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高盛小道消息读后感精选

高盛小道消息读后感精选

《高盛小道消息》是一本由[美]约翰•勒费弗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盛小道消息》读后感(一):标题起的实在不符合内容

无聊在书店随便看看,这本书是塑料封皮封住内容的。标题下面赫然写着华尔街的圈钱游戏,就以为会是纯粹金融交易的内幕啊交易过程那种,还觉得应该会有些精妙的操作,结果大半本都在说作者糜烂的生活。。并且还以此为荣,得意洋洋?!完全破坏了我打算趁休息日看看书的心情!浪费58块,气死了。。。以后还是要先看看评论和介绍再买。

《高盛小道消息》读后感(二):高盛小道消息(二)

update:

4.印度国家银行3亿美元次级混合永久债券

本来是很简单容易的交易,发行人很早就亮相资本市场并且曾多次发行类似债券。由于一些市场传言,局势很不明朗。最终只发了2.5亿元,但作者想传递出一个消息,“尽管订单簿强大到足以支持一笔更大的交易,但我们缩减了规模,原因是发行人的价格预期没有得到满足”,这样使它看起来像是处于强势地位所做出的决定,也是在鼓励性地暗示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正在二级市场上期望接住短期卖出短期债券。这可能更远离真相。

其中有个“公爵”没做多少功课就下单,结果被作者和瑞银很坑的全部满足,买下了5000万,也就是20%的债券。最后这笔债进入二级市场后就开始下跌,“公爵”亏了两百多万美元,被坑到下岗。这笔交易加一些传闻,也让亚洲公共债券市场关闭了4个月。

Straight to hell.

《高盛小道消息》读后感(三):高盛小道消息

目前已经看了一半多了,感觉这就是一本流水账。除了讲纸醉金迷的生活,难以让人接受的文化和价值观外,偶尔可以窥见投行债券业务的模样。

主人公的工作主要是pitch,定价和销售,不同于国内,这整个过程是一体的。有记忆点的几个案例:

1.讲了一次定价电话会。主任想要利率为在T+18bps,但承销商们一致认为这个利率会下走投资者,最开始的时候还是应该按照T+20bps来指导,争取最终T+18bps。最后的结果,主任被说服了,但附加了一个条件,如果高于T+20bps,则承销商们需要按照+20bps来担保该交易。

2.有一家印尼的公司想做结构化发行,自己发然后自己买一部分,最后没做这个生意。

3.中国首笔高收益债。摩根士丹利给出10%,承销费2%,作者用9.5%,承销费1.5%拿下订单。但在路演过程中由于董事长(原因之一)很不顺利,作者想给出10.5%的初始价格指引,董事长很不同意。最后他们没能主导这笔交易,摩根士丹利也没有。

《高盛小道消息》读后感(四):是这个残酷的世界逼迫我们伪善呀

人之初,我相信孟子说的,是本善的吧。那些刚出象牙塔的少年,单纯 可爱 对未来充满的美好的憧憬 毫不畏惧,愿意去相信所有美好的,认为不美好的只是少数或是特例。那时候的年轻人只有满满的元气,没有怨气。

但是很抱歉呀,这个世界并非我们一开始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它肮脏,它伪善,它恶心,它丑陋。于是我们开始去抱怨,去斥责,去怀疑,去抵抗,去在深夜痛哭,去在电话里诉苦,去问,是我们错了么,还是这个世界错了。答案是,我们没错,世界错了。

但是那又怎样呢,你说你所有的努力并不是想改变这个错误的世界,而只是不想被这个错误的世界改变,到最后呢。我们要生存,我们想过得好,于是我们妥协了,去接受成为一个曾经的自己讨厌的陌生人。

我们也变得肮脏,变得伪善,变得恶心,变得丑陋,再然后呢,意料之中的,我们成功了,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虽然不折手段,虽然笑里藏刀,虽然勾心斗角,虽然你可以说出所有曾经鄙视的词使用在自己身上。于是你过着在别人眼里,或许也包括在你自己眼里,很好的生活。

完美怎可能无暇。过洁世同嫌,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不再可能生活在一个无菌的世界,做一个无害的人。只是有的人坏得少一点,有的人坏得多一点,罢了。

要想得到,就去撒谎,去欺瞒,去编造,去伪装。你还会指望别人能喜欢一个真实的全部的你么?醒醒吧,多大的人了。

《高盛小道消息》读后感(五):一不小心被圈了

一位华尔街投行高管,由于在Twitter经常发一些生活和工作中的趣闻,不小心成了美国的“网红”。早期粉丝主要是金融业从业者,后逐渐被更多人关注。

这本书,更像是对其Twitter趣闻的延展,职场生活几乎占了大部分内容。尽管如此,书名叫了“华尔街的圈钱游戏”,但涉及到行业知识和交易内幕的信息量非常有限,内容呈现的更多的是一个华尔街高管或者说是银行家的职业生活。所以说,一不小心你就被这本书给圈了。

开篇作者这样形容:“给我的妻子和孩子们,此书为你们而写,条件是你们永远不要去看它。”欺骗、谎言、酗酒、吸毒、夜店、妓女……这些词怎么看都不能和华尔街银行家联系起来,然而这样的内容占了很多。人性之中的兽性,被拿到显微镜下放大。金融业最接近金钱的中心,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人性确实面临太多考验

每个章节成立成文,故事联系性不大。确实像个银行家的个人笔记,深夜独自的碎碎念。虽然华尔街文化背后有着赤裸裸的贪恋与脏脏,但身处其中的作者,倒是可以举重若轻。

那些投行精英们没你们想的那么严肃,恶作剧是办公室文化的必备,但我觉得这种文化放到中国,一定水土不服。西方人本质还是享乐主义,苦大仇深的生活,对他们是一种折磨。所以,在靠金钱更近的金融业,他们玩起来更是疯狂。身处其中面临太多的诱惑,一个人稍有不慎可能跌入万丈深渊。所以,一个人的思考力,这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目标的清晰程度,直接反映在行为结果上。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自律与嗜瘾,原则和底线,似乎不必外化,但内心却始终存有一个尺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