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China in the Eyes of Flying Tigers 1944-1945读后感精选

China in the Eyes of Flying Tigers 1944-1945读后感精选

《China in the Eyes of Flying Tigers 1944-1945》是一本由H.Allen Lersen / William L.Dibbl著作,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23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China in the Eyes of Flying Tigers 1944-1945》读后感(一):关于1940年代中国的彩色老照片

昆明、重庆、成都、杭州、上海……抗战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中国城市。大概是战争快结束的原因,杭州和上海的内容感觉最为悠闲轻松。其中也有穷苦大众的记录,不过全书总体看上去还是比较平和的。有些内容满有意思,比如在p48的注解中说“the legends in China notes that spirits travel only in straight lines; curved roof tips are one way to prevent unwanted spirits from entering a building"。书的附录还展示了拉森和母亲当时通讯的信件及电报,飞虎队队员的军装、围巾、笔记本等用品,拍下这些照片所使用的柯达相机等等。

《China in the Eyes of Flying Tigers 1944-1945》读后感(二):彩色的日子

China in the Eyes of Flying Tigers是一本摄影集,作者兼摄影师是两名二战期间美国援华的飞虎队队员Allen Larsen和William Dibble,书里收录了他们俩跟随飞虎队在1944-1945年辗转昆明、重庆、成都、杭州和上海五个地方所拍摄的彩色照片,这些照片更多聚焦在普通人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战争已接近尾声有关吧,镜头下的人们和以往我所看到的关于战争下的人们的描述并不一样,整体感觉是质朴而又生机勃勃的,大人小孩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集市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这些照片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色彩带来的真实感,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1944至1945年是抗日战争的决胜关头,但却没有告诉我们在这样的宏大叙事下,普通人是如何生活的,可能与民族、国家的存亡相比个人的生命历程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小事,但你不能否认,他们曾经存在过,他们自始至终都在努力地生活。所以看到这些保存完好的彩色照片,有围聚在田埂边吃饭的农民,有拖着一大车货物的车夫,有在清澈的河水边洗衣服的妇女,有坐在街边叫卖的小摊贩……就会生出一种莫名的感动。作者之一的William已经故去,另一位Allen仍健在,前几年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时Allen还来到中国,当时这本书刚刚发行。Allen来中国一方面是参加纪念活动,另一方面是寻找一位在昆明认识并且合影过的小姑娘,那应该是一位护士的女儿,当时飞虎队在那里驻扎一段时间,大家都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Allen还托妈从美国寄过来一个可爱的洋娃娃送给这个小姑娘,照片里Allen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小伙子,小姑娘抱着洋娃娃明媚地笑。后来Allen找到这个小姑娘啦,再次相遇相隔了七十年,七十年,早已天翻地覆,换了人间。七十年前的那个上午有多明媚,记忆不记得了,照片却替我们记住,影像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吧。

《China in the Eyes of Flying Tigers 1944-1945》读后感(三):他们不再老去

《飞虎队队员眼中的中国》,一个题目很大的书名。实际上呢,该相集类似于摄影史上,当美国加入一战,引发众多家庭购入相机,既是为了留下家照,又是鸿雁诀别。相片在当时,一直到二次大战,所见所得,一度如同书信功能,寄托亲友的相思与爱。一方留影,胜过陈书千万言。

飞虎队员艾伦·拉森拍摄的,并非战斗照,而是彩色的,处于短暂和平,近乎“田园牧歌”的生活照。若说和常人看过的二战历史照片有什么不同,它是彩色的(并非AI上色,或时下更抢眼的AI瞬间合成,秒出的Midjourney)。它是生活的,像一颗滴水——即便会很快干涸,却在你看到照片的那一刻,反射出耀眼的,穿透历史迷雾的光。

照片背景上,不难看到城乡故土的衰颓破败,却也呈现了年轻战士与民同乐,氛围动人。那恐怕并非云南阳光充沛,或柯达彩色胶卷加成(这两个原因自然也很重要)。毕竟,这些照片是生活闲暇,更像好奇眼光看东方古国,而不是提供给杂志大报,需定位报道价值,需费心设计摆拍。技术与构图上,更是看得出随心所欲,相形之下,几乎可以说,“并不专业”(有些不知道出于印刷,还是原片技术问题,有模糊与失焦情况)。正因如此,1940年代中叶的生活,反而真实流动了起来。

如拍摄于昆明路邊餐館,白色粉笔写的一张黑色菜牌。第一列是魚,有鱔魚、鯉魚、烏(魚巫)魚。第二列的炒菜,有蕃茄炒蛋、金鉤白菜、火絲烘蛋、洋蔥炒臊、紅燒茄子、白炒雞丁,第三列是臊絲山藥、火腿牛肉……再到了重庆,小馆招牌的菜样,就没有昆明那么丰富了。写着:本店备有,滷菜、煎包、烩飯、汤丐、豆絲、米粉,为什么会是“汤丐”呢,我百思不解,难道是二次简化的汤歺——看着却也不像,而且“汤餐”一词,听着就很奇怪。后来再一想,菜牌上显然少了一样重庆人民最常见的主食:面。按照用词,则必然是汤面。丐字,其实正是“麪”的缩写。

出版大佬巴尼·罗塞特(Barney Rosset)彼时刚好也在东进路线上,拍了一些照片,像士兵之死,残垣满地。对比之下,你就会发现,他的照片,更像我们印象中的历史照片。而这本相册,则有陌生感,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个承受了八年伤痛,千万万人死去和流亡的国度。反之,这也证明了这片的广大,是多么真实,于相片中可感。书中那位抱洋娃娃的女孩照片,也引发了一段多年后的重聚故事。人生与运命,真是大河一滴。

照片摄于日本投降前夕,前后有一年多的时间跨度。地理时空跨度,则更为惊人。影集呈现了从西往东,地理时空的变化(昆明、重庆、成都、杭州、上海,即飞虎队的行军路线),盟军获胜的真实快乐,不加掩饰。事实上,抗战过了前期僵持以后,哪怕知识分子,军中大员,无人能知这场漫长战争,会何时结束。

这条乡村到城市的路线,也辐射到了中国社会的复杂面相。那还是几亿民众在田地里挥汗的农业社会,而当年轻人重见高楼洋房。被曝光最多的上海,则会令贫穷的异样反差,更为刺眼。在风光优雅与生活日常之余,照片也记录下了日军在投降战后,依然继续他们的运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