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瞥见死神》读后感锦集

《瞥见死神》读后感锦集

《瞥见死神》是一本由T·J·克拉克著作,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瞥见死神》读后感(一):T.J.克拉克的《瞥见死神》在“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

视频链接 http://v.ifeng.com/history/wenhuashidian/201301/bdd0109c-1182-4973-bbfa-e9a78ffef7bc.shtml

梁文道力荐~

《瞥见死神》读后感(二):开卷八分钟:《瞥见死神:艺术写作的一次试验》(二)

梁文道:对于不熟悉西方艺术史的人来讲,对于可能连普桑是谁都不知道的人来讲,这一本《瞥见死神》整本书就谈普桑的两幅画作,听起来很没意思,我就来跟大家讲讲看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就算对于刚才我说的那些人来说都是有意思的。

我们要先了解到,就像我昨天讲的T.J.克拉克是一个左翼知识分子,除了做艺术史的研究之外,他还参与很多的政治实际的行动,做了大量的政治评论跟理论的讨论。

比如说,就在他写这本书几乎是同一段时期之内,他和另外几个左翼知识分子在2005年出版的一本书,叫《受折磨的权力》,新的战争时代下的资本与景观。你想想看是正面在谈当代社会政治格局底下的政治环境,这样的一本书跟这样一本看起来是纯粹的形式的在分析两幅画,好像是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

如果我们简单的说这不就割裂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立场,跟他的对艺术的看法,好像这是两块互不相干的东西,难道艺术真的有这样的自律性吗?这问题就来了,就像这本书里面它后面也说道,他过去几十年来工作,终于推倒了过去那种想法,就认为艺术好像应该有一种自己的独立的领域,脱离政治,他告诉他其实不是这样,这两个领域绝对是相关的。

但是现在他又回过头来面临另一个问题,就是有时候会不会政治谈得太多太大,把艺术吞没了,比如说普桑,普桑的政治立场,克拉克就说的很清楚,他不会认同,完全不赞同,不赞同到了地步,60年代他在英国的时候曾经当时幻想革命要是发生,他就要冲进博物馆,去把普桑的那幅被男人咬死了杀死了风景的这幅画,把它毁灭掉,作为一个革命的象征。

但是,现在他为什么又能够那么着迷这幅画呢?着迷于普桑的两幅画作,这是不是一种政治不正确呢?假如你认为这是的话,那就表明你果然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我们总是看一个人,先看他的立场,以前我们老人家喜欢教训我们不要因人废言,但是现在在我们这个时代是绝对要因人废言的。

但这还不是重点,重点在哪呢?就是假如我们带着很多的成见,就算是一般艺术史写作,带着各种各样大的观念去看画的时候,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我们这些东西是不是真的能够穷尽艺术品一切呢?图像的语言是不是真的能够被我们完全用文字的语言分析翻译出来,穷尽它,假如是的话,这个图像世界的存在,一幅画的存在又还有什么理由呢?假如我们用语言真的能够把它分析清楚,什么都说清楚的话。

所以这本书好玩的地方就在于,他用了两百多页试图告诉我们,这两幅画,无论你用多少的语言,多少的理论,多少的学者的眼光跟研究的功底去分析它,好像都没办法完全解决,完全洞悉到它那个最吸引人,最神秘的一个核心。

这里面他就说到一句话,他说,这么看起来是不是表示艺术果然真有一个超脱政治社会,或者所谓外在世界影响,进入一个独立的自律自主的世界的可能呢?他这边有一个很有趣的讲法,他说,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呢?我们渐渐被一些虚假观念包围,比如说,图画属于这个世界,是与世界的合作产物,以及完全属于某种图象体制之类,这里完全的意思就是它的每一寸华丽在实践中都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这句话怎么讲呢?我们看下一段就明白他的意思,他认为,本来是图象的语言跟可演说讲述之间的距离感是一个很针对的东西,但是在我们今天这个到处泛滥的标语、标签、推销和小型销售主题的世界,这种距离感表现出一种抵抗的可能性。

