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卡夫卡和旅行娃娃的读后感大全

卡夫卡和旅行娃娃的读后感大全

《卡夫卡和旅行娃娃》是一本由[西]霍尔迪·塞拉·依·法布拉 著 / [西]佩普·蒙特塞拉 著作,新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夫卡和旅行娃娃》读后感(一):如果在这个题材上失手,那也不用当作家了吧

题材真是太好了,以至于只要是有点灵感的作者,都不会失手。所以我会觉得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有点过高。读到一半的感觉是,作者既不了解卡夫卡,也不了解孩童。但让我佩服的是,作者就用他那种让我觉得极其“BLUNT”的方式写下去了,语言很俗套,描写有点尬(同翻译也有关),而情感非常外放,可正如后面书评所说,这种外放达到了直击人心的目的。这本童书向我印证了一点:写作中真挚的情感比语言和形式来得更重要。卡夫卡替洋娃娃写的那些信似乎保留了下来,在博物馆里(不确定,后记语焉不详),国内出版的卡夫卡全集里没有收录,很遗憾。最后吐槽新蕾出版社:国际大奖小说系列的翻译基本上都不行,而且印刷排版缺斤少两,还敢卖这么贵良心不会痛吗???

《卡夫卡和旅行娃娃》读后感(二):国际大奖小说书评之《卡夫卡和旅行娃娃》:有爱的作家

在一个尚未供暖而且是阴雨天的日子里,我花了2个小时的时间读完这本《卡夫卡和旅行娃娃》,当我合上书的时候,心中的某个角落有了暖暖的感觉。

小朋友丢东西应该是挺常见的现象,但如果是女孩儿要是丢了洋娃娃,或许出现天要塌下来的感觉也不奇怪。那毕竟是陪伴她多年的小伙伴,一起醒来,一起穿衣服,一起出门,一起吃饭,一起玩晒,甚至一起入睡,不夸张地说也许比妈妈陪伴的时间都要长。就像是文中的这位名叫艾希的小姑娘,因为在公园玩儿的时候丢了自己的好朋友洋娃娃布里奇达,只能是一个人伤心地哭着。哪怕是作为回复眼前这个陌生男子的问候,也是在抽泣了两三下之后才能说出话来。没有一个成年人不会被这样的泪眼攻势击倒,书中的男主人公也是如此。看到一个小姑娘这么伤心地一个人在公园里哭泣,也许普通人会直接走掉,也许好心人会过去询问一下,如果得知是“洋娃娃不见了”这种比较棘手的问题,多半也就是会安慰几句就离开,毕竟这是一个没有好方法能立刻就解决的“大”问题。作家卡夫卡却可以请艾希坐在长椅上并向她询问关于布里奇达的事情。

因为有着写作者的敏感,他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为洋娃娃编出一个因为厌倦了平凡的生活,想要追寻自由和幸福而选择出去旅行的理由来稳住小姑娘,还能够答应做布里奇达的送信人(转天又成为了兼职读信人);他也可以在看过邻居女儿的洋娃娃后就回家绞尽脑汁“帮”布里齐达写信给艾希;他更可以为了帮助小艾希走出洋娃娃“不告而别”的阴影,忍着病痛持续不断地“代笔”写信给她,直到第20封信以一个圆满的结局完成了洋娃娃在信件中的“旅行”。是的,在信中布里齐达找到她的意中人,她结婚了,她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有人说爱是自私,爱也是宽容。爱很简单,见到哭泣的小姑娘过去安慰几句即是一种爱;爱很复杂,为她写信、找邮票、读信这些又是一种爱。爱可以是瞬间的“一见钟情”;爱也可以是一个编造了几十年的谎言,即是当初“被骗”的小姑娘已经长大甚至老去,她一直生活在被爱的世界里。不知道现实中是否真的存在过这20封信,如果存在 ,那么它们就是20世纪作家卡夫卡最温暖人心的著作;如果已经不存在了,就让它们存在于小姑娘的回忆中,和读者们的想象中吧。

《卡夫卡和旅行娃娃》读后感(三):替洋娃娃送信的邮差

弗兰兹.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只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也许,卡夫卡和所有人一样,虽然在现实的挤压下跌跌撞撞地被时间裹挟着向前,却总是在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悄悄仰望这神秘莫测的天空,悄悄憧憬着奇迹发生,等待着与奇迹相遇。

