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鼎立南极》读后感精选

《鼎立南极》读后感精选

《鼎立南极》是一本由张锐锋著作,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鼎立南极》读后感(一):研讨会五月在京召开

本报讯(记者夏明勤) 日前,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及山西文学院共同举办的报告文学《鼎立南极》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何建明,新闻出版署出版管理司副司长王然,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吴丰宽等出席;南极科考队员琚宜太、秦为稼、胡健民应邀到会。

何建明、梁鸿鹰、王然、周明、何西来、李朝全、张胜友等数十位与会专家学者认为,由张锐锋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一书,全景记录了中国南极科考不同阶段的成就,梳理了建立长城站、中山站到昆仑站的全过程,尤其昆仑站既是中国在南极最高点上建立的第一个科考站,也是世界各国首次在南极海拔最高的冰雪内陆建立的科考站。无论从建站难度、科学价值上都开创了新纪元,它意味着我国从此进入了极地科考第一方阵,并在很多领域领先于世界。本书重点着眼于南极内陆考察的三大阶段——格罗夫山地考察、登顶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在冰穹A建立昆仑科考站,以纪实的笔法描述这个伟大行动取得成功的全部过程,《鼎立南极》真实反映了南极队员的奉献精神和普世价值。

据悉,该书已被列入陕西省报送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一本好书”书目,同时被确定为全国农家书屋书籍并做重点推荐

《鼎立南极》读后感(二):《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荣获“五个一工程”奖

日前,中共中央宣传部作出关于表彰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和获奖作品的决定,授予176部作品“优秀作品奖”,其中包括图书作品30部。集团子公司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榜上有名,这也是我省时隔2届计11年之后再次捧杯“五个一工程”的唯一图书类作品。

《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全景记录了中国南极科考不同阶段的伟大成就,突出描写了昆仑站建站产生的全球性非凡意义。全书重点着眼于南极内陆考察的三大阶段,以纪实笔法描述了这项伟大行动取得成功的全部过程。

《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此次获奖,是在省委宣传部领导下,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高度重视、积极组织下取得的。其间,人民社精心编辑,潜心打造,出品人惠西平,总策划宋亚萍,责任编辑宋亚萍、李向晨、周远,多次与作者细心琢磨完善稿件,并辅之以南极队员拍摄的近百幅精美图片,历时两年得以面世。

该书一经出版便广受关注。《新闻出版报》《中国图书商报》《西安日报》《山西日报》《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等20多家主要媒体和报刊进行了报道,刊发专访,刊登书摘。新浪网、凤凰网、西部网等多家网站对图书或活动进行了连载或报道。《光明日报》《北京晚报》刊发较大篇幅的评论文章。

2012年5月13日,人民社与山西文学院在京共同举办了《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作品研讨会。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创研部主任梁鸿鹰,新闻出版署出版管理司副司长王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周明、李炳银,资深南极科考队员琚宜太、秦为稼、胡建民及在京媒体共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本书作为迎接十八大重点读物,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批示,将在百城百店活动中进行重点展示和销售。

《鼎立南极》读后感(三):中国人为什么去南极——长篇报告文学《鼎立南极》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国人为什么去南极——长篇报告文学《鼎立南极》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

感谢你们能在百忙之中光临本书的研讨会。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他所要说的,已经写入了他的作品,当他完成自己的作品之后,他所要说的话已经说完了。

剩下的都是多余的话。

今天,我就说几句多余的话,但是多余不等于无意义。我想说的是,中国人为什么去南极?这一话题既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也是本书写作的意义所在。它既是一个具体的实用主义价值的命题,也是一个抽象的哲学和文化的悬念。

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我总结了如下几点:

1. 对于人类来说,南极是最后一个未知的大陆,它蕴藏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知识,因而它对于完善人类的知识体系,补充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还通过自身的存在,不断满足人类探索未知的欲望与好奇心。重要的是,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他者的角度,让我们能够获得另一种看待自己的目光,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存活动以及其他生活细节。

2. 南极汇集了众多的科学前沿学科,冰川学、海洋学、海洋生物学、高空大气物理学、地磁学、地质学、天体化学、天体物理学、天文学……尤其是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以及与人类活动的联系,牵动了全球科学家、政治家和关注人类命运的人们的神经。它的每一个哪怕是极小的发现,都与人类共同的命运息息相关。南极独特的环境,提供了一个无法复制的天然实验室和科学资料库,因而它很快成为探险时代之后科学圣地。

3. 每一支科学考察队在南极的出现,都拖着长长的国家影子。它使得南极科考具有科学之外不可替代的政治辐射力。我们知道,在地球上,南极是最后一块未被分割的大陆,它也自然资源蕴藏量最大的陆地之一。因而,南极科考队的考察活动象征着一个国家在南极的实际存在,并暗含着主权要求和利益相关国对于资源的觊觎。所以,南极科学考察实际上代表着强烈的国家意志,其科学考察的贡献律和研究成果的竞争,实质上决定着考察国在南极存在的质量。

