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东瀛过客读后感100字

东瀛过客读后感100字

《东瀛过客》是一本由李兆忠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267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201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瀛过客》读后感(一):私家日本

从个人角度写日本,当下颇流行,算是对以往宏大叙事的一种补充。毕竟,太过宏观的东西留下的经常是粗糙的印记。

比如,我们津津乐道于日本人佩服强者鄙夷弱者,其实哪个国家不如此呢?甲午海战后,中国方面喊不共戴天的并不多,以日为师的声音却是主流,这说明,人类的情感其实很接近。

再比如,日本人沾沾自喜于“物哀”,以为是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其实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即有这个词汇,而当时日本文学,是一点“物哀”气都没有的。

在人类的思维中,“他者”意识经常会对现象加以扭曲,把本来并不特别的事情特别化,这就忽略了任何一个所谓的“特别”,其实是有它产生的具体背景、历史条件的,之所以特别,因为有通例在。正如两个相互不相关的湖中,同种的鱼虽然客观条件不同,但进化的结果居然高度相同。这说明,相似永远是主流,不同只是末节。日本文化是独特的,但绝没有独特到不食人间烟火、专事搞怪的地步。

中日文化最大的麻烦在于彼此相似,所以很容易产生误解,觉得对方“应该”如何,当没有这样选择时,便认为对方充满恶意。其实,大陆文明与岛国文明有很大的环境差异,彼此思考的逻辑起点不同,重要的是相互理解,而不是相互歪曲、相互指责。

本书展示了日本更多的细节,好的地方是作者更愿意从人的角度去理解日本,不好的地方是充满了太多偏执的想象。

《东瀛过客》读后感(二):过客轻松

李兆忠的这本《东瀛过客》确实书如其名。作者以过客的身份将在日本经历的点点滴滴,用诙谐幽默的笔触将故事展开收起,让我们了解到日本这个民族特殊的社会文化以及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是一本实实在在的“中国留学生在日本” 的随笔。而难能可贵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能自然而然的给读者以思考甚而回味。

全书共分5编,从归纳到演绎的顺序将作者的日本留学生活呈现出来。作者先是给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具象的日本人,再有感而发揭露岛国的共性。虽然都是10余年前的故事,却没有腐朽的痕迹,作者抓住的都是那些真实中的真实,也就是说,不会过时的东西。如果你对日本有兴趣,或者即将在日本开始一段人生的历程,再或者是想回味一下曾经的旅日时光,这应该是一个合适的读本。至于喜欢深刻深沉历史沉重的读者们,我不推荐。

书中讲到了很多日本人的特性。例如工作上的一丝不苟,严谨负责;个人外貌上的整洁,过分讲究;日本女人对男人的宽容态度;男女混浴的旧俗以及日本人崇洋等等。但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对日本“人情”与“义理”的深刻理解。

其实无论是从日本的影视剧上还是其他的一些方面,日本人的礼貌、客情是随处可见的。在日语中说话是分阶级的:家人之间,上下辈分之间,上下级之间,男女之间,正式非正式场合都有不同的说话方式。而在汉语中,英文中是没有这个大大的麻烦的。为什么要这么费事?为了体现阶级,为了表达礼貌。在日本妻子对丈夫都要用敬语,每天鞠躬,饭前饭后的固定用语……在日本的便利店里,不小心和一位阿姨后背相撞,马上就听到一句礼貌的“对不起”,而自己却根本没反应过来。

日本的人情还体现在从不当人面说坏话,至于真实的想法,当然会在不当面的时候流露出来。书中这也被作者引用为“虚伪”,而很多的日本留学生都对此深有感触。

至于日本的种种义理,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挺难接受的。这被作者剖析为“和” 与“仁”的差别。日本对于有些事的容忍度是大大超越国人的。所以像《蜡笔小新》这样的动画片出现在日本就很自然,而“痴汉”只能在“和”文化下生存下去。

《东瀛过客》读后感(三):难以逾越的“鸿沟”

中日文化,说是同根同源,实际上的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旅居日本的中国人难以真正地融入日本社会,而日本社会更是轻易不会接纳中国人。在日本呆的时间越长,这种感觉就会越强烈。作者正是基于这样的体验和感受,称自己为“过客”,落寞与抱憾的感觉不言而喻。这种无奈与失落,也被很多的留日、旅日的中国人称为“宿命”。

我们常常这样形容: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读过作者的书后,我才能体会到:这所谓的“一衣带水”所想要体现的亲近感,恰恰是不能真正体味日本的国人的认知和感受;而对于像作者这样的资深知日者,那条“一衣带”那么宽的小“水”,俨然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自是能有些许松动或改变的事物,没有人会用“宿命”来形容吧。

本书的最动人之处在于,所有内容都是作者的“亲历”、“亲悟”。一般而言,描述经历的书,很容易会出现两种“毛病”:要么就是平铺乏陈,要么就是过于强调个体感受。这本《东瀛过客》完全不同,作者的“亲历”给书本增加了一些平易近人的感染力;而作者的“亲悟”则是基于对日本文化和日本社会的整体理解,并不时给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同时,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这些见解,本书在设计上采用了边注的形式,把作者的一些见解语句和私人照片附注在了旁边。(不过,个人觉得附注在整个页面上显得有点宽,正文有些被挤压的感觉;附注里的小照片也有点不尽人意,又小又模糊,对于内容的帮助意义不大。)