这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我们看看我们今天所有的这些影像,包括你现在正在看的一些电视,其实都在售卖很多东西给大家。这些图像,这些影像,与其说是真正自律自主的图像跟影像,倒不如说他们是未闻照图(音),他们都在服务某种意识形态,服务某种经济利益,服务某种政治利益而诞生出来。但是图像世界本身的确是应该跟我们的文字,饱含着意识形态的文字语言讲述着世界,是能够有一个距离,但只是这个距离越说越窄。

而T.J.克拉克在这里面想要说的是什么呢?想要说的就是怎么样把握住这个距离,甚至把这个距离看成是一种政治的,具有政治力量的一个东西比如说这里面就讲到说,我们一般人演讲的时候说,让我举个例子吧,似乎是举出来这个实例是能够被我讲的一大套的理论吞没掉,而作为一个示范的。但是当普桑画这些画的时候,他是对他的世界观,对人生,对自然提出一种看法,好像也是一个实例,但这个实例就是那么精确的一个实例,他不可解读,不可被简单的化约。

然后他就说到了,也就是说,这样子来看艺术其实也是一种政治的,甚至是反抗的,哪怕这个反抗是一种很弱的反抗,就是一种反应式的反抗,但仍然是弥足珍贵的。也就是说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图像所能承载的批判性思考的行为展现,也就成为一种政治行为了。这句话有点复杂,简单地讲就是说,当你面对艺术品,盯着它不放,觉得有什么东西你很难用言语去穷尽的时候,这就说明我们现在被各种的言语,保育的意识形态的言语的这个世界里面出现了一道裂缝,出现了另一种可能,出现了一种反抗我们固有思维逻辑的一个世界存在的一个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样的一个最纯粹的对于两幅画的视觉分析,居然也是有某种广义意义上的政治性的。

原帖地址:http://book.ifeng.com/kaijuanbafenzhong/wendang/detail_2013_02/01/21853188_0.shtml

视频地址:http://v.ifeng.com/history/wenhuashidian/201301/6622da61-475f-4104-84c6-212d27846021.shtml

《瞥见死神》读后感(三):开卷八分钟:《瞥见死神:艺术写作的一次试验》(一)

梁文道:到底看一幅画,我们该投注多少的时间、精神跟注意力在上面呢?比如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大师级的名作,珍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艺术馆里面,我们常常看到很多的游客排着队,有的甚至有导游摇着个小旗带进去看,通常大伙就在那个画前面,围着栏杆前面,艺术品前面,然后大家拍拍照,这就是是了,然后回头就走了。

这么看画你会不会觉得,就是像是来到此一游,跟巴黎铁塔、跟万里长城拍个照就算了呢,其实真正要欣赏一些杰出的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放你想像不出的时间跟注意力在里面,当你这么全身心的投入的时候,你到底在看什么?又能看出什么呢?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个绝佳的示范,就是我手上这一本《瞥见死神》,作者是T·J·克拉克,他的英文书的原名叫做The Sight of Death。

T·J·克拉克是一个赫赫有名的艺术史家,是当代国际知名的艺术史上面的大师级的人物,也是一个左派的知识分子,是一个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的艺术史学者,以他的宗师级地位,不可能到现在才出了他的第一本中文书的翻译,而这本书其实还是他比较晚近的一本书,为什么这本书跟他过去绝大多数严肃的学术题材著作都不一样,比较像是一个日记体,写成了对于两幅画的观赏日记,所以难怪他的副标题都叫做艺术写作的一次实验。

但你看到这个实验,你不要以为就像我们看到一些法式的一些学者的实验写作,不是,他其实还是写的相当的正经,只是不是那么严格规整的艺术史写作,就脱离开他的范围。

好,回头介绍一下这个T·J·克拉克,他其实是英国学者,但是后来在美国哈佛大学教书,那么现在到了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教书,是这个领域里面的大师级人物,我刚才已经讲了很多回,他最重要的著作,就是这个现代画家的生活这样的一本书,这本书你千万不要搞错是《波特莱尔》那本,其实不一样。