4. 中国进入南极考察活动,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的关注度。南极考察一直置于全世界的镁光灯下,它的每一个细小的举措都会被放大,因而具有增强影响力的焦点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在南极的科学考察获得了大国形象的品牌广告效果,是中国和平崛起的象征,展示了中国迅速增强的综合国力。

5. 中国南极考察队在南极的考察活动,实质上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展开过程。考察队员自强不息、不畏艰险、追求卓越的精神,彰显了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历史传承。考察队员的非凡表现暗示了自身所携带的背景文化,经受了南极严酷环境的考验。他们所创造的“南极精神”,为中华民族增添了新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

6. 中国的南极科考,激发了全民族关注南极的热情,因而它具有极大的科学普及价值。尤其是它唤起了一代青少年对南极的向往,这是一次理想主义的注入,一次意义非凡的科学沐浴,也提供了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新契机。它将对国家的未来塑造产生深远影响。

7. 南极独特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它一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定居者。因而它没有国界、没有市场、没有货币,也没有人类的生产活动。处于南极的科考工作者,不得不退回到人类原初的状态,重新缔造一种适于严酷环境中生存的生活准则和价值体系。节约、简朴、环保、和平互助、真诚合作、资源共享和面对困境的无私支援,成为基本行为规则和新律法。这种全新的价值体系,是对迄今形成的自私狭隘、利益至上、异质文化之间的不断冲突的现代文明的一种批判,同时它为人类的和平合作精神和文明进程,塑造了新典范和新理想。

8. 中华民族没有探险传统,中国文化中缺少为认识未知和追求客观真理而献身的基因。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蹈海骑鲸,是为了寻找长生不老之药,郑和七下西洋是为了探寻建文帝的下落,徐霞客游历名山大川是为了行万里路,广增见识,实现一个传统儒生自我完成的愿望,以获得文化意义上的精神圆满……从南极地名的命名可见,这里充斥着西方地名,没有中国痕迹。中国人去南极考察,不仅限于科学考察,由于南极特殊的环境条件,它还具有探险的性质,因而它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血液中注入了新的内容,从这意义上说,中国人的南极考察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我的这些理解,也许仅仅是南极科考意义的一部分。很多意义只有在过程中逐步显现,或者永远隐藏其中。我们的目光短浅,不可能扫视到所有角落。

我想,作为本书的作者,不应该说的更多了。在这次研讨会上,我的任务是倾听、更多地倾听。一切赞美、肯定和批评对我来说同等重要,赞美和肯定使我倍感鼓舞,批评则能使我在以后的创作中获益。

因此,我把更多的宝贵时间留给各位嘉宾。

谢谢各位!

《鼎立南极》读后感(四):科学与文学探险的重大成果——读张锐锋新著《鼎立南极》(王国伟)

科学与文学探险的重大成果——读张锐锋新著《鼎立南极》(王国伟)

人类在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进程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向往更大的自由(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的冲动。这种冲动大多时会表现为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知。而这种对未知的、极致的事物与思想的执着追求,也正是人类得以不断扩展自己的生存领地、不断认识自己的生命价值、不断在精神世界飞翔、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发展进步的原始动力。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人类找到了通往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更高层面、更远境界的途径——那就是科学与文学。如果说我曾经还对这样的观念和思想有过怀疑或不自信的话,在读罢张锐锋新著《鼎立南极》之后,我开始坚定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不再为自己思想中的某些迷惑而动摇。因为这部书直接印证了我曾想到的一些问题的答案。

“从审美的角度看,科学发现和文学写作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性。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显现自己的结构之美、表述之美、陌生之美、思想之美。在许多科学家看来,审美准则同样是科学的最高准则。”这是张锐锋在《鼎立南极》自序中的开篇之语。这样的论断不仅直接点明了本书的特色与价值,同时也指出了人类在探求终极之美进程中的必然之路——文学与科学的并行不悖与共生同一。他也由此开始了以文学的精神去领略、书写科学之美和探险之旅。