总体而言,这是一本不失水准的好书,版面设计上的小瑕疵并不能掩盖书本内容的魅力。说到本书作者李兆忠,就不得不提他的另外一本书《暧昧的日本人》。《暧昧的日本人》绝对是一本知日的好书,而这本《东瀛过客》对于《暧昧的日本人》来说,则有“原点”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东瀛过客》也值得一读。读过《暧昧的日本人》,再读边注里的那些见解语言,自然会有一种似曾相识和原来如此的恍悟。

时代是发展变化的,国人对于日本的认知也希望紧跟潮流。所以,我很自私地期盼:作者笔耕不辍,给读者呈现更多更新更近的日本认知。

《东瀛过客》读后感(四):非“观花”的过客

之前心动之下买了《暧昧的日本人》还没来得及仔细看,作者又来了一本《东瀛过客》。然而,我想过客一说,只是他谦虚的说法,否则也没有法子能有这么多经历去写,有这么多感触去思考。因为还没有看过前一本,所以不知道二者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抛开历史因素的影响,可能喜欢日本的人不少——想想他们的数码产品,动漫产品,就足够诱惑一大片人的了——当然我也包括其中。

我没有真实的接触过,也只能凭借书中的种种去片面的了解。一直很羡慕那些阅历丰富、博学多才的人,也希望自己能有一天有这种实力和魄力去追寻自己想要了解的东西,为了他而奋斗而去尝试。

曾经有人说了解一个国家需要看它几个方面,市场和公厕。一个是菜篮子、一个是素质,物质与精神的另类体现——当然,这本书并不是在讲日本的这些,或者可以说是更直捷了当一些——从人讲起。交流是人们生活中的必要部分,大部分人都是社会大环境的产物,哪里都一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整体是依靠个人来体现的,从这个角度讲,如果语言相通,又有一定的包容性,接触不同社会的不同个人,是了解他们的最好方式,并且,比单纯的菜篮子和排泄物更直观,毕竟有些宗教信仰浓厚的国家,说不定只喜欢吃素菜。

书中的男女老少,虽然相同的都是日本民族的人们,却因为生长环境、职业背景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在这些特征当中我们又能很轻易的发现那些相似面,在作者幽默调侃,类似散文杂记的文字当中很轻而易举的去客观真实的去感受。

微观而又客观的描述,仿佛这就是我们在地图上看来十分临近的邻居日本人。

当然,这里并没有过多的评论性言语,这也是为什么在看这本书时,不会有压力的重要原因。但是没有评论性,并不代表没有冲突——民族差异文化——否则也不能说是比较客观的写作了。因为是作者自己的经历接触,所以会有自我的带入,而这份带入过程就好似读者在去感受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的我们思维上的不同感。

因为经历,所以真实;因为客观,所以真实;因为情感,所以真实——不可否认的,只是个人之感觉,一本能从轻松诙谐之中了解民族的书,说起来容易,真正写下来也不容易。

《东瀛过客》读后感(五):相看仍似客

日本是个什么样子的国家?在很多人眼里,它是一个野蛮的国度,不承认某段历史,不认错,甚至有点另类的国家,可是那只是表象或者偏见,通过作者李兆忠旅日经历,以他的角度还原了一部分真实的日本,即使这是十多年后的再版,依旧能引发很多的思考。

作者当时作为一个留学生,在日本兼职工作时,这里面其实有着很多的想法。 众所周知,日本人普遍被认为工作认真、讲求效率,守时、重信用、讲礼节,而且诸多的本土企业著称于世,日本是一个干净的国家,你很少看到乱涂乱画,随地扔垃圾,可以说日本人的国民素质算是名列前茅了,事实上,中国在很多方面,都应该向日本学习。

留学生困窘的生活,还有他最初也以以往的习惯来融入这个不一样的世界,这有点格格不入吧,加上自己也不是擅长调酒工作,让作者吃了点苦头,日本一个十分严谨的国家,如果你想投机取巧,无疑是自绝生路。而从作者的工作经历,也表示了一种态度,不要再抱怨生活的艰辛,仔细想想,奋斗让我们充满生机,原本也是幸福的一种。

也许有人说了,日本不过是强在经济和科技,强在物质而已,根本就没什么文明或者文化。我想这个有点极端了。即使它不是泱泱大国,也没有五千年的古老文化,可是他形成自己的文化,并且在不断创新,也没在吃老本。你祖宗有文化,并不代表你就有文化。等同于你买了一大堆书,说没事闻闻书香,也可以称作一个文化人,这不就是自欺欺人吗。

看到日本社会百态,那份特有的东瀛风情深层内涵越发凸显。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日本其实是一个十分矛盾的国家,看似简单又不易捉摸,容易造成误解。

在这个自来水全部都达到饮用水标准的发达国家,很多的青少年有点无事可做了,较高青少年犯罪率,无不是在透露着这个大和民族有着深深地压抑的冲突,导致人们的价值盲目,而青少年又以其相对脆弱对此更加难以承受。残酷青春似乎成为了一个标签。

相看仍似客,对于这个暧昧的邻居,我们的心情同样复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