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幕府大将军》读后感锦集

《幕府大将军》读后感锦集

《幕府大将军》是一本由矢作川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的324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1-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幕府大将军》读后感(一):很好的日本战国时期的入门书

其实这本书存在很多问题,真相和传说混在一起,虽然把传说、故事、谣言都以都用不同的字体区别开来,但是还是有些问题。一些别的网友说这本书是花了三个月写出来的,其实说实话我是很认可的...因为东拼西凑的痕迹很重,可是为什么说这本书仍然值得看呢?我从我本身来说把。

我对战国时期的日本有着很高的兴趣,却无法深入了解,这是为什么?因为我只是因为玩游戏,战国无双、战国basara等等,对立面形态各异、个性鲜明的武将充满了好奇,却无法深入了解的愿意有二。

1、当时没法沉下心去看书,也不想看电视剧,密密麻麻的字,和日本大河剧我都不喜欢。

2、本身就是个游戏,觉得百度搜搜得了,不用了解的太详细。

为什么会突然燃气兴趣去看呢,因为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一年要看30本书的目标,当我选择第一本看什么书的时候,拿起这本书就放不下来了。

里面的内容非常的丰富,浅显易懂,对人物的刻画比较好,会用大量的事例去反映这个人的品行;在后期写作过程中会稍微提及邻国(中国、朝鲜)同时期发生的事,让人作为对比;对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描写的较为详实,看书的同时可以想象出当时的场景。不过对于战争之外的文化、民生等情况描述的较少。

稳重主要写的是德川家康,300多年的德川幕府的建立者,当然对其他人物也有细致的描写,并没有因为是写德川家康而对其他人物一笔带过包括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都有大量描写。

不过变来变去的名字让我真的是头晕。。这一点实在是无解...

入门不错,但是学术方面可能就没有什么太大研究价值~

《幕府大将军》读后感(二):遥望幕府时代

国人对日本历史的了解,始于近代,此前千余年基本以忽视为主。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误会,以为日本和我们很相似,在相同的情境下,它与我们的判断“应该”差不多。然而,当它却没这么做时,我们往往愤怒异常。

表面上看,中日文明有相似的一面,但只要深入观察,两者其实有很大不同,更重要的是,双方是在不同的历史基础上形成的历史经验,彼此相距万里。中国人认为应该的事,日本人往往不能接受,而日本人认为应该的事,中国人经常不以为然。

以共同体认同为例,在中国的几千年的历史中,人们一旦遭遇灾难,背井离乡是常态,但这在日本就会被认为是背叛,是不能原谅的。相反,传统中国人在性方面偏重审慎负责,对于日本人的放荡,往往瞠目结舌。

中日之间存在着太多的误读,而误读很容易导致误会,误会很容易变成隔阂,而隔阂就会走向仇恨。然而,我们彼此究竟了解对方多少呢?

日本人对于中国历史,有一种敬仰的态度,因为他们的先人曾经是中国的学生,但日本一度走在前面,我们却依然保持着老师的态度,这并不明智。学习日本,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捷径,毕竟两个社会有相似的一面,日本经验足以为中国提供参考,在现代化之路上,日本能走在亚洲前列,这是值得我们长期思考与反省的问题。

本书以日本幕府时代为背景,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日本文化与历史,幕府时代是日本结束战国后,几代强人左右政局,虚君自立,践行封建制度的阶段,一方面,他们要应对国内诸侯的反对,另一方面,又有西方列强的压力,这使将军们无法真正建立起“郡县制度”,实现彻底的世俗化,因此而涵养了尚武精神,这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幕府虽然抑商,却也默许了江户的繁荣与町人势力的崛起,这为后来的顺利转型提供了的润滑剂。

今天日本人视野中的“历史经验”,多是幕府时代的遗产,包括强调个体的自觉与主动,社会的均富与平等,重视个人修为,集体主义至上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日本人在行为,比如在战争中,他们喜欢孤注一掷地冒险,这与幕府时期所倡导的武士道便息息相关。

