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苍狼帝国读后感100字

苍狼帝国读后感100字

《苍狼帝国》是一本由(德)约西莫·布克汉森(By Joachim Barkhause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216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苍狼帝国》读后感(一):昨日黄昏里的帝国背影

我拿到这本书已经相当一段时间了,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读不下去。很多书在阅读的时候想要从头看到尾似乎不可能,因为开头过于晦涩,中间翻几个片段出来看,嘿,有点意思,于是正襟危坐书竟然就看完了。《苍狼帝国》能让我印象深刻就是中间怎么随便翻我都没法有想正襟危坐的念头,于是就床头搁搁,书桌上搁搁,电脑旁边搁搁。终于前两天起了点兴趣把给读完了。

这本书容易让我想起美国学者杰克 威泽弗德的《最后的蒙古女王》,不久前我刚读完那本书,写的引人入深。后来想想,《苍狼帝国》的问题大概就在于题目有点大,切入口不小,目录导读又有点神神叨叨的。导读里时不时的会出现一些名人名言而且是偏神学性质的,让我在读的时候经常出现一种突然被摁住四肢然后灌下一大碗老姜汤的感觉(绝对不能忍受生姜的人才会明白),而实际上,读完之后,我知道作者的水平并不差,他理出的脉络也清晰,甚至对成吉思汗建立丰功伟业的描述,以后后代子孙怎么“举之不甚惜”的刻画,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然而,叫我再读一遍,打死我也不。

在布克汉森的笔下,铁木真的形象不仅充满了传奇色彩,有悲情剧男主角的刻画——势力还不强大的时候,老婆被敌人捉住了,抢回来的时候已经怀孕了,于是让自己满腹狐疑的大儿子果然后来招来不少事。还有英雄主义的歌颂——战役之前的缜密筹划布置,使得他真正的如同被长生天降福一般不可战胜,最让我敬佩的还是他在战事之外的功绩,曾经幼年失怙,无家可归,被当初追杀的孩童,日后建立起再无人超越过的庞大帝国后,公布了一个类似于法典的大札撒,不论多么伟大的征服者,如果没有一个能对世界的某一区域的某一领域颁布过一项有着深远影响的文书,我都会有些偏执的认为,他的成功不过是走的很长的狗屎运,所以拿破仑有他的法典,而成吉思汗,则是大札撒,且比前者早得多。布克汉森对之的评价是——一个只要严格执行,必能征服世界的计划。

想想久远的时光之前,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雄踞于亚欧大陆,虽然不是民族主义者,心中依然鼓荡起一股风来。

《苍狼帝国》读后感(二):德国学者认识的成吉思汗

不知翻译原因还是学术著作的隐,这本书读起来很涩,直接影响了我的阅读热情,有一搭没一搭地读完。之所以坚持读完,还是因为在阅读中意识到,我对成吉思汗,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将帝国疆土扩展到欧洲去的帝王,相当陌生。他最清晰的形象来自于毛泽东的诗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但是在德国学者即本书作者的笔下,成吉思汗对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都产生了影响。

除了历史教科书上那一点内容,我几乎没有关注过成吉思汗。他留在我脑海里的是一位擅长征战的勇士,但是在统治国家方面不咋地,他的子孙继承了他的特点,所以元朝市委一个短命的朝代,文化上的遗留也远不能与其他朝代相比。霸气、血性所以好战,注定了他能够打天下却不见得受得住天下。

纵横征战中,成吉思汗显露出强悍的原始本性,他和他的军队几乎都是没有多少知识的莽汉,比如在征服了花剌子模后,他们连大象也不认识,不知道大象以什么为生,二十几头大象给赶到草原上,结果经过活活饿死。从此一例可看出,成吉思汗及追随者缺乏文化,但是,他们骁勇,天不怕地不怕,具有征服他人的强烈愿望和精明,让他们所向披靡。

在成吉思汗的统治下,曾有过令人惊叹的和平稳定,尽管短暂。那时自帕米尔到太平洋的广大地区,“青年女子可以头顶一盆黄金从不花剌走到北京,而不至于遇到危险”。这样好的社会秩序今天都达不到。

读成吉思汗会觉得特别痛快,与清朝后期带给我们的窝囊感大相径庭。你看打倒欧洲去以后,妄自尊大的教皇斥责蒙古军队,,要求大汉接受洗,当时的大汉贵由如此回答他们:上帝将驯服地上不服从的民族的工作留给了蒙古人。多么宏大的气魄!

