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精选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精选

《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一本由钱穆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一):钱穆先生的“迂腐”

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其实并没有涉及太多方法论,更多的还是阐述先生自己对中国历史的看法。这些看法,也多是钱穆先生经常谈及的,所以并无什么特点。

现将书中一些观点罗列如下:

1.研究通史:(1)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和传统性。(2)研究历史要“从异求变,从变见性”。(3)中国人讲史学,常说要有“史才”“史识”和“史德”。

2.研究政治史:(1)研究制度,要和与该制度相关的史实一起研究。(2)研究制度,必须明白在此制度之背后的一套思想与理论。

3.研究社会史:(1)中国是“四民社会”。(2)研究社会史需要注意“氏姓”之学和“谱牒”之学。(3)研究社会史该从当前亲身所处的现实社会着手。

4.研究经济史:(1)中国经济特点:经济不会脱离人的必须而放任其无限发展。(2)中国经济理论是以“人文主义”为立场的。(3)当从政治史、思想史中去研究经济史。

5.研究学术史:(1)中国学术出发点:人文主义。(2)中国学术分为两大纲:心性之学和治平之学。(3)中国学术的最高精神是善。

6.研究历史人物:(1)中国历史以人物为中心。(2)中国历史人物的三种分类:治世盛世人物和衰世乱世人物、得志成功和不得志失败人物、有表现和无表现人物。(3)中国历史像一首诗。

7.研究历史地理:(1)研究中国地理,要注意《禹贡》和《汉书·地理志》。(2)地理与文化有关。

8.研究文化史:(1)应根据历史真情。(2)求异而不重其同。(3)从大处看不专从小处看。(4)从汇通处看不专从各别处看。(5)看得远不专从一横切面只看眼前。(6)不可专寻短处,应从长处着眼。

看钱穆先生的书已经有好几本了,他的历史学实力真的无话可说,被称为民国时期史学四大家也是名副其实,但读多了,却不免觉得有些无聊。李敖说钱穆先生有些迂腐,虽然有点过,倒也不无道理。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二):历史人物与人生价值

【http://blog.sina.com.cn/leiwon】小时候最喜欢玩“三国”题材的电脑游戏,长大后也会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与文献资料,常常感慨公元2~3世纪的中国居然涌现出一大批有趣、有才、有胆、有为的人物,穿透千年岁月仍然让后人津津乐道,要知道那可是人口损失超过八成的纯粹的乱世!直至读此书“六、如何研究历史人物”,胸中疑团终于解开。

钱穆先生分三个类别来讲历史人物——

1)治世盛世的人物与衰世乱世的人物。生于治世盛世的人物,他的事功即成为了历史,他本身作为一个人的表现无法通过事业完整地烘托映照出来;生于衰世乱世的人物则不然,事业存在天花板,他本身作为一个人的表现恰恰可以超脱事业之外单纯地展示出来,从而对后面的历史引起大作用、大影响。

2)得志成功的人物与不得志失败的人物。就中国历史来看,失败不得志的人物往往比得志而成功的人物更伟大。因为人一旦有所依附,其人格价值便会不出色,依附于事业也是如此。失败英雄没有事业可以依附,其真性情、真人格反而更显得全面而出色。

3)有表现的人物与无表现的人物。历史上那些有表现的人物,其事功掺杂时代、地位、机缘、际遇等种种条件,事功滞留于实境,对后世的影响反而没多大力道;一些无表现的人物,没建立什么丰功伟绩,大家看到的只是个人的英雄气概或高风亮节,更能让后人称道与钦敬。

对于以上三个类别,钱穆先生也列举了很多实例,细细品味,确实如此。

简单来说,大好形势下的成功人物,乃是碰上了风云际会的大时代,就像受聘于正值上升周期的好公司,说不清楚是个人能力强的原因还是工作平台好的原因,此等成功于后人来说可遇不可求,没有可以效仿、学习之处,缺乏演义的价值,久而久之,其影响力自然不如那些悲情英雄、平民英雄。因为后者截然不同,他们虽然没能成为世界首富,却在一生中展现出了形形色色的个人魅力——谦谦君子啊、精忠报国啊、修身齐家啊、安贫乐道啊、坐怀不乱啊……等等。所以,古人讲“伯夷圣之清、柳下惠圣之和”,普通人亦被尊为大圣大贤;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德”排在首位;古人还讲“人皆可以为尧舜”,号召大家见贤思齐。如此种种,可以看作中国历史关于人物品评方面的一种价值观——人生的成功不取决于所处的时代和所在的单位,而是取决于自身是否具备美好的品质并一以贯之坚持下去,亦可称为“圣人情结”。最关键的是,这种人生的成功是可以让别人效仿、学习的,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的实用主义传统。

那么,对于今人来说,到底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人生价值?答案肯定是见仁见智。我以为,本书带来的启示在于——努力去做一个品行端正、有情有义的人,即便离开了尘世,也会有人怀念生命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好人。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三):研习中国史的领路明灯

先生之语温情脉脉,读之令人心生暖意。

“我们中国社会绵延四五前年,一贯禅递而来,积厚流光。”

何谓“史德”?“不抱偏见,不作武断,不凭主观,不求速达”。

全书一共八章,外加附录八则。

八章都以“如何研究...”做题目,分别讲如何研究通史、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历史文化。

笔记、摘抄与总结:

一通史。

研究历史,首先要注意其“变”。

历史时代的划分,是以它的变动为依据的,我们需要研究历史进程的走向和大趋势,研究它在哪有所变动,怎样变动,变动是大还是小。

历史不断向前演进,沉淀下来的一股力量与个性,便成为我们的“历史传统“、“历史精神”。

如何着手研究历史?

