪思洁, 不太有什么结果,也没看到有其他的译作。另外不知这本是从英文版还是从法文原版翻译而来,不过不论哪种, 这两个译者的中文水平本书就是不过关的,什么乱七八糟不通顺的句子就直接用了。再就是出版社连个校稿的人都没有吗,可能这本书不过是出版社在威客网上随便找大学生翻翻就给出版了。

关于翻译书出版乱象,之前也有从其他文章中略有了解,第一次被这样坑,依然生气不已,看来以后挑书需谨慎,挑选外文书籍是译者也是选书的一个重要条件。

此版本已弃,得看英文版或其他译者的了,也希望这篇小评能给未入这个版的豆友一个警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