我们知道,南极洲,不仅对中国人,对整个人类来讲,都是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地球上的最后的未知地、最后的极地。或许,它还将是拯救人类的最后的基地。人类从未停止过探险的脚步,但对南极的涉足、认知与科考,仅仅不过百余年的时间。对中国人来讲,则更晚更短。但是中国人艰苦奋斗、后发争先的民族精神在对南极科考的进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1980年中国科学家第一次登陆南极洲,到1985年中国在南极第一个科考站——长城站的建立;从1989年中国人第一次徒步到达南极点并在南极点升起五星红旗,到2009年中国科考队登顶南极最高点——冰穹A并在南极大陆海拔最高处建立昆仑站,仅仅短短30年时间,而这30年,正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发展进步的30年。对于中国南极科考来说,这30年的历程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崛起的步伐。昆仑站的建立,意味着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南极科考的“第一方阵”,标志着由南极科考大国迈进了南极科考强国。不仅是一个特殊地理意义上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中华民族在南极建立起来的伟大精神坐标和里程碑!这30年的历程中包含了多少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故事,经历了多少惊魂动魄、艰险卓绝的时光啊。而在这些故事与经历中升华并树立起来的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同样是指引国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伟大精神力量。

然而,长期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对南极知之甚少,对中国南极科考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知之甚少,对南极科考队员身上发生和经历过的故事知之甚少。如今,《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全面梳理了中国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到昆仑站的全过程,着眼于南极内陆考察的三大阶段:格罗夫山地考察、登顶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 A、在冰穹A建立昆仑科考站。第一次以文学的形式将昆仑站建站这一伟大事件的全貌呈现于世,为我们揭开了南极的神秘面纱,打开了一扇走进南极、了解南极、关注南极的大门。《鼎立南极》不仅兼具科普价值和文学价值,同时也将科学与文学以一种创新的探险性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创新文本。

我想,一定会有很多的读者会将这部书归类为纪实文学。这并没有错。众所周知,张锐锋是中国新散文运动的开创者和发起人之一,是新散文运动最主要的代表性作家。他的新散文创作彻底颠覆了传统散文创作的固有模式和桎梏,其散文作品以超长的规模、宏伟的结构、细腻的描述、理性的思维、哲理的思辨、智慧的思想在新散文运动中独树一帜,几于终极。充分体现了张锐锋在文学创作上勇于探索与创新的自觉性。而探索和创新无疑也正是推动科学与文学发展的原动力。因此我更愿意将《鼎立南极》看作是张锐锋在大散文创作中的又一次新的挑战,是一次散文与纪实文学熔炼汇铸的文学上的探险性实践,可以说,这是一部以南极科考为内容的纪实性的大散文,也可以说,这是一部以大散文格调构建创作的纪实文学。而他在纪实文本中所焕发出来的文学精神,在我看来,依然挥洒着他在散文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大格局、大气魄、大纵横、大性情的恢弘气度,他在作品中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严谨而生动的笔触,深刻展现出了中国南极科考人在地球极地的终极体验中,人性深处的璀璨之火,字里行间处处闪耀着科学与文学的理性思辨与智慧之光,体现出作家对科学理念的勇于探索和对文学创新的执着追求。由张锐锋创作这部《鼎立南极》,可谓是历史机遇的必然。在我看来,这部书不仅脉络清晰地记录了“中华天鼎”鼎立南极的历程,同时也是科学之极、文学之极、地理之极三极风云聚会的成果。因此,《鼎立南极》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科学性、文学性、纪实性、思想性高度结合的优秀文本。

当然,作为出版该书的陕西人民出版社,无疑也是慧眼独到、玉成大功的优秀出版社。

《鼎立南极》读后感(五):极地之魅——读张锐锋《鼎立南极》有感 文 / 闫海育

极地之魅——读张锐锋《鼎立南极》有感 文 / 闫海育

在我人生过去的时段,南极始终是一个神秘的名词,和南极科考是一个艰险的名词那样,只隐约闪现在一些冰川覆盖、企鹅穿行、靠常人之力根本无法企及的图影记忆之中。对南极之美,也就不存在任何的渴望,不过一些惊叹而已。那时,再壮观的极光、蓝冰、亘古雪原的诱惑,都只能是一种静态的美,激发不了心动的微澜。

因写作的缘故,结识张锐锋时,他已是声名显赫的中国“新散文”运动的开创者和发起人之一。曾经读过他的一些散文,对他以宏大的结构、独特的思考对抗传统散文写作的精神高山仰止。一次朋友聚会,席间,张锐锋谈起最近正在着手写作一部南极科考的作品,使我又一次对他抬起仰望的眼神。我与南极的遥不可测,因为张锐锋此时的谈话而在瞬间拉近了距离。南极科考是一项科学命题,他将如何以文学之美去表现科学之美?在期待通过作品亲近南极、探寻科考的同时,我又多了一种新的期待。

记得金汝平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起:锐锋是一个贪婪的“知识狂”,对什么知识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兴趣。有时他看数学、高等物理方面的书,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鬼才知道他从那里吸收了什么东西。可能这些知识对他的思维方式有所帮助,体现在散文中,那就是东南西北,上天入地,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极度自由。当我翻开《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即刻被海洋学、地质学、冰川学、气象学、陨石学等诸多知识所围困与袭击。我相信,张锐锋如果没有平时“贪婪”的科学知识的积累,完成这本书的难度至少要放大10倍。而完成了这本书,在他著名作家的冠冕之上,理应再增加一道科学家的光环。正如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高空大气物理学家杨惠根所言:“这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描写南极科考工作的纪实文学作品,可谓一部兼有科普价值、文学意义和思想品质的纪实作品。”

