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台湾最美的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台湾最美的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台湾最美的人》是一本由赵贤明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275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1-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台湾最美的人》读后感(一):著名学者葛剑雄谈到信仰及人的道德时如是说

比如像台湾的慈济功德会,它还在佛教体系里。另外现有的宗教要根据中国社会的需要来改革,其实太虚法师在抗战时就提过,要办人间佛学。佛教要入世,入世关心什么?这本身是可以的。就算基督教,基督教里各种派别也有不同的做法。宗教本身也是与时俱进的。这种情况下,有的是宗教,有的是宗教团体,并不是说大家都去做这个。政府要在相关法律上做一些规定,扶植对社会有益的正教。十七大报告里也表示,要发挥宗教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不同的教派、不同的宗教团体,宗教团体可以跟社会、跟慈善、跟各个方面结合,完全可能。它也可以兴办教育。慈济功德会等团体都提供教育服务。在这个基础上,它不仅关心人的物质生活,也关心人的精神生活。

葛:你去看慈济自传,他一开始也是受到基督教徒的刺激,教徒问他佛教做了些什么,为社会做了什么。所以他发愿要办大学,办医院,最后他都做到了。如果在中国大陆有这样的人,只要政府给一定的宽容度,他也可以做到。慈济所做的不是要求你出家,某种意义上是NGO,这种形式我认为中国完全可能做到。大家都反映,如果都是虔诚的教徒,这个社会就安定。有的人一信教,脾气都改了。当然,个别走火入魔的也有。我为什么一开始讲现在缺少严格的社会学调查。中国以前喜欢搞典型。这么大的国家,谁没有搞过典型,然后就证明自己的合法和合理性。如果严格的社会调查是客观的,就不一定支持他的政策,所以他就不愿意用这些调查。现在已经造成中国的一些精英,都只讲典型,不讲社会调查,随心所欲。

——著名学者葛剑雄谈到信仰及人的道德时如是说

《台湾最美的人》读后感(二):精彩书摘

医院的工程费约需8亿元,这不是一笔小数目!在工程中,时有面临停工之虞,每每皆在千难万险中撑过来了。

起初筹建经费毫无着落,一位日本的佛教徒把花莲当第二故乡,表示愿意捐2亿美元。2亿美元在当时的汇率是80亿台币,但是证严法师婉拒了。

大家觉得不可思议;而法师自有她独特的看法:“为救众生而盖医院,真正可贵的是每个人发愿付出那颗心,涓涓滴滴,除了能将钱聚少成多之外,更可贵的是,同时也汇聚了千万颗诚意可感的慈心;以宗教的因果而言,‘种如是因,得如是果’;我是个农夫,我要好好地耕耘这块土地,同时也希望我的同胞能自己来播种,而后共享收获的喜悦。”

她那瘦削却庄严的肩上,实有一分气魄非凡的人世担当,与不卑不亢的嶙峋风骨。

对急欲奉献的人,她总是说:“慢慢来,你先多来了解一下慈济在做些什么,自己做的又是什么,要做得一生都不后悔,才不会觉得被辜负了。”

毕竟慈济医院绝不同于一般的个人事业,也不同于一位出家的比丘尼为盖一间寺院向施主化缘;它是证严法师投于佛法之海后,从心灵深处所涌发的深慈、大悲、大愿,要以个人的微弱呼声,激发有缘人心上的良知,来一呼百应,众志成城,改变东中国台湾人民的生存空间与生活质量,从一无所有.到建立这座花莲历史上最具规模的医疗设施。

整个建院工程历经两年三个月,1986年8月17日落成启业--经过了7年的努力和千万道侣慈心的呼唤下,慈济综合医院以悲天悯人的面貌,巍峨矗立在医疗环境贫瘠的土地上,美丽而庄严。

……

《台湾最美的人》读后感(三):我看到的《台湾最美的人》精彩片断

第二章 五毛钱爆发出来的力量

慈济拓展至全球的慈善济世志业,是从花莲起家,由日省五毛钱(折合人民币不到一毛钱)的「竹筒岁月」走过来的,带动了各地善心人士承先启后,呼应慈济大爱于天下的善行,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跟着慈济在各地做善事,蔚为一股可敬可观的力量。

证严法师生于1937年,26岁落发出家;3年后,她从一个小小的愿心出发,带领着信众,开启了「慈济」救苦救难的善行大业。

26岁之前,她是王锦云;26岁之后,她是证严法师。两段迥异的人生,两段传奇的经历。

她是台湾台中清水人,幼年过继给叔父。养父经营多家戏院,业务繁忙;她是长女,20岁不到就得替父亲分劳,并料理家务。

15岁时,她的养母罹患胃穿孔,必须开刀治疗。她为了替母亲祈福消灾,开始持诵「观世音菩萨」名号,发愿以自己的12年阳寿来换回母亲的健康。

尔后她一连三天作了同样的梦,梦到一位慈祥的女子,赐药给她母亲;后来她母亲果真不药而愈,她从此开始吃素,但当时并未信佛,只是出于一片纯孝。

5年后,她父亲51岁时,因高血压病故。她悲伤之余,思索生命是怎么回事?一向健康的父亲,一口气咽下就再也不能呼吸了,为什么人生这么无常?死亡到底是什么?人死后又去了那里?

