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白日做梦有理》读后感精选

《白日做梦有理》读后感精选

《白日做梦有理》是一本由[美] 詹姆斯·瑟伯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日做梦有理》读后感(一):有些故事不错

毕竟是好几十年前的专栏作家了,有些故事看的让人很迷糊。有些故事不错。

那个斗牛梗的故事最好。伤痕累累快死的斗牛梗坚持到家就为了和他的三个主人告别,当发现还有一个人没回家的时候,他和死神搏斗了一个小时,只是为了再最后一个主人到家时候用头碰一碰他的手,然后倒下就没有再起来。

倒数第二个故事很精彩,做最后的压卷之作就好。

《白日做梦有理》读后感(二):《白日做梦有理》读感

这本书虽然都是一些小故事,但也实在有趣诙谐。作者詹姆斯·瑟伯对语言有着苛刻的追求,他优雅地把玩文字就像一位腰杆笔直的滑稽魔术师,他的聪明和幽默在字里行间流淌,有时稍不留意就溢了出来——他绝对是一流的“幽默家”。

瑟伯对早期家庭生活的回忆,随心随性地把自己少年到青年的各个时期,能够想起来的那些点滴往事、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和他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还包括他那几篇著名的短篇小说。这些都作为这本书写作的切入点了,确实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生活样态下自己以及家人的原貌。

他笔下的男人多陷于困顿而无力应对,女人却凡事具有绝对的掌控权。这本书里的人物,就像瑟伯画笔下的那些人物一样,神情、姿态甚至内心,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根据每一篇发生的故事,他还为自己的作品绘制插图,这些插画形象风格统一,形象地展现了故事中的情景,让读者充满画面感。

通过阅读,我发现整本书的思想有些随心所欲,甚至让我有些怀疑其中故事的真实性。但是合上书本,看了标题——“白日做梦有理“,又觉得自由的思绪和夸大的情感表露有何不可呢,詹姆斯·瑟伯用他自由自在的文字把他快乐的想法记录下来。文章里詹姆斯·瑟伯的生活其实并不完美,他的生活充满了紧张不安,他的幽默本身的处境是一种忧郁。但是他的幽默是一种生活态度,在滑稽的外表下面,有着詹姆斯·瑟伯一颗真诚的心。

“我想有一天,当乌云密布,天在下雨,现实的压力不堪忍受时,我会故意取下眼镜,离家去街上闲逛。我敢说我也许从此杳无音讯。我想不管自己会流落到哪里,都会过得无比开心。” 做白日梦很快乐,身体被困,心灵却能够到达任何地方,至少可以改善我的情绪,放松我的心情,缓解我的压力,所以白日做梦有理。

《白日做梦有理》读后感(三):涟漪的形状

用了三天的时间读完《白日做梦有理》,这种阅读速度对我来说实在是慢了点儿。不是因为内容晦涩,也不是翻译有失水准,恰恰相反,我以为译者的翻译全然得了詹姆斯•瑟伯的原文精髓,所以才让人舍不得读完。就像小时候吃美食,总舍不得大口去咬,而是每次咬一小口下来,然后含在嘴里久久舍不得下咽。

这算是“小品文”吧,是我最喜欢的文学形式之一,只是现在的小品文难得一见,即使偶然遇到也大多是拾人牙慧,让人心生不耐。《白日做梦有理》虽然是几十年前的文字,反而如窖藏的老酒,历久弥香。而詹姆斯•瑟伯是个中好手,不愧是《纽约客》的最年轻有为的编辑及自由撰稿记者。而所谓的诙谐、辛辣的“纽约客文风”正是由詹姆斯•瑟伯和他的好友E.B.怀特共同确立。

“针砭时弊同时具有权威的文学性;经典却又总以其尖锐走在时代的前端;神来一笔的漫画更是不可或缺”,这是《纽约客》的特质,同时,也准确地表达出了《白日做梦有理》的特质。

我不知道是否因为自己足够幸运所以才选到本系列中的《白日做梦有理》和《最后一朵花》,还是选到任何一本都会得到惊喜?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似正看到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一颗小石子然后荡起涟漪的具体过程,看起来理所当然,却又有着不可思议的美不胜收。其中的每一篇故事都让我产生这种眩晕的感觉。詹姆斯•瑟伯对于细微之处所把握的精准让我叹为观止,他仿佛是一个玩弄镜头的大师,可以将每一个本来不被人关注的镜头放大放慢,以便让你更清楚地看到,更深刻地体会,我的阅读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目眩神迷。何况,他是那样不经意的幽默,严肃地说着让你感觉不可思议却又顺理成章的故事,让你明明不想乐却又忍不住上翘了嘴角。而那寥寥的线条与文章更是相得益彰,看似随意却又透着那么一股莫名其妙的严谨,而这矛盾却又匪夷所思的契合……

