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流动的飨宴》读后感精选

《流动的飨宴》读后感精选

《流动的飨宴》是一本由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17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01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动的飨宴》读后感(一):巴黎永远没有个完

“巴黎是一座文明古城,但我们还很年轻,这里的一切都不是那么简单,包括贫穷,意外之财、月光、是非对错,还有那月光下躺在你身边的美人,她的呼吸,也没那么简单。”

“巴黎永远值得一去,不论你带给她的是什么,你总会有收获。”

“假如在你年轻的时候,有幸在巴黎生活过,那么在你此后的生涯里,不管你走到哪里,巴黎都会与你同在,因为她就是一席流动的飨宴。”

《流动的飨宴》读后感(二):初稿

每一本自传都是一部虚构小说,并且它更有力量帮助作者塑造自己渴望被世人看待的形象。尽管海明威在序里说,不过,无论怎样虚构,总有一些事是真实的。

我在书里看到了和印象中不一样的海明威:一个贫穷,爱妻子,爱生活,踏实勤奋的青年作家。我当初甚至想用奥巴马夫人的话总结他年轻时在巴黎的日子:We are so young, so in love, so in debt.

不知道应该从哪方面去了解一个作家才更能接近他的本质。是他的自传,著作,还是别人对他的回忆。

书里有很长的篇幅是叙述他和菲茨杰拉德的故事。从相识,到后来的一次旅行,再到后来菲茨杰拉德去世。读到最后,听到海明威对酒吧领班乔治说其另一个作家,“他也死啦。”突然唏嘘不已,觉得很落寞。以前的朋友各个都不在了。读到这,发现冷静的文字也可以很感人。

百度了下菲茨杰拉德的资料,本想批评他几句,因为读了海明威的文章,觉得他有点太拿自己当回事了,又矫情,敏感,且总是处于缺乏安全感的状态。明明不能饮酒,偏要饮。最后还酗酒,感染肺病,死亡。可后来,看看他的经历,对比他写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真是天大的讽刺。

尤其是,他和妻子泽尔达最终葬在一起。他们的墓碑上镌刻着《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家喻户晓的结尾:“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

读到这样的结尾真让人觉得鼻头一酸。

还是不太喜欢美国佬作家。我觉得,门当户对是很必要的事儿。穷小子高攀富家小姐,结局总不会太好。菲茨杰拉德是一个例子。海明威是另一个。前者被婚姻苦恼得团团转,在酒精中挣扎。后者却不断不断换着富家小姐把玩。究其原因,可能是后者比较男人,比较容易骗得美貌富贵的年轻女子赏识。

《流动的飨宴》读后感(三):海明威的《午夜巴黎》

本书是海明威回忆他和妻子旅居巴黎的5年中所见所闻的一些故事,主要以各种人、书店和咖啡厅为载体,拼出了一个上世纪20年代的巴黎浮世绘。是本散文集。

我特别喜欢他在书扉页上写的那段话:“假如在你年轻的时候,有幸在巴黎生活过,那么在你此后的生涯里,不管你走到哪里,巴黎都会与你同在,因为她就是一席流动的飨宴。”流动的飨宴(A Moveable Feast)指的是这座世界艺术名都里人才荟萃,各种文化沙龙、歌台舞榭层出不穷。书中所描写的也主要是这些和海明威有过交往的人,比如乔伊斯、毕加索等,基本看不出他喜欢谁,除了免费借他小说看的莎士比亚图书公司的店员。论笔下人物的饱满,我决定还要属斯泰因小姐和菲茨杰拉德。

斯泰因小姐是巴黎名媛,爱结交文艺界的朋友,和海明威交往了一段时间就疏远了,因为海明威骨子里看不起这种人,但作为一个穷作家他也只能小心翼翼的应酬着(文人的悲哀)。而这本书中篇幅最多的一篇名叫《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共有3篇与这个人有关),也是最有趣的一篇文章,很想在微博上转载一下,但是在网上没找到全文。海明威对菲茨杰拉德的印象并不好,甚至还不如一个棒球选手,文章开头的一段话特别概括,说他像粉蝶翅膀上的图案一样自然,但他对此并不比粉蝶所知更多。他在肯定菲茨杰拉德才华的同时,也把他描述成一个暴发户(给海明威展示自己收入的账目)、神经质(在酒店里疑神疑鬼以为自己病重)、不靠谱(约好一起旅行却没见到人),在文章的结尾他警告读者:千万不要跟不喜欢的人一起外出旅行。简直就是高端黑!当然他也十分同情这位同行,为他那被老婆摧残的才华感到惋惜。

那时候的海明威贫穷,刚从加拿大来,放弃了和新闻写作有关的所有工作专攻小说。有时候也会骗家人说有朋友请客,然后自己在公园走一圈回来说吃饱了。饥饿促进写作,时常在塞纳河左岸(左岸派)的咖啡馆里流连。读完这本书,就特别想再看一遍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

巴黎永远没完。我也想再去一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