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鲁迅忧思录的读后感大全

鲁迅忧思录的读后感大全

《鲁迅忧思录》是一本由孙郁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鲁迅忧思录》读后感(一):思绪流转,以先生的忧思而忧思

引用该书中的一段话:“时间是检验一种思想是否深刻,一种精神是否伟大的试金石。任何人为的力量,对思想家的诬蔑、诽谤或者美化、扭曲,都无法掩住思想与精神的光华。时间的流水,必荡涤思想与精神之上的尘埃、光环,被湮没的必重新浮出水面,被蒙蔽的必再次绽放出来”。

第一次接触孙郁老师的书,读书的过程中有过多感动,以至于此刻竟然不知从何说起。

因为先生的忧思,此刻我也变得忧虑起来,被行文中的画面深深感染,恍惚间似乎也看到了先生所看到的美,怕是我以后也会选择在这种美的熏染中得到灵魂的历练。

《鲁迅忧思录》读后感(二):多面的鲁迅

鲁迅研究曾是一门显学,然而,当一个人的行为都被置于放大镜下,那么,没有谁能不被扭曲。

我们已经习惯了作为标本的鲁迅,作为样板的鲁迅,乃至作为高峰的鲁迅,但这些都是死鲁迅,我们很少关注,生活中的鲁迅究竟如何,他的活力从何而来?当鲁迅成了不可复制的经典时,我们实际上也就扼杀了今后诞生鲁迅的可能。

孙郁先生的这本书,立足于展现鲁迅的多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多少脱离了决定论式的偏执,放出了更多的空间。

鲁迅首先是章太炎的弟子,曾受到《民报》体的很大影响,不幸的是,他的古文怎么也写不过章太炎,好在白话文成了潮流,他的古文句式加上现代词汇迅速震惊四座,像“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样的秦汉风骨,实在是胡适的积累所不到处。

此外,鲁迅有日本背景,他一生从没说过日本的好话,他始终将种族歧视的屈辱感压在心底,他不相信日本是解决方案,他想中国有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这决定了他后半生走向。

同时,鲁迅还是一位硬气的浙江人,一位有审美天赋的人,一位德国哲学爱好者,一位翻译家……正是多元的身份,造就了鲁迅,或者,孙郁最想告诉我们的是:鲁迅是一种可能,在风云际会之下,在许多客观因素左右下形成的伟人。

这本书能否说服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作者对人性惊人的体察力,他写的也许不是鲁迅,而是自己,是一个时代。所以,它特别动人。

《鲁迅忧思录》读后感(三):我们的奴性

《鲁迅忧思录》,孙郁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鲁迅对于我们这辈人是独特的。上学时每个学期都要受一到两篇先生文章的煎熬,以至于多年以后仍会脱口而出“真的猛士”、“有恶意或无恶意的闲人”、“榨出XX下的小来”之类的话。

对于那时的我们,确实很难理解先生笔下与内心的世界。他似乎与所有人论战,但实则都是与民族性中的黑暗面战斗,所以他才会说一个都不原谅,因为确无可原谅。这些与民报、日本、浙东文化、俄罗斯文学。。。的影响都有关,但也许又都非决定性因素。

如果说本书内容都记不住,也没有关系,只要记住后记最后一句、也是全书最后一句就好:读鲁迅,才知道我们自己的奴性有多深。人类在思想上不都是进化,大约是确实的。

我们的奴性,较之先生的年代,丝毫不见减少,大约也是确实的。

作者对鲁迅研究得深,语言也大受影响,如“奴性的语言有各式各样的形态,大致说来,一是绵羊型的,二是残暴型的,三是流氓型的。。。阿Q的形象的复杂,乃因为他的内心容有中国人的品行的各类因素。”

套用这种句法说,中国的进步,大约的确首先要破除在每个人的心底里的各类的奴性。

《鲁迅忧思录》读后感(四):2017读书清单之28 读孙郁《鲁迅忧思录》

2017读书清单之28 读孙郁《鲁迅忧思录》第28本

2017.06.12

孙郁《鲁迅忧思录》, 2017年度第28本读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全书18.3万字,329页。

从3月份写了读铁凝作品的感想以后,书是很随意的看了许多,但停笔不写了。起因在对铁凝的认知的偏差,刚开始读铁凝的几篇文章如:《香雪》、《孕妇和牛》、《麦秸垛》,以为在中国文坛这个以莫言之流为首的大酱缸里,居然真的尚有铁凝作品这么一块净土、一缕春风,不禁击节叫好,并写了言过其实的谬奖的读书书评,并极力向朋友推荐,但后来读了铁凝的《对面》、《棉花垛》以后,觉得其内容之恶心、变态,绝对不下于莫言。

说实话,为此很是心灰意冷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为我党的大度而憋屈。至今思来惭愧难当。

但孙郁教授的《鲁迅忧思录》是我不得不为之叫好的书,书的风格很有鲁迅文风的意味。这书读的很慢,以致于把书读厚了,读的过程中,就觉得那就是鲁迅自己写的。

孙郁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我看他的作品主要是研究鲁迅,应是地地道道的鲁迅专家。