这本书在当年出版的时候是一下就被认为是一个划时代的经典,它的重要性在于什么地方呢?就是要处理这么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平常过去讲传统艺术史,很容易是从人物到人物,风格到风格,几乎是与这个社会产生一种割裂的状态,后来到了艺术社会史的出现,就把艺术史跟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正式的做了一个很详细的链接。

在这个链接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问题,他们要谈的时候往往是要谈,这个艺术家他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他怎么样要符合当时的人对画对艺术的某些的预期的视野,然后他跟他的经纪人,跟他的赞助者,跟宫廷跟观众之间,或者买家之间又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关系网络里面,试图把这一面跟他作品所谓的内容,两方打通联系起来。

而T·J·克拉克比较特别的地方,就是他不是一个过去我们所以为的马克思学者,那么机械化的简单,说这个艺术作品在这个阶段就反应了什么生产模式、生产力关系,不是的,他要谈的恰恰有时候是一些艺术家怎么样在自己的作品范围内,既借用了当时的种种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预期的条件,同时又试图在里面挑拨,或者试图要主动去回应,那么这里面困难的,那种交互的关系是怎么样形成呢?这是他几十年来,我觉得都很值得大家去尊重跟注意的一项成就,大家在这方面开创。

我知道浙江的沈语冰教授好像是把他这本杰作已经翻译出来,好像翻译一年多,两年了,据我所知。但是不晓得为什么,只是听闻,一直还没看到出版。反倒是他的学生张雷,就首先把T·J·克拉克的这本净作《瞥见死神》先译了出来。那我们就来说一下这书是怎么回事,一开口他就讲了,2000年1月初,我来到了洛杉矶的盖地研究所(音),盖地研究所是一个很有名的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它山上有个艺术馆也是很有名的建筑物,本身也很出色。

他说在这里面他看到了,他在做研究,来做一个短期访学研究,他在这里面看到了法国大画家普桑的两幅杰作,一幅就是《临近》,另外一幅则是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借回来,暂时放在这里的,叫做《画有被蛇咬死的男人的风景》,那么这两幅画。然后呢,他就开始像着迷一样,停留在研究的期间,他天天去看这两幅画,反复的看,每天都去看,而且每天看,每天都写笔记,好像未看越深及越看越看出门道,越看越看出问题,然后他就把他的整个思索,观看跟困惑,研究的过程中,一天一天记录下来,就是我们手上的这本书了。也就是说这200多页其实讲的就是两幅画。到底这两幅画有什么那么迷人的地方呢?首先要谈的就是,这两幅画里面《临近》其实是很少人知道的一幅画,相比之下,《画有被蛇咬死的男人的风景》这幅画就很有名,这幅画真的是挺迷人的,就像T·J·克拉克后面所讲的,一个风景图,很漂亮一个景观,当然有很多的细节,有普桑点睛,那种均衡的色彩,跟构图。

但是你仔细看,他这个画里面最重要的当然就是有一条黑色的,巨大的蟒蛇,咬死了一个人,把他缠绕住,然后那个人的尸体跟这个蛇仿佛化为一体,然后另外一方面,画的另一边则有一个人看到这个景象,觉得太过恐惧要逃跑,要跑掉,但是他就像我们一样忍不住回头要看那个场景。所以这里面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对人的尸体,对这条又美丽又恐怖的蛇,在杀死了一个人的这个场景,他可怕的让我们想躲避,但是我们忍不住,总是忍不住对这种残酷,或者有时候对有点美丽的残酷、恐怖的景象,你会觉得被它吸引住,绕不掉呢?于是顺着这个问题问下去,你就能够大概在这画前面呆上半年的时间,天天研究,天天笔记了。

原帖地址:http://book.ifeng.com/kaijuanbafenzhong/wendang/detail_2013_02/01/21851897_0.shtml

开卷八分钟视频:

http://v.ifeng.com/history/wenhuashidian/201301/bdd0109c-1182-4973-bbfa-e9a78ffef7bc.shtml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