从此,她信了佛;继而不顾家人反对,决意出家。1963年,她拜高僧印顺长老为师,获赐法名证严,字慧璋,受了32天比丘尼具足戒。

回花莲后,她住进许老居士在地藏殿后面盖的小木屋修行,每天礼拜《法华经》,以报答生养她的两对父母,和陪她修道法师及许老居士的恩情;每月写一部法华经,为众生回向。

后来她移单到慈善寺讲地藏经,结识许多佛门弟子。

1964年秋天,她带着几个弟子回地藏殿修行。她们不赶经忏、不作法会,也不化缘,完全自力更生。到工厂拿材料加工打毛衣,或把水泥袋改装成饲料用的小型纸袋,后来又增加制作婴儿布鞋,以维持常住生活。

不多久,当地一名山地妇女小产,因无力缴付8000元(台币,下同)医药费,留下一摊血的故事,受这件事冲击,她惊觉钱财虽是身外之物,却也能救人性命。

问题是,尽管悲悯贫病苦痛苍生,怎奈需要帮助的人何其多!

有一天,三名天主教修女来访,她们赞同佛教的慈悲精神,但认为佛教徒较保守,不似西方宗教徒活跃。这使得证严法师暗暗立誓,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还应该实际为芸芸众生做点事。

适时印顺导师希望证严法师到他嘉义妙云兰若的道场,消息传出后,大家舍不得她离开,集合了30名信众挽留她。

时印顺导师希望证严法师到他嘉义妙云兰若的道场,消息传出后,大家舍不得她离开,集合了30名信众挽留她。

这让证严法师想到“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这句话,把每个人的慈悲心都启发出来,组成一个500人的团体,不就等于菩萨的一千只眼睛和一千只手吗?那么阴暗角落苦难的众生,不就可获得救助了吗?

她因而向信众说,她可以不离开花莲,但要帮她具体的做些实事,落实她“济贫救世”的心愿。

她的初步构想是,与5名同修弟子,每人每天增产一双婴儿鞋,每双可卖台币4元,六个人可多赚24元,一个月就有720元,一年可多出8640元。有了这笔钱,就可以拯救像那山地小产妇女的一条性命了!

她并呼吁30名信众,每人每天上市场买菜时,先在竹制的存钱筒内存进五角钱,30个人一个月可存450元,加上增产婴儿鞋的每月720元,一个月就有1170元的基金了,大家发挥聚沙成塔的力量,就可以“济贫救世”了!这个构想获得了认同与支持。

1966年2月19日开始,“家庭主妇出门前先丢五毛钱在竹筒里”的这件事,在花莲各菜市场很快的就传开了,获得很大的回响,参与的人愈来愈多。

农历3月24日──证严法师每月诵药师经回向日,成立了“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所谓“克难”,亦即“一针一线”缝制婴儿鞋、“一角一毛”节省买菜钱来凑基金的意思;从那天起,慈济救助的工作无休无止的展开了!

《台湾最美的人》读后感(四):感恩啦!

从一群爱读书的朋友那里得知亚马逊开启了网上借书业务,出差空隙便登录亚马逊网站体验了这个功能。对于一个天天要读书的人来说,这项网上技术业务是一个绝好的消息!不仅继续享受电子书的种种好处,而且花费更加少了!不禁感叹互联网技术真心好呀!

欣喜之余下载了七八本书,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的是《台湾最美丽的女人》。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计划今年10月或11月将组织一个团去台湾,我不希望走传统的旅游风格,我希望能够带领大家看到不一样的台湾,甚至看到那些看不见却非常宝贵的东西!而—— 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是我认为旅行中最重要的!那么,宝岛台湾出了美景,那么最美的人是谁呢?2001年台湾《天下》杂志公布“美感大调查”的结果,证严法师以及她带领的慈济人名列第一名和第二名!

我第一次听说以及接触慈济人是在2013年,当时我参与组织并策划《能断金刚》作者麦克罗区格西在上海的大型慈善公益演讲以及深度静修课程。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特别缺乏有经验的能够组织大型活动的专业人士,而且要控制好成本。幸运的是,一群慈济人出现了!因为他们的参与,那次活动以非常专业的形象呈现给了大众,并为后续该活动在上海的发展打下了美好的基础。我也因此和他们结下了友谊,并一直合作至今。然而,我对证严法师以及慈济团体并不十分了解,心里也总想着找机会深入了解,而这本书就提供了我这样一个机会,我一口气把它读完,受益匪浅。掩卷之余,梳理心得,希望通过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炼出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工作与生活的精华内容,从而让这本书的生命力得以传递。

从收获最、最、最大的一句话开始:

“慈济人不只是无所求的付出,而且形成感恩。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常常只是一句感恩啦,感恩对方示现苦相,使自己懂得知福惜福,也感恩对方愿意接受自己的付出。”

读到这里时, 我有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我周围虽然有不少的慈济人,但是他们并没有激起我立刻深入了解慈济。原因很简单,我觉得有时候他们有点迂腐,甚至被洗脑了。因为他们在帮助我后,也会对我说“感恩”。我认为“感恩”已经成为他们的口头禅了,并非发自内心。是他们在帮助我呀,说“感恩”的应该是我,而他却对我说“感恩”!

