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明宫词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明宫词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明宫词》是一本由郑重 / 王要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535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3-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明宫词》读后感(一):捧太高典范

得看从哪个角度看了,主要是这戏的电视剧还挺好的,这对剧本本身也是有好和坏的影响。

好的影响不消说,一堆真文艺假文艺的都爱念叨几句,电视剧本身的配乐、风格都很别致,也很精美。

坏的呢,第一薛绍被黑了,多少年啊电视剧演员被好评无数,把演员当主体那夸奖是受之无愧的;把设定里的薛绍当主体,我只能怜爱薛绍三十秒。

然后就又是时代的眼泪系列了。现在看台词还是华美,当然既然是华美,就不用追求多么实在。我倒是说不出个所以然,就是觉得浮了点,然而浮归浮,毕竟也还是有沉淀的东西,这是很客观的。但又无法达到和谐的境界。

史实就别太当真了,这戏又不玩这个。

只能说欧洲戏剧风的台词和中国传统古代背景这么一撞,还真挺美。

还有这书我是自己买的,电视剧看了不到十集。

十几年前那一 版带剧照的被炒到一百多一本我就不提了,出版时间+多年吹捧摆在那里呢,人气基础好没办法。

问题是这2013年再版的版本都敢往几百几百的价格上炒脑子有病没病啊?

剧本和电视剧是相依存的,最遗憾的是我电视剧没看全,估计也没耐心去看全了,网上又没找到电视剧里《柳絮纷飞》的音频选段,剧本看完最想听的就是《柳絮纷飞》!

《大明宫词》读后感(二):一部幽寂大明宫中发生的爱恨情仇

读完大明宫词,小时候看电视剧的记忆一遍遍的冲刷视觉,大明宫里一如既往幽暗沉重的殿堂,少女时代太平稚嫩清淡的衣衫,行于人群中惊惶无措时揭起昆仑奴面具,薛绍脸上浮现的儒雅俊逸的微笑,几乎也就构成了年幼的我对于美好的全部想象。如今再读,已经转为对内在观念的一次冲击。武则天一次次用自己的处事不惊教导太平公主对于女人的重新定义,男人,可爱,可依附,但一旦失去了这个依附,那就应该自己生出根系,抽枝散叶成大树。太平公主无法懂得母亲是怎样在权力与男人之间巧妙周旋,游刃有余,正如她无法留住一个个她爱的亦或是爱她的人,她的感情热烈直接,但却因此而易受伤。作为一个帝王家的公主,她享受着普通女孩无法得到的权利,正是因这权利,她可以任性假借切手指吓跑别国王子,破坏两国联姻,正是这权利她可以满怀希冀的嫁给见了两面,还未知晓对方家底但却倾心所向的公子,正是因为这权利她可以保住她想要保全的亲情,她的侄儿李隆基,却未想以此引来的两国交兵的战火。却也正是因为这权利,她一直得不到爱她的那个男子,薛绍因不敢爱而死在她的怀中,武攸嗣因爱不起而荒唐自尽,而张易之的爱太过滥情,他爱太平却更爱权利。大明宫中一个个不怀好意的奸诈嘴脸粉墨登场的同时,一抹抹亮色也一个一个逐渐逝去,最终全部淹没在太平眼前扬起的那一匹滑腻雪白的白绫中。

《大明宫词》读后感(三):爱情的权利

一个帝王世家的公主,拥有至高的权力,却唯独没有爱情。

一个浪漫天真的女人,想爱、能爱,却偏偏没有旗鼓相当的人。

她不是一位公主,她只是千千万万女人中的一个。幻想爱情、渴望爱情、对人世间最美的情感有着浓烈寄予。

她相信爱情只可能有一次,而天公并不作美。薛绍,她毕生只爱过一次的男人,爱情的启蒙,也是永不磨灭的源头,却不爱她。于是,爱情不可强求。

武攸嗣,一个大老粗,普通、务实的男人,因为尊贵的美貌而爱上她。因为想要遗忘,弥补不曾得到的被爱。她接受了这个外表、心智都与她不可匹敌的男人,甘愿忍受这一场长久乏味的婚姻,直到见证背叛。他蒙愧自杀,她问母亲:“为什么又是背叛?”母亲告诉她“背叛只源于忠诚所以他并没有背叛你啊太平。“于是,爱情不可自欺。

像是接受一切已成定局的死亡,太平的心,却因张易之这个和薛绍有着一样面貌的男人波动了。而他,不是薛公子那般的君子,只是一个野心不小的小人。直到母亲戳破她少年般怀揣的热烈与嫉妒还有不甘。于是,爱情只有一次。

爱情是甜蜜,是忐忑,是期盼,是美梦,是勇敢,是受过伤的心依然热烈不息。但这样的爱属于太平只有一次,连那一次,都是苦大于甜。

她有比任何人都该得到爱情的权利。她想爱、敢爱,值得被爱,只可惜爱情不是权力。

她有爱的权利,如普天之下任何一个女子,却也如任何一个女子一样,没有被爱的权利。

如今,我们可用金钱、房子、车子化作权力的外衣,甚至将它变作衡量爱的权利。但遗憾的是,爱情仍旧高贵。不带怜悯地俯视众生。

《大明宫词》读后感(四):权力覆盖下的爱情与亲情

十多年前看过《大明宫词》,那是还是无知的小孩,却早已被剧名深深地吸引,之后,也看过林林总总的电视剧,总是对它难以忘怀,的确,它是中国电视行业不可多得的好作品。时隔多年,重新找到它,不过是以文字的形式重温,故事很长,但只要一拿起就难以割舍,读罢,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最终得以酣畅淋漓的哭了一场才肯作罢。