从本书开始理解日本,这样传达正确知识的写作,值得重视。

《幕府大将军》读后感(三):德川幕府之台湾侵略行动

随着16世纪欧洲人的东来,东亚海上交通日渐频繁,台湾岛因为其地理位置,渐渐开始显得重要起来。

当日本的丰臣秀吉逐渐平定岛内战国乱世局面,进一步开始了海外扩张计划,在准备侵略朝鲜的同时,再三命令岛津氏对南方的琉球国进行招谕,并且写信威胁葡萄牙领印度与西班牙领吕宋前来朝贡。此时的秀吉显然也认识到了台湾岛的重要性,于日本文禄二年(1593)十一月初五日由其秘书官相国寺西笑承兑起草了“高山国(タカサグン,又作高砂国)招谕书”,其中以极为强硬的措辞“若不来朝,可令诸将征伐之”(连横《台湾通史》开辟纪)相威胁。此书由原田孙七郎(一说原田喜右卫门)送达,但据说因“台湾当时分为未开化的数个部落,并没有全体的酋长的样子,而没有劝降的效果,不得已而中止。”(村上直次郎《丰臣秀吉催促菲律宾诸岛与台湾入贡》)

德川家康取代丰臣氏后,虽然与朝鲜达成和平协议,但在南线依然执行着丰臣秀吉的计划。日本庆长十四年(1609)二月,在岛津家久取得幕府支持开始进攻琉球的同时,有马晴信也接到了幕府“视察”台湾的命令,并称“视察完妥后,大明、日本之船可会合于高山国,实行通商。”(《有马家代代墨付写》)此次行动遭到台湾先住民的强烈抵抗,只抓了几名先住民返回日本。德川家康听取了有马氏的汇报,采取怀柔政策,款待了这些先住民,然后派人将他们送回台湾。

日本元和元年(1615)五月,长崎代官村山等安在幕府取缔基督教情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为表明心迹和确保地位,上京朝见。七月二十四日,通过长崎奉行长谷川藤广的介绍,村山等安由德川家康授予“高砂国度航船朱印状”,背后却隐藏着侵略台湾的使命,此一图谋或许是他为保持自己地位而主动提议,或许是出于德川家康的命令,已不可考。

经过约半年的准备,元和二年(1616)三月,村山等安之子秋安率领侵略台湾的舰队从长崎出发,平户的英国商馆馆长考克斯(Cocks)在其日记记载说,“长崎等安之子率兵船13艘前往占领高砂岛(Taccasange),彼等如此称呼此岛,我等称为福尔摩沙岛(Isla Fermosa)。”该舰队在途经琉球时遇到了风暴而分散,只有一只船到达了台湾,“彼等预定赴高砂即福尔摩沙,但未赴该处……又据云,等安之部所乘之一只小船进入福尔摩沙之某湾中,次更深入内地探险,不意为土民所袭击,知不能逃脱,不愿为敌人所俘而切腹自杀。”(《理查德•考克斯日记》)

秋安部将明石道友率领另两艘船流窜至福建海面,烧杀抢掠,并于五月进泊东涌岛。当时,“内地不知多寡,大家争奔入省城;城门昼闭,无一敢出侦者”(董应举《中丞黄公倭功始末》),福建巡抚黄承玄出厚赏募董伯起前去侦察。董伯起虽然化妆成渔人,但明石道友十分精明,看穿了他,并“持刀诘问”。董伯起骗他说:“我军门知汝来侵,已造五百只船以待……我兵船即至矣!”明石道友有些害怕了,他撤退的同时将董伯起扣押,试图将其作为与福建谈判的筹码。

万历四十五年(1617)三月十九日,明石道友奉村山等安之命,以送回董伯起为名,携带礼物及上明朝表章一道,停泊在福建王崎澳,要求恢复通商,黄承玄命沈有容出抚。沈有容在会见明石道友时,亲自为其佩倭刀,随后又以座船载送倭三头目(明石道友、正木矢次卫门、柴田胜左卫门)到达定海千户所,明石道友等大为感动。后来,福建海道副使韩仲雍在接待明石道友之时,在通事高子美的翻译下,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进行了严厉的责问,并警告日本“汝若恋住东番,则我寸板不许下海,寸丝难望过番,兵交之利钝未分,市贩之得丧可睹矣。归示汝主,自择处之!”(黄承玄《题报倭船疏》)明确指出不许日本涉足台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