原来真正的原因是:他们把我看成了菩萨看成了佛陀,而“我”这个菩萨只是假装痛苦,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幸福,并且“我”接受了他们的付出,让他们有造福的机会。也就是“我”让他们“见苦知福又惜福,学会再造福”。我忽然想起苏轼与法印和尚的故事,原来真正愚蠢的是我!如若不是这本书的这一句解释,我还不知道自己将愚蠢到什么时候呢?!如果说我花2小时读这本书只可以学一点,那么就是这一点!

所以在我的六时书检视事项上,将增加一条:无所求的付出,并且感恩对方。

第二个收获:我一直以为千手千眼观音是一个经过修行而具有神通的人,这个人有1000只眼睛有1000只手,很多寺庙里的塑像也是这样的。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真正了解到,千手千眼观音并非一个人,而是有这样一个普通的人(她只有一双眼睛,一双手),但她通过自己的全然付出,感召到了成千上万的人来模仿她、效仿她、跟随她,在街头巷尾老实修行!当她动一双手的时候,另外其他人的1000双手就会跟着动。书中的无数案例,都是在描述一双双普普通通的手在证严法师的带领下为社会做出的种种贡献。“这是一种健康的狂热,这是从最底层撒下的最真实的种子”。作为佛陀的弟子,她“以佛心为己心,以师志为己志”,将“救苦救难”当作是自己的人生使命!她就是当代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一眼观时千眼观,一手动时千手动”!所以按照这个定义,要成为一个菩萨不是那么难呀,从你自己的一思一言一行开始,通过全然地付出,自然会有志同道合的人被吸引过来,所谓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到最后,将会是“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的美好景象。

举一反三地来看,以后要非常小心不要将比喻的教学方法当成一种具体存在的实相,而忘却了真正的含义,犯下“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错误,甚至走向“迷信”!这是我的深刻体会。所以,我们要去探索名词背后的真正含义,从而去实践其中的要义。

第三点收获: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听到最多的可能就是“起心动念”这四个字了。我对此非常地认同,再怎么强调“起心动念”都是不过分的。但是,我却发现另外一个现象,国内的很多慈善公益组织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也吸引不到优秀的工作人才。即使最生活化的素食餐厅也都举步维艰,我去年走访了几家素食餐厅,发现90%的都不赚钱。为什么呢?他们的发心都很好,餐厅却经营得不成功。究其原因,人们走向了极端,几乎完全忽略了经营管理上的学习和实践。而慈济之所以能够在台湾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且辐射到全世界,他们的经营管理是其中不得不承认的强项。书中提到很多这样子的理念和方法,摘录几条如下:

“对于贫苦个案,慈济每三个月复查一次,一方面给予精神上的安慰与关怀,另一方面视其生活状况,增减其补助。

“秉持马上办,集中办,全效办的原则,实际工作的效率非常高。

“慈济功德会,秉持救人救到底的原则,绝不半途而废,有始无终,这个原则沿袭至今。

“邀请受灾的人一起投入,转移伤痛安抚心灵创伤,而不是一味给予他们。

“慈济不仅是救贫,同时也教富。

“有钱人捐钱不稀奇,最难得的是他们肯出汗出力。

“慈济人总是走在最前,做到最后。

……

而这些就是佛法中提到的”善巧方便“。只有将智慧与方法良好结合,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将管理科学与人文艺术结合。而大多数企业的现状是,慈善公益组织有忽略管理科学性和方法性的危险,而现代公司企业有走向忽略发心动机和人文艺术的极端。如果可以将两者完美结合,那么不管是慈善公益组织还是企业公司,都将会得到非常好的发展。

结合我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发现,我也常常游离在两个极端之间。工作上常常不讲情面,但亲朋好友之间又不讲原则。所以我的功课清单上,又再增加一条:智慧与方便缺一不可。

以上是我通读本书的三大收获,还有很多点点滴滴的感动,无法一一细写。唯有请大家去读这本书了!

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也激励自己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不畏艰难险阻,朝着自己既定的方向前进!

“行善助人,不是表面上看到的“给对方什么”和“为对方做了什么”,而是他让人窥见了人性之美的极致发挥,让人感到莫名的欢喜生命,得到更多启发,所以过程中纵有万般无奈与挫折,也能无怨无尤地做下去。”

注:文中引号部分内容,是引用书中的说法。

2016.1.18-1.19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