惊叹于作者的文笔,华丽的语言却并不浮夸,如同莎士比亚戏剧般的语言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宏伟而悲壮。这是历史,更是戏剧,诚然,它不是真实的历史,作者将剧中的人物或多或少的美化了,有悖于史实,可在儿时的心里便已烙刻下的印象即便是在真实面前,我也不想去改变,只想记住它在我心里最初的面貌。 渴求太平,但终此一生,都不曾太平

前线狼烟烽火,长安城淫雨绵绵,大明宫中太平临世,战争,胜利了,而雨,也停了,迎来了久违的晴天。时光扭转,风云散尽,她的死亡,正如她的出生那样,在此终止了长安城漫天的淫雨,再一次为李唐江山带来了太平。可是,她叫太平,但终此一生,她的命运都不曾太平。

大明宫中,她是高贵的公主,集万千宠爱与一身。她是武则天唯一的公主,因为对权力的渴望,对社会正统的不满与对抗,对曾经因夺权而犯下的过错的弥补,也因身为母亲的天性,武则天对太平的宠爱甚过于对她的儿子们,或许还有一点,她们同为女人,他们是大明宫中唯一的两个女人,偌大的大明宫,只有她们两个女人,因而她们的命运从一开始便已经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他们不仅仅是母女,是同类,更是同盟。

《大明宫词》读后感(五):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不同于世人浅薄的意淫,他们始终过着典雅而优美的生活,《大明宫词》满足了我对大唐王朝所有瑰丽的想象,使得我蓦然惊觉自我想象力的苍白。 太平爱了薛绍一生,真真是荡气回肠,薛绍是一种理想主义化身的男人,坚信至死不渝的爱情,并且对爱情抱有绝对忠诚的信念,直到最后,感动于太平对他深切的爱,当他发觉自己也爱上太平的时候,义无反顾地,这个时候的他已经不是忠于爱情了,他是执着于忠诚本身,而不是在乎忠诚的条件。他用他的死向人们阐述了所谓荡气回肠在爱情中与生俱来的悲剧色彩。可以说,他的死瓦解了太平对于爱情的全部信念,使得太平怀抱爱情理想的青春全面走向枯萎,至此,怀念薛绍是太平日后高高在上孤独岁月里神圣的理想。他们之间最大的共性就是:感情占据了他们生活的全部,太平说“爱得最深的人本身就是一尊神”,她一生都无比看重感情,这也是后来种种时机皆备,她拒不称帝的原因,她深知妄图用感情操控一切的危险。她不乏与她母亲同样聪慧的头脑,这个有着超人政治智慧和魄力的帝国公主一次次在危乱中力挽狂澜,与她母亲的清醒理智相比,她处事始终不脱感情的窠臼,正如导演李少红所言:初衷就是,太平和武则天是一个女人的两面,一面时刻保持清醒理智,一面充满感情,武则天也不乏对感情的渴望,所言她一直用权力去干涉太平的感情,包括她豢养男宠,更多的是寻求一种心理上的缱绻,难以想象年逾古稀的武则天和男宠有床笫之欢。 武则天的存在很容易被女权绑架,然而在本书中,最终能感觉到的还是一个女性的悲哀,作为一个不甘寂寞、心气儿高的女性,在那个素来男主掌权的大明宫里,她的一点锋芒就会让自己陷入四面楚歌、人人得而诛之的境地,这使得她不得不步步为营,时刻保持高度的清醒和理智。所以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她还是选择把权力交还到李家人的手中。其实她在心底里从来没有想过让李家的江山从此易姓,她从来没忘记过她是李家的儿媳以及辉煌的李唐王朝曾经带给她的荣耀,只是在下一代的李家男儿身上,她感到失望了,而对武家的子侄心里是看不起,他们不过是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产物,却从来不知安分守己,做着与他们身份才华不符的美梦,这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无一例外的悲剧结局;薛怀义、张易之皆是如此。不同的是,薛怀义死于对情欲的追逐,最终陷于疯狂;张易之自以为是追逐权力,不过是幼年经历刺激下的报复而已。

大明宫里不乏有野心的女人,贺兰、李果儿、韦皇后,比之太平,她们也许会认为输在没有高贵的血统,然而她们忽略了武则天聪慧的头脑以及从始至终保持的理智。所以她们最终都没有成为武则天,她不应该作为一个榜样,她的才华和理智是惟一的。她的理性尤其在爱情观上简直通达到令人发指:不要被男人的道德操纵;婚姻生活的维系需要耐性。

至今犹记得少年时,李隆基跪在太平身后,那一句“姑母,我爱您”,对于当时尚且不谙男女幽深世界的我,可谓石破天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