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生活故事》读后感100字

《我的生活故事》读后感100字

《我的生活故事》是一本由[美]海伦•凯勒 著 / [美]罗杰•沙塔克 多罗茜•赫尔曼恩 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生活故事》读后感(一):沙利文老师

一直仰慕海伦凯勒的大名,前些天在图书馆偶尔看到这本书就拿下来读完了。一如我印象中的海伦:坚强,聪慧,毅力,强烈的求知欲.........其实看完之后让我一直回味的是莎莉文老师,我不知道她以怎样的耐心来教导一个7岁的任性的失明和耳聋的儿童,但是她做到了,我想到的就是能有多少的老师会像沙利文一样充满耐心的爱护每一个孩子,海伦的成长是伴随的沙利文的老去。

相反,看完书倒是没有再增加对海伦的印象,可能是听到过太多关于她的生平事迹了吧

《我的生活故事》读后感(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其实我是个记忆力极差的人,看完书即忘,这也许和小时候不愉快的经历的有关(潜意识中希望所有不好的事尽快忘掉);后天的工作中要求强记的东西很多,我可以瞬间记住,也可以瞬间忘记~~以下是看完书后第一感觉,写下与大家分享。

在看漓江出版社《我的生活故事》之前,我不知道海伦.凯勒是谁,不知道她又聋又瞎又哑,或是我曾听说,之后又忘记了,我只知道中国的张海迪,她很了不起。当我把书拿出时,周围竟然很多人都知道她是谁,哎,没文化真可怕。

初翻此书时,我的第一感觉很庸俗,或换种说法是很现实,海伦有很好的家境,有爱她的爸爸妈妈。换到现在,未必所有的家庭有能力供养如此的孩子,也未必所有的亲人真的有耐心来爱他们。

爱是这个世界最奢侈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些爱,海伦怕是很难坚持下去;其次天使莎莉文老师的出现,让海伦从黑暗中真正的走了出来,这样的老师,我真想伏身低头亲吻她的脚面,在现如今的社会,真的怕绝种了,虽然仍有好老师存在,但如此亦师、亦友、亦母的老师太为珍贵啦,真心向莎莉文老师致敬~~

海伦之所以后成为有名慈善家、教育家、演讲家,最重要的还是她人本人努力和坚持。

我即便看完整本书,仍无法想像海伦是如何克服自身致命的障碍来学习,虽然她很聪明,这可以从她给朋友们写的信、她可以记住很多文章、字词或是记住令她讨厌的数学公式可以看得出来,因为那些东西换成我们也是记不住的,学习成绩那么好,真的无法想像。

在她描述的世界里,一切是那么美好,那么弥足珍贵,而我们现在是不是已经觉得世界已经非常糟糕不堪呢?那是我们很难再发现其中的美好吧。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告诉我们她想干什么?我们倒可以反问自己“假如失去三天光明”,我们会怎样?是不是整个世界都塌陷啦?

感谢海伦.凯勒以她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是坚持、什么是毅力、什么是光明、什么是慈爱~~

《我的生活故事》读后感(三):成就奇迹的细节

我的生活故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次全面而深刻,翔实而细致地呈现了盲聋女性海伦·凯勒,这个十九世纪和拿破仑并肩的“奇人”的生平故事。如果说作为一个盲聋女性,却最终成为写下十数本著作的文学家的海伦·凯勒是一个奇迹,那么这是一本关于“奇迹”是如何被创造的书,书中所描写的一切,都可以称之为“成就奇迹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无疑是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时代,所真切需要的。

用心去感知世界

和早先引进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任何一个版本而言,这本《我的生活故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最大的不同便是:全面,细致。说她全面,是因为她涵盖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故事》、海伦·凯勒的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谈教学的信件及教学报告,以及海伦·凯勒的信件等。这多层次多角度的呈现,给了我们全面解读“奇迹”的可能;说她细致,是因为在以上各部分的内容中,细致而自然地记录了海伦·凯勒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以及她的家庭教师的困惑、探索和获得。在这些细节之处,是我们寻找和收获自我的无限可能。

作为本书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我的生活故事》生动、细致地记录了海伦·凯勒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这些故事都是“内心”的真实呈现。一个又盲又聋的孩子,海伦她如何建立起与外界的联系?如何建立起自我的认知?如何在生活中表达自我?以上这些问题,似乎都被打上了“盲聋”的特性。然而当我们将这些故事读完,却会惊奇地发现:无论是对一个残缺的,还是完整的生命个体而言,用“心”去感知这个世界,用“心”去和这个世界沟通,是亘古不变的共性。相反地,我们甚至会从这个“盲聋”的孩子身上发现,身体健全完整的许多人,却因为耽于“声”和“色”,而忽略了自我的内心。

在《大量阅读》这一节中,海伦·凯勒深情地记录了自己阅读《高卢战记》、《钟之歌》、《潜水者》、《美的诅咒》等一系列名家作品的心路历程。海伦·凯勒这样描述:我恋恋不舍地读完了《哈尔茨山游记》,这部诗集可谓妙语连珠,充满了对醉人美景的描写,比如藤蔓萦绕的小山,阳光下水波潋滟的溪流,蛮荒之地,神圣的传统和传奇,尘封已久和不知年龄的“灰衣姊妹”——只有那些对大自然怀着“真挚情和爱”的人,才能够做出这样的描述。

这样一种放慢的,一点一点的触摸式的阅读,要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才能成就如此丰盈的感怀?我认为,这不只是一本描写身体残缺者如何成功的书籍——她所描绘的,分明就是所有人的需要。

发现是塑造的开始

作为海伦·凯勒的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在十九世纪这样一个奇迹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为一个盲聋者打开通往世界的通途?如何为一个盲聋者建立起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如何让一个盲聋者获取自信并创造卓越?安妮·莎莉文的教学信件和教学报告中,有着太多“爱”与“智慧”的细节——奇迹不是一天成就的,奇迹是“爱”与“智慧”合力的结果。从这样一个“费力又费时”的过程来说,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奇迹”。

在遇见安妮·莎莉文之前,海伦·凯勒是一个敏感、封闭、易怒的“小野人”,依持着家人的怜爱“为所欲为”。所以,安妮教育的开始并不是教育,而是一场场较量。在日记的开始,安妮这样写道:我想了很多,我想得越多,我就越确信“服从”是通往知识、信任、与爱之门,也是进入儿童内心世界的必经之路。而什么又是“服从”呢?并不是简单粗暴的驯服。在接下来的教学日记里,安妮这样写道:要去发掘和塑造潜藏在她内心深处的聪明才智……她的父亲看到海伦在安心地串珠子,或者在针线板上缝那些竖线时,他惊叫道:“看她多么安静!”

发现是塑造的开始。在安妮·莎莉文为海伦的教学日记中,诸多细节都指向了这一点。“没有先入为主的教学目标”,“不执约定俗成的现有经验,依据海伦的敏锐和活力,引入自然和实物,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教学”,“明确教师自身的局限——及时引入书籍,教会海伦阅读”……咀嚼这些细节,我发现,且相信:在安妮·莎莉文对海伦所执教育思想的最深处,她并不认为海伦是一个有残缺,相对滞后的孩子,她只是觉得对于盲聋的海伦而言,她的认知和表达方式及媒介有所不同,因此更加注重对她的嗅觉、味觉、触觉以及心灵感觉的培养。安妮甚至觉得,海伦她“聪明活跃,动作快如闪电”。

这让我想起我们诸如给孩子佩戴“绿领巾”的做法,进而深深感叹: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残缺,才是真正的,可怕的残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