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娘》读后感精选

《娘》读后感精选

《娘》是一本由彭学明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5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娘》读后感(一):百善孝为先

断断续续总算读完了,这是单位推荐的书,但是我认为他的价值并没有封面上写的那么高。作者等娘死了十几年才大彻大悟,后悔的一塌糊涂,这个过程未免太长,他的悟性也太差了吧!虽然他的经历特殊,看起来是因为娘的多次改嫁吃过一些苦,所以怨恨娘,值得同情,但是作为一个高学历、高级别的干部,而且是全国人大代表,怎么能连善待娘的这点觉悟都没有,所以我鄙视他。我活了37年,虽然在这方面也有过错误,但那都是十几岁时,可以说是少不更事的时候做过的事,每每念及总是后悔不迭。为人儿女应该多替父母考虑,说话做事要克制,只有父母教训儿女,哪有儿女呵斥父母的道理。我现在就已经悟透了这些道理,说话办事多依着父母,总希望父母百年之后自己不会在这方面后悔,留下心病。父母在世当孝顺,父母亡后没心病。人老无用遭人嫌,别人再嫌儿孙不该嫌,也不能嫌。当你幡然悔悟时,不孝敬父母的心病会是一辈子的痛,稍有触及,悔意就会铺天盖地地涌来,而让人终究无法释怀。

《娘》读后感(二):很真诚

就字词而言,我不认为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散文,它的语言太没有特色。如果一定说有,那就是米(没)这样的湘西土话。

可是,书有很多种看法。条分缕析只是其中的一种。

这一本书,以我开年来有限的阅读经历,它无疑是要让我记存到年末的。

读书的时候,小说选刊刊登过一部衣向东写的小说,名字忘记了,也是写“娘”的。词句凝练简洁,现在想来,更像是一部剧本。后来,直到现在,都再没有那样一本书可以这么打动我。

除了对“娘”的怀念,这一本中,作者的自我剖析,对过往的坦诚忏悔,赤裸得有些精心。看得出作者内省的努力。

张曙光写过一首诗,雪。那里也有母亲。我一直认为,他是将母亲放在漫天大雪的大背景下,最后的几句甚至最后一句才是整首诗的重点:那一年我三岁,母亲抱着我,院子里有一棵树 / 后来我们不住在那里—— / 母亲在 1982 年死去。

在小说作者连故事都不会讲的时候,静下心读这样真诚的散文,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娘》读后感(三):感动到绝望

看着娘为了生活,为了子女不顾一切地奔波劳累,受过多少苦,流过多少泪,多少次在生死边缘徘徊,多少次因为儿女从死神手上抢回自己的一条命,我的泪水在眼里打转。

然后,迟迟不肯落下的泪,是在等待什么呢?

我明白,是在等待儿子最后的大彻大悟。可是,他没有做到,至始至终,他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整个过程。幼时对母亲的仇恨是如何化解的?是因为他最终考上了大学,脱离了苦海,他才有勇气重新审视一切,他才有面子开始对娘好。

我承认前面对母亲所受苦难的文字让我很感动,然而,越到后面,越感到心寒,越到后面,越有一种绝望爬上心头。

再多的话不说,有时间可以看看,但对于作者的忏悔,我没有感觉到。一个人的忏悔,怎么要到另一个已经离开这个世界才开始呢?或许,这些忏悔,都只是为了写一本感人的书。

这或许又是一个对世人的警醒,对亲人,我们要用心去疼他们,而不是用将来有出息这样自欺欺人的幌子来为自己赎罪。

《娘》读后感(四):树欲静而风不止 读《娘》有感

因为弟弟要参加征文比赛的缘故,我也一起“凑热闹”读了一部散文作品《娘》。选择读这本书好奇心占了很大的比重,我想看看别人怎么写“娘”这个角色的。看到“娘”这个字眼,基本能判定作者不是个年青人,也能推测出文风绝不会轻松诙谐的。

说来作者这部作品,还真让我脑海里生出很多生动的画面来。说来也巧,我本科研究生在湖南长沙读的,这年里去湖南湘西玩过几次,什么凤凰古城、吉首市、张家界等等都去过,更是对那边崎岖蜿蜒的道路再熟悉不过,那个地方现在依然贫穷落后(跟东部沿海地区比)、物价低,但民风淳朴、人心善良。

读作者的文章,有种又回到湖南的熟悉感,包括文字上的表达习惯,真的很亲切。

当然,最触动我的还是作者在字里行间写到的,对娘的悔意和思念。作者从头到尾描述了自己的一种强烈思绪:非常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感觉娘特别给自己丢脸。从在上布尺开始作者这种情绪就很强烈,一直到自己工作后娘随自己住后摆摊儿卖水果。