宾四先生认为应“从头到尾作通体的研究。首先便是通史,略知通史大体,再深入分着时期去研究一部断代史。对一部断代史有研究,再回头来接着重治通史,又继而再另研究一断代。如此循环不息地研究下去,才是可远可大,才能真正明白历史上的时代之变,才能贯通上下古今,而获得历史之大全。”

对于断代史,切忌将各个历史事件孤立起来,要注重史料、事项的联系贯通,“我们更当明白,在同一时代中,此一事件与彼一事件之彼此相同处,及其互相影响处......我们若能熟悉于某一时代之横剖面,自见在此时代中一切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经济情状、学术大端、人物风尚性格等等,一一可以综合起来互相会通,如此才算真明白了此时代。”各事项相互影响,也有主次之分,我们要知道是哪个影响了哪个从而导致变动,如何影响。要“总揽全局、深入机微”。

二政治史

需区分“政治”与“政事”。政治,重在“制度”。对制度的研究可排在通史和断代史之后。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段落,前二千年是“封建政治”,后二千余年是“郡县政治”。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要点,首要的是宰相制度(或者说实际行使宰相职能的官职或机构)。皇帝与宰相分别代表王室与政府。“西方论政重‘权’,中国论政重‘职’”,在中国,先有职,再有权,先设某职,再以职赋权。

另一要点为考试制度。以上两者属于政府方面。

社会方面要点,有户口调查、土地制度、军事制度、经济制度、地方自治和藩属统治制度、政教分离的特点等。

如何研究政治史?

史料:“三通”与“九通”,唐代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

需注意两点:

一、研究制度,需汇通与此制度相关的一切史实。一项制度出台必然是针对当时实际政治需要,如果不与当时的历史事实相联系,就看不出这项制度因何提出、有何影响。

二、研究制度,需明白这项制度背后有一套思想或理论存在作其支撑。

三社会史

上察其政治,下究其社会。社会史流变的要点在社会中“士”的地位的变动。加以细分,约略如下:

游士时期——春秋战国,先秦诸子

郎吏时期——两汉,士族初兴

九品中正时期——魏晋南北朝,门第社会,士族全盛

科学时期——唐,科举制度

进士时期——宋及以后

如何研究社会史?

史料:“氏姓”之学、“谱牒”之学、“家训”、“礼”、“方志”

要点:关注身边的现实社会沿袭的历史传统,把握社会发展的“传统性”与“特殊性”,看出人群相处间的关系,如何由个人生活融入群体生活的几条路径。

四经济史

中国历史传统的经济观,是一种“低水平经济观”,重人生,不重经济,只满足略有盈余的必须,剩余的精力就花在了美化人生上。“特别注重‘’制节谨度‘’四字。”、“中国经济的理想水平主在‘平’,天下太平”。“经济只以辅助人生,非以宰制人生”。

重农抑商。禁止商人入仕,因“其平素用心在私,故不能付之以国家之重任”。

如何研究经济史?

先生强调中国历史的“浑融一体性”,研究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都应该从文化传统的一体性中去研究,不可分割。

五学术史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理想,是政治领导社会,学术领导政治,学术起于社会,不受政府控制。

中国学术的出发点,是一种“人本位”思想,或者说“人文主义”。其主要精神,在“面对人群社会中一切人事问题之各项实际措施”与“不尚‘空言’,一切都会纳在实际措施上”。

中国学术史上,“无纯粹的思想家或哲学家”。

如何研究学术史?

首先需要注重“心性修养”与“人群实践”。在中国传统中,学者的“心性”与其“实践”是不可分割看待的,我们会通过其人品、人生经历来了解、评价其学术,“知人论世”,看重学者的人格品质。这是与西方有区别的一点。

中国学术思想史的最高精神所在,是一“善”字。

学习的两大纲:心学与史学

心性之学(如何做人)。人生修养性情、陶冶人格方面,即正心、诚意之学。

治平之学(如何做事)。亦可称为“史学”。经学亦可认为等同于史学。

另需注意一个大趋势,“在中国学术史上,往往在朝、在野双方意见相反,经常是在野的学术得势,转为此下政府采用,而又遭继起的在野新学派所反对”。

六 人物史

中国历史人物大略可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类:治世盛世的人物与衰世乱世的人物

第二类:得志成功的人物与不得志失败的人物

第三类:有表现的人物与无表现的人物

七历史地理

学习中国历史,应先谙熟中国地理。“疆域不同,首都不同,国防形势不同,经济命脉不同。”

“中国疆域的拓展,唐以前中国文化主要代表在北方,唐以后中国文化的主要代表则转移到南方去了。”

“中国历史上每经一次大乱,必有大批人士,由其原地址流亡迁徙到新的区域去。”

“讲历史不能单靠书本知识,还要多游历。”

史料:

《禹贡》

《汉书·地理志》

八文化史

·研究文化史需要具有哲学头脑,并以历史事实为依据。

·讨论文化史要注意辨异同。 当知每一文化体系,则必有其特殊点所在。

·讨论文化需从大处着眼,不可单看其细小处。

·讨论文化要自其汇通处看,不当专自其分别处寻。艺术、宗教、政治、文学等,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讨论文化应懂得从远处看,不可专自近处寻。文化演进,总是如波浪式的,有起有落。

·讨论文化应自其优点与长处看,不当只从其劣点与短处看。

关于文化的“共态”与“个性”

附录摘抄:

治史先重事实。

中国政治制度上的演进,约略可分为三阶段:一、由封建到统一;二、由军人政府到士人政府;三、由士族门第到科举竞选。总体趋向是: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平民与政府逐步接近。

中国人极看重历史,并注重随时记录,随时整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