作家卡夫卡在公园里偶然遇到了一个因丢失了洋娃娃而感到悲伤的小女孩。为了安抚她受伤的心灵,卡夫卡谎称洋娃娃布里奇达只是厌倦了平凡的生活,去旅行、去追寻自由和幸福,并答应她会替洋娃娃给她送信。在接下来的三个星期里,卡夫卡强忍着病痛,接连为小女孩写了整整二十封信,给洋娃娃的旅行故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为这个谎言编织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这个故事发生或的1924年6月3日,弗兰茨.卡夫卡在维也纳近郊的基尔林疗养院逝世,享年四十一岁。至于那个丢失了洋娃娃的小女孩,没有人知道她的真是姓名,而在那三个星期里卡夫卡给小女孩写的信再没有被任何人度过,也没有被找到。朵拉.黛梦,这位陪伴着他度过余生的女人向人们解释了卡夫卡所做的一切:“那天,他紧张不安地回到家里,做到书桌前,只是为了写一封信或一张明信片。”卡夫卡带着全部的认真与专注写下了第一封信,之后,也想对待他的小说那样用心地写每一封心。他自己都不清楚为什么这个哭泣的小女孩会给他这么大的触动,也不知道为什么还要在随后的三个星期里写下这个非凡的故事。但就像塞萨尔.埃拉说的:“卡夫卡是当代社会里最伟大的发现者。”理扎德.施塔特同样肯定地说:“作为一个作家,不仅要学会观察,还要善于发现他所观察的事物中蕴含的意义。值得称颂的是,卡夫卡就是这样用最深厚的文字让他所看到的一切都跃然纸上。”

之后的许多年了,一位卡夫卡文学的爱好者克劳斯.瓦根巴赫一直在试着去寻找那个小女孩。他围着公园附近的居民区挨家挨户地敲门,询问周围的邻居,甚至在报刊上刊登寻人启事。很遗憾,他所做的一切都没有结果。但是他没有放弃希望,多年来他一直经常去那个公园,直到有一天,他终于找到了那个小女孩。他问她是否还保存着那些信件,而这些信最终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卡夫卡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卡夫卡这部珍贵的作品只是为了一个人、一个小女孩而创作。

而这或许也是他最美好最出众的一部文学作品。

在这三个星期的书信中,洋娃娃日复一日地把爱传递到小女孩身边,给她讲述自己在远方的旅行与冒险。最后,伴随着洋娃娃的恋爱、订婚、结婚这一系列事件,整个故事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那一刻,小女孩与洋娃娃之间又和好如初了。

没有人知道卡夫卡与小女孩在之后的几个月里有没有再见面。不管事实究竟怎样,这段故事本身是那样的美丽,至于其他的,都不再重要了。最毋庸置疑的是,那些信是如此的精彩纷呈,给我的心灵带来了许多快乐。

《卡夫卡和旅行娃娃》读后感(四):坚信爱的存在

弗朗茨·卡夫卡曾在他每天都去散步的公园里,遇见了一个小女孩。女孩儿在哭,因为她弄丢了心爱的洋娃娃,非常孤单。

卡夫卡提出会帮她找到那只洋娃娃,并与她约好第二天在此见面。然而他并没有找到。于是他以洋娃娃的名义写了一封信,读给小女孩听:

“请不要为我哭泣。我已踏上了周游世界的路。我会写信给你,告诉你我在路上的经历。”这是第一封。从那以后,更多的信件陆续而来。每当他和小女孩相遇,卡夫卡都会把这些精心编写的信件读给她听,讲述她心爱娃娃的奇妙经历。小女孩的悲伤渐渐被抚慰了。

在最后一次碰面的时候,卡夫卡拿出一只洋娃娃。它和丢掉的那只相比有明显不同。娃娃身上附了封信,上面写道:“旅行改变了我的模样……”

很多年后,小女孩长大了。在这只一直被珍藏着的娃娃身上,她突然发现了一个隐蔽的缝隙。缝隙里塞了一封信,上面写道:“所有你爱的,都会离你而去。但最终,爱会以另一种模样,返回到你身边。”

卡夫卡和洋娃娃的故事,有许多版本。这个版本是我从Tara Brach那里听到的。她是一位住在华盛顿的心理学家,及佛教冥想学教师。

在讲述了无数遍这个故事以后,我才终于可以抑制住夺眶而出的泪水。而我发现,每次在讲述它的时候,无论老少,都禁不住为之动容,时不时有人在哭泣。

当我在网上查证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一份资料将它列为“治愈系小文”。很对。无论这个典故是否真实,至少故事本身不假,而且,它的确是治愈系的范例。

