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农民家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农民家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农民家书》是一本由侯永禄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66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农民家书》读后感(一):中国家长必读的好教材:《农民家书》

曾读过人们熟知的《 傅 雷 家 书 》。然而,真正让我深受感动的却是陕西合阳县侯永禄的《农民家书》。它以时间为顺序,真实记录了从上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40年来的历史岁月,客观描写了一代农民通过招工、参军、高考等不同途径,经过努力拼搏而融入城市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详细叙述了侯永禄对子女学习、工作、人品、生活上的谆谆教导,体现了中国农民淳朴的人生信条和哲学理念,充分展现了侯永禄一家父严母惠、子孝女贤、婿顺媳淑、家和万事兴的精神风貌,深刻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巨大魅力和深远影响。是一部 中国家长必读的好教材。

《农民家书》读后感(二):《农民家书》真实生动,充满亲情

《农民家书》以书信为史料,生动地反映了4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读来让人感概万千。1972年6月18日,侯永禄在给胜天的信中写道:“今年春季以来,关中地区连续大旱,近百天滴雨不见,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社员口粮严重不足,乡亲们的日子可怎么过呢?我作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兼革委会财务主任,怎能不忧心忡忡,深感责任的重大呢?”1976年10月29日,他在给丰胜的信里写道:“咱们家现在的生活条件同你参军入伍前基本一样,吃的是红薯、黑馒头、萝卜菜。我在抽黄工地上,吃的比较好。”不难看出,“”十年,中国的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广大农民还处于难以维持温饱的困境之中。

《农民家书》读后感(三):好书!!!

1981年元月25日,他在给胜天的回信中写道:“ 你在信中谈到姚书记让你写困难申请的事,并让大队开个证明,盖上公章,给你寄来。我和考虑了好长时间,觉得还是不要困难补助金为好。你在信中提到了三点原因:第一:母亲常年有病,前些日子病重住院,前后二十多天,药费、住院费花费甚多。第二:家乡遭灾,粮食减产,自留地颗粒无收,不得不高价买粮,平日靠红薯充饥。第三:生产队分配不能兑现,全家生活就靠自己的工资,现已借债甚多。第四:几个弟弟在外上大学,花费甚多。客观地讲,这些都是实情,也没有夸大事实。但我想,咱们家从来靠的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六十年代初“”,吃草根,啃树皮,差一点儿把万胜给了人。那么大的困难咱家都挺过来了,也没有向任何人伸过手。我现在是大队干部,你是人民教师,绝不能吃“嗟来之食”,让人低眼下看。”读到这里,我们怎能不为侯永禄这种“贫贱不能移”的风骨而颔首赞叹。而从另一个角度讲,他的言传身教,正是子女们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阔步前进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柱。

《农民家书》读后感(四):每封信都打着时代的烙印

《农民家书》是陕西合阳农民侯永禄“农民五部曲”中的第二部,52.5万字。1966年“”开始,侯永禄长子侯胜天徒步串联路过大寨,写下了这个大家庭的第一封家书。

《农民家书》以时间为顺序,真实地记录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40年来的历史岁月,每封信无不打着时代的烙印。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1966年到1976年的家书中,信的正文上方一般都有“毛主席语录”、“最高指示”的字样。例如,1970年12月20日,俊杰、引玲在给父母亲的信里首先把“最高指示”放在开头:“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种体例,正是那个特殊年代里个人崇拜的真实写照。1977年6月10日,侯永禄在给丰胜的信里写道:“华主席、叶副主席、李先念副总理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已经作了传达。中央15号文件,也就是邓小平给华主席、党中央的两封信也已传达。邓小平是受‘四人帮’迫害的,他大得人心。大家听完信后,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心情激动,于5月18日写了一首诗《欢迎两封信》:文件十五号,传达人知道。一颗赤诚心,两封书信表。拥护华主席,欢迎黑帮倒。我党有希望,红旗万代飘。”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位农村基层干部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罪恶行径的无比痛恨以及对邓小平复出的无比喜悦。1999年12月7日,他在给丰胜、李萍的另一封信里写道:“咱村上今年的农林特产税征收的很紧,还有以物顶税的行为,引起群众强烈不满,降低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不过催收人员对咱们家还是尊重的,没有越轨的言行,我想是你的军装相片的作用吧!”这段话,客观地记录了上世纪末国家没有免除农业税之前一些地区向农民强征税收的具体情况。事实上,那些由文人墨客杜撰出来的所谓“历史”,我们大可不必过于认真地把它们奉若神明,倒是像侯永禄这样的庶民百姓发自内心的真情表述,才是真真正正的历史。

《农民家书》读后感(五):一部农民版的《傅雷家书》

摆在我面前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农民家书》,它的作者是陕西合阳县路一村农民侯永禄。2007年初,根据侯永禄60余年的日记精选而成的《农民日记》一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好评如潮,感动了广大不同阶层的读者,成为当时出版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时隔四年,由侯永禄和他的子女们的来往信件而编辑出版的《农民家书》——一部农民版的《傅雷家书》,又一次感动了人们。

侯永禄是黄土高原上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1931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出生,1944年进入