读詹姆斯•瑟伯的作品是一种非常奇怪而愉悦的阅读体验,就像吃怪味豆,永远对下一颗充满期待,欲罢而不能……

《白日做梦有理》读后感(四):一个现实主义者的白日梦独白

读完《最后一朵花》再读《白日做梦有理》,詹姆斯•瑟伯的形象在我脑海里快速切换,从一个睿智温和的童话寓言作家,迅速变成了犀利毒舌的幽默作家。再看书中詹姆斯•瑟伯那张带着圆框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照片,形象倒是十分吻合。

在还不知道詹姆斯•瑟伯是何许人物之前,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这个书名和本书的译者;而在读完《最后一朵花》之后,我还曾想着这本书里是否会有一些童话色彩的“白日梦”。事实却是,在读完《床塌的那天夜里》一文之后,我就推翻了自己之前的所有设想,重新换上一种看《生活大爆炸》的心态来读这本书。

书中的文章大都在《纽约客》发表过,并且大受欢迎,詹姆斯•瑟伯在文章中毫不吝啬地拿自己和亲人朋友下手,内容主要关于日常生活的见闻,对家庭成员的回忆,以及对社会现象的看法等等。他诙谐幽默的语言,辛辣犀利的吐槽,让人读来乐趣十足。

詹姆斯•瑟伯对于男女之间关系的叙述也很有意思,他笔下的男人常常是相对被动的,妥协的,甚至没有主导权到听任于女性的,而女人则是强势的,毫无道理的,却有着绝对掌控权的,对于女性他还特别写了一篇《我对女性有意见》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也难怪有人会对他有这样的疑问:“他到底喜不喜欢女人?”

读着本书中的这些故事,我的思维开始发散开去,詹姆斯•瑟伯甚至让我联想到了《生活大爆炸》的谢尔顿,然后不由地想:到底是这些家庭成员太无厘头呢,还是瑟伯家的这位大文人太无厘头呢?看来有个太聪明的家人也并不一定都是好事,就像天才谢尔顿一样,詹姆斯•瑟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也让他身边的人有不少的烦恼吧。想到《大学时光》一文中那位生物课老师,顿时很同情他。

另外,书中那些简笔的漫画也是非常的生动形象,虽然只是寥寥几笔,却把每个故事中的精髓都表现了出来。作者笔下的这些人物,通过他的画笔,从神情、姿态,到内心、情绪,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带着作家和插画家双重头衔,詹姆斯•瑟伯的才华还是让人由衷赞叹。

从《最后一朵花》到《白日做梦有理》,不论是写童话,还是做白日梦,不变的是詹姆斯•瑟伯始终都是一位彻底的现实主义者。所以有人评价瑟伯是“一个说故事的人、一个滑稽演员、体育评论家,一个幻想家、现实主义者。” 我觉得还应该加上“一个画家,一个预言家,一个梦想家。”

《白日做梦有理》读后感(五):反讽的生活戏剧

“白日做梦”这个意识流主宰的词汇在我拿到书本的时候便想到了意识流的普鲁斯特,还有他的《追忆似水年华》。慢慢翻阅所产生的晦涩难懂一度阻碍自己的阅读,碍于自己有限的理解看得越发难懂的“诙谐与幽默”导致了阅读过程中相当一段时间的不愉快。后来翻阅资料才知道这是特属“纽约客”的文风,他们说是辛辣,他们说是诙谐,他们也说这是幽默。

书中人物主角有他自己本人,有他总让我觉得是有点“神经兮兮”的家人:爷爷、爸爸妈妈,还有变来换去的佣人,邻居家的先生太太等等认识的不熟悉的陌生人。《大坝跨的那天》众人只管用双腿逃生而忘记日常所需的交通工具——小车散置一路的情景,一等哗然的众生相也练极具偏执英雄主义的爷爷在淡定中也会有慌张的样子;还有《来来去去的用人》各种奇葩佣人在身边晃来晃去的生活场景。看这样的文章的精彩之处不在于过程是否出彩,而是故事最后的结局才是点睛之笔即使会让自己在公众场合爆笑一切有可正当的理由。可后来仔细想想,这些诙谐与幽默如果用爆笑去形容似乎降低了阅读的质量,反觉那浅浅淡淡的一笑而过更有味道。

如果堂而皇之地说出人们在生活碰钉子,情感的出轨心灵脆弱等一系列隐藏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那不为人知的一面:有羞耻的,有可笑的,也有可悲的。直白空泛的告诉便会崩塌了对美好生活的所有幻想,于是乎便用了反讽的形式,加入了多种戏剧场景的可能,才有多一份耐人寻味的思考。而阅读过后的浅浅一笑是思考过后的沉淀,安静下来后的沉淀便得出了文章的要领。简单的几个线条构成的画像把文中的情景活现在读者的眼前,似乎增添了一种现场感。画里面的人总以为自己是看别人生活的,看别人出糗的,可实际上是别人看他或她,于是乎这样的幽默与讽刺的基调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与一贯美剧中直白冲击的情感事件激烈的迸发截然相反,它是不慌不忙的,从容淡定地控诉生活的愉悦疑问忧愁,这样我又想起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生活本是戏剧,若以喜剧形式出现变融化了难以名状的悲剧,所以就有了即使是白日梦魇,也能以某种可能的方式钉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