我在这个故事里学到了两课:悲伤和失落,这两者无处不在,即使是小孩子也不能幸免。而使心灵痊愈的办法,便是去寻找那以另一种形式返回的爱。

我认为,将悲伤看作生命中无处不在、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是件好事。悲伤所包括的范围,远不止"失去所爱"这件事,虽然后者也许是其最深刻的表现。在故事里,洋娃娃的丢失对小女孩而言,是灾难性的。这也正是触动了卡夫卡、并让他着手编写旅行游记的原因。他觉察到了她深切的痛苦。据传,卡夫卡在为小女孩编写信件上花的时间和心思,和他在其他作品上花的一样多。

失落是永恒的。这个观念帮助我们克服羞愧和孤独感。当因为离婚、流产、失业、退休、衰老、病痛、孩子长大后离家而感到悲痛、并与朋友倾诉时,我便不再觉得孤独难抑。并且,我无需再为自己的难过而感到羞耻,因为羞耻从属于孤独。

爱会换一种模样回来吗?我相信,卡夫卡的信本身,就是爱的馈赠。最终抚慰了小女孩的,正是他们之间的这份关系。一个关心她痛苦的人,为她描绘娃娃旅行的美妙故事——多么棒的一位作家。

坚信爱总会回来,这是件多么治愈的事啊。我们要做的,就是当它换了模样重回到你身边时,辨认出爱的存在。

《卡夫卡和旅行娃娃》读后感(五):如奇迹般相遇:卡夫卡和旅行娃娃

在尼古拉斯·默里所著的《卡夫卡传》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1923年,40岁的卡夫卡每天会去Steglitz公园散步,在长椅上晒晒太阳,日子平淡无奇。一天,他遇到了一个哭泣的小女孩。

小女孩丢失了心爱的娃娃,她的娃娃抛弃了她,心碎的滋味在那么小的年岁里是多么具体。而大作家呢,当然不能让一个小女孩独自哭泣。于是大作家有了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职业——娃娃邮递员,带着全部的认真和专注,假装是旅行娃娃给小女孩写信、送信,一封又一封。

孤独、敏感、孱弱的天才作家,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小心翼翼的保护了一个小女孩的童年,这中间有多少对世界的温柔啊。1924年6月3日,弗兰茨·卡夫卡在维也纳近郊的基尔林疗养院逝世。他的朋友布洛德并没有依照卡夫卡的生前意愿毁掉他所有的作品,《审判》、《城堡》得以发行,让我们在《变形计》之外,还可以看到更多大师的作品。

丢失了娃娃的小女孩终于被找到,可惜手稿没有了踪影。幸好在作家病逝80年后,来自西班牙的作家Jordi Siera i Fabra发表安徒生文学奖作品“Kafka and the travelling doll”。

以下书信,节选自英文版 "Kafka and the travelling doll",跟Ethan的音频一起服用效果更佳哦。

第二天,天气温暖和煦,在Steglitz公园的长椅上,卡夫卡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娃娃邮递员。他小心翼翼地摊开信纸,给满是期待的小女孩Elsi念起了来自旅行娃娃Brigitte的第一封信。

第17天,卡夫卡的声音依旧轻柔,轻柔得像一条蜿蜒的小溪,慵懒缓慢地流到身旁的Elsi那里。这一次,去过伦敦巴黎的娃娃,要讲述一个在坦桑尼亚狩猎的故事。

所有的童话总要有一个好的结局,那么卡夫卡先生,旅行娃娃还要走去哪里?亲爱的Elsi,你的娃娃呀长大了,她有了一个小秘密。

之后的很多天、好几个星期,卡夫卡都会在Steglitz公园里远远地看着Elsi。有时候Elsi会看到他,有时候她会远远地挥手冲卡夫卡打招呼,有时候两个人看起来就像分享着一个惊天的秘密。 之后过了秋天,过了冬天。 他也不再去见Elsi了。 他的最后一个冬天。 卡夫卡在圣诞树下对女朋友Dora说:

-“Brigitte is at the North Pole.” -“How do you know?” she asked. -“Because she has written me a letter wishing us a happy 1924. She says that this year the snow will be green and the clouds bright red.”

-- The End --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