蒙古帝国辽阔的疆土和实力,让中世纪欧洲的小国相形见拙,但是其命运为逃过崩溃。作者这样比喻,一投野兽,蛮力发作时,任意践踏草原,想吃就吃。却不知,草地越来越少,而他越来越胖,他病了,衰退了,最终不能再吃,躺在草原上等死。唉,悲摧。更可悲的是,他死后,便成了其他生物的营养,让别人强壮。也许没什么好悲的,这就是世界的循环吧。

《苍狼帝国》读后感(三):英雄以及时势

非常庆幸,能够读到这样一本书。如果没有读德国著名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布克汉森这部在欧美影响极大,并根本成为西方研究成吉思汗以及帝国必读的经典之作《苍狼帝国——成吉思汗与现代帝国格局的形成》这本书,我对创造了蒙古帝国神话的成吉思汗的认识还真就仅停留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层面了。

读《苍狼帝国——成吉思汗与现代帝国格局的形成》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非常隆重地写入各种文字符号并存的世界史以及演绎成各种语言符号的读本和影视剧作都不过分。因为对于中国历史乃至整个欧洲历史和世界历史来讲,成吉思汗的存在本身和他所创造的丰功伟业都是一个奇迹,做为蒙古勇士,成吉思汗不仅有骁勇善战的一面,更加具有统领他的铁骑征服世界的伟大梦想和雄韬伟略,几十年的时间,他以少胜多,从蒙古打到欧洲,几乎征服了整个世界,他“把原来互相隔绝的帝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重新勾画了世界版图,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版图最大的伟大帝国,也为新世界、新时代的到来划定了新的秩序。”

可以说,有梦想和为实现梦想竭尽全力的勇气以及坚持不懈,成就了成吉思汗,也成就了蒙古帝国梦。他缔造了一个永远的蒙古帝国神话,成吉思汗是使蒙古民族走出草原接触并接受汉化的第一人,因而他是蒙古民族顶礼膜拜的圣者与民族英雄。在他统治的时期,各种文化求同存异,虽然蒙古铁骑所到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杀戮残暴到令人发指,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蒙古帝国时期的确造就了当时世界文明的灿烂之花,而且政治、文化、科技等都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苍狼帝国——成吉思汗与现代帝国格局的形成》归纳和总结了成吉思汗实干家、军事家、政治家、自由贸易保护者和拥有着特殊血统、英雄世系,以及兼容并蓄的革新者等不同身份特质,揭示了他固有的蒙古帝国意识形态,好像他就是为了带领蒙古民族开创帝国神话而存在的。

这是一次别具吸引的阅读,让我对成吉思汗所创造的蒙古帝国兴盛以及衰败的历史过程都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虽然它并没有让我发现成吉思汗帝国与现代世界形成之间微妙或必然的联系以及秘密,但是透过《苍狼帝国——成吉思汗与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一书,我分明已经感知到英雄造时势的历史必然,分明已经了解了几乎征服整个世界的草原勇士们所缔造的伟大蒙古帝国之少有人知的历史,

《苍狼帝国》读后感(四):成吉思汗的影响力

阅读这本书是冲着这本书的副标题去的。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成吉思汗与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对这位蒙古帝国的可汗,这位铮铮铁骨的汉子,我一直怀有敬意。尽管毛泽东曾经在诗中写到:“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虽是“只识弯弓射大雕”,但毕竟是“一代天骄”啊!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成吉思汗对于统一当时宋金对峙以来分裂的山河,促进中国多民族的融合中起过巨大的作用;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成吉思汗对于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对于这位“非同凡响”的人物,相关的书籍还是不多的,这本书的推出,对于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成吉思汗本人及其影响力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这本《苍狼帝国》是德国著名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约西莫•布克汉森的代表作,据说这本书被翻译成27了种语言,可见这本书的影响力之大。在西方学术界,这本书是研究成吉思汗的必读的经典书籍。