合阳县简易师范,1949年毕业回乡务农。1954年农业合作社成立,担任会计。195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后,曾任生产队政治队长、大队毛泽东思想大学校负责人、民办教师、大队合作医疗站负责人、大队农科站站长、路井公社“抽取黄河水灌溉工程”指挥部工程组组长、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兼革委会副主任等。1981年12月任大队管理委员会主任。1984年4月至2001年,担任路一村“义务邮递员”。60多年来,他写日记,记随笔,撰家史,存家书,用魂牵农田、命系庄稼的平凡琐事,如数家珍地向我们昭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三农”问题,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

1966年“”开始,侯永禄年仅14岁的长子胜天徒步串联路过大寨,写下了这个大家庭的第一封家书。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女们相继考上大学,参加工作,来往信件逐渐增多。于是,盼家书,读家书,写家书,存家书,就成了侯永禄夫妇和他的子女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成了一家人交流思想、品读生活、畅谈工作、关注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1993年元月10日,他在给胜天、秀春的信中写道:“我觉得平时的积累素材非常重要。我的意思是指今后你们都要记日记,特别是一些重大事件的时间、过程都要记准。因为我总觉得你们中要出大有作为的人,所以来往信件必须妥善保存,千万不要被‘’吓坏了人,抹杀了历史,毁坏了文化。写《家史》不是我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将来必须你继续写下去!”

2005年3月13日,侯永禄因病不幸逝世。清理父亲遗物时,六个儿女发现几十年来他们写给父母的的信父亲一直保存着,总共有千余封。加上各个小家庭保存的父母的来信,多达数千封。随着《农民日记》的出版,《农民家书》、《农民随笔》的整理工作提上了这个大家庭的议事日程。2007年下半年,兄弟姐妹经过两个半月的努力,《农民家书》初稿完成。而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慧眼识珠,辛勤工作,终于使这部散发着泥土芳香的作品问世。

《农民家书》以时间为顺序,真实地记录了从上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40年来的历史岁月,每封信无不打着时代的烙印。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1966年到1976年的家书中,信的正文上方一般都有“毛主席语录”、“最高指示”的字样。例如,1970年12月20日,俊杰、引玲在给父母亲的信里首先把“最高指示”放在开头:“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种体例,正是那个特殊年代里个人崇拜的真实写照。1977年6月10日,侯永禄在给丰胜的信里写道:“华主席、叶副主席、李先念副总理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已经作了传达。中央15号文件,也就是邓小平给华主席、党中央的两封信也已传达。邓小平是受‘四人帮’迫害的,他大得人心。大家听完信后,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心情激动,于5月18日写了一首诗《欢迎两封信》:文件十五号,传达人知道。一颗赤诚心,两封书信表。拥护华主席,欢迎黑帮倒。我党有希望,红旗万代飘。”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位农村基层干部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罪恶行径的无比痛恨以及对邓小平复出的无比喜悦。1999年12月7日,他在给丰胜、李萍的另一封信里写道:“咱村上今年的农林特产税征收的很紧,还有以物顶税的行为,引起群众强烈不满,降低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不过催收人员对咱们家还是尊重的,没有越轨的言行,我想是你的军装相片的作用吧!”这段话,客观地记录了上世纪末国家没有免除农业税之前一些地区向农民强征税收的具体情况。事实上,那些由文人墨客杜撰出来的所谓“历史”,我们大可不必过于认真地把它们奉若神明,倒是像侯永禄这样的庶民百姓发自内心的真情表述,才是真真正正的历史。

《农民家书》以亲情为亮点,充分地展现了侯永禄一家父严母惠、子孝女贤、婿顺媳淑、家和万事兴的精神风貌,深刻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巨大魅力和深远影响。1982年9月14日,刚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的万胜在给父母亲的信中写道:“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摆在面前的102元,是刚领来的 八、九月份的工资,心里那高兴劲就别提了。拖累父母亲拖累家里的日子快到头了,也该为家里作点贡献了。新的生活将从这里开始。在死亡线上侥幸活下来的人,由一个缺衣少穿的农村娃,成为一个高等学府的教员,这中间需要倾注多少辛勤的汗水,需要花费多少哺育的心血。而这些汗水和心血,都来自于父母,来自于已经去世的婆和外婆,也来自于兄弟姐妹门。父母亲为了我们兄弟姐妹,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经历了多少艰难。一生的勤俭,一生的劳累,都花在了我们的身上。因此,第一次的报酬,我要奉献给父母亲首先受用,并且是理所当然,当之无愧的。今天我将第一个月的工资(基本工资46元,外加5元伙食补贴)如数寄回家里,父母亲可以随便去花。让大人们也享受一下辛劳一整所得的快乐,尝一尝自己劳动的果实。”这段感人肺腑的话语,会让每一个读者的心田荡起激动的浪花。“谁言寸草心,报道三春晖”。懂得“感恩”,正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应有的品德。2004年10月13日,争胜、碧兰在给父母亲的信中写道:“天气日渐变冷,不知父母今年冬天在哪里过……我们这里通常11月15日来暖气,我们西边的房子是专门为父母准备的。”类似这样感人的细节,家书中比比皆是,让人赞叹不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