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偏跟山过不去》的读后感大全

《偏跟山过不去》的读后感大全

《偏跟山过不去》是一本由(英)比尔·布莱森著作,接力出版社出版的292图书,本书定价:31.00元,页数:201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偏跟山过不去》读后感(一):翻译实在是。。。

户外旅行的佳作,处处透着睿智、幽默、犀利以及惊人的博学,从阿巴拉契亚小道延伸开去,堪称美国近代自然史的小百科。可惜翻译实在不敢恭维,语句近乎直译,生硬拗口,有些句子又长又别扭让人差点一口气提不上来,还有错别字,糟蹋了一本好书。接力出版社,望再接再厉。

《偏跟山过不去》读后感(二):还好

打量久违的美国。。。 重峦叠嶂间的阿巴拉契亚小道是全球最长山间小路、、、对极富冒险探索精神、极富暴走经验的职业探 险者而言,穿越阿巴拉契亚小道也是一件极为冒险和艰难的事情。。。而布莱森决定放弃所有交通工具、只 靠着两条腿穿越超过 3000 公里阿巴拉契亚更属惊人决定。

《偏跟山过不去》读后感(三):国际评论

《偏跟山过不去》是一部几臻完美的旅行记。

——《波士顿环球报》

比尔•布莱森就是写一篇关于烘干机棉绒或者退烧药片的文章,也会使得我们哈哈大笑。

——《芝加哥太阳时报》

阿巴拉契亚小道……一共有大约500万步路,布莱森做到了从他穿越的每一步路中诱导出一声笑……读者在总共近300页的书中,要想做到不像白痴那样咧嘴大笑还真不容易……实在是一本妙趣横生的读物。”

——《克尔库斯评论》

布莱森的风格、幽默和叙事天赋将这本书提升到远远高出区区一部游记的高度……他收集了历史、观察和旅行者的忧虑,将它们天衣无缝地编结起来。

——《列克星敦先驱领袖报》

这是一部一气呵成之作,布莱森的粉丝们会将它置于他的最佳著作之列,而新的读者会带着发现文学新大陆的喜悦笑容专心阅读。

——《逃避》杂志

《偏跟山过不去》读后感(四):林中漫步

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无限好看,而他写的六本游记我只看了两本,看过的第一本已经忘记了叫什么名字,这么说你也大致知道那本书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偏跟山过不去》这本是前段时间出差往返北京的路上看的,内容和书名都翻译的有点拗口,有些句子长的让人经常回不过脖来,但总算还是看完了。A Walk in the Woods是本书的英文原名,大概出版社觉得直译成“林中漫步”不够吸引读者,就起了这个“偏跟山过不去”的名字,并且配了个“两条腿穿越3000公里山径”的副标题。后者更加名不副实,阿巴拉契亚小道全长2200英里,作者仅走了其中的870英里,缩水高达60.5%,跟我原来从事IT行业时企业公布的业绩含水率差不多。书中在距离和高度上使用了英制计量单位,让人很不习惯,只好先将英里和英尺换算成公里和米之后再想象对应的空间感是怎样的,再加上诸多陌生的地名人名,经常读得磕磕绊绊。这里再重复记忆下对应的换算公式:1英里=1.61公里,1英尺=0.3048米。

作者是位讲故事的高手,这个从《万物简史》就可以看得出来。不过是一次断断续续的徒步旅行,比尔•布莱森就能把阿巴拉契亚小道的今生前世娓娓道来,穿插进这样那样的故事,莽原上野生动物的灭绝,植被的死亡和滥砍滥伐,商业旅游开发的兴衰死灭,旅行者的意外伤害,政府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等等,加上作者和旅伴令人发笑的种种经历,编织出了一副令人历历在目的生动画卷。作者对节奏的把握很值得学习,这种交叉叙事很考验人的信息检索和提纲挈领的能力以及融会贯通的能力,搞不好就变成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好一点被读者跳着读,再差些干脆被扔到一边。

往返北京的列车全程近24个小时,列车上,我时而读着这本书,时而瞭望窗外。列车在北方行驶时,我甚至没有看到过一棵像样的树,沿途只有清一色的小树苗,有超过10年树龄的么?没有!起码我没看到过一棵。美国人上世纪对森林的毁灭性开发相信连中国人的脚趾头都够不到。3月份北方的大地就像是一只巨大而干瘪的乳房趴在那里,可能今生今世我们都不会再看到它丰盈滋润的样子了。

阿巴拉契亚小道始于1921年,香港麦里浩径始于1979年,我们大陆有啥?阿巴拉契亚小道每隔几十公里都有个三面遮风避雨一面开口的荫蔽棚,就近有水源、茅厕等,而这些都是由管理机构“阿巴拉契亚小道会议”组织志愿者修建的,总长度3500多公里的小道上这样的遮蔽棚、棚屋或者披棚共计有240个,平均15公里左右一个。每个遮蔽棚可供8至10人野营,也就是说,所有这些遮蔽棚可同时为“2500名徒步旅行者提供有适当遮蔽的睡觉场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徒步走完阿巴拉契亚小道的人每年不到50名。近至1984年,这个数字还只有100名。截止20世纪90年代,人数闯过了200大关,目前已达到将近300人。这是巨大的增长,然而仍然是很小很小的数字。”这些完成者数字的背后,现在每年有大约三四百万人曾或长或短徒步旅行在阿巴拉契亚小道的某段上。