很多研究蒙古帝国历史的著作比较关注它的军事征战史或是它势力扩张的过程,而这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关注蒙古帝国的内在状态及其精神上的来历:游牧的生活方式(作为与比较固定的乡村生活、城市生活相对照),这本书还关注了蒙古这个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别是它的宗教文化。蒙古民族信仰萨满教,相对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来说,萨满教是比较原始的。在战争中,信仰萨满教的战士往往能打败信仰佛教、基督教的战士,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战争中,野蛮人胜于文明人?!在冷兵器时代,这好像是一个规律。当然这本书不是只谈蒙古帝国的文化,还谈到了帝国军事、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情况。

成吉思汗以及后人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庞大帝国,成吉思汗和他的军队的征战过程中,可谓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成吉思汗简直就是一个战神啊!面对这样一个改变了历史进程的重要的历史人物,我们会想起这样一种说法:英雄造时势。英雄为什么能够造时势?是不是也有历史的必然性在里面?或是用一种更容易为大家接受的说法:时势造英雄。在时势的发展过程中,英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候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本书的视野是高瞻远瞩的。这本书不是简单地描述成吉思汗的个人历史或是他的军事征战史,而是把重点放在探索成吉思汗已经所建立的帝国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上,这对于我们了解世界格局的历史变化很有帮助。

如果你想了解成吉思汗与世界格局的历史形成的关系,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苍狼帝国》读后感(五):从“大公鸡”的背后看世界

历史的最大吸引力就在于无限接近真相。所谓无限接近真相,就是说无论阅读了多少历史书籍,还是会感觉自己所猎取的并不是历史的全部,而且真相应该远不止如此、真相一定还没有被完全揭开。事实也是如此,对于一段历史,无论是我们熟知还是我们所不熟知的,我们都会不自觉地产生这样的诉求,我们总期望了解的更多、知道的更多。这似乎是历史的一种魔力,吸引我们去做各种无限接近的努力。

蒙古的历史,因为“外族入侵”的罪祸多为正统史家所忌讳,而明人所修撰的元史又因时间仓促等原因为后人诟病。所以人们希望从中国历史记载之外的角度来了解蒙古历史,以期做到全面、客观。德国著名历史学家约西莫.布克汉森的这本《苍狼帝国》,则正契合了这样的预期,首先它是完全由老外书写的蒙古历史,其次它完全摆脱了中国历史惯用的姿态和角度。

约西莫.布克汉森打破了我们由低纬度北望高纬度的习惯,使用了一个我们常识以外的角度和纬度来看待蒙古高原,使得这一方土地看起来离欧洲大陆更近,也使得蒙古帝国的版图看上去完整、更舒适。惊喜恰恰就是从这样的改变中产生的,这个直观体验还有一件普通的事实可以印证,那就是看地图。中国人的地图,扑面而来的自然是那个“大公鸡”,而其他国家的人会迎面看到什么呢?比如欧洲人、美国人。事实上我们很少这样去想,我们已经习惯了那个“大公鸡”的正面形象,从而深刻地忽视了它背后的世界。当然,如果一定要说我们有过这样的努力,那应该是几乎被史学家赞爆了的“丝绸之路”。而这本书的作者,恰恰是把视角放到了“大公鸡”的背后,所以说这是本书给出的最大惊喜。

成吉思汗与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是本书的副标题,显而易见,作者要的就是一个更宏观的视野。在这个视野之中,种族与宗教的冲突和交融是最主要的力量。蒙古帝国下辖了四大汗国,这四大汗国征服了不同的种族和区域,又在不同信仰的牵引下走向了分裂和独立。在这期间,作者的叙述基本围绕着钦察汗国、波斯汗国和元朝三个汗国进行的,对于另外一个汗国莫卧儿汗国可以说是只字未提,这不得不算是一个小小遗憾。还有,蒙古人究竟是怎样信上了佛教,本书之中也没有明确的说明,同样让人充满了好奇。我们之前是一种从低纬度北望高纬度的定式,而作者从高纬度南眺低纬度,或许也有目光不能及的地方吧,那个盲点或许就是莫卧儿汗国统治的中南半岛吧。

西北望,射天狼。不仅仅是蒙古,西域的地理障碍和种族隔阂,使得许多的少数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被视为洪水猛兽。地理的障碍、种族的隔阂以及这些“洪水猛兽”所带来的冲击和伤害已经深深烙在中国人和中国历史的记忆里。然而,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动荡与变革也正是因为这些“洪水猛兽”的冲击而形成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巨大的外在力推动着中国历史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整合和融合中前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