这种情绪,在我青春期的时候,也存在过,所以读这部作品,感觉作者的每一次忏悔和自责,也是敲在我的心上。

当然,让我潸然泪下的片段,主要还是作者的娘去世前的那段描写。本来就对娘没有耐心的作者,看着重病中的娘仍等下班回家的自己等到半夜,因为心疼反而更加生气。娘的身体越来越差,捱过黎明后,执意没有听取母亲的意见,仍然将娘送往医院打算输液。任凭娘苦苦哀求也无济于事,娘活活被打针吓死,没了心跳,而作者因为心疼娘目前身体孱弱经不起折腾,制止护士进行急救。关键是,在听从娘的意见把“吓死”的娘送往二姐家后,娘的身体还是热的,而这时作者选择“活埋”了娘,盖上了棺材。

作者的文字里无处不充满着对自己的恨和悔,而娘确实是你如何呼唤和道歉,也呼唤不回的人了。

想想作者,母亲生前一直跟着儿子一起生活,天天看儿子“没好气”的脸色和态度;生病后经常打针,瘦到皮包骨头打针就会鼓起一个大包或者直接打不进,哀求孩子不想打了但孩子完全不理会还顺带再特别有理地吼自己一次,换做谁谁会好受。换做谁是这里面的“儿子”,谁也会悔青肠子,但即使悔青肠子,逝去的人也无法重返人间,终究两茫茫了。

当然,即使这样,这部作品的意义仍是非凡,作者彭学明有说过,写《娘》的过程,是彻底地、毫不留情地拷问自己的灵魂与良心的历程。通过写作的梳理,能原谅所有人,也能宽慰、救赎自己。

我们90后,尤其是像弟弟这样的05后,几乎再也没有称呼母亲为“娘”的了,几乎都是“妈妈”。而“妈妈”的称谓确实比“娘”轻松甚至年轻多了,作为尚且年轻的我们,爸妈也都还年轻。而我们在努力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的确要再多给爸妈一些耐心,做他们的朋友,真正地爱他们,而不是充满了不耐烦。要知道,爸妈在我们小的时候就是靠明察秋毫知我们冷暖的,现在他们仍旧那么敏锐,你任何不好的态度和语气,都够让他们想很久很久的呢。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爸妈陪我们一起长大,也希望我们能陪爸妈慢慢变老。

《娘》读后感(五):《娘》:莫做忤逆不孝人 孝顺父母要赶早

01 人世间世态炎凉,通过文学作品,能提前感知,至少有个心理准备。

人世间世态炎凉,通过文学作品,能提前感知,至少有个心理准备。

02 “生活 水 深处走 卷入漩涡”

03 “男人不是女人唯一的天,男人和婚姻都靠不住时,只能靠自己”

04 “娘以自己的婚姻实践,明白了古人对婚姻的道理总结。”

05 我很好奇湘西土家族的酸菜是什么味道,和北方地区的有什么区别。

看了一篇文章《中国到底哪里的酸菜最好吃?》(参见:中国到底哪里的酸菜最好吃?)对中华大地的酸菜都有介绍,很有意思,东北酸菜,四川酸菜,西北酸菜,还有自南向北的万物皆可酸,得劲儿!

06 “人性的丑恶背后,是多年来的制度弊端”

我们讨厌某些人,实际上背后是这个社会制度、运行机制的问题,积重难返。

07 “哪个人前不讲好,哪个人后不讲歹”

08 要用儿童般的眼睛看母亲,用男人的肩膀保护母亲,做家里的顶梁柱,做个男子汉!

09 娘“吃苦耐劳 善良无私”,还有“坚强意志”

10 “苞谷烧(酒)浇灭了娘的心思。”

11 “千丑万丑,读书不丑”

12 ”做人要念人家的好“

13 不会”察言观色” “溜须拍马”还有“穷文人的清高和自傲”时常会被“大脚穿小鞋”

14 不做“薄情寡义的人”

15 “待人接物” “笑看人生”

16 “作为儿女,多听听父母的啰嗦不是坏事”

17 听书听到中间,感觉主角到了年龄也不着急结婚啊,赶紧娶妻生子吧,不然把气都撒到娘身上了。

18 “嘴是用来讨别人欢心,而跟娘做对的吗?”

19 作者娶了老婆,这个岳父对他也太好了,或许和他自小缺乏父爱有关。

20 “人来人往的医院,我感受倒得是彻骨的寒意”

娘的死,作者难过,我也难过,娘一辈子太苦了。

21 “博爱 宽容 孝顺 仁厚 坚韧 正直”

22 “趁着父母健在,多听听父母的人生故事,摸摸父母历史镜像”

23 作者的娘是真的好,善良。

24 “莫做忤逆不孝人孝顺父母要赶早不要今晚推天明莫做逆子世人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