2012-3-12

《偏跟山过不去》读后感(五):一大罐山泉水

《偏跟山过不去》,这本书是一年前匆匆读过的。迟至近日,重新品味,便有了更浓厚的味道。 记得初读时,有点不习惯它除了一张地图之外,没有任何配图的形式。从编辑的职业病出发,最先忧虑的是,现在哪里还有出版旅行图书不花哨不点缀不文艺的,这本书算是个例外了。也许因为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比尔·布莱森——被誉为是“目前活在世上的最有趣的旅游文学作家”,这本徒步旅行记于1998年出版了英文版,并于2006年再版,经过了十多年的国外市场考验,出版社所做的决断也是相当有把握了,才有了版权页上标注10000册的印刷量。这并不是一个小数字。而他的畅销科普图书《万物简史》中文版也是2005年由接力出版社出版的。

合上书,再回味这个胖老头的旅行记,在旅行图书轰轰烈烈的炒作、花里胡哨的包装、雅俗不同的定位中,会发现,读这本书的感觉更符合它的原书名“A Waik in the Woods"(林中漫步),而不是现在被架上的“偏跟山过不去”这样一句硬气的话。它不是决心,不是壮举,它只是日常生活方式中的一种。

比尔·布莱森徒步旅行的美国阿巴拉契亚小道,在世界十大徒步线路中,仅次于排名第一的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脉的安娜普尔纳大环线,阿巴拉契亚小道是一条有2178英里长的徒步旅行小道,按1英里=1.61公里,换算出来这条小道超过3500公里。能够决定走上这条路,并不是件简单的事。但是翻遍全书,那些通常旅游书上关于人生的启迪、旅行的意义等标签语录、心灵鸡汤,在这里几乎没有。关于徒步这条小道,比尔·布莱茨只是说,这是一种强烈的愿望,就像博物学家约翰·缪尔所说的那样:”往一个旧行囊里有进一长条面包和一磅茶叶,赶紧跃进后院的栅篱。“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竟然在罗列自己的几条理由时,说到,在大家谈论在野外干的吓人的事情时,他”能够眼睛定定地注视着远方地平线,一如男子汉似的缓慢地嗤之以鼻,然后再来点显摆:“嗨,我曾经在森林里拉过屎呢。”当然,他还陈述了另一个更加迫切的上路理由,那就是世界上最大工业硬木森林阿巴拉契亚山脉,在未来50年内很可有变成一片树木稀少的草原。他想要找个适当的时间去体验,那就是现在。

对于初次徒步旅行就选择这么一条“大线”的这个胖老头来说,当他把决定这次旅行的消息告诉身边的人之后,几乎所有的人都给他讲了一些可怕的事情。因此本书的第一章他定名为《危险的诱惑》,因为人们说了许多森林里的危险——熊、蛇、狼等各种野兽,暴雨、雷电、地震、传染病以及谋财害命。直到去户外店购买装备时,他第一次模糊意识到这个旅行会是一项令人气馁的任务,因为他很显然是野外生活的外行。于是,硬着头皮研究各项专业的指标、并且被不停地当成一个外行,这些当时令他十分难堪的过程,当他再次用文字叙述出来后,让人读着活生生像在现场旁观。

他就是用这种笔调,写下了徒步小道的经历,包括他的邋遢同伴卡茨,他们在路上遇到的奇葩姑娘玛丽·埃伦,在摆着12张床铺的棚屋中遇到的其他徒步客。他们从第一天走了7英里就扔掉了许多装备和食品,到后来的种种狼狈、纠结、气馁甚至夜里在宿营地遇到了两只熊,以及享受着一顿丰盛大餐、一次热水淋浴等等的美好。这个胖老头本来最擅长的是讲一些枯燥的事情,但当这些遭遇本身就充满了笑料时,他便更有些喋喋不休,妙趣横生。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总能不失时机地穿插着一些关于阿巴拉契亚山脉和这条小道的种种环境、生态、环保性质的科普知识,以及关于生态的恶化、动植物的濒于危境,过度商业开发的恶果……如果单独来读肯定有些枯燥,或者大部分人会自然地回避,但是这种巧妙的契合却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品味下去。

关于这样的漫长徒步,仅仅在一个篇章的开头,比尔·布莱森很平淡地做了一段表述:”生活也变得简单利落,时间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天黑了,你就上床睡觉;天再亮,你就起身,其间的一切仅仅是其间而已。这样的生活十分有意思,真的。“是的,也许很多时候琢磨不出来生活的意义,但是却会努力随从自己的心愿,让生活变得有点意思。读这本书时,就会觉得,用什么话来赞赏作者写作的高明,都不如用一句”有意思“来得直接。我更在这本书中的评论中看到了只写了这样的一句——”哈哈哈哈哈哈哈“,七个哈字,足以表达读者的心情了。

虽然作者并没有走完3000公里阿巴拉契亚小道全程,他的旅行也是在断断续续中进行,但是总有许多令人发笑的情节,旅途中的遭遇、惊险离奇的传闻、尴尬的境地、不可理喻的旅伴,这些经由这个他的叙述,有许多细节令人爆笑不已。我不止一次想,老外就是这样写书的么?这要放在中国作者身上,恐怕早都被编辑大笔删减了。我们似乎总是很在乎游记中对于风景的感悟、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如何省钱逃票的攻略,这些内容远远大于了旅行本身以及你自己在旅途之中的状态。但是在这个胖老头这里,他会告诉你,用最简单和直接的方式所记录下来的过程,叙述自己身体和内心的体验和时时处处都能发现的乐趣,成了最有趣的事情。 当它们被这个胖老头笑呵呵地一边自黑着一边揉和在一起的时候,读着读着就会有种这样的感觉,原以为只是在喝一杯调制的饮料,却发现这是一大罐山泉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