深读《鼎立南极》,感受极地之魅。“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极地一直在想象之中如梦似幻。”我们决不能低估人类的想象力。在科学之力尚不能抵达南极之时,古希腊人已经猜想世界最南端的未知国必定存在另一块陆地。而中国古代的《山海经》更是认为那里存在着拥有翅膀但不会飞翔的食鱼动物,居然与企鹅的形象不谋而合。

极地之魅首先在其神秘。跟随张锐锋在作品开篇对南极景象的描述,“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里的光明更多,也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里的温暖更少。”“另一些日子,这里却变成世界上最长的黑夜,浩瀚的星群在天幕上宛若永明灯,华美的图案来自几百万年、几千万年甚至更古老的岁月。”“那就是壮美的极光。以黄色、绿色、蓝色或紫色等组成的恢弘光带,从高空倾泻而下,好像银河之水混合着天上的各种颜色浇灌到这块冰原上。它有时呈带状,有时呈弧状,有时则变幻成射线状或火焰状……它千姿百态,变化莫测。它有时快速跃动,有时又像巨大的软体动物在天空中缓缓蠕动。这是光的独幕剧,光的舞蹈,不断变换形象和步伐,展现出捉摸不定的惊艳之美。”这就是南极,一片亘古被冰雪主宰的荒原,一处我们只能用幻想去构思的缥缈之地。当南极以文字的形式铺陈在我们眼前时,我们也仅仅撕去了她的第一层面纱。

极地之魅其次在于探险。愈是神秘的地方,愈能激发人类探险的热情,但“科学探险的道路注定是惊心动魄的,没有危险也就失去了魅力”。从传说中公元650年左右,波利尼西亚人乘原始的独木舟顺着暴风雨漂流,第一次试图接近南极;到文艺复兴激活西方人的探险精神,英国著名航海家库克船长三次越过南极圈,却在仅差200多公里处与南极大陆失之交臂;直到1911年,挪威著名探险家阿蒙森才在北极犬的帮助下真正抵达南极。而仅比阿蒙森晚34天到达南极的斯科特探险队,却在暴风雪的袭击与饥寒交迫中,散尽了生命的热能,永远留在了被冰雪覆盖的南极。这些伟大的探险家,都将被南极所铭记。张锐锋在序言中自问:“人类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这里?南极究竟存在着什么令人着迷的东西?如果说,地理大发现缘于黄金的诱惑,那么,南极拥有什么诱惑?探险家们难道仅仅是为了争个先到之名?答案肯定不是那么简单。”并在思考之后作答:“南极存在着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值得人们付出代价。这一切,也许是来源于人类更为高贵的精神。”

极地之魅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鼎立南极》以纪实的笔触和宏阔的视角,生动记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家参加国外考察队首次到南极考察,直至建立长城站、中山站,特别是成功登顶号称“不可接近之极”的冰穹A,高耸中华天鼎,建立昆仑站的全过程。过程是一种表象,精神才是内在的支撑。初探南极的董兆乾、张青松,第一个徒步到达南极点的秦大河,“雪龙”号船长沈权、王建忠、袁绍宏,轮机长赵勇,科考队长琚宜太,机械师徐霞兴,研究员胡健民、孙波,格罗夫山科学考察的开创者刘小汉,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领队、首席科学家杨惠根,首任昆仑站站长李院生……一个个科考英雄的形象,在一次次与狂风巨浪的搏斗中,一次次冷酷冰原的历险中,愈发熠熠生辉。琚宜太说过:“在别人眼中,我们也许是一些随时准备牺牲的敢死队员,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实际上我们也有脆弱的时候。”正因为有了人性的脆弱,英雄的形象才显得真实而丰满。读一读赵勇写给母亲的日记,听一听魏文良讲述62小时勇闯西风带的往事,想一想徐霞兴驾驶雪地车沉陷大海命悬一线死里逃生的奇迹,再坚硬的心也会因此流泪。

采访过程中,张锐锋是真的被“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将生死置之度外,在没有任何前人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仅凭借简陋的设备,在先后十余年时间里,穿越气候恶劣、风暴肆虐、凶险奇绝的冰雪极地,开辟了从东南极深入内陆腹地的地面通道”的精神打动了,所以他说:“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的人,是英雄。能冷静地战胜死亡的人,更是英雄。”所以他说:“我发现,中国确有这样一个不为浮躁社会环境所动的特殊群体——南极科学考察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