从书名,判断不出书的内容到底是干什么,其实,这是一本解读鲁迅思想形成与发展的书。鲁迅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三个方面对他影响巨大,一是章太炎的思想影响,二是日本这个民族的影响(西方尼采的影响还是来自日本),三是苏俄思想与文学的巨大影响。在研究鲁迅思想的时候,左派、民主派、书斋派三者进行分析对比,代表人物:鲁迅、胡适、周作人。对鲁迅的文学成就的分析相对较少,但对鲁迅的译介做了大篇幅的介绍与分析,作者认为鲁迅先生,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是作家,因他一生主要精力在翻译,写作不过是其业余的偶得。当然,这是孙郁的一家之言,我觉得鲁迅的伟大,主要还在于其独步天下的文学作品与无与伦比的文学成就。没有文学作品的鲁迅,其翻译的成就可能真的远不及傅雷吧。

这书值得一读。

《鲁迅忧思录》读后感(五):你还喜欢读鲁迅吗?(思郁/文,媒体剪辑版)

你还喜欢读鲁迅吗?(思郁/文)

来源: 长江日报(武汉)

近些年的鲁迅研究似乎不太热。钱理群退休了,汪晖因“抄袭”头痛了,王晓明搞文化研究去了,王富仁做新国学了。

幸好还有孙郁。很早就知道孙郁,他在鲁迅研究中的名气虽然比不了以上的几位,但显得很独特。他不生涩,一篇篇富有人情味的解读鲁迅的文字,很注重文字的美感;他不仅仅研究鲁迅,而是观照自我,想通过鲁迅的文字人生解答自我与时代的困惑。

与几十年前的火热不同,现在已经很少人读鲁迅了,倒是有更多的人喜欢周作人的文字。那些温吞吞的文字总能吸引不少闲雅人士的关注。金刚怒目的激愤,不读中国书的偏激,冷眼旁观看透人世的悲悯,肩住黑暗闸门的悲壮,都逐渐远离了我们的时代语境。鲁迅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曾经是一个战士,一个伟大的革命家。而我们想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还记得前几年有人在鲁迅研讨会上,提出鲁迅与萧红之间有着暧昧关系,遭到了众口一词的反对,说不能亵渎鲁迅。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亵渎,如果我知道了他们的暧昧,说不定会感觉到他更有人情味。你看他早年在《两地书》中给许广平写的信,窃窃私语,矜持中透露着甜蜜,那是爱情降临时最正常的反应。再伟大的人也逃不过爱情嘛。

与专业研究鲁迅的一些学者相比,我更欣赏孙郁这样的方式,通过在大学课堂面向学生和公众,直接讲授和解读鲁迅,面对面的交流。而且孙郁在《鲁迅忧思录》中采取了更为贴近生活的方式,把鲁迅从一个思想家变成一个诗人,一个孜孜不倦追求诗性的表达,追求语言之美,追求思想的诗意,在生存的间隙里渴望发现一丝生机的写作者。

鲁迅研究中有很多好的学者,他们能把鲁迅的思想挖掘很深,化为我用。但是鲁迅研究的很多著作虽能诠释鲁迅的思想,但是没法用鲁迅的方式表述出来,于是很多著作的书写显得晦涩难懂,读起来令人昏昏欲睡。某种意义上说,很多学者都没有领悟鲁迅对语言的诗意与审美的锤炼,对文体的重视。唯一能找到的只有思想,思想,思想。从未想过,就算是思想也需要交流,需要鲜活的表达方式,需要别人的理解,才能有新鲜的生命力。我个人认为,正是这种文体意识的忽视和欠缺,导致现在的鲁迅研究停滞不前。年轻人对鲁迅不再感兴趣,不是因为他们读了鲁迅的文字,恰恰是他们没有读过鲁迅的文字,只是读过鲁迅的研究,从那些转述的只言片语,残片断章中拼凑出一个愤激如火,金刚怒目版的鲁迅。

孙郁在《凝视生存隐秘》中对此有很深的体悟:“除了批判理念、智性之光外,鲁迅一生对事物判断的那种诗意的表达,后人一直没能很好地继承下来。现代汉语越来越粗鄙,单意性代替了繁复性,文艺腔置换了诗意。其中的问题是丧失了汉语表达的维度,把语言仅当成工具,而非精神攀援的载体,不仅古意寥寥,连衔接域外艺术的冲动也失去了。”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叫嚣着恢复传统的其实已经丧失了对现代的清醒认知,而完全欧化的翻译腔同样脱离我们的现实语境。孙郁认为,我们的语言中缺少的是一种“个人的意志”,“那意志不仅含有智慧,还有人性的暖意”。那种语言既是当下的,又是超脱的,既是属于时代的,又能具有一种纯粹静观的伟岸。总而言之,是属于一种具有自己独特视角,又对生命有着深刻体悟的语言书写。

去阅读鲁迅吧,撇开这篇文字,撇开研究鲁迅的各种著作,直接去感受和亲近鲁迅的文字,与他对话。你会发现他的美,他灵魂的高扬,他处世的悲悯,他的人间情怀,他针砭时弊的背后,是一个伟大作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隐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